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建筑之林(十二)

80 冰峰纪念碑【保加利亚】

风雪肆虐中的保加利亚冰峰纪念碑

这座冰峰纪念碑建设的初衷,是为了纪念保加利亚人与俄国人联手击退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这一段历史,纪念碑所在地卡赞勒克山便是当年最惨烈的战场之一。但稍稍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它本质上是冷战时期保加利亚站队美苏阵营的代表性遗产之一。

冰峰纪念碑,始建于1974年,初衷是为了纪念保加利亚人与俄国人联手击退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这一段历史

冰峰纪念碑,其本质是冷战时期保加利亚站队美苏阵营的代表性遗产之一

其始建于1974年,在建设过程中,这座原本海拔1441米的山峰愣是被削掉9米,足足运走1.5万立方的岩石,然后再从1432米开始铺设花岗岩地基。在此后7年里共计建成两条总长28公里的公路,以及70米高的主碑和一万余平的大会堂。建筑总计耗费保加利亚民众7年时间,共消耗7万余吨砼、3000吨钢材、1000吨铝材和40吨玻璃,另包括510平极其昂贵的钴玻璃马赛克镜片。

被遗弃于卡赞勒克山之巅的冰峰纪念碑,主体建筑包括70米高的主碑和一座万余平形如UFO的大会堂

历史上的保加利亚在欧洲存在感似乎并不强,公元7世纪曾经历短暂得辉煌,但架不住波斯、凯尔特、马其顿以及拜占庭帝国的轮番崛起,使得地处欧洲东南部的保加利亚常年寄人篱下,被奥斯曼帝国更是从1340年一直统治到1876年。

冰峰纪念碑一览

冰峰纪念碑内外一览,悲凉而又落寞

随着1853年俄国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客观上解救了保加利亚,但好景不长,备受俄国力挺的保加利亚在1908年刚宣布独立又很快卷入战争,即便全民皆兵却依旧连输三场战争(包括两次巴尔干战役和一战);苦撑至二战,初期却加入了轴心国阵营,苏军陈兵压境后又脱离轴心国加入了苏联阵营;随后在苏联扶持下废除了君主制,工农业水平也随之迅猛提高。在上世纪60年代加入华约后,为表达对苏联的感恩涕零,兴建了大量的纪念性建筑,这始建于1974年的冰峰纪念碑便是其中之一。

冰峰纪念碑内外一览,整体破败不堪,任由风雪肆虐

冰峰纪念碑建筑细节一览,屋顶红色帝国的印记依旧清晰可辨

有趣的是,纪念碑原计划命名“布兹卢扎(冰川)”,由于该词语最早出自土耳其语而被否定;更有人提议以型命名为“飞碟纪念馆”,官方忙不迭出面否认并解释:这不是飞碟,环型设计意喻华约各国拥抱团结;当年建设过程中保加利亚财政吃紧,国家项目不得已向民间征募资金,政治宣传口号“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一时间,大量民众奔赴卡赞勒克山参与工程建设,仅志愿者就超过6000人。1981年建成开放当天,数万民众从四面八方涌向纪念碑,莫不以此为荣。

冰峰纪念碑在1981年落成典礼时的场景

冰峰纪念碑建设场景,1981年建成开放当天,数万民众从四面八方涌向纪念碑,莫不以此为荣

时过境迁,随着华约组织的名存实亡和苏联的解体,保加利亚再一次作出了历史性的选择,当欧共体同意其退盟即可加入时毫无征兆的宣布退出华约。就这样,刚建成不久的大会堂就便惨遭遗弃,纪念碑上的“豪言壮志”被拆除,就连山脚下代表友谊的两支火炬与双手,也被涂成了暗灰色。

昔日的奢华与今日的颓败

缺乏最基本维护的会堂建筑顶部已破败不堪

主体会堂建筑内部,一副世界末日的既视感

时至今日,冰峰纪念碑被沦为保加利亚在美苏之间站队的不良遗产,被遗弃于卡赞勒克山之巅,并因安全原因而被关闭,再无人问津。40余年来,建筑一直未得到最基本的维护与修缮,整体破败不堪,任由风雪肆虐,千疮百孔的会堂顶部与荒芜颓废的建筑内部,一副世界末日的既视场景。

