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牡丹江机车工厂
userphoto

2023.05.22 黑龙江

关注

牡丹江机车工厂是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时,为了增加检修机车、车辆的能力而建立的。 建厂时称为“牡丹江铁道工场”,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铁道总局的工作局管辖。1938年1月 15日破土动工,建厂的具体工作由工场建场事务所负责。投资总额为16431000元(伪满币) 。其中:建筑物为7211000元,机械设备为6980000元,材料为2090000元,其它为150000元。 1940年12月1日,牡丹江铁道工场初步建成,正式投入机车修理。当时职工总数为500人,其 中有工人307人。工厂设计的生产能力为年检修机车280台。为扩大修车品种,同年12月21日 货车职场破土动工,于1942年4月1日建成投产。检修货车的设计年生产能力为2000辆。当年 ,检修机车105台、货车385辆。该厂还准备建筑新厂房修理客车,客车职场的基础虽已打好 ,但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也未能建成。
    牡丹江铁道工场主要负责牡丹江铁道局管辖内15个机关区(机务段)的400台机车以及2 500辆货车的检修。检修所需的简单部件均由本工厂制造。而复杂部件则由皇姑屯、齐齐哈尔 、哈尔滨、新京(长春)、大连等铁道工场及日本国内供应。在日伪统治时期,工厂的生产 发展非常缓慢,直到日本投降前,也未能达到原设计的生产能力。
    在日伪统治时期,工厂的技术力量以日本职工为主,他们大都毕业于大连铁道工场技术 人员培训班。当时招收的中国工人大多是力工和徒工。1940年10月,哈尔滨铁道学院为牡丹 江铁道工场培养了一批约150名养成工,这批养成工进场时年龄大都在14—16岁之间,主要从 事翻砂、锻冶、钳工、旋工等工种的劳动。日本侵略者以各种手段来扼制中国工人。工厂设 有调查系和警护分团,各职场都设有“善邻班”,随时监督工人的行动。警护分团成员大部 分是日本人,均配有枪支。工人们上班要挂牌,下班被搜身,在警护分团持枪日夜看守的情 况下,工人们每天都要从事10小时以上的繁重劳动。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8月12日,工场长小岛博带领日藉职工和家属撤离牡丹江。13日, 铁道工场主厂房遭到战火的严重破坏,成为一片废墟。16日,苏联红军进入牡丹江市,工场 保留下来的设备被以“战利品”名义运往苏联。 1946年,东北铁路总局成立后。为支援解放战争,总局决定将哈尔滨市东郊三棵树机关车( 机车)工场迁往牡丹江,重建牡丹江机车工厂,并定名为“牡丹江铁路工厂”。
    1946年12月10日,重建工作开始。抽调9名设计人员承担了厂房建筑、机械安装、暖气、 电气、给水、排水等项设备的设计任务。工厂的厂房建筑以投标的方式承包给牡丹江市吉顺 营造公司(私营)。为解决人才不足的困难,聘用了牡丹江市工电处工人770人,其中:配线 工人300名,厂外电线修理工人120名,铁道线工人350名。在重建中,抽调部分搬迁人员,成 立了牡丹江机务总段,安装小型机械设备,开始检修机车。
    重建工作于1947年6月15日完成。重建的牡丹江铁路工厂共建厂房21962.5平方米;安装 各种机械设备330台,其中,各种机床、动力和衡压剪等主要设备273台。主要产品是检修蒸 汽机车兼生产一部分铁路用配件。第一任厂长为石玉永、总工程师为森川善雄(日藉)。投 产时,全厂共有职工431人,其中生产工人369名。工厂的职能部门有厂长室、经理科、总务 科、材料科;生产单位主要有装车分厂、铆锅分厂、机械分厂、翻砂分厂、锻冶分厂和工具 分厂。
    1949年后,牡丹江铁路工厂划归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厂务局领导。许世勤接任厂长,并 根据铁道部苏联专家组建议,委派苏联专家缅得月茨基任副厂长(1950年5月离任)。1950— 1952年,工厂归铁道部东北特派员办事处领导。1953年,工厂改称为“牡丹江机车修理工厂 ”,隶属铁道部机车车辆修理局。自1954年起,改属铁道部机车车辆工厂管理局。
    1953年,工厂开始第一阶段技术改造,扩建和新建部分厂房,扩大机车检修的生产能力 。在50年代后期,为适应工艺流程改变的需要,新建了可容纳两个台位的机车准备室和冲洗 库;在机车主厂房北侧续建水箱车间3780平方米;在原水箱车间位置上改建、扩建机械车间 2268平方米;新建机修车间2268平方米;在原铸铁车间分别续建铸铜部和清砂间224平方米; 扩建木型库399平方米;扩建利材车间加工间420平方米。为适应由修理转制造的需要,还新 建新水箱、第二机械、铸钢等作业厂房8078平方米。
