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宏北:论满族交通习俗

  满族先民在绵延千里的茫茫林海里狩猎时,辩方向、明路线是其安全往返的首要条件。机敏的猎人如果发现白色的鸟屎,便会欣喜万分。鸟在其信奉的萨满教观念中,是能凌空天穹、晓彻天神意图的灵禽,白鸟屎是“雀书”,不仅是吉祥的预兆,也是指路辩向的路标,实际上,鸟的飞行是有规律的,猎人同样是根据其活动规律找到了“雀路”,不过,当时的猎人给它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满族猎人有很高的观星能力,能根据星辰的位置和变化来确定季节、方位、时间和气象变化,并在悠久的祭星习俗中,形成一个以冬令星辰为主的星辰系谱,其中塔其妈妈(蛇星)、依兰乌西哈(三星)、莫林乌西哈(野马星)等为计时星,恩都力僧固(

猥星)、那旦乌西哈(北斗七星)、妥亲乌西哈(阶梯星)等为方位星,根据这些星谱,猎人在密林中能准确地知道方位和时辰,从而确定猎道。

  猎人还可以根据野兽的踪迹确定猎道,俗称“遛子”。猎人在林中确定的猎道,其中有些是人们常走的,便在这段猎道作上路标,如在某棵树的显要部位砍掉一块树皮,露出白荐就是一个易识好认的路标,过几步便又可以看见这样的路标。众多的路标指明了猎道,东北农村有的村名叫“狼道屯”、“虎路屯”,这就是过去猎道的遗存。

  东北农村村屯之间,村镇之间都有可以走牛、马车的土道,那怕是相当偏僻的山村,也有翻山越岭可行车马的土道。因为满族农民(东北汉族农民也如此)多畜力,一般远道运输都用畜力车,而满族又多聚族而居,可以依赖穆昆(宗族)噶珊(部落)的集体力量来修道,满族又有“毁道瞎双眼”的禁忌,因此,满族村屯之间的交通四通八达。在田间,还有一种人行小道,俗称“毛道”,很窄,仅过一个人,是为了不损害庄稼。

  驿道,满族民间称为“官道”,是古代交通的陆上干线。满族先民修驿道已有漫长的历史,渤海时期主要的驿道有五条:鸭绿——朝贡道;长岭——营州道;扶余——契丹道;龙原——日本道;南海——新罗道。这些驿道在沟通渤海和中原及日本、新罗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其中鸭绿——朝贡道、龙原——日本道都是陆路海路联运的交通大动脉。(参见王成礼《渤海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金代修建了从金上京经黄龙府、韩州、辽阳、锦州入燕京直达汴梁(今开封)的驿道,成为金朝的交通主线。另外,修建了从上京经蜚克图至宾县鸟河口入松花江顺流而下,经五国部、胡里改路、乌底改、吉里迷、直达黑龙江下游,是辽代著名的“鹰路”的继续和发展,是内陆通往黑龙江下游的交通干线(参见王绵厚、李建才《东北古代交通》沈阳出版社,1992年版)

  时代奴尔干都司辖境内有两大驿道,东线为“海西东水陆城站”,从海西底失卜站(今黑龙江省双城县历家崴古城)始,沿松花江、黑龙江,直抵黑龙江江口的努尔干都司城,路上有五十五个城站。西线为“海西西陆路”,始于肇州经洮儿河、台州,到达兀良河终点。这两条干线南与辽东都司境内的驿道相通,可直达京师(参见《东北古代交通》),从而加强了东北女真卫所和内陆的联系。

  清代,东北的驿道进一步发展。康熙年间,为抵御沙俄的侵略,开辟了从乌刺至瑷晖的驿道,长1340里,设19个驿道,构成了一张可通京师的交通网,当时京师至雅克萨5000余里,通常循驿传递,“五旬可达”,遇到火急军情则更加神速,可见当时驿道十分畅通。

