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趣说“东辛话”
知青称东辛农场话为“东辛话”。这概念不太准确。一般是一个县为一个语言体系,灌云县为“灌云话”,邻近沭阳县就称“沭阳话”,两地的话真的不尽相同。农场在灌云县界内,但知青从不称当地话为“灌云话”。咱农场是大场,“县团级”,语言当自成一系。
刚到农场时,我们最不习惯的还不是吃与住,是实在听不惯那怪腔怪调的“东辛话”。虽不像听广东话那样根本不知其所云,也是十句倒有六、七句听不大明白。听不明白还在其次,关键是那音调特别刺耳。
一到农场,常听农场人对你说“嗯妈呢”,很快就知道这是“可以”、“是”、“就这样”的意思。从此我们就进入处处响起“嗯妈呢”的语言环境里,躲也躲不掉了。凡接触新语言,开始肯定极不习惯,慢慢就听出点门道,然后就会好奇地跟着学,不久就入了门,最终也就成了新语言的俘虏,成了你又一种家乡话。农场有一个古装剧团,唱地方戏“淮海戏”。听惯京剧,越剧的南方知青一开始听“淮海戏”简直叫一个“受不了”。可后来我们不仅听惯了,还会哼上几句。一个南京知青小吕还调进这个剧团,学会了一出淮海戏短剧“催租”。该剧中有很多跟骑毛驴有关的动作与唱词,知青都叫这出戏为“小毛驴”。
有一次我到灌云县城去参加函授考试,恰好跟一批县文化馆召集来会演的“淮海锣鼓”艺人同住一小旅馆。“淮海锣鼓”当地方言说唱,类似北方的“京韵大鼓”等。晚上,艺人们(不少是盲人)聚在一块切磋技艺,你唱一段,他唱一段。已经习惯“东辛话”的我是越听越入迷。能记得的有这么一个小段叫“小蚂蚱娶亲”,唱的是各种小昆虫参加娶亲的举动,比如“蜘蛛拉起帐幕,蛐蛐吹起唢呐”等,每一句都那么生动有趣,听得我如痴如醉。不知道这种说唱后继是否有人,那“小蚂蚱娶亲”的本子能不能流传下来?回城后,只要一听到农场那一带的语话,或听到一句半句淮海戏就备感亲切,会有一种莫名地冲动。回城后没几年的一天傍晚,碰到一个买水果的中年妇女,一听,那边的口音,一问,竟然是嫁给知青跟着回城的农场人。一激动,我把她剩下的几斤水果全买下来了,家乡人嘛,能不亲嘛?
203年,南京的东辛知青组织了演出队回访农场,在农场年年给乡亲们说相声,他们会特失望。写了几个本子都不满意。离出发只一个星期了,突然到了“东辛话”,顿时,脑子里一片豁亮,文思泉涌,几个小时本子就出炉了。去东辛车上,我和老搭档德寰还在半生不熟地对词。年龄大了,记性差,赶这么急的活,心里老忐忑了。等一上了农场的舞台,尽管词不太熟,“包袱”却一个比一个响。我们在台上说的每一句“东辛话”,每一个和“东辛话”有关的笑料,都引发台下一浪高一浪地狂笑,那是可以令相声表演者醉死在台上的笑的潮水。在相声里,我首先以研究语言的“专家”的身份说:普通话太普通了,没有东辛话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有温度······并发出了把“东辛话”全国推广的命题。为了证明我的“研究成果”,我开始列举“东辛话”妙不可言之处。首先从历史上找出一个很有力的佐证:唐代大诗人用过东辛话。那是我在翻看《杜甫诗选》碰到的例证:公元757年9月,安史之乱平复后,大诗人杜甫回到长安,官复原职。他高兴啊,作了“曲江二首”。第二首后面有这么几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诗人用“款款飞”形容点水蜻蜓飞行姿态的舒缓和轻柔。在“东辛话”里,人们说“慢一点、轻一点”,就是说“款款的”。于是我大声疾呼:东辛的朋友,骄傲吧,你们说的语言是大诗人杜甫用过的。
下面,我紧接着一一列举“东辛话”的形象与生动的妙处。“东辛话”把“全是的”、“都是的”说成“划是的”!我说这“划是的”,不仅把“全、都”的意思表达出来了,还把说话的姿势动作也表现出来了。说到此处我做出一个手一划拉的动作,问台下的观众“是不是动作都出来了!”东辛的观众立刻理解地笑翻了。东辛人喊爸爸为“打打”,我说:这句“打打”得走向世界。你看东辛人为什么出了这么多人才啊,这跟喊“打打”有大大的关系。说明东辛的孩子对自己要求极严,一犯错误,就喊“打打”,让老子打他。东辛人就这么打出了一片新天地。东辛老乡听到这能不兴奋地大笑嘛?东辛人称老婆为“老嫚子”,我说:这种喊法有深刻的意义,说明东辛男人都敢于到外面闯世界,不管在外面干了什么,都不怕老婆说什么。他们“老瞒着”,不告诉老婆!老-瞒(嫚)-子!听到这男男女女都笑成一团。他们喊了多少代人的“老嫚子”竟然还能这么解释,不仅好笑,听着心里还怪舒坦,我表扬了他们。“东辛话”称姑娘为“小大姐”,我引发出这么一番怪论:这称呼跟国际接轨了。老外碰到年青的女性是不能问人家年龄的对不对?那么你面对姑娘不知对方比你大还是小,怎么称呼?东辛话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小大姐”,“小姐”、“大姐”一块喊了,不问年龄也能谁都不得罪,跟国际接轨了吧?
农场人请客,菜上齐,酒一喝,主人一举筷子就会喊两个字:“刀!就!”“刀”是请你夹菜,“就!”是用菜下酒、下饭。我对这两个字也来个新解:一说请客吃饭,更体现了东辛人的文明礼貌,一上桌子,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先喊你一声“舅”(就!)。你说台下的观众能不认同这样的“玩笑话”嘛?
相声都得有一个“响底”,结束时得有一个最拿人、最震撼人的“包袱”。我的这个相声拿什么当响底呢?就是我文章开头说的那句“嗯妈呢!”我是这么铺垫的:这“嗯妈呢”是我东辛话研究中的一个难题,研究了好多年,不得其解,头发一片片掉,都成“司马光”了(头发丝掉光之意)。今天一来到农场,看到一份材料,我茅塞顿开,这“嗯妈呢”具有伟大的现实意思,是最与时俱进的“东辛话”。这句“嗯妈呢”,是农场吸引外资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特别是韩国女商人一听就想来投资。来自韩国的女商人一听东辛人不断地对她点头说“嗯妈呢”,就异常高兴。“都喊我“啊妈呢',多亲切,我投资!”
这一辈子说过不少相声,最成功的得数这个“戏说东辛话”。我在东辛农场生活了二十三年,“东辛话”已经是溶在血液里,化在骨髓中,是浸透在每一个神经细胞中永远抹不去的乡情。

(后排右二为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淮海戏
淮海戏 五女拜寿标清
相声《大娶亲》听听他们讲的娶亲那些事儿!
《知青记实》纪念下乡40周年聚会的祝酒词
(原创) 上海知青的故事
女知青当年在农场里的留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