破败的檐廊与建筑内部

冰峰纪念碑,一座被人为遗忘、刻意抹除特殊时代痕迹的建筑

冰峰纪念碑,一座被人为遗忘、刻意抹除特殊时代痕迹的建筑,但不管怎样,历史的痕迹不会因尴尬的不堪回首而消失。

81 莫斯科大学主楼【俄罗斯】

莫斯科大学主楼

著名的莫斯科“七姐妹”,风格出奇的统一,分辨起来颇为费劲

位列著名的莫斯科“七姐妹”之首,是为特殊时代“斯大林式建筑”审美的产物,以其严谨的轴对称秩序、经典的“三段式”结构,气势磅礴的构图布局而著称。

主楼侧立面,体量恢弘,气势磅礴

主楼近景俯瞰,严谨的轴对称秩序、经典的“三段式”结构

莫斯科国立大学始创于1755年(正式名称为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它是俄罗斯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大学。随着苏联巅峰时期教育事业的不断扩张和发展,原有校址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选址于莫斯科的麻雀山(列宁山)而建设了新的校舍,其中就包括了这座著名的主楼建筑。主楼建设有两个前提,这是为了贯彻斯大林的要求:一是主楼建筑不能低于20层;二是这座大楼必须建在列宁山上,应让莫斯科市民从城市的各个角度都能看到它。

图上左二为苏联著名建筑师鲍里斯·伊凡;图下为设计师列夫·鲁德涅夫与莫斯科国立大学主楼的模型

主楼建设期间场景,过程中动员了多达1.4万人参与了建设

主楼建设期间,参建1.4万人中包括了2500名行政和技术人员以及1000余名工程师

主楼总计耗用了4万吨钢材、13万立方的砼、1.75亿块砖,另配备了111部现代化的高速电梯

主楼盛大的落成典礼,1950年代的2亿美元投入,几乎与用于战后重建斯大林格勒的资金持平

起初主楼选址于列宁山的斜坡上,是苏联著名设计师鲍里斯·约凡(著名苏维埃宫的设计者)的方案。期间斯大林听从其他建筑师的建议,考虑到山体滑坡的风险遂要求其改变方案,但无奈约凡固执己见,不同意变更选址,因而被解除职务,随后由苏联著名建筑师列夫·鲁德涅夫设计团队接手并于1949年正式启动建设,于1953年落成。

主楼侧立面俯瞰

主楼中央核心塔楼及翼楼塔楼

主楼正立面及侧立面俯瞰

夜色中的主楼建筑

主楼建筑平面布局对称,周围分布四个翼,核心塔楼布局突出,构图比例雄浑协调,整体构建组合气势恢宏。在1953年竣工时,它是全球著名的超高建筑之一,高度位列全球前十;在1990年前,它曾是欧洲最高的建筑;即便在当下,它也是世界范围最高的大学建筑。

主楼塔楼正立面及仰视角度

图中下方为位于塔尖处俯瞰场景

主楼立面装饰图案及翼楼塔顶金色大钟,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主楼建筑正立面宽达450米,包括55米的塔尖在内总高240米,中央塔楼共计36层,两侧为18层的翼楼和12层更为低矮的建筑,高低错落分布。其中央塔楼尖顶设有标志性的五角红星,包括一间小屋和一个展望台,整体构件重达12吨;两侧翼楼塔顶置有直径9米的大钟,金色镶边,富丽堂皇;建筑表面刻有钟、气压表、温度计等巨型图饰,并饰有浓郁时代气息的雕塑和镰刀斧头图案。

恢弘的塔尖,设有标志性的五角红星,包括一间小屋和一个展望台,整体构件重达12吨

主楼建筑细节,右下为礼堂

莫斯大学的雕塑,图中下方雕塑分别代表生物、地理、机械与艺术家

二战以后,战争中遭受重大损失的苏联是百废待兴,但对莫斯科大学主楼建设的投入却是毫不含糊:过程中动员了超过1万人参与了建设,这还不包括2500名行政和技术人员以及1000余名工程师;总计耗用了4万吨钢材、13万立方的砼、1.75亿块砖,另配备了111部现代化的高速电梯。建成后决算总投资更是高达2亿美元,几乎与用于战后重建斯大林格勒的资金持平,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一数字足以令人震惊与不可思议。

