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3:《序章》的第三、四、五目

三、彝族先民与夜郎古国

 

先秦时期的古蔺,与滇、黔同为“南中”之地。《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

 

        蜀之南中郡,lái xiáng都督治也。在昔    盖夷、越之地。[1]滇、濮、句町、夜郎、榆、桐师、嶲(guī唐,侯王以十数。编发左衽,随徙,莫能相雄长。周之季世,楚威王遣将军庄蹻(qiāo)泝沅水出且兰(jū lán以伐夜郎,植牂牁[2]zāng gē船于是。且克,夜郎又降,而秦楚黔中地。路得反,遂留王滇池。王苗裔也。以牂牁船,因名且兰为牂牁国。[3]

 

这段记载扑朔迷离,释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清入民国的彝族学人余若《且兰(chě lè)考》疏证:

 

        甲申,周赧(nǎn王三十八年(前277),楚顷襄王将庄溯沅江(原注:即清江)出且兰。(原注:且音苴 。即平越、遵义。)以伐夜郎(原注:今贵阳、安顺、大定、兴义等处。)植牂牁系船(原注:即今盘江。[4])于是降且兰,灭夜郎,以入滇。值秦夺楚黔中地


[1]  任乃强先生注:“夷越、夷濮,皆史(记)汉(书)《西南夷传》所谓“南夷”之别称。南中历史上著名侯王,皆夷越也。'夷’字本取负弓引矢,狩猎民族之义。《西南夷传》之夷字,用此义;非同《尔雅》'和东方曰夷’之义,赤非如近世称'倮苏’及'夷(彝)族’之狭义,只为汉晋人加于西南诸种民族之泛称;犹云习于狩猎之越族也……汉晋间人,分南中夷为两大类:主要依靠狩猎牧畜为生活者为'夷’,已经自有农工商业,为多种经济生活者为'濮’。称夷者,大都尚停滞于原始社会,称濮者,大都已进入奴隶社会。混言之为西南夷,分言之则为夷与濮。南中民族,夷、濮并多,故每合称'夷濮’。'夷越’是最笼统的民族称呼,'夷濮’是比较有分别之民族合称。皆只适用于南夷,而非各民族自称如此。文中所列南中七侯王国,其所包括之属民,亦各自有多种称呼,不自知其为夷为濮也。”前引《华阳国志校补图注》231页,

[2]  牂牁,船只停泊时用以系绳缆的木桩。

[3] 《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前引《华阳国志校补图注》229页。

  牂牁国的地望,众说纷纭,难于确认。但可肯定在今贵州省境内。一般认为,在今黔东南州的黄平县一带。

[4]  盘江,县名,民国改称盘县。

无路得返,遂至滇池,因名且兰为牂牁

        或谓楚威王时,则与秦夺黔中地之年不合。其时,(彝族先民)穆隆之后六大姓[1]皆在夜郎、牂牁之内。今之永宁(古蔺州,包括今叙永、古蔺二县和合江、赤水、习水、毕节市七星岗区、仁怀的一部分)、水西、乌撒、镇雄、乌蒙、普安之土司,皆其后也。[2]

 

清江今名清水江,即沅水,从贵州都匀、凯里、镇远通去湖南,以合于长江。“盘江”,据《且兰考》后文,知其指谓的是贵州的南盘江(红水河)。黔中,指谓乌江中游的今重庆与湖北连界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一带。今,谓清代。水西,贵州鸭池河(乌江的上游)以西的今贵州大方、黔西、金沙诸县;乌撒,今贵州威宁;镇雄、今属云南;乌蒙,今云南昭通;普安,在贵州。余若谓庄伐夜郎事在楚顷襄王时的这种说法,始由莫友芝在他与郑珍共同编纂的“天下第一府志”道光《遵义府志》[3]中提出,于史有据,可信。而其所谓“灭夜郎”,则与史传不合。

关于夜郎人和夜郎国,《华阳国志》说:

 

        有竹王者,兴于dùn)水。先是,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养之。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与从止大石上,命作羹,从者白:“无水”,王以剑击石,水出,今竹王水是也,破石存焉。后渐骄恣,分侯支党,传数百年。秦并蜀,通五尺道,置吏主之。汉兴,遂不宾(服中央王朝)[4]

 

