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哈尔滨马家沟机场的那些年、那些事,如今的哈尔滨开发区

如今的哈尔滨开发区,高楼林立,车流如织,一派繁华景象。在20世纪50年代,这块区域还是一片大草甸子,哈尔滨最早的机场——马家沟机场——就曾建在这里。

如今的哈尔滨南岗开发区,曾经的马家沟机场

哈尔滨航空业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初期。“九一八”后,日本侵略者出于侵华的需要,立即将马家沟跑马场辟为飞机场,这座机场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和香坊区交界处一带,大概在今天中山路、珠江路、红旗大街、淮河路、宣信街合围区域。

1932年6月16日开始扩建,面积由原来的50万平方米增为70万平方米,为祈求神灵保佑,开工时举行了“镇地祭”。机场隶属于伪满洲国航空株式会社管理,用于运送日伪军政要员和军用物资。

1945年日本投降后,伪满洲国航空株式会社解体。

1946年“四二八”哈尔滨解放后,马家沟机场回到人民的怀抱。1950年3月,中苏两国合资创办中苏航空公司,同年7月1日,成立了哈尔滨航空站(隶属中苏航空公司沈阳航线管理处)。当时,航空站只有25人,其中苏联派员7人。1955年1月1日,中国政府接管了中苏航空公司后,哈尔滨航空站隶属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处管理。

哈尔滨飞行场上停放的日军“爱国号”飞机

上世纪50年代的马家沟机场,为军民合用机场,设施十分简陋,正门设在中山路南端东侧,办公楼是一座旧二层小楼,面积为250平方米,候机室设在楼内,面积只有50平方米,无售票处和专职服务员。由于机场房舍有限,机场工作人员宿舍和招待所设在南岗区巴陵街134号的一座小二楼里。

50年代马家沟机场办公楼

1968年,马家沟机场综合楼建成,候机室为200平方米,设有贵宾室、广播室、小卖部等设施,有服务员4人。当时的机场跑道长满青草,在机场停机坪旁的铁架子上,常年飘荡着3个5米长、1米粗的白布口袋。因当时飞机上的气象雷达很落后,飞行员驾机起落时,全凭这几个白布口袋辨别风向。

七十年代马家沟机场正门

现在位于民航路旁保险公司的位置是停机坪;

民航路旁保险公司

现在位于赣水路上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的位置是航站楼;

省高速公路管理局

现在位于天鹅饭店的那个位置不远处,是机场加油站;与现在中山路平行处有一个大概2米高、两三百米长的墙,每天都会有人站在大墙外看飞机。

天鹅饭店

马家沟机场飞机库

哈尔滨开通的第一条国际航线是北京—哈尔滨—赤塔,时间是1950年7月1日,使用里-2型客机飞行,全程2387公里,每周飞1班;

赤塔

开通的第一个国内航线为哈尔滨—北京,时间是1955年1月1日,航程1137公里,使用伊尔-14型客机飞行,每周飞2班;开通的第一条省内航线为哈尔滨—齐齐哈尔,航程260公里,时间是1958年10月1日,使用国产“安-2型”民航客机飞行。

安-2型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架首次降落在马家沟机场的国产民航机,飞机为双翼螺旋桨,呈橄榄绿色,机身上的红五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字样格外引人注目。首航那天成为哈尔滨的一大新闻。

60 年代马家沟机场办公楼

当时的售票处设在大直街129号(原秋林对面一幢俄式平房内),乘客购票后,由机场的汽车直接送往马家沟机场登机。在购票的同时,乘客还要称重。因当时飞机性能不良,唯恐超重发生空难。如赶巧同一航班都是胖子,必须留下一个。好在那时哈尔滨人瘦子多,胖子少。

上世纪50年代,对购机票没有特殊要求。上世纪60年代后期,乘客要够19级(副科级),购票时还要凭单位介绍信和工作证。特别是1983年5月后的一个时期,还要求单位一把手(领导)在介绍信上签字。那时,飞机上的乘客大都是因公出差,普通市民只能“望机兴叹”。

当时的航空运输业务量很小,据资料显示,1951年—1954年,哈尔滨航空旅客发送量为1045人次,平均每年发送量261人次,其中1952年航空旅客发送量仅99人次。到1968年,旅客吞吐量也仅为2430人次。

那时候,一张哈尔滨到北京的飞机票要65元,而我的工资一个月才31.5元。当时,并不是有钱就能坐飞机的,乘坐民航飞机得是县团级以上的干部,还得单位开证明。

当时的民航客机大都是前苏联飞机,载客少,油箱容量小,飞行速度慢。以苏里-2型客机为例,起飞全重11吨,席位20—24位,飞行速度每小时240公里,还没有现在的高速火车跑得快。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飞机的噪音大,飞行不稳,让乘客头晕。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下飞机后,也要坐在候机室的椅子上缓一会儿。

