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欧洲史谈:帝国掠取额外收入的方式有哪些?这四种方式必不可少

序言:战争几乎是欧洲历史永恒的主题,战争成本非常高昂,这意味着战争也可以给欧洲战胜国带来丰厚的回报。无论最终收益和代价如何权衡,战争总归可以为获胜一方带来收入,比如胜利者可以得到战利品、赔款、割让领地和特权等。其实,在欧洲历史上,战争赔款被视为欧洲国家收入的直接来源。

欧洲战争示意图

欧洲帝国掠取额外收入的方式(1)一:将战争赔款视为国家收入的直接来源

当然,将由战争带来的各项额外收入一一清点有点不切实际。这里主要分析战利品和支付的战争赔款。法国拿破仑帝国开创了洗劫艺术的先河。对于拿破仑而言,以战养战才是真理。传统的洗劫一空的策略被认为太过随意。于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系统的方法,即强迫战败方支付大量金钱或其他形式的战争赔款。

1806年至1812年,拿破仑从普鲁士'征缴'的钱财总计超过5亿法郎。这相当于从每位普鲁士居民那里至少搜刮了225克白银。据称,1803年至1814年法国纳税人为拿破仑战争支付的成本'仅'占战争总成本的60%,在战争耗费的42.59亿里弗尔中,超过17.43亿可以从战败国的赔款中得到补偿。拿破仑自己就曾炫耀说,他从手下败将那里得到的收益已经超过20亿法郎。他尽可能地避免信用贷款。

拿破仑画像示意图

在拿破仑看来,国家债务是'不道德且具有毁灭性'的,认为它会'不动声色地削弱国家的基础,并使当代人遭到子孙后代的诅咒'。在拿破仑最后一次战败时,法国背负的战争赔款已经超过18亿法郎。这相当于当年法国GDP的18%~20%。平均而言,每人需要承担270克白银。

1871年被德国击败后,法国需要支付的战争赔款已经高达50亿法郎,大约占国民总收入的30%之多。这也意味着,平均每位法国居民需要负担500克白银。在特定条件下,支付这样的赔款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战争还使个人获益,为政府工作的人可以得到额外的收入,这也可以算作政府的收入,因为这可以减少政府支付给雇员的工资。

俘获商船示意图

欧洲帝国掠取额外收入的方式(2):英法帝国通过俘获商船来获取收益

所有被欧洲皇家海军雇用的海员,都有权获得所谓的'劫掠赏金'。当然每个人获得赏金的数量不同,高级人员比普通雇员获得更多种类的奖励。被俘获的军舰和商船被视为一种赏金,船上的设施和货物通常会被拍卖。拍卖所得的现金数额巨大,并在俘获这些船只的船员之间分配。

从1744年3月到1745年4月,俘获一支英国军舰和武装私船获得的总收入约为492万英镑。在1803年至1810年,这一数额可以达到700万英镑。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人由劫掠赏金获得的收益合计约为3000万英镑。这一数字实在大得惊人,已经与当时荷兰共和国的GDP不相上下了。

这里提到的'武装私船',按照国际法被定义为'属于私人所有的船只,经战争委员会授权,在海上航行时允许采用战时一切手段,抗击敌国船只'。武装私船通常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以确保私船服从政府指示,同时船只的使用还必须接受政府军舰的检查。原则上武装私船有别于海盗。

欧洲商船示意图

一般来说,海盗意味着'由一些独立于任何政治实体的群体,在海上或者无主土地上或一国的领海之内实施暴力行为'。还有不少例子可以说明,欧洲如何通过'外包'暴力行为,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期间(1739年—1748年),美国纽约的武装私船俘获了超过240艘商船,总价值超过62万英镑。接下来,这些武装私船又肆无忌惮地掠夺荷兰,给荷兰带来的损失高达130万英镑。整个战争期间,约有3500艘敌船被俘获。

仅仅在英法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的前四年,原本与法国进行自由贸易的中立商船也被列入'掠夺名单'。英国的武装私船洗劫了1000艘法国船只。法国也'以牙还牙',俘获了300艘英国船只。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期间,支持叛乱一方的美国武装私船俘获或摧毁了600艘英国船只,总价值约为1800万美元,同时俘虏了16000名英国战俘。1803年至1815年,法国武装私船俘获了5114艘英国商船。