主楼内部空间及建筑装饰风格一览

主楼内部装饰风格一览

主楼内的自然地理博物馆,位于主楼24~31层,占地2500平

系院教学设施与公共建筑空间

关于它的风格,较为杂糅,融合了巴洛克、哥特及新古典主义诸多元素,也有集权主义帝国式风格的显著特点。但不管怎样,它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与历史见证,具有强烈的特定时期意识形态特征,它是“英雄般的建筑”,具有“史诗般的结构”,彰显了“无与伦比的时代辉煌”和“革命的激情与荣耀”。

82 布鲁克林大桥【美国】

布鲁克林大桥俯瞰,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全世界七个划时代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

布鲁克林大桥墩塔上空俯瞰

暮色中的布鲁克林大桥,纽约恢弘的城市天际线中重要组成部分

布鲁克林大桥,纽约的绝对性地标建筑,它是位于纽约跨越东河连接布鲁克林和曼哈顿岛的一座悬索桥,始建于1869年。这座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全世界七个划时代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的大桥,其背后凝聚了德裔美国工程师罗布林一家两代三口人14年的艰苦建设历程,建设过程极具传奇色彩。

德裔建筑师约翰·奥古斯塔斯·罗布林与儿子华盛顿·罗布林以及小罗布林的妻子艾米丽·沃伦·罗布林

布鲁克林大桥首任设计师是德裔美国土木工程师约翰·奥古斯塔斯·罗布林,但不幸的是大桥开工没多久,当老罗布林在1869年7月前往布鲁克林塔勘察时,一艘渡轮撞上了码头使其脚部受伤,由于他顽固地拒绝医生的治疗而患上了破伤风,并在同年7月逝世,此后由他32岁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负责,担任首席工程师一职。

桥墩基础施工的关键工序--气压沉箱作业

沉箱沉入河底注入压缩空气,其上建造桥塔,工人进入内部清理河床沉积物,直到沉箱完全沉入基岩后灌注砼

手绘的大桥施工作业场景

然而不幸却再次降临,由于大桥采用气压沉箱法建造桥墩基础,小罗布林因长期亲临一线进入气压沉箱中指导施工而患上了严重的“减压病(又称“潜水病”,具体指在沉箱的高气压条件急剧地回到常压的地面时,由于溶解于人体血液或组织内的气体形成气泡阻塞血流,引起栓塞)。当3年后两座桥墩建成时,小罗布林的病情已相当严重,全身瘫痪,已无法亲自到达工地现场。此后他凭借惊人的毅力坐于家中的窗台前,用望远镜指导大桥建设每项工序的落实,具体由小罗布林的妻子艾米丽·沃伦·罗布林负责将指令精准地传达给现场技术人员。

大桥建设间隙,图中可见桥墩塔楼已建设完成

桥墩塔楼、桥面及钢缆索系统施工场景

大桥建设期间,神奇的人行通道,犹如“天桥”

布鲁克林大桥手绘图,从中可见大桥建成初时,主要是供人们步行或骑马渡过东河之用

在大桥建设期间,为更好地理解和沟通桥梁技术问题,艾米莉自学高等数学、力学、桥梁学等课程,每天往返于工地和家中,担负起大桥工程的实际指挥重任。1883年5月,大桥最终建成通车,罗布林一家两代三口人的艰辛付出造就了划时代的建筑工程奇迹。

布鲁克林大桥,建成时是19世纪规模最大、最长的悬索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使用钢缆的悬索大桥

布鲁克林大桥仰视效果

布鲁克林大桥与不远处的曼哈顿大桥

之所以称之为奇迹,因为它建成时是19世纪规模最大、最长的悬索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使用钢缆的悬索大桥。在机械化作业尚未普及的年代,材料及大型构配件运输、吊装,结构水下作业的困难超乎常人的想象。例如极其危险的气压沉箱作业,建设过程中一次压缩空气爆炸摧毁了一个充气沉箱,减缓了工作进度,而另一个沉箱也发生了持续数周的严重火灾;大桥施工过程中有至少27名工人丧生,而更多的工人则患上了严重的减压病。

