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航海带给欧洲的“中国风”

摘自梁二平著《在画廊遇见哥伦布》(开明书店2021年4月出版)

改变世界餐具格局的中国瓷器

大约从唐代起,华夏瓷器一路西行, 改变了西方世界的餐具格局。至今保存在新加坡海事博物馆中的黑石号出土的古瓷器,可以见证大唐瓷器已经是一整船一整船地运往印度洋的大宗商品,这些外销瓷器绝大多数是餐具。从唐代瓷器到元青花,整洁华贵的瓷盘、瓷碗、瓷罐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西亚人的用餐面貌。在伊斯坦布尔的古皇宫中,收藏着数量可观且保存完好的元青花餐具。皇宫展厅里挂着前边讲到的《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宴请外国使节》细密画,画中的宫廷宴席上已出现了多种瓷器餐具。

大航海时代,克拉克大帆船将明代瓷器大量运入欧洲市场,使原本以银质餐具为主的欧洲宫廷转而使用更时尚也更实用的瓷餐具,它大大促进了西餐大餐的奢华与繁复的上菜体系。据说,当时欧洲某些宫廷甚至在中国订制了不重样的上百件套的餐具。几百年来,青花瓷餐具一直是西方高档餐具的象征。

有意思的是,很长时间里,瓷器一直是西方人喜爱的酒具。比如,前边讲到的贝利尼的《诸神的宴会》、委拉斯凯兹的《酒神巴库斯》、维美尔的《老鸨》等, 从神仙到百姓都选择瓷器为酒具。酒具的形态甚至还引发了新的饮酒风尚。这里就说说影响了几代人的“潘趣”之风。

—《诸神的宴会》贝利尼 1514年

先将时光之钟调至 17 世纪,再将空间位置调至印度洋。一艘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正航行在大洋之上,船员们找出一个脸盆大的中国瓷碗,先在大碗中倒入塔菲亚酒(由甘蔗汁制成的廉价朗姆酒), 而后加入糖、果汁、肉桂,还有茶叶, 一盆“潘趣酒”就制成了。实际上“panch” 在印度语中就是“五”的意思。“潘趣酒”最初就是用这五种原料调出的奇特饮料。这种调酒法和用酒勺喝酒的方法, 17 世纪初先是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水手中流行,后来传入了英格兰,成为一种饮酒时尚。

—《摩登的午夜聚会》威廉·贺加斯 1732年

不妨来看一看威廉·贺加斯 1732 年创作的《摩登的午夜聚会》,画面中央是一只脸盆大的“潘趣碗”,这种瓷碗最初都是中国制造或从中国订制的, 喝酒时,或用长勺,或用酒杯,你一勺、 我一杯地自斟自饮。虽然“潘趣酒”是度数不高的果酒,但喝多了也醉得不轻。瞧瞧画上的这些绅士,身边的小酒瓶子已在墙角堆成小山,戴着假发或抛掉了假发的绅士们,已经东倒西歪,地上倒着一个醉鬼……

威廉·贺加斯是英格兰著名讽刺画家,他的讽刺画看上去不那么像世界名画,而实际上这些画在当时很有名。比如,他的《一个浪子的成长史》《婚姻的流行模式》就不断被盗版 ;他的《摩登的午夜聚会》也不断被仿制,特别是画中倒在地上的醉鬼形象,被许多讽刺“潘趣”现象的画所采用。面对肆无忌惮的盗版与模仿,贺加斯跑到国会去抗议和游说,最终促成《雕刻版权法案》(又被称为“贺加斯法案”)的诞生。这个法案 在 1735 年变为了法律。这是英格兰首部保护绘画作品版权的法律,也是首部承认单一艺术家著作权的法律。

—《第六男爵鲍彻·莱肖像》乔治·纳普顿 1744年

如果在这幅画中还看不太清“潘趣碗”的样子,那么,可以再看一幅英格兰肖像画家乔治·纳普顿(George Knapton)1744 年绘制的《第六男爵鲍彻·莱肖像》。这幅画描绘了鲍彻·莱正在一条海上服役的船上,一手捧着巨大的“潘趣碗”,一手拿着长长的酒勺。这只大瓷碗有着清康“广彩”瓷器的华贵特色,在碗边上题写着不知是来样要求烧制的诗句,还是画家根据画意的需要自己添上去的诗句。它出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颂歌集》的最后一行诗句 “Dulce est Desipere in Loco”,意思是“在适合的时机表现得很愚蠢是甜蜜的”。

几百年来,“潘趣酒”配方不断改良,变为一种聚会上常见的水果鸡尾酒 ;酒具也由瓷碗或盆改为玻璃大碗和若干个酒杯“潘趣”这个名字一直没有改变,英国人爱喝酒的习性也一直没有改变。2013 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评选出“世界上最爱喝酒的十个国家”,英国排在第一位,中国排在第二位,之后才是俄罗斯、法国、厄瓜多尔、摩尔多瓦、韩国、乌干达、德国和澳大利亚。