欧洲帝国掠取额外收入的方式(3):将暴力行为外包给军事承包商,以此来获取收益

欧洲国家降低直接成本或者增加收入的形式还有很多,其中许多都可以被归入'外包'暴力行为的范畴。比如一些军事承包商就承担了许多欧洲国家不愿意或无力独自承担的活动。通常欧洲国家更乐于使用海外雇佣军,这样本国的居民就可以从事其他生产性的劳动。如果这些雇佣军由特许公司支配或指挥战斗,欧洲国家便无须再操心。此外这些军事企业还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政府带来收入。

欧洲国家计划征税时,有时也会采取这样的'外包'方式。包税制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至少在当时看来,包税制是合理的,其实这同样适用于政府出售官职或特权。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一些欧洲文献,在漫长的18世纪欧洲也越来越多地采取了某些'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措施,将一些政府行为'外包'给'市场'或'其他主体'。

欧洲地图示意图

对于那些坚信'优胜劣汰'的学者而言,如果仅仅从降低成本、储蓄、直接收入或间接收入和利润等角度去理解,将很容易产生误解。当然,各国政府用以增加收入的各项措施,通常都与低效率、高成本以及统治权在长期中的削弱密切相关。

同样,欧洲国家一方面认为各式各样的外包活动应适可而止,另一方面又常常发现克服既得利益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甚至对于欧洲国家而言,必要时放弃统治权会是一种最佳的选择。政府活动的私有化曾被认为是政府的最优选择或者至少是较优的策略,如今却变成了争论不休的议题,说明对这种做法是否有效率,一时之间难以达成共识,恐怕也不存在毫无争议的一般性答案。

英国海外殖民地示意图

欧洲帝国掠取额外收入的方式(4):英国、荷兰等殖民主义国家通过海外殖民地的收入来获取收益

另外,欧洲国家还可以直接从海外殖民地获得收入。比如在海外殖民地征缴的税收或者在海外殖民地获得的收入,数额是十分巨大的。但是这些收入通常被囊括在一般的税收收入中进行讨论。对于像英国和荷兰共和国这样的超大殖民帝国,直接对'殖民所得'进行征税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就直接征税的'度'而言,英国、荷兰两国政府却与西班牙政府不同。特许公司在英荷两国开拓海外殖民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特许公司是自治实体,而非皇家公司。这意味着原则上它们自主运营,自主分配收益。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公司不向政府缴纳一分一毫。

英帝国对印度的殖民入侵

实际上它们最大的贡献在于代替政府统治好'它们'的领地,可以为政府节省相应的开支。比如印度在法律上是属于英国王室的殖民地,但东印度公司在统治印度时,却几乎像一个拥有独立财权和军权的自治国家的政府。

自由贸易与掠夺给东印度公司带来巨额收益,以致英国政府难以遏制分一杯羹的欲望,当东印度公司成为孟加拉的征税人后,被迫同意每年向国库上缴40万英镑以使国家分享部分税收。此外东印度公司还需支付特许权合同续约的费用。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它通常会在资本市场上以购买债券的方式成为国家债务的重要投资人。其他的公司如皇家非洲公司、南海公司等,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当然国家还可以对特许公司的常规贸易征税以获得收入。这部分收入的数额也不容小觑。大量的收入被汇回英国。当然这部分收入在讨论时已经被囊括在总税收中。关于'榨取自印度的财富',其具体数字一直争论不休。但是毫无疑问,这部分钱财还无法和当时清朝来自海外的收益相提并论。

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示意图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存续时间不如英国东印度公司长。后来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逐渐成为一个消耗国家财力、负债累累的包袱。最终,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99年宣告倒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东印度群岛对后来脱离法国人统治的荷兰王国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荷兰从英国手中接管当时的'印度尼西亚'以后,荷兰东印度公司被另一家垄断巨头即荷兰贸易公司取代。在所谓的'耕种制度'下,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农民被迫种植出口作物。1830年以后,所谓的'殖民综合体'对于政府财政而言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政府开始全面支持'殖民综合体'的发展。

英国殖民地示意图

结束语

19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来自海外殖民地的收入被认为是调节整个欧洲帝国财政的关键。19世纪40年代殖民地收入占欧洲国家税收总收入的40%。这一比重在之后的20年里甚至还在提高,来自殖民地的收入已包括在这些估算中。总之,英法帝国、荷兰帝国以及其他欧洲帝国中央政府的额外收入,基本上是通过以上四种方式掠取的。


参考文献:

《英国简史》

《拿破仑战争》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殖民地简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国荷兰:称霸世界一个世纪,打败过明朝,当年地位远超如今美国
荷兰兴衰的历史原因分析
大国崛起争雄世界(荷兰篇)
简说 | 航海史和西欧的扩张
称霸印度百年的商业帝国——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何忽然瓦解掉了?
长海之歌:英国与荷兰之间的海上战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