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校的心理老师,可以是心理侦探吗?



某日,我路遇一大片玻璃渣,就报警通知了这一交通隐患。
之后不知如何,这事传入学校新来的心理老师耳中——我便被诊断为“对玻璃渣的恐惧、狂躁和强迫行为”。并被叫去工作室谈话。

进门,心理老师便试图剖析我的童年阴影,解析我对玻璃渣的痛苦之源。我就正面告诉她了:“我担心玻璃渣伤及行人,就报警了——就这么简单。或许,您可以理解为这是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

我的后半句本是对话题的矫正,一个被误解者的辩白。怎想给了她新的灵感:“那你这是对秩序的过度崇拜,以致给了自己沉重的道德枷锁。”

坦白讲,当时年轻的我在之后的谈话中,逐渐被她高深的名词和理论所折服,还真觉得自己过分守序了。不过现在回想,着实是荒唐的二人——一个真敢说,一个真敢信。

现在我也在学习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技能,譬如倾听、重述与共情。不过还有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学校的心理老师,定位应该是什么?是像心理医生那样,坐诊室中,被动地解决问题;还是像心理侦探那样,深入师生间,主动地发现问题?或许,按照“老师是主动助人者”的观念,心理老师应该更像心理侦探?

不过,“侦探”一词,用在师生领域颇为不妥——因为侦探的预设,就是嫌疑人是有问题的。正如我的例子,心理老师可以立刻将我的事迹或回答纳入她预设好的理论框架中——她在最开始,就锚定了我是有问题的。

老师虽同为主动助人者,发现问题者,但她不可能期望着学生有问题、需要帮助。而侦探的预设思维一旦滥用——对未成年学生而言,如果一个受过多年话术训练的人想方设法地证明你有问题,你又有多大把握不受影响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有病,尔知否
观念,打破预设
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开学季给家长的8点忠告
改变内向的孩子,先改变内向的自己
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
5.25心理健康日:爱自己,自我赋能,向阳而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