路易十五时代的“中国风”

路易十五时代是一个奢靡的时代, 洛可可艺术风潮在绘画中甫一露脸,就得到了贵族与宫廷的追捧,洛可可的弄潮儿弗朗索瓦·布歇,直接被请到宫中任皇家画师,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侯爵夫人的美术老师和得宠画家,蓬巴杜(Pompadour)侯爵夫人是宫中洛可可艺术的第一受益人。布歇的传世名作《蓬巴杜侯爵夫人》将其雍容华贵、美艳聪慧融于一身,让这位路易王朝第一美人和才女百世流芳。

能得到皇室恩宠的当然不是等闲之辈。出生在巴黎绘画世家的布歇,少年时代起就接受身为图案画家的父亲指导。20 岁时,布歇参加了巴黎美术学院举办的绘画竞赛,获得了赴罗马考察的一等奖。后来,他到意大利学习美术,1731 年返回巴黎,很快以洛可可画风名动画坛。1734 年,30 岁的布歇被选为巴黎美术学院院士,后又升为教授。

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瓷器、漆器和纺织品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这些进入西方富人生活的“中国元素”,也渐渐融入到西方艺术创作之中。特别是 18 世纪初,以纤细、雅致、华丽为特征的洛可可艺术在法国兴起后,艺术家们特别喜欢借助中国瓷器、漆器、丝绸、家具、植物、园林等艺术形象表现上流社会的新奇与奢华。比如前边说过的华托,他的《两姐妹》和《热尔森画店》都突出描绘了中国丝绸所展现的富贵华丽之光。追随华托洛可可画风的布歇,在他的《化妆》中也选用了许多中国道具,如蒲扇、瓷器和花鸟屏风

—《化妆》布歇 1742年

似乎仅仅用“中国元素”在画中展示奢靡与浮华还不能满足上流社会对中国艺术的渴望,布歇干脆就画了一系列中国主题画 :《中国皇帝上朝》《中国花园》《中国集市》《中国捕鱼风光》《有中国人物的风景》。1742 年,布歇带着他的中国组画参加了巴黎沙龙展。这一组画不仅引起艺术界的热烈反响,还带动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Chinoiserie)。此时,欧洲人眼里的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式的亭台楼阁、山水花鸟、陶盆瓷碗、锦衣丝袍,无不展示着高雅、华贵、炫丽的东方之美。这股“中国风”从绘画与挂毯上兴起, 一直扩展到室内设计、装饰艺术、家具与园林建筑。

—《中国组画 中国皇帝上朝》布歇 1742年

不过,真正到过东方、见过中国的毕竟是少数,布歇本人也没有到过中国, 他的创作多是借助传教士写的游记和传说,还有海上贸易回来的中国商品,加上自己的想象综合加工而成,而这种“中国风”在中国人眼里,多有滑稽之处。显然,布歇分不清楚中国的元、明、 清三朝,更无法见识紫禁城。他的《中国皇帝上朝》画的清朝皇帝,不像清朝的皇帝,也不像明朝的皇帝。中国皇帝也不会在园林中“上朝”,更不会手抚地球仪处理中国朝政。布歇的《中国花园》也不是中国园林的样子,亭子不是中式六角亭,而是西式的四方亭。花园的游园人穿着好似戏服的奇装异服,摆着在中国人看来不雅的姿势。

—《中国组画 中国花园 》布歇 1742年

—《中国组画 中国捕鱼风光 》布歇 1742年

还有《中国捕鱼风光》,渔船小得不成比例,人也不像渔夫,岸上的人像在度假,不像捕鱼人家。而《中国集市》《有中国人物的风景》中的人物与当时的清朝装束相去甚远,但无论如何也还算是中国人物。虽然这组画在中国人眼里很不中国,但画中道具全是中国的,如青花瓷、花篮、团扇、中国伞等。对于西方人来说,它们的中国特色很突出,这些画和这种款式的挂毯很快被抢购一空。布歇以“中国风”为主调设计的女装和饰品,也成为当时出入宫廷的贵妇们所效法的榜样。

“中国风”使布歇成为法国艺术界的红人,1765 年巴黎美术学院聘任他为该院院长,他还获得了“皇家首席画家” 的称号。布歇的“中国组画”算不上艺术精品,但作为成规模有影响的系列作品,还是见证并影响了当时西方的艺术趣味,至少算得上艺术史中的“名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瓷器与“潘趣酒”
古老的中国瓷器一瓷碗
《骨瓷碗》的故事,公司资讯
古色古香青花瓷(餐具)
新瓷碗使用前用醋泡 可析出重金属
新瓷碗使用前用醋泡可析出重金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