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邂逅江南第一家

有这样一个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鼎盛时达到了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被明太祖朱元璋亲赐为“江南第一家”。今天就和诸君一道,来寻一寻这江南第一家的故事。

“江南第一家”指的是义门郑家,历经宋、元、明三朝。北宋初年郑氏家族就在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立宅。元代因两次旌表为“孝义门”而将郑氏改称为郑义门。

江南第一家正门入口处

所谓的“义门”就是指崇尚孝义的大家族。古代家族成员因孝族亲义而聚合,同居共财,同羹合食,崇义重礼,被认为是传统社会的理想生活模式,也被统治者欣赏。

历代产生的“义门”为数不少,著名的还有江州义门陈氏、青田义门陆氏等。

01

白麟溪畔捣衣声

与郑氏义门的结缘,来自世居于此的郑氏后人,“定”字辈郑先生的邀请。踏上村里青石小路的时候,白麟溪两岸正处在初冬的暮色中,小桥流水、古意盎然、清静优雅的村落沿小溪两岸缓缓展开。

街景

不远处传来一阵轻快的捣衣声,使笔者为之一振。在家家户户早已用上自来水、洗衣机的时代,这种古老的清洁手段出现在这里丝毫不违和,反而有种相得益彰的恬静感,就像一幅写意的山水画。

捣练图 唐 张萱

入口从广场一侧开始,分别立有九块牌坊建筑群。这九座牌坊,暗合郑氏义门的九世同居。每一座牌坊都有自己的出处和典故。一列牌坊的尽头,连接着郑宅的老村落。

九座大牌坊,代表着郑氏家族的九世同居

郑宅以郑氏宗祠为中心,宗祠坐东朝西。另有十桥九闸、东明书院遗址、文井、圣谕楼、老佛社、昌七公祠、九世同居碑及孝感泉等建筑,与元、明古迹五十余处。

“江南第一家”九世同居碑

祠内另有宋濂手植树龄六百四十八年的龙柏九株。郑宅丰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清建筑组合,颇有古意。这个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小村落每天都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访客,实在是值得玩味一番。

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是郑宅最重要的主体建筑之一,正门朝西开,紧临溪水略显局促,平时很少使用。而面南的侧门则气势较盛,据说这种设计是为了向朝廷表达忠顺无僭越之意。

02

恩德·有序

相传北宋时期郑氏始迁祖郑淮从遂安(今浙江淳安)投奔浦江承恩里宣家求学,宣毅无子,只有一女,名嘉字则善。郑淮与宣家小姐情投意合,入赘后,和夫人相亲相爱,情意甚笃,接连生下煦、熙、照三个儿子。

几年后,宣毅夫妇相继去世,郑淮和宣嘉继承宣家产业,抚养三个孩子。从孤身一人闯荡,到成家立业,生活和美,郑淮深感宣家恩德,从此“恩德”二字深深融入了郑氏的家风。

浦阳三郑,也就是郑淮与他的两位兄长

北宋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南下,数百万中原百姓背井离乡,逃奔江南。一路之上,哭声震天,哀鸿遍野,饿殍满地。

千里饿殍图 出自影视剧《天下粮仓》朱仁民绘

这时郑淮不忍心难民们忍饥挨饿,命家人架起大锅,每天煮粥两顿,分食难民。

家中储存的千余石粮食很快被难民吃完,郑淮毅然将一千多亩良田和二千多亩山林坡地全都卖掉,继续施粥救活了数千难民,但家道也从此败落。

郑淮散尽家财,赈济灾民,功德实在不小。人们感念郑淮卖田赈灾的义举,所以把他居住的承恩里更名为感德乡仁义里。

“仁义里”牌匾

郑淮的孙子郑绮,注重“以孝悌治家”,当时就有士人称赞郑绮孝顺父母、力耕勤学。据记载,郑绮的父亲郑照,因蒙冤下狱被判死罪。郑绮上疏郡守,希望能代替父亲受苦。郡守很感动,于是彻查了案件,冤情得以大白。

