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医说中医没有解剖学?来看看什么叫做中医解剖学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中国古代的解剖学出现较早,从扁鹊就开始了,到王莽时代广泛采用,并持续到稍晚的三国时期,从此以后,也像欧洲一样解剖学便绝迹了,直到中世纪晚期才再度出现”。
稍对中医与西医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对解剖学的重视与应用的差异是这两门医学最大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它决定了两门医学的医学思想及理念的不同是决定两种医学发展方向的核心所在通常所说的中医重视整体、西医偏重局部(尽管这种理解有点偏颇)亦是由此决定的。
1543年出版的《人体构造》确立了科学的解剖学为近代西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解剖学是推动西医学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西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以解剖学为基础在形态决定功能观念的指导下西医学所有相关的知识无不以解剖学为基础并贯穿于该知识体系各个层面的始终。如果解剖学知识发生了动摇西医学知识体系这座大厦就会崩解。所以从这个角度人们将西医学称为“形态医学”。
那么中医学呢
不少人认为中医没有解剖,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回顾一下中医早期的发展历史,便不难发现中医本身原来是有自己的解剖学,只是由于后来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医的解剖学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以至于萎缩不显,竟被后世认为中医无解剖学了。
在先秦时期,解剖作为医学临床治疗手段被应用是比较常见的,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割皮解肌,决脉解筋。”
以中医五行配属五脏的变化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不然哪里来的心肝脾肺肾呢?
《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同解剖尸体,“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史学家班固特笔记此事,主要是为了彰显王莽之恶,表现他的残忍,活生生地解剖了一位“复汉”的志士,但无意中却保存了医学史上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
唐代的颜师古注此条说:以知血脉之原,则尽攻疗之道也。这应该是正确的理解,说明其人体解剖除了政治目的以外,另外还有为了医学研究的目的。由此,则可进一步推想汉代以前已有解剖尸体的实验,否则恐不能一步便跳跃到活人解剖的阶段。这说明那个时代的医学家确实一直在认真地追求关于人体内部构造的知识,他们当时并非毫无根据地把阴阳、五行、六气之类的观念和人身的经脉加以比附。《王莽传》的解剖实例至少使我们知道,早期的中医研究经脉也曾经过“实证”的程序。
然而,到了东汉末年以后,情况便发生了变化。华佗是中医历史上外科成绩比较突出的医学家,在《三国志·华佗传》中有关于他精妙外科技术的记述:“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然而,华佗却主张不要轻易动手术,即使患者体内有需要割除的病灶。可见在不威胁生命的情况下,当时的医家已不轻易割除病灶,后世中医治病往往采取保守治疗的倾向大概始于这一时期。

际上西医的解剖水平也只是在文艺复兴及进入近代之后,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工业技术而达到了科学的解剖学水平,在此之前,西医的解剖水平并不比同时期的中医高。

为什么在三国时期之后,中国的解剖学便不再彰显了呢?
我们知道,医学并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它所受到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要比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大得多。医学往往以人文医学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其发展过程中,它有时被社会伦理、文化价值取向等人文因素所左右。影响中医解剖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儒家的伦理思想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更何况是解剖人体呢?
自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的“仁”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医学解剖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矛盾,于是不得不作出让步,科学技术服从于伦理的需要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能医学】西医学发展简史及其医学体系
主宰生死的隐形器官!人体灵魂之所在,现代医学无法复刻的古老医术
【匡正杂文】对建国以来参照西医构建起的“中医理论”略作清溯
被中西医结合的一些感受
古代中外医学对人体的认识
【中医养生】该选中医还是西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