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梅州各市县由来



梅州

中文名称:梅州

外文名称:Meizhou City

语言:客家语-粤台片-梅州话、潮州话

邮政区码:514021

面积:1.5925万平方公里

电话区号:0753

人口:432.33万(2014年常住)

车牌代码:粤M

城市类别:地级市

地区生产总值:885.83亿(2014年)

所属地区:中国华南 广东省

别名:嘉应府/嘉应州、循州、敬州、齐昌府

市花:梅花


家庭成员: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2个市辖区:梅江区、梅县区

5个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

代管1个县级市:兴宁市

————————————————————————

自1988年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以来,共辖7县1区。1994年兴宁撤县设市(县级),2013年梅县结束县治设立梅县区,梅州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在这些县市里面,有些名字是皇帝取的,有些名字是根据地形环境起的。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丰顺县

丰顺县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8年)。当时,两广总督鄂尔达巡查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通判府(在今丰良镇)后,上表具奏户部,应请丰政一都,并割嘉应、大埔、揭阳各附近田粮户口,于通判府城处所开设县治。

乾隆三年,准析海阳丰政都,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和嘉应州程乡县万安都的径心、环清、建桥三堡等田粮户设置新县。钦定县名丰顺。县署驻丰政都汤田(今丰良镇)。

“丰顺”之名,由来已久,据县志载:明崇祯初(1628年)已有丰顺营设置;又据丰良东关坳石刻:清顺治九年(1652年),里人吴六奇立的“金汤巩固”碑中的一方石印,有丰顺吴府4字。

建县后,始属广东省巡抚、两广总督潮州府惠潮嘉兵备道。 辛亥革命后,属广东省政府潮循道。

民国廿五年(1936年)属广东省政府第五行政区督察专署。

解放后属兴梅专区专员公署,县治由丰良迁汤坑。

1953年属粤东行政公署。

1956年属汕头专署。

1958年撤销丰顺县,将全县8个公社中汤坑、八乡、丰良、潘田划入揭阳县,大龙华、留隍、黄金、潭江划进大埔县。

1961年恢复原建制的丰顺县,县城仍驻汤坑镇,属汕头专区。

1976年属梅县地域,今属梅州市。

平远县

因其界于武平、安远之间,故名“平远”,亦含平定远方之义,隶属江西赣州府。《读史方舆纪要》卷103:“县以接壤于武平、安远,因名。”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5月,析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远,广东兴宁等四县所辖之部分地域,设置平远县,县治设豪居都。因其界于武平、安远之间,故名“平远”,亦含平定远方之义,隶属江西赣州府。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改隶广东潮州府,县治仍设豪居都。

崇祯七年(1634年)增置镇平县(今蕉岭县)。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县升格为嘉应州,平远改隶之。

1911年后,先后隶属潮循道、东区绥靖公署、第六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5月后先后隶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梅县专区。

1951年,大信乡划归兴宁县辖;

1956年1月,梅县石扇乡黄竹坪村划入平远热柘乡辖,此后县属地域未变。

1952年5月,平远并入蕉岭县,县治设蕉城镇。

1954年,平远与蕉岭分治,平远县治由仁居(原豪居)迁大柘镇。

1959年,平远县并入兴宁县,县治设兴城镇。

1961年恢复平远县。

1988年隶属梅州市。

蕉岭县

蕉岭建县以来,曾有过镇平、蕉岭两个县名,另有蕉阳、桂岭之别称。

镇平:

明崇祯六年 (1633)建县初,赐名镇平。称镇平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为'镇压升平'之意。此说认为,县境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边区,崇山峻岭,向为'盗贼'盘踞。

明代经官兵多次镇压平乱,设县时命名镇平县,盖以纪叙平'土寇'后置县,以示 '镇压升平'之意。第二种说法认为,昔县衙两侧有“镇抚”、“粘疆”横眉,“镇抚”者, 是“镇抚而平”之意,“粘疆”者,指原为平远地,析程乡县地益之。两广总督熊文灿在 《建城疏》中说:'......石窟、平远两地相距二百余里,遥治为难。......建县在石窟,则平远之盗弭;而割松源、蓝坊诸处属之,则程乡之盗亦弭,一举两得,翕然称便,新县拟名镇平...... '这种说法认为,建县为塞乱源,是'镇抚而平’,之意。

蕉岭:

中华民国成立后,于民国3年 (1914)将镇平县改名蕉岭县,因河南省先有同名县, 为避免县名雷同而改。据《辞源》蕉岭条记:“城跨蕉岭之上,县以岭名。”这就是说,蕉 岭县名的由来,是因城北那座小山岗称为“蕉岭”。那座小山岗为何称蕉岭?相传古时这一带多植蕉树,蕉林密布而得名。

清时,蕉岭又名桂岭。郝通志记:'桂岭在城内北隅,旧名蕉岭。

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知县周克达建书院于镇山之麓,名称桂岭书院。'后人因称镇山为桂岭。

据《石窟一征》记:'邑号蕉岭书院,独名曰桂岭。按《参鸾录》'桂林有八桂堂,未至八桂, 二三里间有小坡横道,高丈余,上有石碑曰桂岭。’今以此为名,盖以书院据岭之阳,坡厄起伏,隐然如八桂之桂岭,且以桂林一枝,昆山片玉为多士颂也。'

清时又有“蕉阳”之称。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嘉应州守赵康在《移建桂岭书院碑记》中说:'......戊戌冬,余奉命来嘉,蕉阳隶嘉属。'是年,县令周克达在碑记中亦说:'己亥秋九月,署蕉阳。'《镇平县志》记:'县城建于桂岭之阳,即古怀仁里。'可见, 清乾隆年间就有'蕉阳'之称。

民国10年(1921)设蕉阳镇。阳,山之南, 水之北也。蕉阳,是指其位置在蕉岭山的南面。

局部称县治所在地蕉城镇为蕉阳,泛指蕉岭县,故又有“蕉阳十二乡”之说。先人为诗为文,习惯以县治所在地的山川名胜为县名别取雅号。“桂岭”、“蕉阳”之说实属此类。诗文流传久了,群众也就接受了。

大埔县

明嘉靖五年置大埔县。因明置大埔县时,设治于大埔村。据《大埔县志》:“大埔,盖俗称,平旷高原,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旧县治)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百顷地,总呼为埔。”

大埔县属山区县,“地无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称。这里是客家人结庐聚居的密集地方。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单俗字。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大埔县名的来历,在旧志记载中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以大埔村得名 。 清乾隆四年(1739)张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记载:“大埔,嘉靖五年以饶平县大埔村置析滦洲、清远二都益之。”

民国二十年(1931),吕世斌撰、柯昌泗检署的全国《今县释名》载:“明嘉靖五年,以饶平之大埔村置县因以得名。”

第二种说法是乾隆九年(1744)《大埔县志》载杨缵烈《邑名音义考》云:“邑曷为以大埔名?盖俗称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书尚为补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当时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云。”

大埔的得名,还有个来由,据县志记载:当时,有位乡贤宋大布先生,乐善好施,爱民如子,崇文尚武,平等待人,其道德风范,皆为群伦表率。他在乡数十年,按封建时代,富豪之家,食必猪鱼酒肉,衣必绫罗绸缎;但他却与平民一样,身穿布衣,素食饮淡。在他的长期影响下,乡里土淳民朴,俭约为乐。许多富人,亦弃艳就素,改穿粗布衣裳,乡里仁风日盛,誉播邻里。宋大布去世后,乡人即把其出生地改名“宋公塘”。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划地置县,乡人为纪念大布先生的仁举美德,联合呈请上头,命名为“大布县”。后因朝中有争议,为讨好两方,改名为谐音的大埔县。

