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时代——非遗如何传承?

(汪振军教授近照)

我对非遗传承的几点看法

1.“非遗”这一提法从2003年到现在已经有15年的历史,从鲜为人知到广为人知,从冷到热,反映了我们国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总体态势。十九大之后,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再看非遗,可能就需要一些新的视角。比如,“文化自信”、“让文化活起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等。

2. 现在的非遗热也要辩证地看待。从积极意义上说,全社会对于非遗有较高的认知度是好事,这么多人重视非遗,重视文化,这是前所未有的。说明我们在解决了物质温饱问题后,开始意识到精神的重要性、文化的重要性。大方向是对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步走是对的,不能一个快,一个慢,而是要和谐发展,一起向前。这样,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当前非遗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进入人们的头脑,非遗难免不与这样的时代潮流接轨,文化经济化,原来的作品、艺术品变成了产品和商品。这是势不可挡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非遗彻底变成了商品的招牌、赚钱的工具,彻底丧失了自身的文化属性,有的甚至变成了垃圾文化、劣质文化、恶俗文化,不断地侵害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这种趋势一定要警惕,要遏制,要清除。要还文化以“清流”、以“清新”、以“纯正”。

3. 如何理解让非遗“活起来”。现在国家和民间都很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从国家层面看,主要体现在设立保护项目和非遗传承人。但由于国家资金财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都保护起来。从民间层面看,能得到国家的认可是好事,不少人看重的就是“非遗”这个名,以及由这个名带来的其他好处。但是,从现实来讲,仅靠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让这种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因此,国家的“保护性”传承是有限的,一定要让非遗“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时代”。非遗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怎么能够脱离生活而存在?如果不考虑它的社会性和时代性,非遗又如何传承下去?

4. 关于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非遗是要保护和传承,但如果没有创新和发展,其生存就是问题。同时,非遗是一个很大的概念,里边包括了很多门类的艺术,情况非常复杂。有的确实需要保护,有的确实需要发展,不能一概而论。人们的生产方式变了,生存环境变了,文化需求变了,传播的手段变了,生产和制作的技术也变了,更重要的是整个文化生态变了,如果不适应新的文化生态,有的非遗项目的存活就是问题。所以,一概强调保护而不谈发展,本身就太简单化。

5. 从非遗发展的历史来看,原本就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它是一个历时性和共时性并存的概念。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两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简单割裂二者的关系,只能使非遗走入误区。我们反对有的人借“发展”的名义,歪曲非遗的精神内涵,使优秀非遗走样、变味、变质。但同时也要警惕有的人借“保护”的名义,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甚至把糟粕当宝贝,把垃圾当美味。在非遗传承问题上,任何极端化的惊世之语,都可能对大众形成误导。我们需要的是以历史的眼光、辩证的眼光看待非遗,把非遗放在今天的环境中,面向生活、面向未来、面向时代。真正挖掘非遗中的真、善、美,让人们的心里充满阳光、充满温暖、充满快乐,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作者:汪振军,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二、孟俊峰老师谈非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重焕光彩
黄河流域非遗文化保护路径研究
非遗“活路”
史三宝谈非遗传承
浅析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满族说部——北方民族的“百科全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