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津在明清越来越重要,但《明史·地理志》中却为何没记载天津卫

天津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拥有着国家中心城市、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等一系列光辉夺目的光环和头衔。尽管这样,不可否认的是天津的历史实在太短了,别说和中国的七大古都相比,就是和它周边的一些地级市、县城甚至镇子相比,历史也要短很多,它是属于“大器晚成”的城市。

天津艰辛而“简单”的发展史

由于天津所处的地理、地形,它在历史上成为包括今天黄河在内的无数大小河流的入海口,河流无固定河道,水流横溢、湖泽密布,在先天上就不利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的称呼。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天津发展史用三个阶段就可以概括出来:

一是当在中原一带诞生、发展出了秦汉、隋唐这样大一统、实力强劲的王朝时,这里依旧默默无闻。今天的天津市一带先秦时期还是一片汪洋,到了秦汉时期今天天津市北辰区往西部分才刚露出海面。隋唐时,虽然大运河永济渠已经过这里,但依然还是一片莽荒的景象,可能仅有渔民在为生活而奔波,最近的一个县雍奴(今武清区西部)也离后世的市中心50、60公里。

西汉时的天津一带

隋朝时天津一带

二是北宋、辽的两国边界时期,开始有所发展。北宋时,黄河夺海河(当时称界河)河道在入海,就成为了宋、辽的天然界河,在河的南侧宋军建了三女寨、双港寨、泥沽寨等一系列以防御为主的城寨、要塞。金朝的时候,黄河南流入黄海,此地海岸及河流基本稳定,从海河口到今天三汊河口的河道已经可通航海、河漕船,还慢慢发展成军事、交通的村塞,金宣宗贞祐元年(1213年)派人专门戍守“直沽寨”。

北宋时天津一带

金朝时出现了直沽寨

三是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元、明、清三个朝代定都北京,这一带形成了城镇,还因皇帝得到了“天津”之名,为今天天津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奠定了基础。元朝时,直沽寨迎来了它的发展新机遇,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开通,直沽成为了大运河漕运以及海运漕粮的枢纽,朝廷在这里专设了接运厅等机构,建造了直沽广通仓等粮仓。到延佑三年(1316)在直沽设“海津镇”。至此,今天天津市的“发祥地”、“摇篮”终于有了正式的名字。

元朝时的海津镇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靖难”成功之后夺得皇位,“天子守国门”,把都城迁到了今天的北京,永乐二年(1404年)海津镇筑城,永乐三年调官军驻守。“天津及左右三卫地曰直沽,文皇(朱棣的谥号)下沧州始立,兹卫名曰天津,象车驾所渡处也。”(明李东阳《天津卫城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它因为明成祖朱棣由这里去沧州时,所乘坐的大象拉的车驾在此渡过,就把直沽改为了天津,从而得到了今天的名字。

明朝时河间府所辖下的天津天卫

清朝时,天津左卫、右卫先是在顺治九年被裁撤并入天津卫,雍正三年将天津卫改为直隶省的天津直隶州,雍正九年升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天津县(附郭)、静海县、青县、沧州、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直到清末。

清代光绪三十年时的天津府

但是,即便是明朝时候因为朱棣得到了“天津”的名字,并且还成为京师的门户以及交通运输枢纽,如此重要、显赫的地方,却在记录明朝历史的《明史·地理志》中找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明朝有着独特的都司卫所制度

在影视剧中,“锦衣卫”这个词语大家都不会陌生吧,它就是明代都司卫所中“卫”的一个。

明朝的都司卫所制,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借鉴唐朝的府兵制建立的。在朱元璋还没建立明朝之前的吴元年,他就“罢诸翼统军元帅,置武德、龙骧等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每部兵马五千人为卫设指挥,千人为所设千户,对军队进行了改制,这就是卫所制的最初模样。

天下安定之后,朱元璋把卫所制进一步深化,在边疆要害的地方遍设卫所,正所谓“边腹内外,卫所棋置”,以卫所作为棋子,以全国为棋盘,在边境腹地都设置卫所。

最终的卫所结构根据《明史·兵志》记载:每卫设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以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20人为一百户所,每百户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卫所管辖军士及其家属,称为“军户”。军士都是世籍,世世代代为兵,平时垦屯自给,遇有战事则上战场。

在实际设置中,卫所就有了“实土卫所”“非实土卫所”之分。

实土卫所。明初时候对部分边境的州县撤销改为卫所,这部分卫所还管辖起之前州县的地域、户籍,即管军事,也管民政,府、州、县的责任和任务都交给了卫所。到了后来在边境没有设州县的地区也同样按照个惯例办理,这类的卫所都兼理民政,管辖着一个地区,因此就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地方区划。

