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故事的抚顺街

抚顺街形成于刚刚建成中东铁路的1900年,是哈尔滨最早的街道之一。

抚顺街的由来

提起抚顺街,许多人都会很不解,号称东方莫斯科的哈尔滨,为什么不采用“南京”、“北京”等大城市的名字,却采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抚顺”命名街道呢?

起初,这条街道,被俄国人以欧洲人的命名方式称“地包头道街”,“地包二道街”。

后来,1928年由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焕相将其改称“抚顺街”。张焕相老家是抚顺,他用家乡的名字命名了这条街道。

此外,还因为从1905年开始,第一列装满原煤的列车缓缓驶入哈尔滨。到1928年,哈尔滨工业和居民用煤的唯一来源都是抚顺,每一大卡热,每一度电,都来自抚顺的煤,哈尔滨人知道感恩。

抚顺街是哈尔滨最早以石铺路的街道之一,整条街都是用四条石板并列铺成的,就像四条铁轨一样贯穿全街。每条石板宽0.435米,间距为1米,相邻石板中心距离为1.435米,是马拉炮车的标准轮距。

该路铺石应该在1921—1923年,是在地包头道街与莫斯科兵营头道街连接后铺设的。

该路石板与中央大街等的铺设方式有不同,石块也比较粗糙。

当年抚顺街穿行的主要是四轮马车,直到1960年代这条街道还远不是一条繁华的街道。到了1988年,拓宽抚顺街,从此“石板道”彻底消失了。

曾经是一座“米黄色的城市”

五十年代抚顺街的民居,很多是俄罗斯风格独门独院。而中国人则喜欢几大杂院。俄国人的房子多是板夹泥墙的,用木头板障子围成的小园,矮矮的榆树装饰的树墙,分隔开了窗和人行道,板障很高,中间开着厚实的木门。

板障子里的的小花园是老毛子的天地,有丁香树和沙果树,露天的浴盆晒太阳的长条凳……

说起来这里还曾经是一座“bu米黄色的城市”,遍布着老哈尔滨人常说的“铁路房”。

这是一种俄式建筑,砖木结构,红色铁皮房盖,外立面粉刷成米黄色。

那时在抚顺街一带,住房很有规律:在抚顺街,民安街一带多是这样的花园洋房,而过了安心街下坎儿的难民里,则完全是东北农村传统的的土坯草房。

周边也都是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安字片的人当年来自五湖四海:有落难的白俄贵族、有国土被瓜分的波兰知识分子、惨遭纳粹屠杀的犹太人,还有饱受饥荒战乱之苦的中国关里人……

这些操着不同语言、信仰着不同宗教的居民非常神奇的实现了和谐相处。想必是因为他们大多有一个相同的身份:难民。

开始,抚顺街被称做“松花江区”,很好听,也大气。但这是棚户区乱建、垃圾堆街的脏乱街区。

后来,人们也许感觉此地居民的身份、素质太差,品位太低,与“松花江”太不相称。于是,一个新的称呼便叫开了:“讷哈洛夫卡”,俄语意为,懒汉无耻之徒——懒汉无耻之徒的街区。以后又称为“新安埠”。

1925年,俄文街名改用中文,就都叫安什么街安什么街,这一带就成了日后著名的道里“安字片”。

抚顺街和机车库

1900年,中东铁路的刚刚建成。抚顺街位于火车站机车库一侧,俄国人以欧洲人的命名方式称其为“地包头道街”。

1928年由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焕相改称“抚顺街”,沿用至今。

1898年九月,中东铁路滨绥线由哈尔滨向东铺轨的同时,就开始了在今天的位置兴建哈尔滨机车库。

机车库呈扇形,有二十二个库眼儿,用于简单的维修和保养作业,给机车锅炉和管道清理水垢,更换缸套和轴瓦等易损件,在酷寒的冬季存放段内暂时不工作的蒸汽机车。

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运营,哈尔滨机务段业务量骤增,招募的工人多达一千五百多名,中俄工人各占一半。地包的居民区开始向南延伸。

人们习惯把机务段大门附近,以“地”字打头的街道形成的区域,叫小地包。

后来向西延伸的部分,今天哈尔滨市锁厂周边的“抚”字头的街道形成的区域,叫大地包。

满洲国时期,三棵树火车站完工后建成了较大规模的机车库,客运机车的维护就转移到三棵树,哈尔滨站的“地包”负担货运机车的维护。

在抚顺街上,有一个3号门,就是是铁路职工“通勤口”,位于现道里地德里小区。

哈尔滨车辆段就在3号门内。双扇大铁门带个便门,既可走人,也可走车,凭职工凭证通行。

有不少人图近便从这里直接上火车站台。没有证,打个招呼,“车辆段的!”也就进去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第一辆自己设计的干线货运蒸汽机车——前进型机车,俗称“五对轮”研制成功。

