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火邪致病及其辨证论治
陈光昌 中医思维十 今天

享受生活 心安神泰

火为六淫之一,为热之甚,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之一。其治疗方法与理论阐述,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有极为丰富的记载。
 
火热邪气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火系热之甚,其性上炎,耗伤阴津,生风动血。火证的症状与热相似,但比热更甚。火的种类虽多,简言之,不外虚实两类。

 
实火属于邪实,一般用清解之法治之,虚火属正气不足,一般用滋补、阴盛用温补之法治之。然实火又名“阳火”,虚火又名“阴火”。“阳火”与“阴火”在症状上皆呈热象,极易馄淆,稍有不慎,必犯“虚虚实实”之戒。其中尤以“阴火”的辨证,更关重要,为此,不揣肤浅,将“阴火”与“阳火”的证治分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一、实火的形成与证洽
 
实火为“阳火”,又称“贼火”,有贼害正气之意义。其来源不外是外感或内伤两个方面,或因于“火运”的太过多或因于六淫之邪,或因于饮食的积滞与情志的过激等。古人虽有“阳火”来自外因,“阴火”属于内因的说法,但外因有从阳化热和从阴化寒的不同,内因亦有君火为实,和相火为虚的区别。在临床时,必须根据火的性质,与正气的虚实,综合分析,方能概括全面。
 
实火不论在表在里,均呈现一派火热的证候。然火能伤阴,亦能动风。其变证多见津枯、血燥、掉眩、僵直、疮痈、痛痒等证。
 
火热病常见的证候为:烦躁、澹语、狂妄、喜冷饮、小便赤涩、大便燥结、腹痛痞满、蒸蒸发热、濈濈[jí]汗出、恶热不欲近衣,或体如燔炭、无汗气粗、面色红而光亮、唇红、口焦、舌绛、苔黄燥裂,布满芒刺多精神亢奋,目喜开而多言,声音响亮、气力充实,脉象多见实、大、浮、数滑或沉滑有力。综合上述脉证,不论其为内因外因之邪,确审为正气不衰,邪气有余的,便可诊为“阳火”实证。
 
例如,心火炽盛:症见面红目赤,五心烦热,少寐多梦,口燥唇裂。治宜清心泻火,用泻心汤。
 
肝胆火盛:症见耳聋胁痛,头昏目赤,烦躁易怒,口苦筋痿,或淋浊溺血等。治宜清泻肝胆,用龙胆泻肝汤。
 
肺火雍盛:症见气出鼻煽,咳吐稠痰,烦渴欲饮,大便燥结,或鼻衄咳血等。治宜清热泻肺,用千金苇茎汤或泻白散。
 
胃火炽盛:证见烦渴引饮,牙龈腐烂而痛或出血,呕吐嘈杂,消谷善饥等。治宜清泻胃热,用清胃散。
 
火热入心,蒙蔽清窍:症见神昏谵语、抽搐等。治宜清心宣窍,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及其他清心凉血之品。
 
治疗“实火”如救火焚,决不可因循拖延,然亦须分清表里,掌握标本先后辨证论治的准则,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治疗“实火”,如火郁不伸,表闭火不能外达,则以升发之剂治之。《内经》云:“火郁发之”是本证的治则,应禁用寒凉之药。如火邪入里,阴气未伤,宜以苦寒之剂清之;阴气已伤则用甘寒之剂滋之;邪热燥结在里,具有痞满,诸症坚实者,则以苦咸寒之剂下之;若五志之火内发,卒然昏倒,筋骨不用,宜以苦寒直折其上炎之火,继用甘寒以滋其阴水。
 
总之,治“实火”如“荡寇剿贼”,必须攻其坚垒。亦须重视因势利导,务使邪去正不伤。
 
二、虚火的形成与证治
 
“虚火”亦称阴火,它的形成,多由七情、色欲、劳伤等因。然因有外邪内入,或误治伤阳的亦不少见。“虚火”的范畴,综合历代医家的著述和临床常见的症状,大致可分如下几类。
 
阴虚火旺:肾为阴阳水火之根,然人体阴阳水火必须保持平衡协调,若水火偏盛,则生寒热之病,阴虚则火盛,非火之真盛,实由水之不足。症见心烦、少寐、头晕、口干渴、咳嗽、盗汗、夜热或亡血、失精等,临证时每以六味地黄汤、一贯煎,功效甚佳,虚火治疗取效较迟,服药须坚持一定时期,方能取效,并须同时注意养生,殊为重要。
 