  驿道多为宽敞、平坦的砂石面土路,也有少量的木质路,如宁古塔至吉林省有一段路,因泥浆过多,用当地原始森林的大圆木,一根挨一根,铺成路面(据傅英仁提供的资料)。

  古驿道因多在交通要线上,现在多改为铁路和汽车公路,也有一部分已废弃了,或成为乡间土路。

  历朝都重视驿道的管理,并设驿站、驿丁管理驿道,传递信息。清代一般驿站设官兵三十左右,拨给站丁地,一面当差,一面种地。驿站官兵中有不少汉军和达斡***索伦人的贫苦百姓,充当驿丁后,便编入旗籍。驿丞俗称“驿站总管”,官位九品(也有官秩高一些的)下设排头四人(安排驿卒公务的小头目)。驿卒也有朝廷发的钱粮,着官服,老百姓称其为“吃皇差的站达”。若干个驿站还设站官。如,康熙雍正年间,黑龙江南北路驿站各设站官辖下十站,茂兴至呼兰六台,驻齐齐哈尔,北路站官辖上路,驻墨尔根,西路归呼伦贝尔付都统管辖,站官“本六品,有印”。乾隆时,改为“八品”,上设笔帖式若干人,各站“皆有官房待过客,私开旅店,间亦有之”。(见《黑龙江外记》)

  驿站不分昼夜常备十二匹快马,拴在墙上铁环上。来往信使驰来时,会对营房驿卒高喊差送的是哪一级“奏章”,驿卒听见喊声,立即解下缰绳,把马牵至驿道等候。信使至,驿卒待候信使换马,尔后目送信使扬鞭策马而去,谓之换马不换人。驿卒把信使的坐骑缰绳绕到马脖子上,马便会寻原路返回上站,沿途走屯串街,旗人、民人都不会擅自牵扰。

  清末,驿站衰落,后来,中东铁路通行,东北的驿道驿站逐渐失去作用,不少驿丁成为农民,驿站也成为满族聚居地。

  满族故地江河纵横,其先民早就发明了舟楫,内河航行在史前就开始了。到了渤海时期,靺鞨人开创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渤海当时有五条交通干线,其中鸭绿——朝贡道,龙原——日本道,都有一段漫长的海上水路。鸭绿——朝贡道,从渤海上京,经中京、东京,到西京神州,鸭绿江乘船顺水下,经柱州抵泊汐口乘船循海岸东行过乌骨江(今瑷河)后入江,青泥浦(今大连市)抵都里镇(今旅顺),继而扬帆横渡乌湖海(渤海海峡),穿过乌湖岛、末岛、歆岛、龟岛、大谢岛到登州(今山东蓬莱)登岸,然后走陆路去唐京都长安。这一条干线中,有鸭绿江的内河水路,也有渡渤海海峡的近海水路。龙原——日本道,前期从敖东城出发,经延吉至晖春,然后出海,抵日本,这条水路被称为“水上丝绸之路”,后期从上京出发,抵毛口崴出海至日本,这条海运水路不仅连接渤海和日本的关系,而且,一些唐朝和日本的使者也借用此路。(参见《东北古代交通》)

  金代上京至黑龙江下游的交通干线,其中在宾县鸟河河口入松花江后,很长一段是顺江而下的水路。

  清政府为抗御沙俄的侵略,在松花江畔,明初造船的旧地乌喇(今吉林市)设厂造船,乌喇遂以“船厂”闻名,成为东北造船业的中心,开辟了一条由盛京西北巨流渡口(开城),经由邓子村(吉林梨树县境内)、易屯门(今吉林伊通门)至易屯口入松花江而达黑龙江瑷珲的水陆交通线。这条运粮水路的开辟,保证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在松花江、黑龙江的水路上有几处是重要的古战场,清军曾在这里和沙俄侵略者打了几场激烈的水战,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捍卫了祖国的主权。至今,在这些水路上,仍有着萨布素(清初抗俄名将)打罗刹(沙俄侵略者)的传说。