郑绮的母亲张氏患风挛长期卧床,他守候床边,侍奉饮食汤药,三十年如一日,始终不稍懈怠。

人们以为郑绮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才有了这一眼泉水

故名孝感泉

郑绮主张孝义治家,倡导同居共食,临终前

“针大指出血,滴酒中,召子姓列饮之,仰天誓曰:吾子孙有不孝、不弟、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

郑绮也成为浦江郑氏“九世不异爨”的第一代。

郑义门恩德与有序并重

宋濂塑像

郑氏家族在明朝初年,步入巅峰。此时,它已是“阖族殆千余指”。

家族规模宏大,长幼有序就成为孝悌之本,郑氏后人随后提出了与“恩德”并重的“有序”理念。

清代《学海类编》丛书收录的《郑氏规范》书影

一族同居共食,共同劳动,势必对分工合作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工作和生活秩序就显得非常重要。

郑义门里的“忠孝传家”匾

有人从事农耕生产,有人从事家务劳动,有人负责商事运输,有人负责宗族事务的综合管理。长幼尊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既有严格的分工和遵循,又有亲睦和善的人际关系。

有趣的是,在如今郑宅的地界里,出门不用公交或出租车,随手揽一辆本地车,车主都会欣然从命。一次笔者跟随郑先生出行,打到了另一位郑先生的车,一问,也是“定”字辈,兄弟情谊便油然而生,其乐融融。

古村落夜景

03

郑氏义门的家国故事

按照元制,五世同居便可得以旌表其门,至大二年(1309)秋九月,乡老黄汝霖等向浦江县令忽都鲁沙汇报了郑氏六世同居一事。

“忽都鲁沙为上其事,部使者加审查,文达中书礼部”。

至大四年(1311)春二月,元廷“准式旌表门闾”,这也是郑氏家族首次被朝廷旌表为“孝义”之家。

雨中的“江南第一家”

因为义门子弟郑深一度担任元太子的老师,郑氏的名声一时在朝野传为佳话。

丞相脱脱亲书“白麟溪”三个大字,刻石碑立于溪畔,肃政廉访使余阙篆题“东浙第一家”,翰林学士承旨月禄帖木耳题赠“一门尚义,九世同居”,皇太子赠“麟凤”二字。文人名士撰文题咏更是不可胜数。

元代丞相脱脱字碑

“平生无别念,念念只麟溪。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这首《别义门》出自明代大家宋濂之手,宋濂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二十岁时,从金华城赶了一百多里路前往浦江拜谒名士吴莱,深得他的赏识。

宋濂像

几年后,当吴莱应聘成为浦江郑义门东明精舍的老师,宋濂也追随而至,随后又被吴莱举荐为自己的继任者,开始执掌东明精舍的教学。

郑义门有数万册的藏书,对嗜书如命的宋濂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可以遍览郑义门的藏书,宋濂在风景秀美的青萝山筑室定居,边教学,边读书,短短几年时间,宋濂就成长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

青萝山·饮鹤川

他为郑氏家族八世、九世子弟培养了大批人才,并与郑氏族人诗词唱和、辞章往来,度过了人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非但如此,宋濂还以女嫁入郑氏家族,成为郑氏姻亲。据宋濂《萝山迁居志》记载,自至元元年(1335)始,宋濂开始在郑义门执教,当时他二十六岁。到洪武十三年(1380)因其孙宋慎卷入胡惟庸案,被贬到四川,宋濂在麟溪一共住了二十四年。

《元史》 宋濂主修

郑氏家族九世同居,上千人的大家族和谐共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一套体系完备的家规。

这套家规叫《郑氏规范》,又名《旌义编》,它集教育、管理、惩戒等内容于一体,举凡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权利义务、日常活动、奖赏劝惩都有明确的规定,非常便于操作和应用,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治家规范。

《旌义编》 藏于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

宋濂亲自参与了规范的编定,并撰写了序言《旌义编引》,对于规范的作用,他评价道:

“是编之行,其于厚人伦、美教化之道,诚有益哉!”