暮色中的布鲁克林大桥,清晰可见的双向6车道+中央步、骑行道桥面

布鲁克林大桥立面一览

壮美的桥墩塔楼,独特的新哥特式建筑风格,通道上方标志性的尖拱贯穿塔楼

回到桥梁结构本身:布鲁克林大桥全长1825米,其中桥墩间主跨486.3米,桥面最大宽度26米;桥墩高达87米,采用了钢加劲桁架梁结构;桥梁部分融合了斜拉索的特点,桥身由上万根钢索吊离水面41米;桥面由4根主钢缆索支撑,设有比汽车路面高的步行和骑行专用道。

桥上的步行和骑行专用道

步、骑行专用道,两侧下方是车行道

这张图应该一目了然,步骑行道位于桥梁正中央的上方,与行车道在空间上是错开的

步、骑行道与车流不息的桥面车行道

步骑行桥面及钢缆索系统

由于大桥建造时,桥梁建筑中的空气动力学还未得到发展,直到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海峡吊桥于1940年坍塌后,桥梁才开始陆续进行风洞测试。所以早期的大型桥梁结构设计由于缺乏科学的检验手段,因此慎之又慎,材料强度、结构设计富余度往往惊人,从桥面观摩密如蜘蛛网般的悬索+斜拉索设计便可见一般。

主缆索、吊索、斜拉索组成的密如蜘蛛网般的钢铰线网

图中最上方为布鲁克林大桥;中间为曼哈顿大桥;最下方为两桥同框,远处为曼哈顿大桥

放几张纽约曼哈顿大桥的特写,桥墩塔楼构造与布鲁克林大桥的区别一目了然

时至如今,布鲁克林大桥以独特的新哥特式建筑风格(通道上方标志性的尖拱贯穿塔楼),矗立于纽约东河之上,造就了纽约不可或缺的恢弘城市天际线,更是书写了世界工程史上的不朽传奇。有趣的是,经常有人把它和不远处的另一座著名大桥—曼哈顿大桥混淆,不废话直接看图比不同,看桥塔楼即可,区别可谓一目了然。

83 埃洛拉石窟凯拉萨神庙【印度】

印度埃洛拉石窟建筑群,建于公元7世纪~11世纪

埃洛拉石窟中的石刻雕塑

石佛、印度教主神湿婆神与女神帕尔瓦蒂、印度版飞天、门口守护神

埃洛拉石窟雕刻与雕塑,融合了佛教、印度教与耆那教三大宗教元素

古印度的建筑艺术成就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这座埃洛拉石窟便是最好的实物例证。其位于印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重镇奥兰加巴德西北处,境内有34座石窟,其中佛教石窟12座(1~12窟),印度教石窟17座(13~29窟),耆那教石窟5座(30~34窟),全长约2公里,是公元7世纪至11世纪时期的宗教建筑。

埃洛拉石窟中的第16窟--凯拉萨神庙,建于公元8世纪晚期

凯拉萨神庙,整体建造从崖顶向地面挖掘,切削出三面石壁,中间镂空神庙犹如从地面升起,令人震撼,无以复加

凯拉萨神庙,是有史以来由人工在整体花岗岩石上雕凿的最大建筑物,没有之一

埃洛拉石窟以雕刻著称,形式上呈现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征。其中编号16号的凯拉萨神庙石窟更是堪称为一处建筑史上的奇迹:它不但整体雕刻在一个巨型独石之上,而且是以屋顶为基准从上往下开始雕刻和建造的,令人匪夷所思。它的难点在于,上部结构雕凿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前功尽弃,姑且不谈体量,这种建造方式本身难度和风险极大。

凯拉萨神庙,是埃洛拉石窟中最重要的一处,代表了印度岩凿神庙的颠峰之作,堪称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处丰碑

凯拉萨神庙建筑群多角度一览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不但整体雕刻在一个巨型独石之上,而且是以屋顶为基准从上往下开始雕刻和建造的

这种雕凿建筑的方式在印度岩崖建筑中并非唯一,但它却是有史以来由人工在整体花岗岩石上雕凿的最大建筑物,没有之一。整体建造从崖顶向地面挖掘,切削出三面石壁,中间镂空的神庙犹如从地面陡然矗立,令人心生震撼,无以复加。

