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夏与脾土

  在人们的常识中,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由温、热转凉、寒,自然界万物赖以生、长、收、藏。但在中医理论中,为了与天之五行、人之五脏、地之五气等相配,形成五行学说、脏象学说,就将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分别与木、火、土、金、水五行,及肝、心、脾、肺、肾五脏,风、暑、湿、燥、寒五气等相匹配。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长夏,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近代名医恽铁樵在《群经见智录》曰:“《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藏,其来源于天之四时。藏有五,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

  中医理论中,长夏有两种含义:一是读音为zháng xià,指春夏秋冬每季的最后18天,称“脾不主时”。《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就是说在每季之末各匀出十八天由脾所主,脾如中央大地(土),运化水谷精微,养育四时四脏生长。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指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所以中医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之说。二是读音为cháng xià,指阴历六月,《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唐代中期著名医家)次注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

  现代中医理论大多以第二种解释为主。也就是说,长夏为夏季后的一季,时值阴历六月,也就是阳历七、八月夏末秋初之时,其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长夏是一年之中,这个时候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所以气候特征是湿热蒸腾。而五脏中的脾位于人体中央,属土,主运化水湿,所以脾与长夏相应。但脾脏喜燥而恶湿,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易伤脾阳。因此,长夏是人体脾土最易受伤的季节,也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

  从临床来看,长夏当令,人们经常会觉得疲惫、精神不振、头晕。其原因是,此时湿热交困,湿性重浊,容易引起头身困重、四肢酸楚、倦乏沉重等症状。而湿邪易困脾土,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弱者抵抗力差,最容易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等湿困脾土之症。此时若认为只是胃口不好,自行服用吗丁啉、酵母片等帮助消化的药物,一定达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应找中医从健脾燥湿、健脾利湿入手进行调解。一般对于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者,可选用清暑益气汤,组方为: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黄连3克,竹叶6克,荷梗6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

  长夏祛湿热、养脾土,生活上可从以下几方面注意:1、多食用燥湿利湿之品。如绿豆、薏米、山药、白扁豆、冬瓜等。可用白术、山药、薏苡仁熬汤或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炖肉,或用排骨冬瓜薏米炖汤服用。易恶心者可服藿香正气水、生姜汤,做菜时多用生姜,入伏后早晨可用姜丝炒鸡蛋当咸菜,具有升阳健脾之效。2、及时补充水分。长夏湿重闷热,人体出汗多,应当注意科学补水。尤其是老年人对体内缺水反应能力差,若到很渴了才喝水为时已晚,应采用“多次少饮”的补水方法。而餐前喝点热汤,两餐中间定时喝点绿茶,出汗多者,下午适当喝点枸杞西洋参茶,均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之功效。3、勤运动,少思虑。中医认为“过逸”会使气血运行迟缓,而“思伤脾”,二者都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可选择在适当的时间散步、慢跑、登山、游泳等,改变现代人躲在空调屋里思虑多、锻炼少的生活方式。此外,睡前用热水泡脚,在背部推拿按摩均可使人微微汗出,使湿从汗泄,脾土得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脏藏五神
【肝癌经验分享】
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与方理
夏季湿气大,“毒”积五脏,教你三招祛湿,一年少得病!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二篇 中医藏家学说 第四讲 五脏之脾
脾胃不足,五脏枯!一个食疗方,专门改善脾胃虚弱,在家就能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