阴盛逼阳:吾人之真水真火藏之于肾,惟水中之火,宜藏不宜露,藏则能生气,露则为病。火之不藏,源于火气极虚,水寒极盛,逼其火而外越,此谓之阴盛逼阳,其临床表现为身热、面红、口渴、脉大,似是热证,但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脉大而无力,并且还可见到四肢厥冷,尿清便搪,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以上症候,轻者,以辛热之类杂以壮水之剂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如右归饮、八味地黄汤之类。重者则不掺阴柔之品,采用“四逆汤”之类,以急救亡失之阳。
 
肝经郁热:肝郁之火,多为情志之病,因肝属木,木性喜条达,肝气喜舒畅,若人情志抑郁,神气不畅,则气郁为火,相火遒发,妇女患此证者,尤属多见。郁极则火动而诸病生矣。若发于上,则头眩耳鸣,而或目赤;发于中,则胸满胁痛,而或吞酸;发于下,.则少腹疼疝,’而或溲溺不利;发于外,则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凡此诸证,何莫非肝之象乎?治疗肝经郁热,断乎不能用苦寒之药,惟在调达肝气,顺其性而治之,方为得体。《内经》云:“木郁达之”,达者条达舒畅之义,以逍遥散主之。
 
内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所从生,故宜养而不宜伤。如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导致谷气的下流而蕴为湿热,此时非独少阴肾水受困,亦必促少阴的“阴火上冲”。心包相火,受阴火之扰,症有大热、烦渴、脉洪大等。针对这种病理,用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甘温除大热”的治法,可获良效。
 
附虚火证治医案
 
(一)阴虚火旺案
 
某女,二年来反复下午低热,常达37.8℃-38.8℃,夜间更甚,手足心热,心烦,盗汗,失眠梦多,口干咽燥,大便千结,尿少色黄,精神萎靡不振,经医院多方检查,原因未明,投药无效。经亲友介绍,急邀余诊。切其脉细而稍数,左关微弦,舌无苔略红,有阴虚火旺之象。拟大剂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麦冬、人参、阿胶,以滋肾退热,嗣后与归脾丸交替使用,一月后诸症霍然而愈。
 
(二)阴盛逼阳案
 
苏某,女,40岁,音乐教师。一天因大声歌唱,翌日即咳嗽、痰中带血丝,逐渐增多,内心发烧,烦躁异常,曾服百合固金汤加味,病反加剧。切其脉洪大而软,沉取无力,视其舌淡而胖大、苔白,头出虚汗,自谓“心内烦乱,气少、喉痛,渴不欲饮”,余诊为阴虚格阳,龙火浮越之证,急投桂附地黄汤合生脉散三剂,诸症好转,惟觉四肢乏力,动则心悸、气短,后以归脾合肾气丸,一月后恢复正常。
 
(三)肝经郁热案
 
林某,女,30岁,因夫妻感情破裂而生病。见症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患者的情绪好坏而起伏,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胸胁闷胀,喜叹息,口苦,舌苔黄,脉弦数。近几月来,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乳房发胀。上症皆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而致心烦发热,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桅逍遥散加减,连服数剂,心烦发热俱除,月经亦渐
准。
 
(四)内伤脾胃发热案
 
王某,男,40岁,体弱,素有肝胃不和,一个月前突然恶寒继而发热微汗,但头身疼痛不明显,纳差,便溏,日行数次不等,腹中隐痛,持续一月之久,病情逐渐加重,发热不退。余根据患者发热不恶寒,自汗,身体消瘦,气弱懒言,口干,纳差,乏力,便溏,舌淡、苔白,脉沉弱而数,诊为内伤脾胃发热,仿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四剂后,体温正常,腹泻止,胃纳渐增,后以归脾汤进退收功。

I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新中医,1991年第10期编辑/大熊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手足心热
刘渡舟:阴火与阳火的证治
访高建忠老师(中医药论坛专访)
何为“阴火,如何理解甘温除大热”?何为
师徒问答:中医相火之说,历代医书说法不一,应该如何理解?
李东垣“阴火”与朱丹溪“相火”之比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