兴宁市(县级)

古代属龙川县地。东晋置兴宁县,以境内宁江而得名,一说县内兴旺无内患而得名。此后这里逐渐发展成广东、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地区性重贸中心,曾有“小南京”之称。

1994年撤县设市,由地级梅州市代管。

宋末元初,文天祥曾在兴宁组军抵抗元军。明代才子祝枝山55岁时授广东兴宁县知县,63岁任京兆应天府通判。由于不满官场腐败之风,一年后他就借故辞官,回故里度残年。

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辖区有今五华、兴宁全境以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数次析古兴宁置齐昌县(府),辖境多次变迁。

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分设长乐县(今五华县)后,县境相对稳定。

1958年冬,平远县并入兴宁,两年后复置平远县。

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兴宁隶属梅州市。

1994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从此,兴宁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拉开了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迈进的序幕,为建成“经济繁荣、科教领先、社会安定、生活小康、中等发达”的粤东商贸新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华县

据史书记载:西汉初,赵佗(河北真定人)为龙川县令,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赵佗一次为狩猎率行部到五华山下(即今华城北门外),恰巧高祖派遣汉使陆贾奉旨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为了朝拜汉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筑台于五华山下,名为长乐台。以后以人口繁衍,设为长乐镇。在北宋熙宁四年置县时,因县治所在取名为长乐县。

孙中山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一国三长乐'的情况,县名字相同,会有弊端。因此,孙中山决定:'县名相同者,按历史时间长者保留。'经国民政府官员查询,县名相同者进行历史时间比较论证,广东省长乐县名历史时间使用短几年。孙中山指示''尊重历史事实,广东长乐另赐县名。'即派国民政府官员来广东长乐调查核实。在长乐镇县府驻地(今华城镇)会同当地官员一起研赐县名字,经磋商按地形地貌起赐县名字,走上华山峰(今华城镇内)望远山脚下有一串珠弓状形的五座小山丘形,像“五朵金花”。由地理条件反射下产生灵感,一致认为,就叫她'五花县'好了。

最后,国民政府官员回府向孙中山汇报初起赐县名字。孙中山批示:'广东长乐改五花县与广州的花县有相似,按古人日:花者华也,叫她五华县好了。'从此长乐改为五华。这年是一九一四年。

梅江区

梅江区,广东省梅州市辖区,设立于1988年3月,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北纬24度,东经116度附近,东边、北边和西边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环接,南边与广东省丰顺县相邻。

梅江区是梅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梅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梅州市的“首善之区”。

梅江区:别名 、梅城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 中国广东省梅州市

下辖地区 :3个街道,4个镇 政府驻地:仲元东路51号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东北部 面 积: 570.9平方公里

人 口: 常住人口42.1万人(2012年)

方 言:客家语-嘉应小片-梅县话(梅州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建制沿革: 梅州城区原是梅县县城,向称梅城。南朝齐析海阳县置程乡县至宋

梅江区:

梅江区初设梅州500多年间,州、县皆无城。945年(南汉乾和三年)于程乡设敬州,领程乡一县。971年(北宋开宝四年)改称梅州。宋皇祐四年(1052)始在今梅城江北筑土城,周围长450.3丈(约1499米)。明代撤梅州复设程乡县,洪武十八年(1385)拆西城垣,扩辟县城,周围长985丈(约3250米)。

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升为嘉应直隶州。清末,嘉应州城区扩大。辖东街、西街2堡。东街辖一甲至十甲及金山甲、攀桂坊;西街辖一甲至十甲及曾井甲、红杏坊、社甸甲、百果围和乌蓼沙。

民国元年(1912),嘉应州改为梅县后,县城仍辖东街、西街2堡。民国20年,由堡改为区乡,县城辖地有附城镇、城内、忠孝里、百果围、黄坭墩、红杏坊、下圣母、乌蓼沙乡。民国26年(1937),梅县整编区乡,县城称为梅城镇。

1949年5月,梅县解放后设置新政区时,县城仍称梅城,但政区则称城内区。1950年3月,复称梅城镇。

1958年9月至11月,实行公社化期间,梅城镇改称梅城卫星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名梅城人民公社。 1975年8月,梅城镇改为梅州镇(仍隶属梅县)。1978年12月,梅州镇从梅县分出,由区级升格为县级改称梅州市,隶属梅县地区管辖。

1982年梅州市基层政区设东区、中区、西区、南区4个办事处和东郊、西郊、江南、梅江4个公社,下辖32个居民委员会、29个生产大队、395个生产队。

1983年6月,梅县和梅州市合并,初称梅州市,同年9月改称梅县市。县市合并后,江南公社撤销,并入南区,在城区设南区、东区、中区、西区。

1983年11月,基层政权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恢复区乡村建制,取消人民公社名称,以原有公社改为区,设区公所。生产大队或联队改为乡,设乡人民政府;按农民居住聚落点和自然村建立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梅县市共设31个农村区、4个市区街道办事处、1个直辖区级镇;区以下设271个乡、10个乡级镇、34个居委会;乡以下设849个村。

1987年4月,区、小乡建制撤销,改设乡(镇)制。全县共设10个乡、22个镇、4个市区街道办事处(8月增设北区,共5个市区)。下辖451个村、61个居民委员会、5395个村民小组。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3月,梅县市建制撤消,原梅县市的行政区分设为梅县和县级梅江区,梅江区由原梅县市城区和城郊5个乡镇组建而成,为梅州市直辖县级区。

2013年10月,梅州市撤销梅县,从此结束县治,设立梅州市梅县区。梅江区与梅县区同属梅州市区。

行政区划编辑;

1999年,梅江区辖5个街道、2个镇、3个乡:金山街道、五洲街道、东山街道、江南街道、城西街道、三角镇、长沙镇、东郊乡、城北乡、西郊乡。

梅州市

梅州市,广东省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 ,东部与福建省龙岩市和漳州市接壤,南部与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赣州市相连。

下辖地区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 。

地理位置:广东省东北部

政府驻地:梅江区江南新中路

面 积: 1.5925万平方公里

方 言:客家语、梅州话、潮州话

市 花:梅花

隶属: 古代属海阳县,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析海阳县设程乡县,隋唐属潮阳郡。

五代十国南汉乾和三年(945),亦即后晋开运二年,程乡升为敬州,领程乡县。这是梅州州治设立的起始。”

宋开宝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梅州”的名称即始于此。

宋熙宁六年(1073),废梅州,以程乡县隶潮州;元丰五年(1082),梅州复置,仍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绍兴六年(1136),废梅州复设程乡县隶潮州;绍兴十四年又复置梅州,仍理程乡县,属广南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梅州为“梅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复为梅州,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使司;元贞元年(1295),隶属潮州路;延佑五年(1318),改直隶广东道宣慰使司,均只领一程乡县。

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为程乡县,隶潮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升为“嘉应州”,隶属广东省。辖地包括程乡、平远、镇平及以前为惠州府所统的兴宁、长乐五县,称为“嘉应五属”。嘉庆十二年(1807),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宣统三年(1911),嘉应州复名梅州。

民国3年(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

1950年1月26日,设置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大埔、丰顺、五华、平远、蕉岭7县;

