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彦县驿马山浅考

驿马山,位于黑龙江省巴彦、西集两座百年古城之间,哈尔滨至萝北公路60公里处,距巴彦县城1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7°11′56″——127°15′20″,北纬46°06′53″-46°08′12″。南临松花江,东靠少陵河,西与呼兰县接壤。主峰鹰嘴砬子海拔333.3米,整座山体方圆7.5公里。此山虽然不算高大,但风光却十分美丽,除了山石鬼斧神工,古树伟岸苍劲之外,是松花江由吉林进入黑龙江地界与嫩江汇合后,自西向东左岸突现的第一座山峰。地处小兴安岭南坡余脉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平原,方圆几十公里内再无其他山峰(其西北8公里处少陵山已被挖石取沙消失殆尽)。

驿马山远眺

驿马山山顶

驿马山在1992年被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1995年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现在来到驿马山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山林风光,而且还能听到一串串古老的传说。而这些传说很多都是关于马的,比较著名的有两种说法。

驿马山森林公园

一说驿马山跟驿马有关。缘自北宋时期岳飞抗金时打得金兀术节节败退,欲将直捣黄龙之时,奸臣秦桧给昏庸皇帝,怕岳飞谋反,连下十二金牌追岳飞还朝。于是传递信息的驿使奔波于驿站之间。其中一个信使骑马走到泥马刺山时,马儿突然脱缰,冲入金兵营中,像岳家军一样英勇杀敌,最后战死疆场。因此命名此为驿马山。

另一说驿马山与神仙有关。自古仙山神人占。传说两位天外仙人看到当地居民非常贫困,牵来了一匹金马驹,还驮来了一些金豆子,本意是想把金豆子送给山下的穷苦人,让他们当种子用,春种秋收不再挨饿受穷。可是来到此地一看,山下的土地都被恶霸地主霸占,于是就把金马驹牵到石洞中让它拉石磨磨金豆子,仙人则常在洞外下棋饮酒为乐,有时还放牧金马驹于驿马山的山花绿野间,所以人们常看见金马驹的身影。

驿马山顶金马驹塑像

作为具有四分之一巴彦人血统的我,出生在驿马山西面20公里外呼兰县的一个小村子,小时候走到村东高岗,抬眼即见驿马山。那时关于驿马山的名称来源,我最信的是一位老巴彦人——我的姥爷给我讲的故事。姥爷出生于驿马山南一个叫“十二马架子”的小村子,是正宗的“地主后裔”,有点文化也善于讲故事。据他所说这座山叫“野马山”,这个名字也是我们附近人对这座山的俗称。姥爷说很早以前“关里人”闯关东来到野马山附近,搭建“窝棚”“马架子”开荒种地,经常到野马山附近放马,但一到开春牛马发情的时节,常常会发现马群中多了一匹野马,所以就将此地命名为“野马山”。

民国呼兰巴彦地图明确标为“野马山”

现在看来,第一种说法明显是后人杜撰,因为从真实历史来看,“十二金牌追岳飞还朝”的信使连所谓的“燕云十六州”也就是河北一带都到不了,更何况是黑龙江地界了;第二种说法就明显是个美丽的传说;而姥爷的说法还多少有些道理。但后来我了解到:中国的野马主要是普氏野马原分布于中国新疆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在清代末期之前基本就已经灭绝了,况且从自然条件方面考量,野马山地区清代以前主要是丘陵和沼泽,根本就不适合所谓的“野马”生存。

驿马山国家森林公园

因为野马山是我生平见到的第一座“大山”,所以即便是成年之后离开了家乡,但心里一直心心念念,尤其是到其它地方旅游,经常听导游和当地人讲那些名山大川的来历,有理有据、有料有趣,每每此时,我这心里就很自然的想起家乡附近的“野马山”,总惦记着搞清楚这座山名的真正含义。

