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史记》三家注到考史三大家:那些为二十四史做注的人

文|震江

“著得一部新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古书,允为万世宏功。”

——清·张潮《幽梦影》

在古代著书立说被称为是“千古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写新书不易,注古书更难。注古书是译注古人的思想与学说,使其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流传。为古书作注,便于今人与后人研读,自然是一项功德无量的盛事。

注释古籍,起源于战国,当时学术初由官府流入民间,此前为官府专有的《诗》 《书》 《礼》 《易》 《春秋》等成为儒家诵习的教材,称之曰“经”。这些经最初并没有多少高深的含义,到了儒家手里就给予种种哲理化的讲解,用文字写出来就叫“传”或“说”,流传至今的如《春秋左氏传》 《公羊传》 《礼记》以及《尚书大传》 《韩诗外传》之类。到了汉代,秦以前的许多典籍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不能完全读懂,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受经传注疏之学的影响,对子部、史部中比较著名的书也先后有人作注释。作为史学名著,历代为《史记》作注的人不少,最早的要算东汉末年桓帝时的延笃,他著有《史记音义》一卷,东汉有无名氏的《史记音隐》五卷。魏晋以后,随着《史记》传播范围的扩大,给《史记》作注释的人越来越多。如东晋南朝时期的徐广、裴骃、邹诞生等。到了唐代,注家蜂起。许子儒、王元感、陈伯宣、徐坚、李镇、刘伯庄、窦群、裴安时、司马贞、张守节等人都曾为《史记》作注。但从汉到唐各家注释,到后来只有刘宋时期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这三家得以保存下来,其他各家都先后亡佚了。这三家注释到了北宋时被合刻在一起,称为“三家注”。“三家注”先后递补传承,相得益彰,从文字校订、注音释义、天文地理、名物典章等方面对《史记》作出诠释,几乎是无所不包,对后人深入研读《史记》,了解太史公意旨有很大的作用。即便在《史记》注本已经琳琅满目的今天,它们仍是阅读和研究《史记》的重要参考书。

裴骃其父就是鼎鼎大名的《三国志注》作者裴松之,他少秉家传,酷爱经史,官至南中郎将外兵参军。裴骃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一生的学术贡献就是作成《史记集解》八十卷。裴骃十分推崇司马迁的史德、史才和史识,认为《史记》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著作,但在撰写过程中,“时有纰谬”,“甚多疏漏,或有抵牾”,甚至“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辩其实,而贬之惑者,定彼从此,是非相贸,真伪舛杂”,所以他首创了“集解”这一注史新体例。

取名“集解”,即表明内容采自诸家,兼附己见。裴骃以徐广 《史记音义》作为基础,然后汇集前人注释《史记》的成果,再补之以前人注九经、诸子及《汉书》等著作中与《史记》有关的内容,如贾逵、服虔、杜预等为《左传》作的注,以及如淳、张晏的《汉书》注,韦昭的《国语》注等。裴骃作注,严格遵守汉儒“注不破经”的传统原则,随文作注,不对原文错谬提出异议。即便原文明显错误,他也只是客观地引出他说,以注于其后,表现出对原著的尊重。裴骃对不清楚的宁可付诸阙如,也不妄自臆说,但求“不致玷污旧史,愧对积学多识之士”。对《史记》与他书抵牾之处,他“并收诸说”,让读者去判断。对原文缺略处,则补充史料,或为地理,或为可靠史料,或为典章制度。加之以注音训诂,拓宽了注释范围,充实了注解内容。这样,既注明了原文,方便了阅读,又补充了史料,更全面、详备地反映历史原貌,还为后人辑佚、校勘,提供了丰富的佐证。从而使注文具有了与原文不分伯仲的史学价值,发挥了“集解”这一史注新体例的优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读书典故三十则
《史记》三家注,理解《史记》的三把钥匙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三国志(详解版)
小知识| 八种注释古籍的方法,你都了解吗?(上篇)
【整理】韩兆琦眼中的《史记》注本
王石:什么是“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