1952年底,撤销兴梅专区,兴梅7县改隶粤东行政区;

1956年2月,粤东行政区划分为惠阳、汕头专区,兴梅7县属汕头专区;

1965年7月,设立梅县专区,原兴梅7县从汕头专区分出,归属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

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之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梅县地区辖7县1市;

1983年6月,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梅县地区由所辖7县1市改为6县1市;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现在代码:441400),辖原兴梅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

1994年6月,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辖梅江区、梅县区、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代管兴宁市(县级) 。

2013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梅州市撤销梅县,从此梅县结束了县治,设立梅州市梅县区。

境域: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粤东北部地区,东部与福建省武平县、上杭县、永定县、平和县交界,南部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和饶平县、揭阳市揭东区和揭西县、汕尾市陆河县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和紫金县接壤,北部与江西省寻乌县相连。介于东经115°18 ′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

市中心为于东经116度6分,北纬24度33分。全市行政面积1.5925万平方公里 。

————————————————————————


历史

南齐永明元年析海阳县设程乡县,隋唐属潮阳郡。

五代十国南汉乾和三年,程乡升为敬州,宋开宝四年,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梅州”的名称即始于此。

宋熙宁六年废梅州,以程乡县隶潮州;元丰五年,梅州复置;绍兴六年,废梅州复设程乡县隶潮州;绍兴十四年又复置梅州。

元至元十六年,改梅州为“梅州路”;至元二十三年,复为梅州。

明洪武二年,废州为程乡县,隶潮州。

清雍正十一年,程乡升为“嘉应州”,隶属广东省。嘉庆十二年,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复为嘉应州,宣统三年,嘉应州复名梅州。

民国3年,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



花萼楼


叶帅故居


灵光寺


雁南飞茶田景区


雁鸣湖


阴那山


五指石


客家公园


桥溪客家民俗文化村


腌面


梅菜扣肉


娘酒鸡


肉圆


开锅肉圆


梅州金柚



麦芽糖


各种粄


各种小吃


各种酿


各种盐焗



文化

客家山歌

广东汉乐


广东汉剧

大埔花环龙


平远船灯舞

丰顺埔寨火龙

五华竹马舞


兴宁杯花舞


泰安楼,客家民居建筑上的奇观

  客家民居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客家人的围龙屋,不管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

  这次在梅州参加的这个“寻找一带一路上的旅游'奇迹'游记攻略大赛”,在梅州旅游局吴老师的带领下,就有幸看到了三处漂亮的围龙屋,今天就先去看看大埔的泰安楼吧!

  在梅州的“客家博物馆”顶楼平台上,就有这个“泰安楼”的“微缩景观”,可见泰安楼在梅州客家民居里的地位了。泰安楼是国内极为少见的石方楼,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民居建筑和客家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的“历史人文博物馆”。

  这就是泰安楼,和其他所有的客家“土楼”一样,泰安楼也是只有一个大门进出的。楼内的天井,可储备半年以上粮食,高墙围着,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而且,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泰安楼的大门非常独特,远看是一座雄伟的门楼,细看才能发现这门楼原来是镶嵌在墙上的。据说,泰安楼的主人是做生意发家的,没有功名的人是不能建门楼的,后来他灵机一动,就想出这么个绝妙的办法,做了个假门楼。

  泰安楼是一座三层的石方楼,三层方形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主体建筑是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书“祖功宗德”,陈列其先祖蓝氏的神位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两侧都是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

  那天就在泰安楼的三楼上走过来走过去,一直都没有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视角来拍全景,而且现在泰安楼的后面,是一栋非常难看的现代高层住宅楼,放在那里,实在是破坏了整个画面啊!

  泰安楼的前面是一个池塘,本来,无论你站着坐着蹲着,都能看到泰安楼和它的倒影组成的美丽画面,但这美丽的画面现在也被后面的那栋高楼整没了........

  本来泰安楼的主人蓝姓祖公原计划在楼右侧也建一个同样的方石楼,构成鸳鸯楼的,后因为他意外早亡,计划没有实现,现在泰安楼的旁边只有个单体楼,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泰安楼里目前还有人居住,而旁边的而单体楼看起来就非常破旧,杂草丛生,蛛网密布,已经没有人居住了。

  泰安楼的左侧是大埔的“客家风情博览馆”,据说目前大埔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希望他们能够尽早如愿,让泰安楼得到更好更全面的保护。

——————————————————————————

自1988年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以来,共辖7县1区。1994年兴宁撤县设市(县级),2013年梅县结束县治设立梅县区,梅州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在这些县市里面,有些名字是皇帝取的,有些名字是根据地形环境起的。

1
兴宁市(县级)

古代属龙川县地。东晋置兴宁县,以境内宁江而得名,一说县内兴旺无内患而得名。此后这里逐渐发展成广东、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地区性重贸中心,曾有“小南京”之称。1994年撤县设市,由地级梅州市代管。 宋末元初,文天祥曾在兴宁组军抵抗元军。 明代才子祝枝山55岁时授广东兴宁县知县,63岁任京兆应天府通判。由于不满官场腐败之风,一年后他就借故辞官,回故里度残年。

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辖区有今五华、兴宁全境以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数次析古兴宁置齐昌县(府),辖境多次变迁。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分设长乐县(今五华县)後,县境相对稳定。1958年冬,平远县并入兴宁,两年后复置平远县。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兴宁隶属梅州市。1994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从此,兴宁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拉开了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迈进的序幕,为建成“经济繁荣、科教领先、社会安定、生活小康、中等发达”的粤东商贸新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平远县

因其界于武平、安远之间,故名“平远”,亦含平定远方之义,隶属江西赣州府。《读史方舆纪要》卷103:“县以接壤于武平、安远,因名。”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5月,析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远,广东兴宁等四县所辖之部分地域,设置平远县,县治设豪居都。因其界于武平、安远之间,故名“平远”,亦含平定远方之义,隶属江西赣州府。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改隶广东潮州府,县治仍设豪居都。崇祯七年(1634年),析平远石窟一图、二图,和程乡县之龟浆二图、松源二图,增置镇平县(今蕉岭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县升格为嘉应州,平远改隶之。1911年后,先后隶属潮循道、东区绥靖公署、第六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后先后隶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梅县专区。1988年隶属梅州市。1951年,大信乡划归兴宁县辖;1956年1月,梅县石扇乡黄竹坪村划入平远热柘乡辖,此后县属地域未变。1952年5月,平远并入蕉岭县,县治设蕉城镇。1954年,平远与蕉岭分治,平远县治由仁居(原豪居)迁大柘镇。1959年,平远县并入兴宁县,县治设兴城镇。1961年恢复平远县。

3
蕉岭县

蕉岭建县以来,曾有过镇平、蕉岭两个县名,另有蕉阳、桂岭之别称。

镇平

明崇祯六年 (1633)建县初,赐名镇平。称镇平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为'镇压升平'之意。此说认为,县境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边区,崇山峻岭,向为'盗贼'盘踞。明代经官兵多次镇压平乱,设县时命名镇平县,盖以纪叙平'土寇'后置县,以示 '镇压升平'之意。第二种说法认为,昔县衙两侧有“镇抚”、“粘疆”横眉,“镇抚”者, 是“镇抚而平”之意,“粘疆”者,指原为平远地,析程乡县地益之。两广总督熊文灿在 《建城疏》中说:'......石窟、平远两地相距二百余里,遥治为难。......建县在石窟,则平远之盗弭;而割松源、蓝坊诸处属之,则程乡之盗亦弭,一举两得,翕然称便,新县拟名镇平...... '这种说法认为,建县为塞乱源,是'镇抚而平’,之意。

