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函谷关
P1 “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位于河南省灵宝市,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名扬海内外。

 P2 老子在“函谷关写就传世名著,365米长的石刻《道德经》

  

 P3 这里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灵谷圣地

                                 P4 老子塑像 手执《道德经》,姿容庄重,令人肃然起敬。

 P5 元宵节刚过,依然张灯结彩。

 P6 花灯

 P7 道家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P8 古道西风函谷关。

                                 P9 函谷关名著《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P10 

                                 P11 

                                 P12 秦汉建筑的函谷关关楼,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

  

  P13 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

  

  P14 双门双楼三层悬山顶四阿式建筑,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霸气矗立在函关古道上,再现了定鼎中原的气势。
                                                 


      函谷关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腹地文化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




函谷关前的护城河——弘农涧河。


      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等历史故事和传说。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善观天象,一天登高望远,忽见东方有一团紫气缓缓而来,十分壮观。尹喜料定,紫气东来,必有贵人过关,就命人打扫庭院,打开城门亲自恭候贵人。果然,没过几天,老子骑着青牛从东方徐徐而来。尹喜将他盛情挽留在关内居住了五个月,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哲学著作《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曾任东周柱下史,管理王室藏书。后看到周室将衰,辞官西渡归隐,途经函谷关,在这里停留了五个月,留下了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石刻。《道德经》上下两篇共81章,全文73次提到“道”,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通篇内容涉及天、地、人三个方面,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万事都应当顺应天道,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作为中国国教的道教最早的典籍,它整整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




道家之源






太初宫,老子著经处,它是函谷关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西周。






函谷关大道院,殿内同时供奉有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寓意“三教合一”。


      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函谷关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长达五十公里的峡谷,东头是函谷关,而西头就是潼关。






      函谷古道,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最窄处只有2-3米,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鞍”。




函谷关外,极目远望,仿佛看见老子骑着青牛自东而来。
 



函古夕阳

三门峡市灵宝市境内的函谷关。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相传,2000多年前,老子在这里写下经典著作《道德经》,故函谷关被称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

函谷关之战是前318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的战争。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王垛村。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春秋时秦孝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公元前318年,楚、赵、韩、魏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现代此处有令尹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等,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1992年,灵宝市政府按照原古关图形,投资重建了关楼。如今,这里已成为知名旅游景点。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在合纵攻秦之战中,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进攻秦军的作战。
秦国的东向扩张和张仪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东方各国。二年,在齐、楚、燕、赵、韩等国支持下,魏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行“合纵”之策。次年,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公孙衍还联络义渠国由侧背进攻秦国,配合联军。秦送“文绣千匹,好女百人”(《战国策·秦策二》)给义渠,以缓其威胁,然后发兵于函谷关迎战。联军因各有所图,步调不一。楚、燕两国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被击败。联军向东撤退,至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同年,义渠君认为秦送厚礼实是暂时策略,秦国强大终对己不利,便乘五国攻秦之机,出兵袭击秦国李帛。秦军一支仓促迎战,大败于此。然而,这一战并未影响全局。四年(前317年),秦遣庶长樗里疾率军出函谷关反击韩、赵、魏三国联军,于修鱼大败联军,斩杀其主力韩军8.2万人。联军再败退观泽(今河南清丰南)。秦军追至观泽再败韩军,俘虏韩将鲮(一作鲠)申差。关东诸国大为震恐
关于此战《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为(秦王政)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记载为(赵悼襄王)四年,庞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记载为(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而《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则记载为攻秦至函谷关。梁玉绳所著《史记质疑》认为联军中无卫国,取寿陵也记载有误[2]。而杨宽认为蕞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北,已经深入秦国境内,五国联军没有能力攻到此地,应以《楚世家》和《春申君列传》的记载为准。
函谷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诸侯合纵攻秦之战,尽管庞暖富于智谋,又善于纵横之术,但最终无功而返。从此,六国更加无法抵御秦国的兼并,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老子,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前571年至471年。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其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函谷关
 
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碑
 

河南灵宝函谷关,是古代著名的雄关要塞。这里,北边紧靠黄河,南面接着秦岭,西边是一道高塬,十多里道路全在山谷之中,深险如函。是进入秦国的必经之地,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河南灵宝古函谷关老子骑牛雕像。

 

当时,驻守函谷关的关令名叫尹喜。尹喜精通天象学问。一天早上,他站在函谷关的高台上,往东一看,只见天边紫气升腾,祥云缭绕,一轮红日喷礴而出,万道霞光辉映山川。这紫气逐渐弥漫了原野,弥漫了城楼。尹喜惊喜地说:“紫气东来,必有贵人到。”于是,他便吩咐守关的部下,清扫庭院,迎接贵人。

 

《老子授经图》,任颐绘。图中是尹喜拜见老子的场面。

 

尹喜登楼眺望,忽见关外路上,一位身穿黄袍骑着青牛的老者,旁边跟着小书童,朝关门悠悠而来。这老者白发银须,飘飘如仙,正是老子。尹喜出关相迎,留老子在关里作客,请老子讲道。几天后,老子提出要过关西去,尹喜因听道入迷不肯放行。最后尹喜想出一个办法,让老子把自己的思想写成一部书留下来,作为通关文牒。
 

    《老子图》,法常(南宋画家)绘。

 图中的老子,因鼻毛外露,被称为“鼻毛老子”。

 
于是老子整天废寝忘食,终于用五千字写成了一部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旷世奇书,这就是《道德经》,后来被奉为道教的经典。
  
现在函谷关太初宫的正殿,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

 

 

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无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间都尊他为“太上老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灵宝,中国历史上最早雄关要塞,有距今2500年的传世之宝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函谷关
雄关要塞函谷关
雾锁函谷关
老子,突然在历史上消失的人,至今杳无音信,你知道他去哪了吗?
千古雄关—函谷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