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阴阳学说定义: 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定义: 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在古代哲学中: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是一个抽象概念,并不专指某一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故《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历史沿革:

1.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周易》把阴阳从哲学角度高度进行概括,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把阴阳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宇宙的基本规律。

2. 春秋战国时期 哲学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并被医家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的两份方面。

阳属性的特点: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

阴属性的特点: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

在医学领域中的属性: 人体中在外、在上的和具有外向、弥漫、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在内的、在下的和具有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如“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阴阳属性的标志: 阴阳属性的标志是寒热、动静、明暗。因水火具备了这一特性,故称为阴阳属性标志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三)阴阳的特性:

1.绝对性: 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2.相对性: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阴阳属性相互转化: 事物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即所谓的“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 如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太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少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太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少阳)。

③比较对象不同: 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比较对象发生改变,那么阴阳的属性也可以改变。如夏天属于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于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春天属于少阳(阴中之阳)

(四)阴阳分类法

阴阳两分法、阴阳三分法。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对立制约:

定义: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关系: 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表现:

①在自然界: 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②在人体生理上: 阴阳制约斗争的结果,使事物保持动态平衡。人体的阴阳也是在对立斗争中取得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即所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③在人体病理上: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疾病的产生。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导致其不足,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可称“制约太过”。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即“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可称“制约不及”。

2.互根互用:

定义:

互根: 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

互用: 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表现:

1.在自然界: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2.在人体生理上: 白天人体阳气随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旺盛,兴奋占主导地位,但须以夜晚充足的睡眠为前提。夜晚人体阴气渐盛,抑制功能占主导地位,但须以白天的充分兴奋为前提。

3.在人体病理上: 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是因为阴阳双方相互为用的关系失调而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阴阳互资互用关系失常,就会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

3.阴阳交感与互藏:

定义:

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天地感而万物生。”

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意义:

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又是构建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也是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

4.阴阳消长:

定义: 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变化之中。

根本原因: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

表现:

①.阴阳互为消长: 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某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前者称为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后者称为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

②.阴阳皆消皆长: 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前者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后者称为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

5.相互转化:

定义: 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与消长之间关系: 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的基础上的质变。

表现形式: 渐变形式;突变形式。

表现:

1.在自然界: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2.在人体病理上: 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的危象,即阳证转为阴证。

6.阴阳自和与平衡:

定义:

自和: 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 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意义: 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发展和运动,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总结:以上六者之间的关系:

(1)阴阳的对立互根是阴阳最普遍的规律,说明了事物之间既相反又相成的关系。

(2)阴阳交感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万物就在阴阳交感过程中产生。

(3)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阴阳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消长和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是在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基础上表现出来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的基础上的质变,是阴阳消长的结果,表征事物总体属性的改变。

(5)阴阳动态平衡由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及其消长转化来维系,而阴阳自和表达了其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这一动态协调平衡的能力与趋势。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脏腑形体分阴阳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属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五脏属阴,藏精气而不泻,称“神藏”。六腑属阳,传化物而不藏,称“形藏”;而五脏中,心肺在上属阳,肝脾肾居下属阴;

2.经络系统分阴阳

①十二正经中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为阳经,一阳分三阳;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一阴化为三阴。

②奇经八脉中的跷脉与维脉,行于身之内侧者,称为阴跷、阴维脉;行于身体之外侧者,称为阳跷、阳维脉。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腹,有总督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络脉中分布体表及身体上部的称为阳络;分布于内脏、肢体深层及身体下部的称为阴络脉。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由于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平衡的结果。以功能与物质相对而言,则功能属阳,物质属阴,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病邪可分阴阳两类:

阳邪: 六淫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阴邪: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邪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邪正斗争过程中导致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

1.阴阳偏胜: 即阴胜、阳胜,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1)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阳邪亢盛,性质为热,因而出现热证;阳长则阴消,阳偏胜必然导致阴液的损伤。

阴病:表示阴被破坏表现为阳证。证型:实热证。处理方法为:“热者寒之”

(2)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邪亢盛,性质为寒,因而出现寒证;阴长则阳消,阴偏胜必然导致阳气的损伤。

阳病:表示阳被破坏表现为阴症。证型:实寒证。处理方法为:“寒者热之”

2.阴阳偏衰: 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1)阳虚则寒:

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气相对偏胜而虚寒内生。

证型:虚寒证。处理方法: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阴虚则热:

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胜而出现热相。

证型:虚热证。处理方法: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3.阴阳互损:

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故有“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最终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是阴阳对立双方都处于极低水平的状态,是一种病态。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

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各种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以阴阳理论辨析其阴阳属性。

a)色泽分阴阳: 阳—色泽鲜明;阴—色泽晦暗

b)气息分阴阳:

语声: 属实、属热,为阳—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属虚、属寒,为阴—语声低微无力、少言沉静

呼吸: 阴证—呼吸微弱;阳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

c)寒热动静喜恶分阴阳:

阳证—躁动不安,身热恶热;阴证—蜷卧静默,身寒喜暖

d)脉象分阴阳:

部位: 阳—寸;阴—尺

动态: 阳—至者;阴—去者

至数: 阳—数;阴—迟

形状: 阳—浮大洪滑;沉涩细小—阴

2.概括病证:

八纲辨证:

阳—表证、热证、实证

阴—里证、寒证、虚证

精气血津液辨证:

阴—精血津液主静

阳—气主动

但是精血津液不足不可称为“阴虚”,气虚也不能称为“阳虚”,因阴虚与阳虚分指阴气亏虚和阳气不足。

脏腑辨证:

在心系病证中:

阴—心阴虚、心血虚、心气虚、心阳虚。

阳—心火亢盛、心血瘀阻

(五)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

基本原则:阴平阳秘

1.指导养生: 注重养生最根本原则是“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的阴阳。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提出“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2.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疾病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所以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原则。

a)阴阳偏盛: “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b)阴阳偏衰: ①虚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②虚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③治疗原则:阴病治阳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a)药性: 四气—寒热温凉

b)五味: 辛甘酸苦咸— 辛甘(阳)、酸苦咸(阴)

c)升降沉浮: 升浮(阳)、沉降(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阴阳
《中医理论基础》学习笔记-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
【中药综】中药学综合重点归纳(二)
阴阳学说 特征 概念 基本内容及讲解
中医基础理论 第005课
阴阳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