蕉岭

中华民国成立后,于民国3年 (1914)将镇平县改名蕉岭县,因河南省先有同名县, 为避免县名雷同而改。据《辞源》蕉岭条记:“城跨蕉岭之上,县以岭名。”这就是说,蕉 岭县名的由来,是因城北那座小山岗称为“蕉岭”。那座小山岗为何称蕉岭?相传古时这一带多植蕉树,蕉林密布而得名。

清时,蕉岭又名桂岭。郝通志记:'桂岭在城内北隅,旧名蕉岭。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知县周克达建书院于镇山之麓,名称桂岭书院。'后人因称镇山为桂岭。据《石窟一征》记:'邑号蕉岭书院,独名曰桂岭。按《参鸾录》'桂林有八桂堂,未至八桂, 二三里间有小坡横道,高丈余,上有石碑曰桂岭。’今以此为名,盖以书院据岭之阳,坡厄起伏,隐然如八桂之桂岭,且以桂林一枝,昆山片玉为多士颂也。'

清时又有“蕉阳”之称。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嘉应州守赵康在《移建桂岭书院碑记》中说:'......戊戌冬,余奉命来嘉,蕉阳隶嘉属。'是年,县令周克达在碑记中亦说:'己亥秋九月,署蕉阳。'《镇平县志》记:'县城建于桂岭之阳,即古怀仁里。'可见, 清乾隆年间就有'蕉阳'之称。民国10年(1921)设蕉阳镇。阳,山之南, 水之北也。 蕉阳,是指其位置在蕉岭山的南面。局部称县治所在地蕉城镇为蕉阳,泛指蕉岭县,故又有“蕉阳十二乡”之说。先人为诗为文,习惯以县治所在地的山川名胜为县名别取雅号。“桂岭”、“蕉阳”之说实属此类。诗文流传久了,群众也就接受了。

4
大埔县

明嘉靖五年置大埔县。因明置大埔县时,设治于大埔村。据《大埔县志》:“大埔,盖俗称,平旷高原,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旧县治)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百顷地,总呼为埔。”

大埔县属山区县,“地无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称。这里是客家人结庐聚居的密集地方。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单俗字。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大埔县名的来历,在旧志记载中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以大埔村得名 。清乾隆四年(1739)张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记载:“大埔,嘉靖五年以饶平县大埔村置析滦洲、清远二都益之。”民国二十年(1931),吕世斌撰、柯昌泗检署的全国《今县释名》载:“明嘉靖五年,以饶平之大埔村置县因以得名。”第二种说法是乾隆九年(1744)《大埔县志》载杨缵烈《邑名音义考》云:“邑曷为以大埔名?盖俗称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书尚为补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当时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云。”

大埔的得名,还有个来由,据县志记载:当时,有位乡贤宋大布先生,乐善好施,爱民如子,崇文尚武,平等待人,其道德风范,皆为群伦表率。他在乡数十年,按封建时代,富豪之家,食必猪鱼酒肉,衣必绫罗绸缎;但他却与平民一样,身穿布衣,素食饮淡。在他的长期影响下,乡里土淳民朴,俭约为乐。许多富人,亦弃艳就素,改穿粗布衣裳,乡里仁风日盛,誉播邻里。宋大布去世后,乡人即把其出生地改名“宋公塘”。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划地置县,乡人为纪念大布先生的仁举美德,联合呈请上头,命名为“大布县”。后因朝中有争议,为讨好两方,改名为谐音的大埔县。

5
丰顺县

丰顺县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8年)。当时,两广总督鄂尔达巡查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通判府(在今丰良镇)后,上表具奏户部,应请丰政一都,并割嘉应、大埔、揭阳各附近田粮户口,于通判府城处所开设县治。乾隆三年,准析海阳丰政都一、二、三图,揭阳县蓝田都九图、十图,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和嘉应州程乡县万安都的径心、环清、建桥三堡等田粮户设置新县。钦定县名丰顺。县署驻丰政都汤田(今丰良镇)。“丰顺”之名,由来已久,据县志载:明崇祯初(1628年)已有丰顺营设置;又据丰良东关坳石刻:清顺治九年(1652年),里人吴六奇立的“金汤巩固”碑中的一方石印,有丰顺吴府4字。建县后,始属广东省巡抚、两广总督潮州府惠潮嘉兵备道。辛亥革命后,属广东省政府潮循道。民国廿五年(1936年)属广东省政府第五行政区督察专署。解放后属兴梅专区专员公署,县治由丰良迁汤坑。1953年属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属汕头专署。1958年撤销丰顺县,将全县8个公社中汤坑、八乡、丰良、潘田划入揭阳县,大龙华、留隍、黄金、潭江划进大埔县。1961年恢复原建制的丰顺县,县城仍驻汤坑镇,属汕头专区。1956年属梅县地域,今属梅州市。

6
五华县

据史书记载:西汉初,赵佗(河北真定人)为龙川县令,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赵佗一次为狩猎率行部到五华山下(即今华城北门外),恰巧高祖派遣汉使陆贾奉旨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为了朝拜汉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筑台于五华山下,名为长乐台。以后以人口繁衍,设为长乐镇。在北宋熙宁四年置县时,因县治所在取名为长乐县。孙中山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一国三长乐'的情况,县名字相同,会有弊端。因此,孙中山决定:'县名相同者,按历史时间长者保留。'经国民政府官员查询,县名相同者进行历史时间比较论证,广东省长乐县名历史时间使用短几年。孙中山指示''尊重历史事实,广东长乐另赐县名。'即派国民政府官员来广东长乐调查核实。在长乐镇县府驻地(今华城镇)会同当地官员一起研赐县名字,经磋商按地形地貌起赐县名字,走上华山峰(今华城镇内)望远山脚下有一串珠弓状形的五座小山丘形,像“五朵金花”。由地理条件反射下产生灵感,一致认为,就叫她'五花县'好了。

最后,国民政府官员回府向孙中山汇报初起赐县名字。孙中山批示:'广东长乐改五花县与广州的花县有相似,按古人日:花者华也,叫她五华县好了。'从此长乐改为五华。这年是一九一四年。

——————————————————————————

    梅州何以称“梅”州

   梅州,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现和近几年的文物普查统计,梅州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遗物点398处。但是从最早见诸文字记载开始,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却都是分属于龙川、揭阳、潮州等地,并与这些名字连在一起。秦始皇统一中国北方之后,于公元前219年派大将军屠睢为统帅,率50万大军挥兵南下,辟大庾岭,凿灵渠运河,将“闽中地”、“陆梁地”划入版图,大军分驻大庾、临贺、始安、桂阳、揭阳五岭,“徙中县之民与百粤杂处”,公元前214年在南方辟建桂林、南海、象、闽中四郡,此时梅州属南海郡,地处揭阳之域。

    秦末赵佗据郡称王,则属南越。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又把南方地分为七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把南海郡分成六县:番禺、博罗、中宿、龙川、四会、揭阳,而梅州地域则分属于龙川、揭阳两县。晋武帝大康三年,置南康郡,以揭阳为属,则属南康。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为东官郡,复以揭阳属则属东官。此后,直至南齐(479—502年)设义安郡,分海阳县,而始置程乡县。梁、陈时程乡被废。至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以潮州为义安郡时,又置程乡县。这程乡县,就是后来梅州及其名字的前身。