“遂雄夷濮”,与《史记》所谓“夜郎最大”相合。“通五尺道”,并见《史记·西南夷列传》,其辞云:“秦时常è 


[1]  彝族六大姓及其鳛部进入赤水河流域的情况,详见第一章。

[2]  前引余若瑔:《且兰考》,9页。

[3]  梁启超语。

[4] 《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前引《华阳国志校补图注》230页。文中“分侯支党传数百年秦并蜀通五尺道置吏主之汉兴遂不宾”24字,从前引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校补。

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余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徼。”[1]徼,门户。“开”字,余若《且兰考》校作“关”。其说云:汉高帝“甲辰七年,置广汉郡,而关蜀故徼。广汉郡西接汶山(今汶川、茂县),北接梓潼(今属绵阳),东接巴郡(今重庆地)。汉弃(夜郎、牂牁)诸此国,而关蜀故徼,则隆穆之后六大姓皆在徼外。”[2]其说与“汉兴,遂不宾(不再承认和接受中央王朝的统治)”的史实相合,甚是。关于蜀徼关闭的时间,蔺州水潦(原属古蔺县,1962年划归叙永县管辖,今为叙永县水潦彝族乡)扯勒彝人奢氏土司后裔余宏模教授订正说:“甲辰年,乃汉高祖刘邦十年,即西历(格里高利历)前一九七年。按'七年’应为辛丑年,即西历前二零零年(公元前200年)。今按甲辰十年,西历前一九七年(公元前197年)。”《后汉书》:

 

        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水,有三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之,得一男儿,归之。及长,有才武,自立夜郎侯,以竹姓。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南夷,牂牁郡,夜郎侯迎降,天子其王印绶,后遂之。夷僚咸以竹王非血所生,甚重之,求立后。牂牁太守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有竹王三郎神是也。[3]

 

彝文古籍《益那悲歌》,对此有更为翔实的记载:

 

        的一支,往水边发展,雅夜这人,与恒米祖之女,恋爱了一场。事情发生后,恒米诺斯她就上天去了。雅夜本人,孤身留凡尘。满了一年时,在竹林中,日有婴儿哭,夜有婴儿啼,声大应苍天。雅夜他,使用银斧头,使用金砍刀,循声去伐竹,又迅疾剖开,见一个婴儿,在竹筒里面。左眼生日像,右眼长月像。雅夜认为,这是怪异儿,这是怪异子,非传宗之子,于


[1]  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卷116《西南夷列传》, 2993页。

[2]  前引余若瑔《且兰考》第11页。

[3]  《后汉书》卷86《西南夷传》,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2844页。

是将竹儿,丢进大河中,就像这样了。毕待鲁阿买,嫁到阁沓谷姆。有一天,毕待鲁阿买,到阁沓大河,一心去洗线,在那浣丝纱,在那洗绸线,就在大河中,把竹儿救起,取名雅蒙。[1]

 

任乃强先生说:“夜郎本司马迁音译用字。” [2]彝文古籍的汉译本或作“液那”,或作“益那”,要皆音译而与“夜郎”之读音相近。

夜郎国的族属及其疆域和政治中心,历来众说纷纭。究其所以纷纭,盖缘率皆援引旧籍,以书考地,未尝实际勘察,更未得读彝人使用彝族文字撰写之书,用以进行比较研究。蒙默先生指出,汉代的西南民族之族系,除越、濮、氐羌三类之外,还有一个夷系民族(夷人)[3]。余宏模跳出传统的“以书考地”模式,综合、分析汉彝文献,证诸田野、考古调查,认为区别于这三个族类之外的“夷族”,确实存在。“液那”(益那),就是古夷人武氏后裔的一支。[4]

彝文古籍《彝族源流·液那源》说:“武为液那之先。液那是武氏裔,液那竹子孙,液那发祥于水,泰液水为夜郎根”。其早期的谱系为“夔雅蒙一代,蒙雅液二代,液那朵三代。液那朵时代,称液那勾纪,代表天掌权,代地守基业,液那是天地之子,兴起君长制,液那主一方。”[5]另一部彝族古籍《夜郎史传》同样说:“武夜郎根,夜郎子孙。夜郎竹根本,夜郎水发祥。”[6]记述夜郎的族源出于古夷人武部族的武支。始祖阿蒙,至三世孙夜郎朵时建国,号称夜郎勾起。余宏模据以考定:

 

        夜郎是由彝族先民“夷人”与“濮人”所建立的一个在大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建立了君、臣、师三位一体的严密统治机构,并有常备的军事兵营,残暴的法律法


