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发人深思的京剧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很广, 其中情况也各式各样, 有的含蓄厚重, 有的粗放直露, 有的金沙混杂, 有的相对精纯。当然,还有些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比如京剧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以及和京剧艺术的关系, 就都很能发人深思。

很奇怪: 一边是为了从潦倒家境中挣脱的苦孩子, 仅仅为了有口饭吃, 便把命运交给了戏班。事先写有契约, 讲明“ 死生皆由天命” ,然后就是无休止的练功、演戏、奔命;另一边则推出若干与时代争辉的“ 明星”( 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 , 推出了曾经作为“ 国粹”、如今又作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京剧… …

很奇怪: 一边是艺人们一再表示“ 幼而失学” , 另一边却创造出最灿烂、最丰厚、也最富有经典意义的京剧!

京剧艺人不能说有文化, 文盲和半文盲的人数很多。但艺人对人情事理却深入体察, 对“ 玩意儿” 背后的蕴涵也了如指掌,一旦把那些简单而近似的剧情在台上展现之后, 无论观众还是自己, 都觉得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产生崭新的感觉.京剧的文化形态究竟是怎样的?

我思索了许久, 归纳为一句话: 没文化的“ 文化” 。

最先来到这个世界的, 就是这种没文化的“ 文化” . 京剧产生于漫长的口头文化时期.演员最初来到台上,就用自己最质朴的感情,引发最原始的动作和声音, 取得台下最忠厚最恳切的呼应. 慢慢地, 也许更是偶然地, 台上演粉演着,忽然把某些动作连级起来, 或者把某些音节装饰了一下— 于是, 最初的程式便出现了。台下一惊, 随即一悟, 马上拍手叫好,肯定了这最初的程式, 呼应也在不知不觉中夸张变形了。就这样, 京剧故事带动了舞台程式, 它俩相扶相搀着、一步三摇着缓慢行进,最终在一个个简单故事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程式系统。它来自生活, 来自审美, 也来自这种不是文化的“ 文化” 。于是, 出将入相出现了,唱念做打出现了, 生旦净丑出现了,脸谱及一桌二椅出现了, 精忠庙和口传心授也出现了… … 随之, 有关演员的艺术评论纷纷扬扬撒落下来,诸如杨小楼的“ 武戏文唱” , 梅兰芳的“ 移步不换形” , 荀慧生的“ 熟戏三分生” , 以及盖叫天的“ 默戏练小人儿” … …再往后, 有关京剧舞台法则的叙述也出现了, 那是齐如山的四句话: “ 有声必歌, 无动不舞,不许写实, 不许真器物上台” 。

对于不像文化的“ 文化” , 最初采取的是抵制。在很长时间内, 知书达理的人要是和戏子交往, 会被认作不求上进和有辱斯文.本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爆发时, 很有一些著名新文化人批判了京剧。可京剧躲过了急风暴雨, 依然故我。

这一来, 原先的批判者也不得不折服,他们开始心平气和地“ 进入” 京剧, 开始以自己的文化“ 进入” 艺人的“ 文化” 。

文化和“ 文化” 在碰搜, 有过磨擦, 有过误伤, 也有过不深刻的交融和谅解… …但是, 文化和“ 文化”一直也没能宾正水乳交融。更何况, 文化在最近的一二十年间产生了极大变化。

原来的文化和机器印刷业关联紧密, 可自从电视文化一产生, 原来的书本文

化就乱了阵脚。更有文化学者对此“ 混乱现象” 进行阐述: 人类文明已经口头文化、印刷文化( 即书本文化)而进入到电视文化的阶段。如果此说是实, 那么书本文化自身的价值安在? 书本文化和电视文化如何“ 处好关系”?这些问题已经让书本文化自顾不暇, 又逞论口头文化的价值呢? 又逞论京剧“ 文化”的前途呢?

应该从理论上解决下述问题: 京剧“ 文化” 算不算是文化? 书本文化是否已经达到了极致?横空出世的电视文化可就是天之骄子,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本源意义上的( 大) 文化, 到底应该有怎样的内涵?