    梅州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建置,始于五代十国南汉乾和三年(945)即后晋开运二年,升程乡为敬州,领程乡县。宋开宝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熙宁六年(1073)废梅州复置程乡县,隶属潮州。元丰五年(1082)复置梅州,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绍兴六年(1136)废梅州复设程乡县,隶属潮州。绍兴十四年又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复为梅州,领程乡县,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尉使司。元贞元年(1295),梅州隶属潮州路,延祜五年(1318),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废梅州复置程乡县,属广东布政使司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嘉庆十二年(1807)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宣统三年(1911),嘉应州复名梅州。民国3年(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于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1950年1月26日,国务院发文成立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1952年底撤销兴梅专区,兴梅7县改隶粤东行政区。1956年2月,粤东行政区分为惠阳、汕头两专区,兴梅7县属汕头专区。

    1965年7月设立梅县专区,原兴梅7县从汕头专区分出,归属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后,梅县地区辖7县1市。1983年6月,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后,梅县地区由所辖7县1市改为6县1市。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3月正式挂牌),辖原兴梅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1994年6月,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即辖6县1区,并代管兴宁市。



    关于梅州之“梅”,有几种不同的意见,有“人名说”、有“梅花说”、有“山水说”。“人名说”又有“梅鋗说”和“十朋说”。

   “梅鋗说”: 旌梅鋗之功

    明朝末年,程乡人李士淳(明进士,翰林院编修)对梅溪之名有如下的论述:“梅鋗,浈水人,匡助汉高祖破秦有功,封于粤,即今程乡地,故号其水曰梅,源溪曰梅溪,名其州曰梅州,皆以梅鋗得名也。”(清《康熙程乡县志》卷一)梅溪宫是祭祀梅溪圣王──梅鋗,自汉朝起,延续至今。当初越族人供奉他,后来汉族移民入乡随俗也虔诚地敬奉他。梅溪在唐朝之前称为恶溪(或鳄溪),“因多险滩,而又有鳄鱼和瘴气,故定为贬谪之地。”在唐末之后,由于已有不断拥入来自北方的汉族人,他们带来了北方的先进和文明,使这片大地逐渐兴旺发达,昔日的瘴疠和魑魅已不复存在,恶溪之名也逐渐消失了。“梅溪”之称在五代的南汉时期开始出现(但在这条江水的下游韩江段及个别支流仍有称恶溪),在梅溪之滨的梅口镇,也始建于五代的南汉初期,取名梅口是依江水而得。

    在梅口(松口)的松山下新墟角北有座梅溪宫。清《光绪嘉应州志》述:“今松口松源江合大河处,东岸有金盘宫祀梅溪神。”金盘宫又称梅溪宫,曾于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3年)修建,而始建于何时则无考。在宫的正殿柱联曰:“汉时功业清时福,当日威仪此日神。”宫内神牌上安放的神牌曰:“敕封梅溪助国安济侯之神位。”房学嘉在《客家流源探奥》中推证“梅溪宫所奉之神梅溪圣王,即秦汉时的梅鋗无疑。”

  《康熙程乡县志》主编、知县刘广聪亦指出:“县以程名,由程日文之贤也。至名州,以梅,则人多不知为汉将梅绢食邑之故。然则其名梅也,以旌功也,其名程,以表德也。后之君子,盍三复于程梅之义乎!” 

    南汉乾和三年(公元945年),程乡县从潮州府属割出,升为州,改名为敬州。宋朝取代了南汉政权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把“敬州”改为“梅州”。梅州城始建于宋朝,比梅口镇迟了几十年。“梅口镇因梅溪水而得名,而开宝四年改为梅州,实由此也。”(《嘉应州志》卷二)

    从公元945年程乡在潮州府属割出,直至设立“嘉应州”(公元1733年)这近八百年中,梅州地方先后五次隶属潮州府管辖。清《顺治潮州府志》卷七载:“鋗,长沙人,番君吴芮将,帅越户将胡害,队将摇毋余从破秦,击项羽。”“鋗以功最大,最先封台侯二千户,今梅州以鋗得名。”

    自开宝四年置梅州,此后历宋、元、明、清、民国、建国一千多年,期间,梅州一名虽有反复,但最终还是固定下来,沿用至今。而梅州城治,也相沿为历朝历代的州、路、府、专署、地市的治所,成为粤东梅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

    “梅花说”:古代梅州地区盛产梅,因而得名梅州

    据《光绪嘉应州志》等史志记载,唐宋以来,有不少名人,曾路经或逗留梅州,写下许多咏梅诗篇。

唐宣宗时宰相李德懿贬谪潮州,途经梅江,曾作《恶溪诗》一首云: 

    风雨瘴昏蛮海日,烟波魂断恶溪时,岭头无限相思泪,泣向寒梅近北枝。

    说明当时梅江两岸有梅踪迹。

    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大诗人杨万里任广东提点刑狱时,曾率兵来梅州平息闽盗沈师扰粤,留下不少咏梅诗作:

    《自彭田铺至汤田,道旁梅花十余里》

    一路谁栽十里梅, 下临溪水恰齐开, 此行便是无官事, 只为梅花也合来。

    另有一首《雨中梅花》

    霜晴三日不胜佳, 勿作阴霖逆岁华。 客里清愁自无奈, 却教和雨看梅花。 

    从这两首诗,可知是时梅州境内,遍地皆梅花,且很具观赏价值,若不然,杨万里怎么会吟出“只为梅花也合来”?又何以要冒雨前往观赏?

    至清初,梅州城里城外的梅花还是不少的,有史可查的就有:康熙中期程乡(梅县)县令曹延懿,在县城东郊阳东岩一带开辟梅园,植梅数百株,赏览之余,赋诗记其事云:

    试种梅花看结子,青酸一样斗风流。 

    清雍正时梅城进士,官至山西按察史的蓝钦奎,微时家贫苦读,其妻日怨家无“七件”,难以为炊,钦奎每以“自然有”安慰之。某年除夕,债主临门,他便躲到屋外河畔去赏梅,并作《看梅花》一首云: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都在别人家; 今日自然然不得, 不如翻眼看梅花。

    时移事迁,近代以来,不知是生态环境有所改变,抑或人们植梅的兴致不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梅州之梅似有锐减之势。这从前人诗中的记述,亦可看出些迹象。如清同治间,梅县秀才钟莲生写的《梅城晚眺》:
 
    梅山梅水仰清华,一跳芳菲眺望赊。笑煞县名香万古,城前城后少梅花。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张煜南(榕轩)在为叶壁华《古香阁全集》出版题赠的七言古诗中,起首四句好云: 

    吾梅夙号梅花乡,处处人家梅树旁。不知何时经剪伐,根株拔尽敛英芒。

    宣统时的梅县贡生张芝田(《嘉应乡士志》作者),鉴于昔日县官曹廷懿在阳东岩一带栽种的梅花已经凋零,不胜感慨,故在其《梅州竹枝词》里写道:

  问谁肯学曹公雅,补种梅花护佛龛。

    梅州历史上留下众多以“梅”命名的山川、古迹、乡镇、村舍,如:梅峰、梅山、梅溪、梅江、梅园、梅林、梅亭、梅塘、梅教、梅子村、梅口镇、梅花山、梅花村、梅子坑、梅子墩、梅子坪、梅子坝、梅子岗、梅子树下等。不难推想古时境内的山野阡陌、溪河堤岸,坑头村尾长满梅树。“梅花说”与“梅鋗说”是两种比较可信的说法,都合情合理,而且两者也有某种关联之处。到底是哪一种说法是真相,又或者两者都是,有待学者们考证!