神庙内部空间布局组成

凯拉萨神庙及四周附属建筑

其建于公元8世纪晚期,是埃洛拉石窟中最重要的一处,代表了印度岩凿神庙的颠峰之作,堪称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处丰碑。凯拉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一座神山,是印度传说中主神之一湿婆隐居的地方,相传为古印度拉什特拉库塔国王为纪念战争胜利而敕建的祀奉湿婆的神庙。

凯拉萨神庙俯瞰,纵深约80余米,宽约40余米,高约32米

从上可以看出,它是由门楼、祠堂、前殿和主殿4个基本建筑单元组成

凯拉萨神庙侧面回廊

神庙中楣之上一排石雕象群雕塑,深厚雄浑,令人印象深刻

凯拉萨石窟纵深约80余米,宽约40余米,高约32米,由门楼、祠堂、前殿和主殿4个基本建筑单元组成。其主殿高大雄伟,神像林立,从顶端延伸的 3 层庙塔精巧无比;四壁回廊上雕像众多,这些雕像或威武强悍,或温柔欢快,神采各异,栩栩如生;神殿中楣上一排石雕大象深厚雄浑,让人印象深刻。神庙内外布满了大量浮雕嵌板、壁龛和饰带,令人目不暇接。

雕刻细腻精湛的幢柱

神庙四壁雕塑与石刻

令人叹为观止的大量浮雕嵌板、壁龛和饰带

神庙以7000余名劳力,前后共费时150年方始建成,整座建筑群以镂空整块山岩凿成,修建过程中共移走约240万吨的岩石。神庙的装饰雕刻鬼斧神工、瑰丽壮美,代表作有《罗婆那摇撼凯拉萨山》、《阇陀优奋战罗婆那》、《舞蹈的湿婆》等。其中在神庙入口走廊壁龛中伫立着3尊河流女神浮雕:分别代表着恒河、亚穆纳河与瑟勒斯沃蒂河女神 ,既保持着笈多古典主义的高贵、宁静与和谐,又充满着印度巴洛克式的华美、活泼与优雅,被公认为印度雕刻中女性美的最高典范。

神庙建筑细节一览

神庙的巍峨高大,须有适当的参照物对比方能显现

神庙入口走廊壁龛中伫立着 3 尊河流女神浮雕,被公认为印度雕刻中女性美的最高典范

建筑与宗教,往往相辅相成互为载体,在我们惊叹于建筑的非凡魅力同时,也许更惊讶于宗教的虔诚信仰给古人带来的执著与动力。

84 布哈拉方舟【乌兹别克斯坦】

布哈拉方舟,古怪有趣的大肚造型

这一处无它,纯粹是古怪有趣,它与我们常见的方正齐整、棱角分明的城堡城墙截然不同。其始建于16世纪初,布哈拉汗国的第一个王朝昔班尼王朝时期。

它与我们常见的方正齐整、棱角分明的城堡城墙截然不同,其始建于16世纪初

方舟城堡的造型颇为怪异,除了大肚皮的轮廓其本身的设计也很特别:方舟城堡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几个硕大的墙肚,而且在三维空间内都是弧形结构。作为历史上曾饱受希腊、波斯影响严重的地区,方舟城堡的设计风格似乎与中亚其它地区并不一样。

方舟城堡的城墙转角处,硕大的墙肚,而且在三维空间内都是弧形结构

角楼的侧立面,超大的弧度设计

如果在角塔的底部观察,由于透视关系会强化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孕妇的大肚子,在拐角的角楼由于需要自然过渡,会使大肚皮的感觉特别明显,这使它看起来颇为憨态笨拙。方舟城堡的弧形大肚皮墙体最初的设计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借助于大坡度和较大的墙体弧度造成攻城云梯的失效;另外,攻城中采用巢车之类的器具更难接近这种城墙,增加了攻城的难度。

弧形大肚皮墙体最初的设计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借助于大坡度和较大的墙体弧度造成攻城的难度

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的效果图演示冷兵器时代攻城的过程,总体来看,在攻城方弱势或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方舟城堡的防守效果还是不错的。然而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都是浮云,历史上它依旧没有能挡住成吉思汗的铁骑践踏。