我认为, 大文化应该是一个不断向前滚动着的运动体。在口头文化阶段, 它就是蕴涵在京剧中的“ 文化” ; 到了印刷文化时期,文化主体是书本文化, 结果造成它和京剧“ 文化”的某种对立; 时至今日, 书本文化受到电视文化的严重冲击, 本身正在仿徨摇摆,不但使得(大) 文化一词的疆界需要重新划定, 而且正确处理书本文化和电视文化的关系, 也摆在了所有尴尬问题之首。举例来说,在今天的北美诸国, 报纸的原有职能正在被电视所代替。一个需要知晓特定领域新闻的人, 只要花一些钱, 使自己的电视接通信息高速公路,一按电钮, 特定的新闻(诸如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或文艺新闻) 就会从电视屏幕上频频“ 倾泻” 出来。

电视文化取代印刷文化的某些职能, 乃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一种潮流

。但电视文化也不是万能的, 书本文化和口头文化的某些优长, 恰恰可以弥补电视文化先天性的缺欠。

先在这个大前提下端正了认识, 再来处理将京剧“ 文化” 逐步发展成有益于整个现代化社会健康发展的大文化, 就可以做到有条不紊。

第一, 如果依然停留在口头文化阶段粗疏、破碎的状态, 京剧“ 文化”的前途就岌岌可危了。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及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相比,梅兰芳戏剧体系明显在书本文化上处于劣势。我们只有舞台上光辉的一刹那, 一旦离开舞台, 似乎就接近“ 空无” 。演员只能“ 演” ,不能“ 说”( 指“ 写”) ,更不能把丰富而又零碎的舞台经验离析成一个系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原来当过演员, 后来转为导演,写过几本厚厚的导演计划。另一位布莱希特, 既导演也编剧, 有些思想独出心裁, 但未必能在其创造实践中得到明证。但无论如何,这两位多少属于“ 学者” 型, 每位都留下了至少几百万字的文稿。

第二, 充分利用电视文化的优长, 把口头文化的特征存留并显现出来。仅仅是用力研究梅兰芳的书, 会觉得“ 言不尽意” 。有了电视录象,就可能“ 尽意” , 就可能“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达到或再现本来京剧中的至高境界。

第三, 和上边提到的两项任务同步, 尽快梳理出京剧教学的统一教材。所谓“ 统一” ,是指在整体的京剧观上, 要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把握,做到大处的一致。至于各个行当和各个流派中的小自由, 却又是需要保留的。还因为“ 口传心授”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萌生京剧的封闭小环境,会先天带给它很多思想文化上的不足。

今后若不在克服封闭性上有所突破,就教不出来合格的学生; 没有合格的学生, 自然也就没有合格的剧场艺术了。

要积极提炼京剧艺术中的无形资产, 使之融汇进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 并成为其最新颖、最独特和最活跃的一部分。

只要力求把以上三条同步( 或从交错中)操作, 那么原有的京剧“ 文化” , 就有可能获得再生和升华,逐渐转化成为为新时代所需大文化中的一种。京剧在大文化中特定位置确定了, 然后在每一个艺术环节上的努力, 也就容易落到实处。

到了那时, 京剧的转机也就不招自来。所谓转机, 也就是让昔日的“ 国粹” 在

今日既定的文化档次上发挥作用, 让京剧首先在文化上步唐诗、宋词、元杂剧、

明清传奇以及昆曲的后尘, 而绝不是期望满城都是遗老遗少充斥着的茶馆, 也绝不希望看到清末民初“ 满城争说叫天儿”的图景。真要恢复到那一步, 中国反倒不成样子了。

人间尤物是青衣,一咏一叹总关情

如花容颜,春光乍现

翻身盘腕,柳枝身段

说不完的丰满,道不尽的顾盼

亦真亦幻花影乱,醉了柳色云烟

她是水,碧波十里,长亭向晚

她是梦,花前月下,海誓山盟

一代风月造就了一段尘缘

一段云雨在心田,一段妩媚爱千般

百媚千娇的痴情,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几度轮回,娥眉红颜,秋波婉转

台上花枝招展,讲姻说缘

台下情意绵绵,如梦似烟

犹抱琵琶半遮面,旧梦三千说团圆

风花雪月今又见,人间尤物争相看

粉面红唇丹凤眼,云鬓玉簪轻轻颤

暗香浮动,只慕鸳鸯不慕仙

你看——红颜知己,回头一笑,华丽转身

我叹——眉目传神,若即若离,几度浪漫

几步圆场,依依惜别,百感交集

刹那之间,花飞花落,凄美无限

离愁别绪是孤飞的雁,十里长亭梦魂断

相见时难别亦难,胭脂水粉唱眷恋

看粉彩的娇羞,叹青花的幽怨

离合悲欢,风情难断,媚眼红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京剧改革的弊端
试论京剧梅派的文化流变
让外国观众看到中国戏曲“最迷人处”
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20220316 梅兰芳蓄须明志
老北京“掌故宗匠”齐如山
1929年梅兰芳纪念银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