  “山水说”:州以本地之梅山梅溪而名

    清乾隆时,梅州知州王之正认为“州之名梅,因鋗而得,梅溪宫神即鋗,则均之诬矣。”“州地本有梅峰、梅水,即谓以山水得名,有何不可?”(《清乾隆嘉应州志》卷十七)

    “梅州以山水得名”之山,是指梅峰山。“梅峰在城西门外,明孝子温禧居其麓,遍植梅树因名。”(《嘉应州志》卷四)梅峰之名产生在明朝,是梅州命名之后四百几年的事;而其水是指梅溪,水名为“梅”,当是与山名的“梅”同时而取的。但它早先已另有原意。故以此山名、水名作梅州名字来源的说法(有称作“梅峰说”)似乎有些牵强。

    “十朋说”:远在四川的梅溪

    王十朋,号梅溪,是浙江乐清县人,宋高宗时(公元1127-1162年)的状元。其家住在小溪边,此溪名为“梅溪”。“溪名旧矣,莫之所自。”(《王十朋全集》)人们称王十朋为“梅溪先生”。他诗文兼长,闻名于世,著有《梅溪集》,曾任四川虁州知府。南宋后,奉节人为纪念王十朋的昭著政绩,把原名为西瀼水的一条长江支流改名为“梅溪河”,沿用至今。并在该地建祠奉祀王十朋。无独有偶,程乡那时也有一条梅溪,只是远在四川的梅溪河的典故,怎么会成为梅州之“十朋说”,实在是令人费解。

————————————————————

梅州各县史

大埔县

北纬24°21′,东经116°41′。在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东部。东北面紧接福建平和县、永定县,南连潮州市饶平县。面积2475平方公里,人口给50多万。另有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0多万。县人民政府驻湖寮镇。
大埔历史悠久,已先后发现多处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和商墓群,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县志载:远自夏商周3代,大埔为扬州南裔地,秦汉时属揭阳。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立义招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县为万川县。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古城)。唐武德四年(621年)万川并入海阳县(今潮安)。此后,历宋元及明前期,均为海阳县光德乡。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饶平县,大埔为饶平地。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风吹[石示]、青麻园等6处新设丰顺县。1958年撤丰顺县,划潭江、黄金、[阝留]隍、大龙华等4个公社归大埔县;1960年复设丰顺县,上述四个公社归还丰顺。明重置大埔县时县城驻茶阳,1961年县城迁回湖寮。大埔县名由来,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单俗字。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县境西部属莲花山——阴那山山地的部分,高山深谷外貌明显,散流片蚀和暴流发育。明山嶂的银窿顶海拔1357米,为本县最高峰。中部则是丘陵广布,多为高丘陵脉状延伸。东部为凤凰山山地。北部尖笔岽一带是粤东唯一的原始森林区,丰溪林场已列为省重点自然保护区。全县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0%。有1000米以上的山峰27座,分布于县境边缘。县境河流有韩江及其上游梅江,韩江支流汀江、梅潭河等

梅县
在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中部。东北与福建上杭、永定接壤。面积2746平方公里,人口约80万,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约60万,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有革命老区28个自然村,是广东省革命老区重点县之一;教育发达,足球运动普及,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称。
据《光绪嘉应州志》载:“秦开五岭,东为揭阳,讫于南齐,肇有程乡,曰敬,曰梅,雄镇一方,赐名嘉应兆其祥”。在秦以前属陆梁地范围,秦属南海郡,三国时属广州揭阳县,东晋时属义安郡海阳县。南齐(479-502年)分出海阳一部分地置程乡县,为纪念当地名士程旻而命名。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升为敬州。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广南、灭南汉,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讳,改称梅州,属广东东路潮州府,是梅州得名之始。梅州,据《光绪嘉应州志》称:“其地有梅口镇(今松口镇)、梅溪(今梅江)而得名”。梅溪的得名可能是境内多梅花之故,唐宋时曾有“十里梅花”之称。宋元为梅州,仍领程乡县。明初废州留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广东总督鄂尔达以其境产“嘉应子”(即梅子),有“嘉应桥”及其时“文风极盛”,奏请改州治,钦定州名为“嘉应”,统领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4县,时称“嘉应五属”。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州人成立议会,将嘉应州复名梅州。民国元年(92年),废除州府制,正式改称梅县。1949年5月解放,属兴梅专区,为专区驻地。1952年撤兴梅专区,属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属汕头专区,1958年蕉岭县并入梅县,1961年复分出蕉岭县,1965年汕头专区分出梅县专区(后改称地区),为专署驻地。1975年8月梅城镇改名梅州镇,1979年梅州镇升为县级市,1983年梅县和梅州市合并称为梅县市,1987年底梅县地区升格为地级梅州市,析出梅江区。
本县地形属粤东平行岭谷区,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河谷盆地、丘陵和山地。地势周高中低,南岭余脉横卧市境北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东北——西南走向的莲花山脉将市境与丰顺、大埔分隔,东南部的明山嶂附近的银窿顶海拔1357米,为本县最高峰。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阴那山、明山嶂、鳄鱼嶂、北山嶂、王寿山、大峰嶂、香炉嶂等。中部为盆地和梅江下游谷地,其间还有一些小盆地。梅江系紫金县龙窝水经五华(五华称琴江)汇五华河、兴宁汇宁江(以下始称梅江),于畲坑入县境,汇程江于梅城,于丙村汇石窟河,于松口汇松源河,再折向南流至大埔县三河坝,下称韩江。

梅江区
1987年12月设置梅州市,将原梅县市辖的长沙镇、梅江镇、城北乡、东郊乡、西郊乡及梅城的5个办事处组建成为梅江区。以原梅江镇命名,而原梅江镇改名为三角镇。
蕉岭县
北纬24°39′,东经116°10′。在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北部。北与福建武平县、上杭县为邻。面积957平方公里,人口约20多万。县人民政府驻蕉城镇。
据《石窟一征》记载:南明齐时,属程乡县地,至明崇祯六年(1633年)析程乡、平远两县地置镇平县,取“镇压升平”之意,隶属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始属嘉应州。辛亥革命后因“镇平”与河南镇平县同名,以城跨蕉岭之上,改名“蕉岭县”。1952年6月并平远,称蕉平县;1953年12月复县。1959年12月并入梅县,1961年3月又复。现属梅州市。
县境地貌划为梅江——东江间山地丘陵区和梅江下游丘陵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主要是武夷山余脉的延伸。北部的金山笔海拔1170米,为本县最高峰。中部是较宽大的谷地平原。石窟河由北向南贯穿本县,经梅县入梅江。支流众多,水电资源丰富,本县是全国首批实现电气化的重点县之一。
经济作物有花生、黄豆、烤烟、油茶、果类、药材等。本县烤烟,新铺的花生、龙眼,徐溪的黄坑绿茶,均较著名。本县广东省重点林业县。矿产资源有锰、石灰石、煤、硫铁矿、云母、耐火石等。
现有名胜古迹有长潭丘逢甲纪念馆、谢晋元纪念亭、长潭渡等。