    1953年后,根据铁道部的指示,该厂开始实行“一长制”的管理制度。1956年,取消“ 一长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
    1958年,工厂改名为“牡丹江机车工厂”。工厂的产品结构由机车修理转为机车制造。 1958年底,工厂接受新制HP型蒸汽机车的生产任务。1960年新造YJ型和XH型蒸汽机车。1961 年,根据铁道部提出的“先修后造、以修为主、质量第一”的指示精神,重新转入了检修蒸 汽机车。
    1961—1972年间为第二阶段技术改造。主要对辅助生产车间进行改建、扩建。在60年代 后期至70年代初期,扩建准备室1620平方米,冲洗库705平方米,动力锅炉房3365平方米,油 库450平方米;增建乙炔站459平方米,材料场库房1728平方米,军工车间864平方米。到197 2年末,工厂厂房总面积为68864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厂的机构设置多次变动。1967年,工厂有职能科室18个,车 间18个,职工总数为3224人,其中工人为2227人。1968年,各职能科室撤销,373名科室人员 下放生产劳动。“造反派”夺权,成立了“牡丹江机车工厂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组、生 产组、武卫组(人民武装和治安保卫)和后勤组。1969—1971年,工厂实行军事编制,改车 间为“连”。1969年10月,工厂向河南省洛阳市洛阳机车车辆工厂迁去职工1080人,各种设 备184台。1972年,工厂恢复了计划科、技术科、生产调度科、检查科、设备科、物资科、劳 资科、财务科等职能科室,生产单位又改为车间。1978年,工厂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 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由张桐勋任厂长,王太奎任党委书记 。设立了厂部办公室,职能科室增加到24个。职工总数为4246人,其中工人为3036人。
    1973—1982年间为第三阶段技术改造。主要是为达到年检修蒸汽机车550台的综合生产能 力,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总投资560万元。这期间完成的改造项目主要有:扩建联合厂房231 0平方米,机车冲洗库972平方米,机车库630平方米;新建附属品车间1608平方米,喷漆间9 72平方米,管子间840平方米,机车整体冲洗厂房901平方米,木型库1600平方米。还新建电 气车间1960平方米,扩建变电所60平方米。至1982年,工厂厂房总面积为91597平方米。经过 第三阶段的技术改造,工厂年修蒸汽机车生产能力达到430台。
    为了达到年修机车550台的综合生产能力,工厂规划在1983—1990年间进行第四阶段的技 术改造。这项规划共有11个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先期工程扩建准备室4个台位1296平方米 。新建利材车间3576平方米,动力锅炉房2100平方米。截止1985年末,准备室已建成投产; 厂修机车生产形成了4个作业区,即:解体、制备、部件组修和机车总组装。工厂生产建筑面 积达10840

平方米,其中机车检修系统厂房面积为32487平方米。
    1983年,厂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孟祥海任厂长。根据铁道部对企业整顿提出的要求 ,工厂建立了一整套以“包、保、核”①(①“包、保、核”即经济责任承包、制订保证措 施、进行考核。)为主要形式的岗位经济责任制。1984年,经铁道部企业整顿验收组检查, 验收合格,成绩优秀。
    牡厂经过企业整顿,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工业总产值1981—1985年每年都突破了20 00万元,其中1984年为2290万元,1985年为2254万元,都高于前三年水平,利润提高的幅度 也比较大,1981—1983年分别为73万元、196万元和87万元。1984年为216万元,1985年为43 2万元。检修机车一等品率1984年和1985年都达到98%以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跨越百年风雨,胶济铁路上的四方机厂!
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制造企业——铁道部齐齐哈尔车辆工厂
他在唐山60多年间设计39种新型机车,30多项技术达世界级水平……
馆藏品鉴丨“0号”蒸汽机车
正海信息化故事汇02:发表文章是让我快速当上中层领导的重要因素
松江厂房装修应讲究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