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泽遗才”胡三省

 ■ 成立笠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里,经常听闻学者们讲到“胡三省”这个名字。观众中,多数好像还不知道这位给年长他111岁的司马光《资治通鉴》作注,名扬天下的宋代大学者。其实,胡三省真的是一个大学者、大文豪,尽管他是“山泽遗才”。他的著作《资治通鉴音注》,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一笔。特别要说的是,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失陷后,胡三省在流亡新昌(今广东台山)途中,这部手稿不幸散失,宋亡后重新撰写,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才完成,其精神真令今人感动。

胡三省生于浙江宁海中胡村,出身书香门第,父亲胡钥笃爱史学且成就不凡。他自幼受父影响,功课之余攻读《资治通鉴》。当时,父亲有感于《通鉴》各家注本虽富,但于音义、释文等方面乖谬甚多,又见儿子天资聪慧,好学不倦,遂有寄托勘误《通鉴》之嘱。胡三省15岁时父死,家境艰难,但他牢记父亲遗愿,益加勤奋攻读《通鉴》。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胡三省与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等同登进士榜,被朝廷任命为吉州泰和县尉。但他因为父亲早亡,兄弟夭折,为侍奉老母而未赴任。后来,朝廷改任他为庆元府慈溪县尉。在这个岗位上,胡三省由于刚正不阿、不事谄媚,得罪了庆元知府厉文翁,很短时间便被弹劾罢官。不久,因李庭芝调任京湖制置使,他为李荐“文学行谊”,授杨州江都县丞,离家不远。“县丞”、“县尉”,都相当于今天的副县长,前者管民政,后者管治安等。

尽管管理民政工作离文化工作较近一些,胡三省还是觉得政务太多,且时刻牢记父亲嘱托。几年间,他在案牍之余致力于《通鉴》的勘校工作——宦游所至,见有不同版本,务必搜罗;遇有方家,立即登门求教。在这个任上,胡三省编就《资治通鉴音注》97卷,论著十篇。宰相贾似道的门客廖莹中闻听其名后,出重金聘请教授弟子,不久又将胡三省推荐给贾似道。

宋度宗咸淳十年(1247年),胡三省出任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升朝奉郎(七品)。翌年,改任贾似道幕僚,从军江上。但由于他与主公政治立场不同,处境不妙,凡有建议,概不采纳,甚至背道而驰。是年,贾似道督师芜湖,二月惨败于吕港,胡三省借机返回故里,自此长期匿于山野,隐居著书,直至终年。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俘宋恭帝北去,元将董文炳率军南下,兵祸骤临。胡三省携家逃难。乱过返家,发现花了几十年心血写成的《资治通鉴音注》荡然无存。有道是志不可夺,他悲痛之余,变卖家产,再购《通鉴》,发愤重新作注。还要说的是,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对汉族士人采取怀柔政策,委派侍御史程文海访求江南文士,罗致为官。这种形势,对注重民族气节的胡三省来说,又是一种严酷选择,但他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完成父愿。

直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重撰文稿即将完成,胡三省又寄居鄞县南湖名士袁桷家中,在此最后完成《资治通鉴音注》校勘。翌年,他又著作《通鉴释文辨误》。正在这时,宁海杨镇龙在“二十五都”起义,攻城掠地,震动浙东,袁桷家也不安稳。为了避乱,胡三省只好把刚完成而尚未付印的《资治通鉴音注》及其他著作,藏于袁家东轩石窟中。起义平息后,全部著作完整无缺,流传于今。此石窟,后人称为"胡梅涧藏书窟",今天还在,文人多去瞻仰。

胡三省著作,除《资治通鉴音注》外,还有《通鉴辨误》12卷,《通鉴小学》2卷,《竹素园稿》100卷。后两部已失传。此外,他还曾编《通鉴地理考》100卷。稿成后,见到同代学者王深宁著作与自己所著大略类同,毅然毁去己稿,不传于世,由此可见高风亮节。

就体例演变而言,胡三省所撰《资治通鉴音注》大体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先按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体例,写成《广注》、《通论》、《辨误》三书;二是因稿轶,待重撰时,总成《资治通鉴音注》。此书,对《资治通鉴》记载的有关典章制度、音韵训诂都有详细注释,特别是对音训、地理诸项,考证尤为精详,订谬殊多,是截至目前研究“通鉴学”最完整的资料。