柳成栋著作之《巴彦州志辑略》

几年前,终于有幸读到了柳成栋老师的文章,找到了想要的答案。柳成栋是黑龙江巴彦人,曾任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室主任,是黑龙江省著名的地方史志专家。在他的文章中记述,早在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管理东北地区,特意设立奴儿干都司(全称“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奴儿干”是满语,意思是“风景如画之地”),都司下辖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而在巴彦驿马山之地设立的卫所就叫亦马剌卫(一些文章误将“剌”字讹为“刺”)字,而据柳成栋老师考证“驿马山”就是“亦马剌”的汉语转音,满语意为“雪山勇士”。而这一说法已经被《巴彦县志》等官方书籍记载认可。回想到这些年对驿马山的印象,方圆数十里孤零零一座高山,周围河流密布、水汽丰盈,一到冬天雾凇、大雪必然是这里的常客,加之山上常有披甲人巡视,周边的居民将其命名为“雪山勇士”理所当然!

驿马山雾凇

本来事情到此就应该结束了,一个“雪山勇士”终于了却了我心中的遗憾,而且“亦马剌”还是个漂亮的词汇。在前两年我正好策划创作一部清末“闯关东”满汉交融的小说,于是就想方设法联系上了柳成栋老师。本来交流得很好,在我搜集相关资料时,特意对柳老师的驿马山名称考证做了一些补充,正准备与之深入交流时,在2019年5月末柳成栋老师却不幸突然辞世,于是这件事就此中断,也成为了我心中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明朝黑龙江地图复原——亦马剌山

我不是专业人士,又失去了老师的指导。所以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各项工作相当吃力。据查:驿马山,原称“泥玛剌山”(《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或称“尼玛拉山”(《黑龙江舆图说》),尼玛兰山(《盛京通志》)亦作“亦玛山”。又称尼玛尔山。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基本确定,所谓“驿马山”确为满语音转而来。

但明朝洪熙元年的时候那些生活在松花江两岸的“生女真”语言汉化程度非常低,如果用“亦马剌”这个词汇去表述“雪山勇士”绝对不会这么简单。于是我尝试在满语里面找答案,结果查询到汉语里的“雪”在满语中的发音是“nimanggi”,如果按照音译的话,还真的就是“尼(亦)玛喀”或者“尼(亦)玛嘎”,我想这可能是和柳成栋老师持相同观点的“雪山勇士”的来源吧。

但在查阅《呼兰府志》《满族源流考》等一些书籍的过程中,多少接触了一些满语词汇,在满语和蒙语中,“勇士”一词均为“baturu(巴图鲁)”,况且“山”的满语为“alin(阿林)”,所以我个人推测“雪山勇士”这个词如果用满语来表达绝非“亦马剌”“尼马剌”这样简单,所以找到“亦马剌”或“尼马剌”这样满语词汇的真正汉语意思才是破译“驿马山”名称由来的关键!

呼兰府志

这个过程很漫长,不仅仅因为我个人对满语的一窍不通,事实上,自清朝康乾之后,满族人使用汉语的比例就开始逐年增加,皇室档案、公文也已经开始用满汉双语了,到后来,精通满语的满族人也越来越少了,大家所熟知的末代皇帝溥仪基本都不会说满语了,据说目前我国能够精通满语的不足百人,而且这座“尼马剌山”在中国确实是名不见经传,能在史书典籍中有一丝痕迹已经是万幸了,况且少数民族语言音译为汉语之后,与原来的语音差别很大,比如女真族的发祥地阿什河,在各种典籍中就被表述为“阿触胡”“阿术浒”“阿禄祖”,'按出虎'等等,仅仅拿着一个“尼马剌”的汉语词汇去问满语大师,基本也是徒劳的。所以这件事情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只能望而却步了。

