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腾讯新闻

佛教为认识宇宙起源提供方法

2015-09-01 《广东佛教》

正确认识宇宙(资料图)

文:杨正雄

科学家推测地球何时将灭亡,宇宙何时将寿终,这只是他们根据一些理论,推断宇宙起源于何时,有多长寿命,从而得出何时将终结。可如果他们所依傍的理论是片面的,宇宙并不是起源于那时,甚至宇宙根本就是没有起源,那么宇宙的终点也就无从谈起了。当一件东西诞生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它将消亡了,一件东西若无从生起,它也无从消亡。

有些东西是不生不灭的。即便有一天宇宙消亡了,它的能量还在,只不过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了另一种形式而已,因为能量是守恒的。宇宙中大致有这个规律,但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无常变化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有一些却是永恒的。元素周期表里每天都有可能减少元素,也可能新增元素,但是物质的变化规律是不变的,物质的总能量是不增不减的。就像海洋中冰川凝结和融化,海水涨潮和退潮,看上去好像水有增减,实则总量是不变的。

如果宇宙起于零,那么最终也将归于零,有正,那么就一定有负。但如果不起于零呢?如果没有起始呢?还存在那么多的复杂过程吗?海洋中的冰川、海水、潮和汐,它们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都是海洋里的H2O,分别都只不过是人安上去的罢了。

自然法则是中道的,宇宙中没有极端,但是人们又习惯地用极端的思维对事物加以区分。总是认为有些东西是美的,有些东西是丑的;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坏的;有些是亲的,有些是疏的……这种分别是人为的分别,而不是事物本身的分别,强行区分,毫无意义。事物本身也有分别:像颜色的不同,大小的不同,形状的不同,功能的不同……但是这种分别是事物固有的,不损他物,也不会自损。相比而言,人的分别就带着破坏性和成全性了。

我们在说某物的潜能时,势必会想到超能,因为它们同处正常的两端。但是这种区分也是多余的,可以做个论证。按照两端的观念,有潜能的存在就意味着超能也存在。按照先后关系来讲,潜能相对于正常的能,即是一种尚未开发的能,是未来的能,超能相对于正常的能来讲是已开发的能,是过去的能。

然而潜能对我们来讲是孰知的,认可的,超能却是陌生的,是难以认可的,这似乎又倒过来了,潜能变成了已然,超能成了未然。两极的思维模式的弊端在这里展露无疑,要想摆脱这种弊端,就要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在谈论一个事物时我们最好不要分别两端,连中间也不要分别,站在事物之外来看待事物。无论潜能、超能还是正常的能,都是一种能,它们无分别地存在于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就充溢着这种能,只是有时表达出来的多一点,有时表达出来的少一点。

就像跳远运动员,同样在比赛场上,状态好时能跳3米,状态不好只能跳2.5米,正常情况下跳2.8米,并不是说这个人正常只有跳2.8米的能力,跳3米是超长发挥,跳2.5米是失常发挥。而是说他有一种跳远的能力,有时表达出3米,有时表达出2.8米,有时只表达出2.5米,他跳远的能力自始至终都没有变,只是表达出来的不同。这里说的自始至终不变的能力是指每一个当下的能力,如果从纵向上来讲,一个人小时候肯定没有长大后那么能跳,但是在某一刻,他的能是一定的,但是究竟会表达出多少,却有无数种可能。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推导出思维与思维对象对立的矛盾。思维对我们来讲是虚的,这个过程了无一个实物可得,如果思维对象是外界的东西,它是实的,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瞬息万变的,变化的东西对我们来讲又是难以捉摸的,是虚无的,恒常不变的东西才是真实可以捕捉的,而恒常不变的东西往往又看不见摸不着。也就是说,实存的东西瞬息万变,是虚幻的,虚无的东西恒常不变,是真实的,因此思维是真实而虚无的,思维的对象是实存而虚幻的。

如果思维对象是思维内部的东西,即思维的自我反思,那么它的对立关系就不再是虚与实,而是动与静。思维者去思维他物,是动的,被思维者接受他物思维,是静的;如果思维者不主动,就不会有思维的过程发生,如果被思维者瞬息万变,让思维者难以下手,思维的过程也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就像你家的小喵咪很可爱,你不去爱抚它,它永远还是懒懒地睡在沙发上,不会跟你亲近,反过来,你想抱抱它,它却抓你一爪跑掉了,你也没法亲近它。思维的自我反思也是这样的过程,你的思维就是你要去亲近的小猫,你同时又是这只猫,也就是说你是在爱抚你自己,如果你是安静的,就没有爱抚的动作,如果你爱抚了,你就动了。