位于宣府镇的怀安卫、龙门所就是实土卫所

而内陆所设的卫所星罗棋布,其辖区与当地府、州、县交错混杂,无法进行机械的划分、切割,只能是单纯的军事组织,不负责民政管辖行政区域,这就是非实土卫所

东昌府的平山卫就是非实土卫所

另外,卫所的上级“主管机关”都司,也根据卫所是否实土和非实土也有“实土都司”和“非实土都司”之分。明朝有两京十三布政司,也有13个都司,这十三个都司按说与布政司管辖范围相同,不应该有实土管辖,但是实际上陕西、四川、湖广、云南、贵州5个都司都是领有实土卫所的,也算是实土都司。除此之外还有辽东、万全、大宁三个和布政司无关的都司,也都全部或者部分领有实土。

有实土的辽东都司

之所以对实土和非实土的都司卫所介绍的这么详细,是因为在《明史·地理志》中是把拥有实土的都司卫所当作行政区划来记载的,而没有实土的都司卫所为了表示与政区无关,就没有记载。天津卫因为在内陆无实土,所以在《明史·地理志》就没有记载,相反当时在行政上管辖这一带的是静海县,就记载在册。

其实不仅仅在《明史·地理志》中是这么处理的,就是在明末清初的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里也是这样,在河间府里记载有静海县,甚至小直沽也有,但是就是没有天津卫的记载。因为它只是个卫所,不是行政区划,无法记载。

这就是虽然天津卫在明清时名声已经大噪,影响力也已很大,但在地理类的志书上没有记载,可能仅出现在类似《大明会典》军事类目中。

除此之外,朝廷对天津的重视程度上,很可能其经济中心、交通枢纽方面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其在军事上的因素

其一:在天津建城的同一年,永年二年(1404年)大明朝进行了一项大动作:禁民间海船下海,原有的海船全部改为平头船。这样一来,就变相的让民间失去了远洋航海能力,对于天津以及北京来说,就等于消除了来自于海洋方面的威胁。

明朝的天津

其二:哪怕在明朝中、后期倭寇猖獗的时候,朝廷和军方也没有对天津显现出来有多重视。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在形容渤海一带形势的时候是这么记载的:

蓟保(即大宁都司,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为解除后顾之忧,将大宁都司各卫南迁,靖难成功之后只在保定重置大宁都司,但不让其管理原辖区,侨治保定后以保为名)二镇为京畿重地,山东称右辅,辽东称左臂,大海实盘旋其间。盖海自淮南北折,跨青莱,西放天津,徙而东,迤至永平之乐亭,又渐北,至辽东之三岔河,又转而南走大洋海盖金之间,回视海在其西南。倭据朝鲜,假居海之上流,我拒倭于朝鲜,所谓扼其上流,而蓟保山辽可无虞也。

《天下郡国利病书》关于渤海一带的记载

在这一段里蓟州、保定(大宁)是京畿重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环抱,倭寇在朝鲜,算是“上流”,只要拒倭寇于朝鲜,扼住“上流”,再有蓟保二镇,再加上山东、辽东两个半岛就可保京城无事。在这一段论述里,大家可以发现整段话里就没发现有天津卫什么事。

《筹海图编》天津一带海防,从直沽口直接到了宝坻了,没有天津卫什么事

此外,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为防御倭寇编撰的沿海军事典籍《筹海图编》里有关山东半岛宾州到今天乐亭一带的海图上,也没有天津卫的存在。倒是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上看到了所设的密密麻麻的卫所。可见就算是倭寇闹的最凶的时候,天津卫这里也没有感觉到有多么紧张。话说回来,如果倭寇敢来,没准在山东、辽东的水师可能给倭寇以“关门打狗”。

因此,得益于特殊的地形优势,天津卫在明朝的时候还真的算不上有多重要。因此,在反映明朝的地理志书上,就没有天津卫的记载,就算有也是极少、一笔带过,或者在说明其他地方的时候夹杂着捎带一下。

不过随着近代西方社会的科技、工业的高速发展,明清两个古老的帝国又过度的闭关锁国,最后导致地处国土腹地的天津卫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大门,进而又打到了京城,开启了我国那段有着深重灾难和屈辱的历史。对此,我们要时刻铭记在心,不能忘记,时刻要牢记不管有着多么优越的地理条件。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天津人原来不是天津人?【图文】
罗澍伟 : 胜芳曾过大运河
赵树国:明清北方沿海的海上防御及反思
渤海·运河·沧州的历史解读
京杭大运河与天津的传奇故事
卷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