《黑龙江舆图说》

俗话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前几天,原本想写一篇家乡呼兰的名称探源小文章,重新翻阅了著名大画家刘海粟的姑父、光绪年间黑龙江舆图总纂、史学家屠寄的《黑龙江舆图说》,在这本书的正文五十四页中,我突然发现了这样一段话:“……西集厂之西其南为尼玛拉山,尼玛拉国语'桑’也……”屠寄就是清末人,能被朝廷委以重任考察“龙兴之地”的历史地理情况,肯定精通满语,他在这里说的意思就是“尼玛拉”满语(当时的国语)意思就是桑树!联想到年少时期曾经在距离驿马山二十公里之外的黄土山曾经采过野生桑葚(桑树耐低温可达零下三四十度),所以我个人推测明清时代驿马山上曾经有很多桑树,所以,在设卫所、卡伦的时候,女真人、及后来的满族人极有可能依据这一特征将这座山命名为“长满桑树的山”。

《黑龙江舆图说》中关于“尼玛拉山”的记载

带着这个推测,我找了很多满文网站,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在“中国淑尔罕满语学习网”的一篇满文民间故事《桑树神的传说》中似乎找打了接近事实的答案。既然满族传说有了关于桑树的故事,这就证明古时候在东北确实有桑树,而最让我兴奋的是,这篇文章竟然是满汉双语,题目《桑树神的传说》满语表述为“Nimalan moo enduri I ulabun”!在这里我们一下子就能看出“桑树”的满语就是“Nimalan ”,这一满语词汇相对于先前所提“nimanggi(雪)”的汉语音译明显更加贴近于“尼玛尔”“亦马剌”“尼马剌”!

至此,我认为现在的驿马山,满语的真正意思就是“长满桑树的山”!遗憾的是,柳成栋老师已经仙逝,相关黑龙江地方史的专家我又不认识其他人,只能自己妄加推断了!但是在整理资料过程中,我个人觉得仅凭清代资料对于一座至少在明代就驻军的卫所、山岭轻易下结论还不够厚重,于是在《明实录》中又发现了一些踪迹。“癸卯,……亦马剌山卫 (亦马刺山衞:抱本刺作剌,疑是也。) 指挥撒里等十人来朝贡马赐钞币表里有差。”这是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期间,亦马剌山卫官员 朝贡的纪录,整个《明实录》中提到“亦马剌山”的我仅仅找到这一处,正是这一点点蛛丝马迹让我有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明代的卫所基层统治者还是女真人,证明驿马山一带至少在元代甚至宋金时代肯定还是女真人生活的地方。于是在元代的地图和史料中我又发现了一些线索。据《元史·五行志》记载,皇庆元年(1312)六月,'大宁、水达达路雨,宋瓦江溢,民避居亦母儿乞岭'。宋瓦江,即元、明时期松花江的名称,而“水达达”指的是“水达达女真”,也就是生活在松花江流域以渔猎为生的“生女真”,那么这里所说的“亦母儿乞岭”肯定是女真语,虽然满族人是女真人的后裔,但语言上毕竟有了一些变化,女真语(或者蒙古语)的“亦母儿乞”还是汉语“桑树” 的意思吗?

元朝黑龙江地图复原对照——亦母乞儿岭

我知道,以自己毕生的心智都难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只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苦思悄吟。于是我带着朝圣般的目光不断审视脚下的这片黑土地。

先秦古籍中的肃慎、汉代以后的邑娄、南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靺鞨、辽金后的女真……东胡、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一个个崛起于苦寒之地的少数民族,一次次南迁或征伐、一次次融合与汉化、一次次不约而同地以华夏后裔之名试图或实现过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了很多鹰一样的族群,因为征战和迁徙消失了很多典籍和古迹,包括很多记忆,但那些人消失了吗?

明代中国东北奴儿干都司全图

从来没有,因为他们所有的努力最终都实现了,我们在东亚大陆上真正形成了大一统,无论是文化的孑遗还是基因上的证据,都雄辩地证明了,在东亚大陆上,一直有一个民族从未消逝,他的名字就叫——中华民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有林|云雾缭绕的阿尼玛卿山脚下
禄马同位——地理感悟
《野马群》作者:周涛
Magyar人(匈牙利人)的远东祖源 4
爱新觉罗家族的分布
尚志旅游---中国雪都欢迎您...马延地名的由来--——蚂蜒河名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