  冰路,即是冬令时的水路。东北高寒,到了冬天,所有的江河湖泽都冻上了厚厚的一层冰,连汽车都可在上面驰行,而满族的传统交通工具马爬犁、狗爬犁或人力爬犁都在这个时候大显身手。

  雪路,东北很多地区积雪达半年之久,松软、晶莹的白雪一踩就踏就成了光滑、坚固的雪路。这种雪路连夏日不易通往的塔头甸子也变得畅通无阻,猎人的滑雪板,爬犁都成了极便利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

  狗车,满语称“乌得气”或称“台里台气”。“狗车,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可于冰上雪中行之”(见《盛京通志》)。元代官府也用女真人的狗车传信牌,沿途设狗站。在大兴安岭、黑龙江、松花江畔的满族多有此俗。

  木马,满语称“恰尔奇克”古称木屐,则今之雪橇,俗称滑雪板。木马,形如弹弓,长四尺,宽四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努尔哈赤在征伐塔罗时,令八旗将士“拴上有肢齿的木屐(滑雪鞋),必占塔罗,夺取你们该取的地方。(见《满文老档》)清初,木马多用木棍制作,后逐渐改为金属制造,轻巧结实,木马变成铁马,而且进入世界行列,称为雪橇。

  爬犁,满语称“法喇”。爬犁制作简单,用两根一丈多长的硬杂木杆,前端用火煨成弓形,高高翘起。杆上架一副车架子,宽三尺余,长七尺左右,右檐有底,无软毂,靠两根杂木杆在冰雪地上滑行。爬犁用牛、马拉,或用几个狗一起拖拉,行于雪原,或驰于河道冰上,拉人载货,轻捷简便。

  马,满族不仅男人喜骑,女子也执鞭驰马,不异于男子。十余岁儿童,亦能佩弓箭驰遂。清人杨宾有诗句:“经过妇女多骑马,游戏儿童解射雕”说的就是清初北方满族的风俗。

  勒勒车,这是一种木制的带两个大轮的车,适于在草地上行走,俗称“草上飞”,其“轮不求甚圆,辕不求甚直。轴径如椽,而载重致远,不资毂垛,惟山路崎岖,防损折,动以斧凿随之。”(见《黑龙江外记》)。

  铁瓦车,是勒勒车的一种改进,而车轮外圈装一道铁圈,并在车轮上加以铆钉,比勒勒车更加结实轻便。

  花轱辘大车:分两轮和四轮两种,四轮车可分运木材,拉货和拉旅客两种。

  独木船:满语称“威呼”。长二丈余,阔容膝,头尖尾锐。载数人,水不及船常寸许,而中流荡漾,驰如竹箭,此真刳木为舟也,遇河水暴涨,而“联二为之,以济车马”。满族人经常驾“威呼”闯急流险滩,嘉庆年间,著名满族学者西清到黑龙江任职时,曾几次乘坐这种小船,他说:“中流瞑目不敢视,其险可想”。满族的“威呼”不一定用独木刳成,凡是类似的木制小舟,也通称“威呼”,如今,东北满族仍喜驾“威呼”。

  桦皮船:往昔居住在乌苏里江、黑龙江畔的满族人也常制桦皮船,桦皮船长十余尺,宽三尺左右,两头尖而向上翘,用松木作架,外面覆以桦皮,桦皮接头处用柳条作线或用鹿筋作线缝合,然后涂上松树油即可。船体很轻,转移时可用肩扛起,平时搁置岸上,用时一人就可推入水中,顺流用桨,逆水用竿,时速可达二十至五十华里,常用于狩猎和捕鱼。

  飞船:原居阿速江至散鲁温一带的海西女真人“出入乘上板船,头置桠杈木根,如鹿角状,两舷荡桨,疾行江中,谓之广窟鲁。”这种“广窟鲁”以后成为清代用以海上作战的“飞船”。