平远县
北纬24°35′,东经115°54′。在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北部。距广州市441公里,距梅州市64公里。北西面与福建、江西毗邻,东南与蕉岭县、梅县、兴宁三县接壤。面积1380平方公里,人口约25万。县城驻大柘镇。
东晋为海阳县地,齐以后为程乡县地,至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割闽之武平、上杭、赣之安远,粤之兴宁4邑地,罢馆置县,翌年仲夏县成。因介于武平安远间,取名“平远”。初隶属赣州府。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还闽、赣3县地。分程乡之义化、长田、石正都,并兴宁之大信一里,附义田都,合为县,改隶嘉应州。1952年与蕉岭县合并为蕉平县,1954年复县;1959年并入兴宁,1961年复县。并析入大信乡划归兴宁县。现属梅州市。
县境司粤东北丘陵山区,地势因有闽赣边境的武夷山脉延伸,致西北高于东南,形成狭长地带。依地势可划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境内高于1000米的山峰有7座。与江西交界的项山甑为最高峰,海拔1529.8米。县内有差干河、柚树河、石正河3条主要河流,属韩江上游水系。
东石的锅叾茶、仁居的烤烟和黄石竹、石正的水柿花、泗水李坑的化州桔和香菇及木耳等都是本县特产。南台酒曾获“广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平远县著名旅游胜有石正南台山、差干五指石等。

古代梅州盛产梅,故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或在梅州仕宦者,都写下许多咏梅诗篇。唐宣宗时宰相李德懿贬谪潮州,途经梅溪,曾作《恶溪诗》一首:“风雨瘴昏蛮海日,烟波魂断恶溪时。岭头无限相思泪,泣向寒梅近北枝。”由此可窥其时梅江两岸已有梅的踪迹。最是南宋进士、诗人杨万里宦游梅州时撰写的梅花诗两首,其《自彭田铺至汤田,道旁梅花十余里》诗云:“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彭田铺至汤田,即今梅县梅南滂溪至丰顺之建桥、环清一带。诗中道出时道旁可见梅花十余里及沿江多梅的盛况,并颇具观赏之价值,杨万里才会兴致吟出“只为梅花也合来”之诗句。

兴宁市
北纬24°08′,东经115°43′。在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西部。北接平远县和江西省寻乌县,西邻河源市龙川县,东为梅县,东南与丰顺县接壤,西南与五华县为邻。市政府驻兴城镇。面积3208平方公里,人口约120万。有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30多万人。
秦为南海郡地,汉代属南海郡龙川县地。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龙川县分出兴宁县。以古代兴宁江(今为五华河一直到兴宁水口与宁江交汇处)取名,有“兴盛安宁”之意。境域包括今兴宁、五华全境、龙川东部、兴乐都地和紫金县东北部。治今华城镇紫金山东北的“雷公墩”。南朝齐武帝萧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析古兴宁县置雷乡县、齐昌县。齐昌县以古左别溪(今黄陂河到宁江全段)为境域,治洪塘坪(今宁中鹅湖,又称枫树坪)。南朝梁武帝萧衍天临年间(约公元503年)废齐昌、雷乡两县,合并复名兴宁县,治徙佗城(今龙川县佗城镇)。惰属龙川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又析古兴宁境内的左别溪地流域置齐昌县。县治洪塘坪。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齐昌为宁昌,归还兴宁。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将今龙川县地复置雷乡县。兴宁仍保留东晋时疆域。治徙“雷公墩”。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再复置齐昌县,县治仍旧。南汉乾享元年(公元917年)废齐昌县置齐昌府。与兴宁县并存,府治洪塘坪。县治则迁兴乐丫下圩附近。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废齐昌府,归还兴宁。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县治迁雷公墩。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9年)析古兴宁江及右别溪(今琴江)置长乐县(今五华县),并将今之紫金北部归永安(今紫金),兴乐都地归龙川,古右别溪地及平远大信地、霍山以东地归兴宁,治设洪塘坪。此后,除霍山以东地于元朝归龙川,大信地明朝归平远外,其余地域未再变动。明洪武二年(1069年)县令周士贵移治于今兴城,当时为土城。明成化三年(1467年)县令陈宏开始用砖筑城。明代及清初属惠州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属嘉应直隶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司广东省第六行政政区督察专署。1949年属兴梅地区专员公署。1953年属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属汕头专署。1965年属梅县地区,今属梅州市。1994年12月8日撤兴宁县,成立兴宁市(县级)。
兴宁市北部为东江——梅江山地间的丘陵区,以低山丘陵为主,最北部有部分中山,与江西省交界的阳天嶂海拔1017米,为本市最高峰。南部为梅江中游盆地丘陵区,兴宁盆地呈西北——东南走向,面积达350平方公里,为梅州市市内最大的盆地。盆地两边,以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为主。宁江为市内主河,上流为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丹溪乡的黄陂河,于合水水库汇罗岗河、大坪河,合水水库以下汇石马河等大小河流,全长105公里,于水口融入琴江后称梅江。
主要矿产有煤、铁、石膏、萤石、石灰石等,另外稀土资源丰富,坭陂、叶南、罗岗有热水资源。兴宁纺织业发达。珍珠红酒、鹅牌味精(味精已倒闭)、明珠球阀等曾获省部以上优质产品奖,以至国际金奖。传统工艺有纸扇、毛笔等。特产有茶叶、油茶、叶塘蓼花等。

五华县
北纬23°55′,东经115°45′。在广东省东部,梅州市西南部。东部与揭西县、陆河县,西部与紫金县、东源县,西北部与龙川县交界。面积3214平方公里,人口约120万,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约40多万人。县人民政府驻水寨镇。
战国为百越地,东晋为东官郡兴宁县地(详见兴宁市建制沿革),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设长乐县。据史籍载,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筑台五华山下(今华城北门外),称长乐台,因而得名,县治亦名长乐(今华城镇),属循州。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迁治于九龙岗下(今水寨镇七都围一带)。元至元二十年复县治于长乐镇。明洪武二年(1366年),撤循州并入惠州。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始筑城墙。城内设有学宫、庙宇、宗祠,建有街道数条。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属嘉应直隶州,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福建长乐县同名,以境内五华山取名,改五华县。1954年迁治水寨镇。现属梅州市。
地形以丘陵为主,低山谷地相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脉多呈西南——东北走向。西部七目嶂海拔1318米,为本县最高峰。主要河流有琴江(长136公里)、五华河(长105公里),分别发源于紫金县和龙川县,两河在水寨镇大湖村汇合,称琴江,流至兴宁水口合宁江后称梅江。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钨、锌、锡、钼、铅、莹石等。水力资源丰富。主要工业有采煤、采矿、冶炼、水泥、石灰、汽车零件和变压器制造等。自明朝起,就酿造“长乐烧”。铁器、石制品、木刻器、竹器等是传统工艺,素有“铁匠之乡”、“石匠之乡”的美称.