模拟的攻城效果图,单从防御角度来讲,这种设计还是可圈可点的,然而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在没有绝对兵力优势的前提下攻城方往往会选择谨慎。方舟城堡的设计有其独到之处,只可惜由于是特例,并未大范围推广应用并经历规模级战争的检验。

85 厄瑞克忒翁神庙女像柱【希腊】

希腊雅典卫城中的厄瑞克忒翁神庙,建于公元前421年~前406年的古典时期

神庙中优雅的女像柱,极为惊艳

厄瑞克忒翁神庙位于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的北面,建于公元前421年~前406年的古典时期,它是雅典卫城爱奥尼亚柱式的经典代表。其中作为建筑性装饰雕塑的女像柱廊,是神庙中最惊艳的雕塑作品,被认为是古希腊最优美的女像柱。

神庙南面突出的小柱廊及女像柱

厄瑞克忒翁神庙立面及女像柱

神庙南面有一座突出的小柱廊,用6位少女雕像作为承重柱,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女像柱。她们长裙束胸,秀发箍颈,头顶花篮,亭亭玉立,风姿绰约,轻盈飘逸,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头承千斤石顶,脖子过细而无力,浑粗又不美观,故而建筑师给每位少女的后颈保留浓厚的秀发,头顶加上花篮,成功地解决了承重的技术问题和整体的美学难题,令人拍案叫绝。

闻名遐迩的6根女像柱,长裙束胸,秀发箍颈,头顶花篮,亭亭玉立,风姿绰约,轻盈飘逸,令人叹为观止

现址女像柱是由合成石的精确复制品代替,真品收藏于雅典卫城博物馆

6根柱像均为希腊少女形象,姿态优雅秀美,兼具稳定与力量感,体现了雕塑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为了解决细脖子的受力缺陷而设计的超赞的发型

厄瑞克忒翁神庙立面及女像柱

厄瑞克忒翁神庙立面及女像柱

死板的建筑立柱被人物立柱雕像代替,可以使整个建筑为之活跃起来,但问题是人物雕像必须直立,这就很容易产生呆板的感觉。设计师将所有的雕像设计成一条腿微曲,另一条腿支撑身体的重心,身体的动态和谐、优美,非常自然地解决了既稳重又不呆板的问题。这6根柱像均为希腊少女的形象,姿态优雅、宁静而秀美,衣褶和人体都统一在垂直的视线中,具有稳定感和力量感,高度体现了雕塑与建筑物本身的完美融合。

神庙女像柱雕塑细节一览

面容较好的后面一座女像柱实为现代科技修复的作品

如此优雅的艺术品,当然少不了殖民强盗的觊觎。例如这位英国埃尔金伯爵托马斯·布鲁斯在1801~1804年期间偷盗了大批希腊文物运回英国,包括帕特农神庙的雕塑和女像柱的其中一座,甚至连厄瑞克忒翁神庙的柱子也没放过。至今女像柱的一座孤零零地陈列于大英博物馆,要不是当年在盗取第2座时遇到了技术问题,过程中雕像倒塌摔得粉碎方才罢手,否则希腊女像柱能留下几尊还是个未知数。

分别为“埃尔金伯爵”第7代托马斯·布鲁斯与第8代詹姆斯·布鲁斯因掠夺希腊神庙和火烧中国圆明园而臭名昭著

左右分别为位于大英博物馆和雅典卫城博物馆中的女像柱

所以,原本总共有6座女像柱,其中1座位于大英博物馆,其余5座为免受露天的污染与侵蚀,现存于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原址位置是由合成石的精确复制品代替的。自希腊1832年独立起,就从未停止向英国人索要这批失窃的文物,然而中间虽历经三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停,英国人却始终拒绝归还。殖民掠夺带来的伤害,我们亦深有体会,永不放弃,抵制强权,可谓路漫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欧洲游荡——希腊(一)06
58.《厄瑞克忒翁神庙女神柱像》
盘点世界各国近代“山寨”建筑:不少成为一代经典
图解西方建筑(古希腊建筑-4)
[转载]雅典卫城与古建筑和雕塑遗迹
希腊雅典卫城- 山门、埃雷赫透神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