原来俄国人人留下的火车机车库,存放小型的调车用的上游型蒸汽机车尚可以,已经无法容纳身躯庞大的前进型蒸汽机车,所以就择地新建了火车库。

进入1980年代内燃机车逐步取代了蒸汽机车,“地包”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彻底废弃,陆续被拆毁了。

那时候有钱的俄国人都住埠头,南岗等地,在抚顺街上的俄国人多半以养牛为生,他们每天早上拉着铅桶给埠头送牛奶。

1950年代前民安街北侧由共乐街到通达街的岗上区域(即现在的十六中学一带)和民众街南侧(现在商业大学一带)是大片的荒地,水草丰沛林木繁盛,是 放养奶牛的牧场。

抚顺街那时候的石板路,铺石在1910年之前,是哈尔滨最早一批以石铺路的街道。

那条特殊的石板路很坚固,一直沿用到80年代。

1988年,拓宽抚顺街与民安街,“石板道”埋在柏油马路下面,彻底消失了。

石板虽然已不见,但道路仍在,就是今天的抚顺街和民安街。抚顺街和民安街,这两条街本来是一条长街,中间由安红街(原来是铁路)截成两段,东半段称抚顺街西半段称民安街。

为何一条街分两段起名?是源于两段街道形成的时间不同。

在安字片、抚顺街还有几个特殊的地名,比如说地包小市和大地包。

“地包”是怎样形成的

1898年10月,在机车库(就是哈尔滨铁路机务段)建成后,又为工人和家属在火车库的西侧修建了宿舍,即那些米黄色的铁路官房。

段里的工人和家属都居住在附近,所以人们称这一带为地包。

许多文章说,地包并非地处高岗,而是俄语机车库的译音。

实际上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接近真实情况。早些年附近大民兴街有座“莫斯科兵营”,周围慢慢也聚集了很多难民,主要是闯关东的中国人。他们居无定所,就着抚顺街的土坡挖地洞,安上简陋门窗穴居。

这种“地堡”阴暗潮湿,到了雨季里面会倒灌进水,居住环境极为恶劣。这种大地包(也叫地窨子)到五六十年代还存在,一直持续到这个街区大规模改造。

“地包”

通常,人们把抚顺街和安宁街左右称为小地包,把车辆段大墙外和锁厂一带称为大地包。

1921年前后,在俄国,布尔什维克打败了白俄军队,一些从西伯利亚逃亡过来的地主富农以及落魄的白俄官兵、伤病员,也一股脑儿跑到这里藏身。

这些流亡者多数无正当职业,他们往往将随身携带的旧物,诸如,旧手表、怀表、军用水壶、戒指、项链、金牙套、烟斗、烟咀、皮靴、帽子、军刺、匕首……就地倒卖。

他们常常一边卖边收,然后回手再卖,如此倒来倒去,很多人便有了钱,随后就做起了小生意,开个小铺子、小酒馆什么的。

卖旧货的地摊儿,据考证就在不远的上坎,时称地包小市(今地德里)。

俄国侨民办起来的跳蚤市场、难民里、八杂市,那生动的一幕一幕都是当年偏脸子地区特有的场景,带着热乎乎的生活气息,也带着暖烘烘的人情味。

因地处地包,且光顾者大多数都是地包的工人及其家属,所以,人们管这个市场叫地包小市儿。

据《远东报》1921年1月26日新安埠商家调查:“地包下坎近经警察名之为新安埠,其所有商号据查所得大小共一百五十四家。”当然,这不包括街道两侧高叫“打啦也惜换钱”(俄语卖破烂)的地摊儿。

这个区域在当时是贫民区,居住这里的人形形色色干啥的都有。

岁月更迭,时光蹉跎,抚顺街见证了这一带百年的风雨沧桑。

1995年1月,随着哈尔滨市道里区地德里小区改造工程的全部竣工,地包也消失了它们的踪影,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往事。

就连哈尔滨铁路机务段,也因海城跨线桥的修建迁到了哈南,百年机车库也成了一部凝固的历史,退出了历史舞台。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过去的时光、人物及故事犹如微风拂过的尘埃早已飞向遥远的时空,昔日的地包早已引旧貌换新颜。如今走在抚顺街上,五颜六色的花坛和那整齐干净的庭院,无不彰显着人们生活的富足与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百年前哈尔滨的街道名称-岁月留痕-搜狐空间
《人世间》小说里的 ' 光字片 ' ,大致位于现在通达街、民安街一带
魅力香港(二十三)石板街上踏怀旧
安徽濉溪石板街:繁华落尽,一声叹息竟如此沉重!
都匀石板街
安静的蒸汽机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