  船舰。清初,康熙帝下旨令宁古塔将军治所迁至吉林,“修造船舰四十余艘,双帆楼橹,与京口战船相类,有江船数十,亦具帆墙,日习水战,以备老羌。”(见《扈从东巡日录》),那时,吉林“船厂”造出作战所需的各种补给运输船,划子船、桨船、渡船等,康熙帝东巡吉林时,看到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吉林水师营,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松花江放船歌》,其中有几句是赞扬水师营的船舰:

  浮云耀日何晶晶,

  乘流直下蛟龙惊,

  连樯接舰屯江城。

  这是清代造船史上辉煌的一页。

  渤海时期的大型海船,元代女真人的渡江战船现已无从考究。满族人常用的还有渡口平板木船和河中用的大木船、帆船。往昔喜庆时,还常用带篷的漂亮的轿船,在黑龙江省接受贡品,主持各族民间贸易的满族官员乘坐庐船。这是木制的大船,中后部有高大的桅杆,桅杆下有长长的芦篷,芦篷后接一宽敞的木屋式船舱,舱中右侧有离地二尺余的木板条炕,上摆炕桌,官员可在上歇息、饮酒,船舱至船尾有凉篷。随行人员的庐船比较简单,中间有芦篷,而无屋式船舱和凉篷(见《东鞑纪行》)。

  以上介绍的是满族的传统交通工具,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逐渐代替了它们,但在东北的一些乡村,传统的交通工具仍受到满族群众的喜爱。

  在满族渔猎中的某些礼俗,如敬河神,船神等,这些和交通礼俗是相同的。因为古时候,出远门往往就意味着渔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交通日见重要,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礼俗。

  昔日,满族有句俗语:“妇女产前产后,男人车前车后。”可见赶车的艰难,长途行车的前一天,车主和赶车人都要祭拜祖先神,祈祷行路平安,行车中遇崇山峻岭则焚香祭山神,过大江大河时则祭河神、江神、船神。行车中不许说不吉利的话,尤其是早饭前,更不能乱说乱骂。车、马在那个年代是穷富的标志,所以新添置大车、牲畜视为吉祥之事,多喜在车上、牲畜的头部、尾部披红以示喜庆。第一车往往拉一车木材回来,放在家里不用,以取“积财”之用,赶车人和车主对辕马特别爱护,如果一匹好辕马死了后,舍不得扒皮吃肉,而是埋葬起来。辕马脖子上经常挂一圈铜铃和红缨,行路时铃声阵阵,红缨飘飘,十分威武。而在满族不少姓氏的萨满祭祀中,祭马神的礼仪十分庄重、虔诚,反映了满族对马匹的重视。

  在东北的江河中常设渡口,两岸都有简易的码头,摆渡船来回往返。其间,可以渡人,也可以渡车马,往昔满族的习惯是,摆渡由某户或某人经营,渡人免费,渡车马也不临时收费,到了秋后,船主到受益的各屯各乡收船粮,凡有车马的大户公平摊派船粮。