也就是说,如果被思维的思维是安静的,思维的思维就不会去思维,可如果思维的思维去思维了,思维也就动了,被思维的思维和思维的思维本就是一体,前者动了,后者也就动了。如果说两者都不动,思维的过程还能进行下去,那就是谬论了,哪有离开主体与客体的而单独存在的过程呢?再者,思维的过程要能够进行下去,需要主体与客体的相应,思维者要把被思维者揽入自己怀中,被思维者也要输出自己的信息给对方思维。

世间万物本来是不存在有与无,生与灭的对立的,是人们把自己的对立思维强加给了它们。我们应该循着事物本来的样子去认识它们,就是超越对立,从过程中去认识事物。有与无,是事物存在的状态,生与灭是事物发展的过程,既然是状态和过程,就不是断裂的,而是连续的。

事物不会同时存在有与无两种状态,就像白光虽然是红绿蓝三种光的组合,但不能说白光既是红光,也是绿光,又是蓝光,也不能说白光与红绿蓝光同时存在,它的状态就是白光,别的光都是要经过分解才会得到的。过程中不会单独存在生与灭,人出生时就有细胞在死去,死亡时仍有细胞在产生,生与死,以及生与死过程中的每一个点都是连续而递进的,每一个当下都反映着过去与未来的状况。生的时候就蕴含着死的迹象,死的时候仍有生的迹象。

用宇宙的法则来描述宇宙必然是有局限的,就像我们永远看不清自己的污点和亮点,我们要知道脸上是不是有污渍,要去照镜子,身体不舒服时,要知道是不是生病了,要去看医生,我们是通过自身体外的东西来观察我们自身的。同样的道理,要全面认识宇宙,我们就需要站在宇宙之外来认识,这里所说的之外也只是针对我们的惯性思维而言的,前面都已经论述了思维的弊端,自然是不再用的,这里的宇宙之外,其实也是宇宙自身,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永无止境的整体,包括我们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部分。

你要想真正理解这种存在,就要把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和永无止境这些带着框框的词也去掉,凡能想到的都在宇宙之内,不能想到的也不会超乎其外。既然如此那还能不能认识了?能,但是需要明见,狭见的推测只是盲人摸象。那要如何明见呢?一种无法言表的认识方法,不是见到,是证悟到。

这个方法跟佛教认识宇宙的方法不谋而合,佛教认识宇宙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有次第地认识,叫做渐修;一种是一次性彻底的认识,叫做顿悟;无论哪一种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证悟宇宙真理。包括前面提到的思维事物的中道原则,不但两极不要,中间也不要,也是佛教要求认识事物所秉持的正见。

消除两极和中间并不是认识的最终原则,这还只是表面的,所消除的东西都是人为的规定,消除的过程也是人为的,我们最终是要达到没有任何人为的掺杂。打个不究竟的比方,一个苹果被切成块或是丁或是片,现在我们要还原它,现实所能做到的只是把各部分拼凑在一起,但是要真正认识这个苹果,在我们的脑子里,就要把所有的缝都去掉,不带任何切割、拼凑、块、丁、片的念头。

不用对立的思维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很有趣,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自然而然的。偶然会成为必然的子集,人会成为宇宙生物中普通的一员,自然与超自然现象变得杳无分别,精神与物质之争变得毫无意义。我们放下人类的尊贵,与万物融为一体,不但不是自贬身份,反而是能力和智慧的提高。做好这种心理准备后,当有一天我们发现超智慧生物存在时,就不会心生嫉妒和恐惧,就能睦邻友好,见贤思齐。我们也能够放下尊容,向那些被我们认定是低等智慧却处处像个天才的生物学习。

欢迎关注腾讯佛学官方微信号:rushidao_qq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整体观说潜能开发
孩子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从小事做起!
会说的艺术绝学
《摄影艺术的构图》——低级气味艺术的转变与完善
[原创]成功者的思维方式
心理学:最实用的五个方法释放你的内在潜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