这一家规后来成为宋濂参与制定大明律法的蓝本,对明朝后世治国理政有深远的影响。

《旌义编》引 藏于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

168条家规

郑氏家族几代人经过积累提炼,融汇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及文学大儒柳贯、吴莱、宋濂整理归纳,制定了《郑氏规范》一百六十八则,堪称史上最完备的家族法典。

郑氏规范石碑

在七世公郑铉执掌家政的十年中,使得家业充裕。在此期间,续立家规:

邻里有残者,养之终身;有告饥者,亲给食饷;有流民来投,则构屋使其成家。

昌七公(郑铉)祠

《郑氏规范》所涉及的,上到国家大事,下到居家生活细节的方方面面,都有具体的要求与行事准则。

家族采取家长、典事、监视三方共同管理,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环节紧密联系,互相制约,教育子孙对长辈要孝顺,对兄弟要友爱,对国家要忠心,做人要诚信,要有廉洁朴实的做人原则。

“昌三公祠”,郑氏家族举行婚礼的地方

例如《规范》第八十八条:

“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

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规则发挥了有效的威力。共居十五世期间,郑家有173人出任七品以上的官员,最高官位至礼部尚书。尽管任职地域相隔千里,情形也千差万别,令人惊叹的是,其中竟无一人因贪墨而被罢官。

“一门尚义”

深究之下,《规范》第八十七条又有:

“子孙倘有出仕者,当蚤夜切切以报国为务……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若在任衣食不能给者,公堂资而勉之……”

使得为官子孙在经济上得到家族加持,不必以俸禄微薄生贪腐之心,这不仅在道德教育上,而且在制度建设层面,都有效地防止了腐败。证明此家规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04

郑氏义门真的毁于一场大火了吗?

明天顺三年(1459)因一场大火,同居延续三百多年郑氏义门终于曲终人散,逐渐分多支散居到各地。因此,从样貌上来说,除了宗祠等几处残留建筑和宋濂手植古柏外,今天所看到的场景与当年鼎盛时期相比,已经完全不同了。

东明书院(曾经的东明精舍)遗迹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治家之道与治国之道有许多共通之处,家家得到善治,大体也是国家的善治。然而家族规模扩大,会对管理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对生存的地理空间要求也极高,这往往也制约了同居家族的发展。

郑氏宗祠

同时,家族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内部便会演化出较为精密的分工合作,加上家族严密的组织性,便会自然形成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这也是历代统治者所忌惮的。

以江州义门陈氏来看,北宋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建议予以分拆居住,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以陈氏孝义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派人监护分析。

宋仁宗画像

郑氏义门虽未直接遭遇朝廷肢解,但一场大火或许化解了这一潜在的矛盾。从历史经验来看,三百多年时长,三千多人的规模,或许已经是家族聚居的极限了吧。

江州义门陈氏宗祠

东明书院原址仅存一旧门楼,但令人欣喜的是,它的文脉却为后世所继承。那里先后成为郑宅第一小学的校址,江南第一家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常常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05

结语

她如此专注,以至于笔者近距离拍照都没有引起她的注意

巧的很,即将登车离开郑宅的一刻,溪畔的捣衣声再次占据了耳鼓。也许,郑氏义门的千年历史文化,就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得到传承的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 这个家族有什么奥秘?
“江南第一家”孝义传奇:同居三百多年不分家
浙江东明书院:名儒掌院,孝义传家(下)
歷史文化古跡——浙江浦江鄭義門古建築群(二)【圖文】
历经宋元明三朝的郑氏家族,为何被朱元璋亲赐称号“江南第一家”
访金华书院 探浙学之源⑮|宋濂与浦江东明精舍:一门孝义风 廿年主讲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