  往日,在满族中,船下水以前,船主要举行家祭,跳平安神,祈祷祖先神庇佑行船安全,出海捕猎,船运更是一件大事,东海窝集人要举行隆重海祭,恰喀喇人要祭海神奶奶,珲春一带的满族牛牯鲁哈拉、敦合乐哈拉以及巴拉窝集人要祭海神突忽玛发。相传,突忽烈原是土伦部的小阿哥,因其身上长鳞,脚象鸭爪,被族众逐出,并要害死他,突忽烈以德报怨,在北海大额真那里教会射箭和破妖法,取回万年北海冰,镇妖弓,穿妖箭,打败了恶魔耶鲁里和他的火龙群,并当珠串(女真人)打渔赶海时,如遇风浪落水,他便前来相救,被众人敬为海神,这些宗族在出海行船、捕鱼或家祭时,一清早就祭祀这位海神。(详见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满族库雅喇氏,那木都鲁氏,孟哲勒氏,蒙温瓦尔德氏,曷舍列氏等宗族,是东海女真人的后裔,他们祭奉东海女神德里给奥木妈妈,她是太阳与光明之神,掌管着整个太阳出升的东海。(详见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清以来,出现了用大型船只长途水运,产生了临时的商业性水运组织,一般是合伙办的,俗称“船伙”,推举一名有经验的人担任船长,俗称“船达”。开船第一天,要举行河祭。船达在船头桅杆上钉一块红布,摆上三牲头、小鸡、糕、酒等供品,行船人员便向江河跪拜,船达向江中洒酒三盅,再把整个供品都便倒入河中,如果发现群鱼争吃,要互相道喜,因为这是吉祥的预兆。船遇到风险时,船上的人要把随身带的小物件统统扔到河里,以求河神保佑平安。后来,河祭习俗有所改变,只需将一部分祭品扔到江河里,其余大部分都留下众人分食。

  船运禁忌。横渡第一船时,凡怀孕妇女或寡妇不准乘坐,第二船便可任意乘坐。顺水船要走上一里外,寡妇和孕妇方可上船,行船里妇女不许坐船头,摆渡人不许饮酒(收船时不忌),从开船,行船到停泊,不许在船上打架骂人,不许说不吉利的话,如“翻”、“沉”都要用其他吉祥名称代用,如携带响器如锣鼓或其他乐器,必须演奏一番,以娱河神。如遇风险或搁浅除了祈祷河神外,不许大哭大闹。

  古代满族的深山密林中,有许多地方畜力不达,只能用人力运输。一般用桦皮或苕条编制的背篓,背起来行走方便。另外还有狍皮或其它兽皮袋,上街集市还常用布制的“褡链”,妇女则多用头顶,冬季常用人拉货行走,格外灵便。此外,还用柞木或水曲柳制成扁担挑运,或把结实的硬木打成“木杠”,可两人或多人抬东西。在林区伐木的满族人,砍下的原木常用滚动的方式运下山坡,或用车拉,或钉成木筏,顺河水运出。平时,运一些沉重物体,也常用圆木滚动的方式运输。如今,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已深入到偏僻的山村,但满族的这些传统运输工具仍没有失去作用。你如在满乡经常可以看到满族人兴冲冲地背着传统的背篓去林中捡蘑菇,采野菜、摘山菜,甚至时髦的姑娘、小伙儿也喜欢用这种土气十足的工具。

  畜力运输:畜力运输可分驮和挽两种方式。早期畜力运输多为单骑驮运,用狍皮或其他兽皮制成的口袋横放在马背上,或一边挂一个,俗称“驮子”。清初到京师进贡,去马市贸易多用这种马驮子运载货物。当时树多林密,野兽成群,人们往往结伴成队行进,领头的马称为“头马”,在马队里最为重要,一匹头马的价值相当于普通马的三至五倍。短距离用牛驮,但满族一般不用驴驮。在兴安岭,黑龙江的满族,也曾用过驯鹿驮物。金代时,女真人还用骆驼驮物,如今这种单骑驮运的运输方式已很少见了。

  畜力运输的重要方式是挽爬犁,马、牛、狗均可挽拉,在冰雪上行走,十分方便,现在东北农村仍常用畜力爬犁。牛车、马车仍是满族农民必备之物,不过传统的勒勒车、铁瓦车又多被胶轮车所替代,汽车、拖拉机成了当代满族的主要运输工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哈尔滨地区的民族演变
大东北风俗史话——关东的冰雪文化
哈尔滨太阳岛导游词
“海东青”与鹰路考
民国冬天的松花江,竟有“冰客栈”,住进去却发现店家不提供被子
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