丰顺县
北纬23°46′,东经116°10′。在广东省北部,梅州市南部,扼潮梅要冲,东毗潮州市饶平县、潮安县,南邻揭阳市揭西县、揭东县。面积2691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有很多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除东部的潭江镇凤坪村有300多畲族人外,均为汉族聚居地;大部分地区讲客家话,小部分讲潮州话(汤坑镇、丰良镇、埔寨镇、汤南镇)。
丰顺县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8年)。当时,两广总督鄂尔达巡视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通判府(在今丰良镇)后,上表具奏户部,应请丰政一都,并割嘉应、大埔、揭阳各邻近田粮户口,于通判府城地方开设县治。乾隆三年,准析海阳丰政都一、二、三图,揭阳县蓝田都九图、十图,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和嘉应州程乡县万安都的径心、环清、建桥三堡等田粮户设置新县。钦定县名丰顺。县署驻丰政都汤田(今丰良镇)。“丰顺”之名,由来已久,据县志载:明崇祯初(1628年)已有丰顺营设置;又据丰良东关坳石刻:清顺治九年(1652年),里人吴六奇立的“金汤巩固”碑中的一方石印,有丰顺吴府4字。建县后,始属广东省巡抚、两广总督潮州府惠潮嘉兵备道。辛亥革命后,属广东省政府潮循道。民国廿五年(1936年)属广东省政府第五行政区督察专署。解放后属兴梅专区专员公署,县治由丰良迁汤坑。1953年属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属汕头专署。1958年撤销丰顺县,将全县8个公社中汤坑、八乡、丰良、潘田划入揭阳县,大龙华、[阝留]隍、黄金、潭江划入大埔县。1961年恢复原建制的丰顺县,县城仍驻汤坑镇,属汕头专区。1956年属梅县地区,今属梅州市。
县境属山区,山地、丘陵约占93%。韩江纵贯东境,地貌形态以高峻为主,总体是北高南低。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0余座。东临凤凰山,西踞鸿图嶂,韩山耸立,中部县北的铜鼓嶂海拔1560米,为全县最高点。本县河流分属韩江和榕江流域两大水系。以中部韩山为界,韩山以北地势自西向东,局部由东向西倾斜。有丰溪、北溪、龙溪等7条溪流注入韩江。韩山以南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华斜,有4条溪流注入榕江北河。
县境内有铁、磁铁、锡、铝、锌、钨、钼、莹石、石墨等多种矿产资源。地热资源丰富,有温泉10多处。丰顺农业为甘蔗、蘑菇、烤烟、茶叶等出名,曾有“蘑菇之乡”的美誉。春砂仁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产品,在粤东地区占有一定的位置。丰顺是本省紫胶基地县之一,产量约占全省三分之一。部分地区饲养“三黄鸡”,主要供出口。

————————————————————————

大埔大东镇花萼楼登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环球人文地理》2018年2月最新一期杂志封面!大埔,这个位于梅州的避世小县城注定要火一把!

大埔县,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

大埔是广东省东部隶属梅州的一个小县,古称“万川”,意思是在万山之中。

她顶着众多光环:

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 中国小吃名县、中国花环龙之乡、“广东汉乐之乡”、“中国青花瓷之乡”、“中国蜜柚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等称号。

摄影/小苹果的恐龙爸

大埔归来不看楼、大埔归来不看屋。

她有客家民居特色的土围楼和方石楼,规模宏伟,堪称世界民居建筑奇观,整个县内古宅和古村更是不胜枚举!

她被誉为“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有遍布县境、背依青山、绿水缠绕的客家古村落,与风光旖旎的田园自然整合,形成处处有世外桃源之感!

坪山梯田,摄影/zsbill

大埔,是出总统的地方!

大埔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千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涌现了一大批名士贤达,留下了“一腹三翰林”、 “父子两进士”、“父子两总理” 、“兄弟三将军”、“同期四位省主席”的千古佳话。

中国小吃名县,各式美食让人胃口大开。

这里有悠久的客家饮食文化,大埔小吃有约200种,这些底蕴深厚的大埔美食,每一道美味,都会让你感到客家源远流长的历史!

大埔,别样的客家文化与风情

大埔全县人口50多万,大多是客家人。

客家人年少流离,闯荡海外,据说大埔客家的海外侨胞也有50万人左右,这便不难想象万山之中,土楼上下那种深切的牵挂。

每一屋、每一亭、每一阁,可能是慈母望归的一个祈盼。

千年古邑的传承,深厚的客家人文底蕴,不经意间透露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泰安楼、花萼楼、百侯古镇等名胜古迹,相映生辉。

摄影/杨忠宪,大埔老县城房子

泰安楼:楼中有屋、屋外有楼

泰安楼位于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公元 1764年),距今已有247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少见的石方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总面积6684平方米。

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

2000年底,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中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长郭旃前来此楼考察后,认为该楼是研究中国古代民居建筑和客家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的“历史人文博物馆”。

作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泰安楼,2000年已与该县另一著名客家围楼花萼楼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花萼楼:广东规模最大的土围楼

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有45公里,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

摄影/车神

其设计精巧、结构独特,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是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百侯古镇:客家小丽江

百侯古镇,旧称“白堠”,后经当地进士杨之徐取“白堠辖地,出百位诸侯”之寄意,提议将“白堠”改为“百侯”,取“多出人才”之意。

不晓得是因为得了这么一个吉利的名字,还是百侯本来就是人杰地灵处,古往今来,此地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肇庆堂

百侯历史悠久,人才荟萃,清朝时这里就有翰林5人,进士24人,文武举人134人,素有“一腹三翰林”、“同榜三进士”、“同堂七魁”等佳话广为流传,近代以来更是人才辈出,固有“文化之乡、人才之乡、华侨之乡”等美誉。

海源楼

百侯镇新旧建筑混杂,历史建筑不成片,但比比皆是。

企南轩

摄影/木子弓长

遍布县内的名人故居历史古迹。

民国时期国民党的元老、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邹鲁在茶阳出生,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圭亚那总统张西瑟、爱国知名侨胞永芳集团董事长姚美良、大慈善家田家炳均出自大埔。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

大埔文物古迹极为丰富,各类文物遗址、胜迹多达200多处。

有“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中山纪念堂、青溪红色交通站等多个红色景点,很多革命老前辈曾经在这里留下过足迹;

中山纪念堂

张弼士故居

有中国葡萄酒之父、张裕公司创始人张弼士的故居——光禄第,其所在村庄获评为广东省最美丽乡村;

整座建筑坐东向西,土木结构,粗犷严谨,堂皇大观,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是典型的三堂四横一围的客家围龙屋,也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园林式豪宅。

李光耀故居

祖居“中翰第”位于大埔县高陂镇唐溪村,一排依山而建的古民居之间,开阔的三合院布局和大气的飞檐花窗,格外彰显其不凡的来历。

来大埔,你还可以这样玩:

在这里,您可以观赏到轻灵飘逸的花环龙舞、仔狮舞、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可以聆听韵味十足的广东汉乐、悠扬动听的客家山歌;

广东汉剧

可以欣赏釉彩绚丽、典雅精美的大埔陶瓷。

摄影/方方

可以饱餐气味香郁、甘甜多汁的蜜柚、杨桃等岭南佳果。

这里的景观有西岩茶山、阴那山、五虎山、双髻山、还有被誉为大埔小九寨沟的---甜祝,省级自然保护区丰溪林场等。

这些生态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游人来到这里总是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西岩山

甜祝

丰溪林场景观

大埔被誉为“中国小吃名县”,勤劳智慧的大埔人,把丰收的果实酿造成上乘的美味:笋粄、薄饼、老鼠粄、忆子粄、算盘子、鸭双羹、酿豆腐等·····

笋粄

老鼠粄

忆子粄

算盘子

鸭松羹

大埔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净朴,山清水秀,就像一座瑰丽的宝藏,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其秀丽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梅州各县史
梅州各县区地名的由来,每个县区都有一个故事!
【涨知识】梅州各县地名由来你造吗?
梅州侨情
【建置沿革】平远县的由来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梅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