马家沟机场人员在检修飞机

飞机上虽有女乘务员,但不叫“空姐”。她们不化妆,梳短辫。不穿套裙,穿肥裤子,服务礼貌周到。乘客登机后,由女乘务员给乘客发糖果。另外,乘客凭机票可以在机场小卖部买到当时的紧俏商品,主要有地方名酒、名烟。

70年代的“空姐”

昔日的马家沟机场,曾给哈尔滨人留下美好的记忆。冬天,白雪皑皑,令人心旷神怡;夏天,碧草连天,一望无际。驻哈空军某部常在此进行空中训练。那时的哈尔滨楼房少,飞行训练时半个哈尔滨都能看见。机场上空万里无云,一架架银鹰在空中编队、翻跟斗。

有时还能看见飞行员跳伞,五彩缤纷的降落伞,像美丽的花朵在蓝天上绽放。有时飞行员“跳技”不佳,会随风降落到机场外的菜地里,引得四周居民跑过去看热闹。特别在暑期,很多家长都爱带孩子到飞机场看飞机起落。

马家沟机场跳降落伞

1965年10月10日,是哈尔滨民航史上一个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刘少奇和外交部部长陈毅在平房机场迎接由朝鲜平壤抵达哈尔滨的柬埔寨王国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一行。

西哈努克访问哈尔滨

西哈努克访问哈尔滨

上午11时,西哈努克亲王的专机降落,刘少奇、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及我省、市负责人迎上前去,与贵宾握手拥抱。在机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后,他们乘敞篷汽车去花园邨宾馆,哈尔滨10万市民夹道欢迎。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期,哈尔滨航空客流量激增,马家沟机场因不能降落大型飞机,已远远满足不了哈尔滨航空客流量的需求。1974年,省民航局与国营伟建机器厂商定,暂借哈尔滨平房机场起降伊尔-18型等大型客机。

伊尔—18客机

时至上世纪70年代,马家沟机场因地处城市中心,净空条件差,不能起降大型民航班机等不利因素,于1979年6月15日正式关闭。

哈尔滨闫家岗机场降落的第一架运输机

哈尔滨阎家岗机场(现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的选址和建设,真可谓一波三折。1956年,国家决定对民航马家沟机场搬迁。1959年4月,最先选定哈西郊25公里处正红旗二屯和万家窝棚一带为新民航机场场址,后因国家紧缩基本建设项目而停止。1964年确定再建,又因“文革”而停止。

1973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开始谋划建设哈尔滨民用机场。新机场建设历经重重困难,仅选址就颇费周折,比如建跑道必须考虑风向,专家们花了好大精力。

1973年2月,经勘测,拟定在哈西南郊阎家岗南草甸子建新民航机场。然而,有关部门在对主跑道勘测时发现,草甸子下是古运粮河故道,淤泥深度平均在19米以上,故向北移5公里,改在太平公社的耕地上修建主跑道。最后才定在哈尔滨市阎家岗农场。1974年7月31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工程项目,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1974年,投资9238.1万元的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动工兴建。1979年4月1日,新建哈尔滨阎家岗机场竣工试使用,机场占地面积6829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其候机大楼7938平方米,设有候机大厅、旅客餐厅、通讯联络、指挥塔台等设施,可起降当时世界最大型民航客机,其规模可与当时的北京首都机场媲美。

1979年启用的哈尔滨阎家岗机场航站楼

有人形容修机场就像给孩子做衣服,“甚至没怎么穿就小了”。随着黑龙江发展的脚步加快,通航短短10多年的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就成为“一件穿小的衣服”——1993年,机场旅客吞吐量提前达到设计能力。

1997年8月,投资12.03亿元建设的哈尔滨阎家岗机场T1航站楼竣工投入试运行。航站楼面积6.7万平方米,可昼夜起降大型客机。1998年7月,哈尔滨阎家岗机场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201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再次提前达到设计能力。

1997年启用的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航站楼

2018年4月30日,13.5万平方米的T2航站楼建成投入使用,黑龙江民航发展再次实现历史性跨越。从马家沟机场到太平国际机场,40年间,黑龙江旧貌换新颜。如今,一个崭新的黑龙江搭上民航的翅膀,从这里起飞。

2018年4月,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正式启用

哈尔滨民航事业和新中国民航事业一起腾飞,令人感慨。最令人欣喜的是,今天的飞机已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昔日普通市民“望机兴叹”的岁月已成为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a380飞机和波音747那个飞机大?
飞机起降呼啸而过,广州的街坊你还记得那场景吗?
地图上搜不到的打卡地,站满了人
民航往事(七)
英国最大机场惊现UFO 险与民航飞机相撞
无人机与民航客机相撞……如此恐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