胡三省所注《资治通鉴》在我国文化和思想领域里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音注。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许多人名、地名、术语非常怪僻,难为后人解读。胡氏则在书中一一作注。比如,《汉纪三》中有“阏氏”一词。胡注:“匈奴之阏氏,犹中国之皇后。阏,於连翻,氏,音支。”等等。在当时尚无规范的字典可供查考的历史背景下,胡三省把“音注”列为注释著作之首,且书名《资治通鉴音注》,实为读者阅读《资治通鉴》扫除文字障碍起了开路作用。二是训诂。《资治通鉴》中不仅有大量怪僻难读之字,以及难以数计的复杂词汇、典故,若不予以注释,读者不解其意,还可能引起误会。如对“威烈王”这一称谓,胡三省注曰:“名午,考王之子。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再如“商贾”一词,胡注:“行卖曰‘商’,坐贩曰‘贾’。”言简意赅,当然今天无论坐着卖还是走着卖,都已称作“经商”了。三是拾遗。即对《资治通鉴》中记叙不详或遗漏的内容,给予补充。如《周纪一》记载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一事,胡三省在此14字之后增补了180字,补叙了魏、赵、韩三家世系,并就三家分晋一事,作了评价。四是辨误。《资治通鉴》在记叙或评述一些历史事件时,或因取材,或出于疏忽,或思想认识之故,难免有差错或不当。胡三省“孜孜卫翼,拾遗补误,亦几乎司马氏之忠臣而无负。”对《资治通鉴》中的舛错或不当之处,他直书己见。如在《晋纪四》“散骑常侍石崇”条下,胡注曰:“前书‘侍中石崇’,此作‘散骑常侍’,必有一错。盖因旧史成文也。”指出司马光在史料取舍上,由于疏忽,导致内容先后矛盾。此外,他不仅为《资治通鉴》正文辨误,且作《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对前人的释文,也进行逐一甄别。五是布道。以史布道,古今一体。孔子作《春秋》是代王立法,捍卫王道;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是“续素王(孔子)之旨,归成万世之标准”。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则是阐发司马光的“以史为鉴”的思想。此三位大人物思想观点一脉相承。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历代政治措施、明君、贤臣、孝子的德行大书特书,对“伤天害理,残民以逞”的暴君、乱臣、贼子丑行给予鞭挞,并写了104条“臣光曰”述评。胡三省在这些述评之后,大都没有注释,即表示完全赞同。对其他记叙之处,有些则三言两语,一针见血。如《汉纪四》记汉高祖刘邦“还洛阳,闻淮阴侯(韩信)之死,且喜且怜之”。胡注曰:“喜者,喜除其逼,怜者,怜其功大。”今天读来非常有趣。

胡三省继承历代史家注史的优良传统,在“通鉴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坚韧、执著的意志人格。北宋司马光花19年时间修成《资治通鉴》294卷,系统记载了上起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长达1362年的中国历史,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如果没有相关释读之书,很难了解历史事件原委、历史人物真实情况乃至于地名等纷繁之事。鉴于这一情态,自从《资治通鉴》问世后,为该书作注的释文迭起,虽达数十种,多不准确,唯以胡三省历30年所著《资治通鉴音注》对后世影响最大。胡三省人生旅程和仕途充满艰辛,经历磨难,但对注释坚韧不拨。二是求真、求实的学术风格。严肃的史学家,都把揭示历史真相作为神圣职责,这也是史学的生命所在。透过胡三省的注释历程,求真求实精神有着深刻的展示。以“地理注”为例,前人言:单是地理注,即有七八十万字,牵涉到大量“地名之异同,州县之建置离合”,在中国地名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三是讲究气节、忠于国家的政治人格。胡三省与民族英雄文天祥、谢枋得、陆秀夫本是同榜进士,透过《资治通鉴音注》,可强烈感受他讲究气节、忠于国家的政治人格魅力,也包括他通过此书倾诉自己对亡国的惨痛心情。在注释过程中,他从来不用“前朝”、“赵宋”等词语,而是称“我宋”、“本朝”等词,在个别地方还称“皇宋”、“吾国”等等,至死都不承认元朝政府,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民族气节啊!

 

 

                                          (2015429日发表于《文化艺术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觅史记】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世称颜师古为《汉书》功臣,吾谓胡三省亦《通鉴》功臣也(上)
《通鉴》胡注析微-微信精选-古籍
737、《资治通鉴》第三册 宋·司马光编著 元·胡三省音注
通鉴释文辨误 作者:胡三省
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版本怎么选?
《资治通鉴》的“铁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