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山历史】岐江桥的旧时回忆,还记得“岐江桥”牌吗?

《中山市志》记载,上世纪20年代,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长提沿岸的码头都非常繁忙,每天往返岐江河的花尾渡、木驳船四五十艘,大量的物资云集于石岐长堤码头,码头搬运装卸行业随之发展兴旺起来。但该行业一直为封建势力所操纵,码头工人一直遭受无良的码头“把头”压榨,一直到解放后,搬运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逐步组织起来,并开展了民主改革运动,才得以彻底解放。

1951年建设中的石岐岐江桥

在陆路交通不甚发达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到了八十年代末期,航运可以称为珠三角地区最为便利的交通工具。据了解,现在中山人所说的岐江指的是东河口水闸与西河口水闸之间这段46公里的水道,河面宽度为80-200米,最大流量为1020立方米/秒,河内可以通航300-500吨的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岐江桥两侧更是集中了当时的客运、货运、海鲜、果蔬等码头。

当时人们主要是依靠各种木船摆渡过江,摇橹、撑杆等方式虽然可以满足百姓的需求,但却难以承受各种大型作战设备和军火的重量。作战的时间不等人,怎么办呢?在解放军和当时百姓的通力合作下,建设者们征用了几条木船并用木板固定起来,形成了一个浮桥。接着,江两岸较浅的地方用木板和木桩搭造了一个“引桥”。然后,把用木板固定好的船固定在两个“引桥”中间,一个简单的浮桥就做好了。

▲1951年,建设中的岐江桥

两端的“引桥”,充其量只是几块木板搭建出来站脚的一个地方,这在水乡中非常多见。巧妙的是,“引桥”下方有枕木,可以改变“引桥”的高低去迎合桥面的高低。因为岐江并不完全是一条内陆河,它的另一头直接汇入了大海,海水的潮汐变化对江内水面的高低有着一定的影响。浮在水面上的桥面也会随之发生高度的变化。

岐江桥中间部分之所以设计成用钢缆吊拉钢板的形式,并不是为了节省建筑材料,而是考虑到岐江河上轮船通航的需求。由于桥面过低,如果固定桥身则等于在岐江上建立了一道栅栏,轮船无法通行。为了保证通航,每天定时开合桥身,让来往的轮船可以把乘客和货物通过水路运送到广州、梧州、澳门等地区。故此,岐江桥从第一次修建时的木桥开始,就建造成了开合桥。它是岐江上的第一座开合桥(目前岐江上的开合桥还包括光明桥、员峰桥等),也是广东桥梁史上最早的一座开合桥。

到正式建桥是在中山解放时,当时因为南下大军解放全中国的军事需要,所以在岐江建桥成为了当年中山的头等大事。最终在中山解放后的1951年1月1日,岐江桥首次建成通车。当年第一代的岐江桥,是一座简易的人力开合桥,两边是用木头搭建的栈桥,中间有浮船,通航期间要将浮船撑开,让出河道给船舶通航。

岐江桥5060年代的时候,为了方便河道上的船舶通航,将桥身建造成开合桥。最早的由全木建造的桥只能用船进行开合,也是中山史上最早的一座开合桥。后来改造成水泥钢筋建造的钢铁结构的电动吊桥,每日定时开合桥身。桥面每次开启需要4分钟,闭合需要3分钟,每日会开合4次,让船只通过。当时有一段时间是下午2点半让船通过,然后1小时后,3点半的时候,行人又可以继续通过桥。 以前倘若想去澳门、广州等地,要到岐江东岸永乐大旅店门口的天字码头乘船,若想去江门则要再往南走至今岐江桥东南侧乘船。


昔日岐江橋,中間大船挑。
午間疏航道,船去水漂漂。
行人改搭渡,司機搖搖頭。
苦等兩三時,方可再逍遙。
——李錫儀

街坊强强叔说,在我記忆中,以前是没有客轮去澳门的,要去澳门,都是在华陀庙乘車的,华陀庙就是现代沃瑪尔附近位置,那时是一个小山坡的。

街坊山野村夫回忆说,我于49年父親带我是坐花尾渡去澳门的当时是五六岁左右,回来时是在渡头码头埋街的,回来不久就拱北关闸了,再也没去过澳门了。

解放前,中山城区的西端,就是长堤路,现在与岐江一河之隔的富华酒店、颐高数码广场一带均为农田、鱼塘以及桑基等,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河的一边是城市,而另一边则是农村。过去,生活在西郊、沙溪等地的百姓想要进城,必须到岐江西岸的隆都码头坐船渡河。倘若想去广州、梧州等地,要到岐江桥东北侧永乐大酒店门口的天字码头乘船,去江门则要到桥的东南侧。而生活在城里的人若要下乡,就要坐船过河。

岐江桥建成后不久,在隆都码头附近建造了一个石岐车站,西郊的百姓可以在那里坐车去广州等地,还有公共汽车直接到石岐。此外,随着城市版图的扩张,长堤路、孙文路一带的“繁荣”也通过岐江桥,影响到了对岸的土地。现在的岐江西岸已云集30余家酒店和大型商场,成为了中山市服务业最为集中的一个区域。今天西郊的百姓再也不用“过江娱乐”,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尽情享受。

1991年11月9日,第二届中中同学恳亲大会在孙中山纪念堂开幕,图为恳亲团队伍必经之路石岐岐江桥(市档案馆藏)

1990年,参加万人行活动的中山市人民医院的队伍。

《风雨无阻 爱心涌动》


岐江桥畔摄于1988年11月,图为八十年代的岐江桥(市档案馆藏)

石岐酱料厂是到目前为止,中山为数不多仍然能追溯其发展演变历程的企业之一。1958年后与全国所有公私合营企业一样,转为地方国营企业,又称全民所有制企业。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该厂生产的“岐江桥牌”酱油,是中山出口的拳头产品,畅销全国及世界五大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占总产量的50%。80年代末,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易名为中山美味鲜食品总厂,生产的“珠江桥牌”生抽王,荣获省和国家优质产品奖、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和金奖,誉满全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山市美味鲜食品总厂转制为上市公司——中山高新技术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控股公司,并与香港中兴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外合资企业——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厨邦酱油了。

石岐酱料厂后来发展融入到中山美味鲜食品总厂。图为1990年,参加万人行活动的中山美味鲜食品总厂游行队伍。(中山市档案馆藏)

石岐酒厂生产的“珠江桥”牌和“岐江桥”牌米酒于1989年获全省饮料酒行业优秀产品奖。

1980年起,市场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石岐酒厂的生产。石岐酒厂使用大容量沸腾锅炉、金属发酵罐和自动化包装流水线等更为先进的生产设施,生产特醇米酒、三蒸酒、咸三蒸酒、糯米酒、汽酒等,其中咸三蒸酒最为畅销,品牌“石岐牌”、“岐江桥牌”风靡一时。1999年6月,石岐酒厂转为股份制,发展势头更是日益喜人。

岐江桥,是中山历史的见证者,成为了中山的标志,甚至演化成为中山物产的商标,其中“岐江桥”牌酱料还是全国著名品牌,“岐江桥”牌中山濑粉是省优、部优产品、出口米粉的“五大皇牌”产品之一。

部分资料来源:中山市档案局、中山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山市石岐城区旧面貌,真令人怀念!
芜湖青弋江上二桥(中山桥.中江桥)
乘着渡轮去上班(转载)
摆渡过江,最怕的是碰上大雾天 | 任炽越
【株洲】渌江桥
重磅!9月开学!石岐总部省一级小学,上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