[1]  阿洛兴德、阿侯布谷译:《益那悲歌》,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232234页。

[2]  前引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262页。

[3]  蒙默:《试论汉代西南民族中的'夷’与'羌’》,《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

[4]  余宏模:《汉代西南夷与夜朗夷试析》,《余宏模彝学研究论文集》,31页,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31页。

[5]  转引自余宏模:《彝族在贵州高原的古代历史变迁》,《贵州民族研究》,1962年第2期。

[6]  转引自王子尧、刘金才编译:《夜郎史传》,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1页。

令,经常掠夺征战的奴隶制政权。其统治民族为夷人,被统治的居民中,有大量的濮人与其它族众,即杜预《春秋释例》所称“无君长总统,各邑落自聚,故称百濮”的族群。夜郎国并不是只有一个都城或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

 

由这个个夷系民族(夷人)发展演变而来的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广泛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地区。与汉族同样有古老的历史,悠久、独特而辉煌的文明,具体表现为民族的语言、文字、天文历法、典籍、医药和原始宗教,以及严密、完整的氏族宗法制度、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和相应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祭祀婚丧礼仪。

    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以黄帝为始祖的早期蜀人、以古东夷颛顼(zhuān xù)族为祖先的“昆夷”、以炎帝为始祖的“楚人”,都是彝族先民。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的东爨乌蛮(元以后称罗罗、倮倮),是包括今日古蔺在内的赤水河流域彝族的前身。

    彝族的形成,经历了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过程。商末周初之际,彝族先民希慕遮(传写又作笃慕、笃慕俄)部自“旄(máo)牛徼(jiǎo)外”入居于“邛之卤”,与当地土著濮人融合,并与自西北迁来的昆夷通婚,逐渐向滇、川、黔、桂迁徙和发展。周武王伐纣,实得卢、庸、蜀、羌、髳(máo、微、彭、濮八国之师[2]。孔颖达传:“八国皆蛮夷。”而《括地志》曰:“戎府以南皆卢地。” 余若曰:戎府,今宜宾。即今之昭通、镇雄、叙永、永宁(贵州永宁州,今关索岭县)、大定(今贵州大方县)、毕节诸境。”[3]

      这支以“卢”为名的彝族先民部落,南北朝时演变为东爨乌蛮。《史记》笼统地把他们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其它少数民族一起,总称为“西南夷”,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当代民族学者普遍认为:夜郎人是彝族先民之一。关于夜郎的地望,张守节《史记正义》:“今泸州南。大


[1]  前引余宏模:《汉代西南夷与夜朗夷试析》,《余宏模彝学研究论文集》,39页。

[2]  《尚书·牧誓》,前引《四库全书》本。

[3]  前引余若瑔《且兰考23

江南岸协州、曲州,本夜郎国。”[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长孙无忌等《旧唐书》所记相同这就是说,包括今日川滇黔结合部赤水河流域的昭通、镇雄、仁怀、叙永、毕节、金沙、习水、古蔺、赤水诸县(市)和合江县的一部分土地,当时都在夜郎国境内。

    汉文史籍记载了汉武帝派唐蒙通夜郎,分巴割蜀建置犍为郡,通南夷道的情况,但自其后汉廷放弃这片土地,几百年间的记载基本阙如,直到新、旧《唐书》,才又有关于泸州都督府“恢拓蛮檄”,建置羁縻州的记述。而在彝族古籍《西南彝志》《六祖纪略》《夜郎史传》诸书,这一切却是颇为清楚的。综合这些彝文典籍,以及《彝族源流》《水西制度》和《洪水泛滥史》[2]等其他彝文文献可知,彝族先民,自希慕遮之世进入父系社会,实行父子联名制,传至31世,名笃慕俄(又译作隆穆、祝明、烛明、竹明、祝穆、笃米),居泸阴之山(乐宜山、罗邑山),娶3房妻室,生6个儿子,分居各地,开疆拓土,不断迁徙、分化、征伐、融合,发展成为川滇黔边境地区大姓世家,分别建立起自己的统治。道光《大定府志》:

 

        《夷谱》[3]云:(彝族)一世祖孟赾(qǐn趣,居邛之卤……三十一世祝明(即笃慕俄)。祝明居泸阴之山,取觚()君宜之女曰孟补,生子二:曰,曰怯;又取义君能之女曰孟都,生子二:曰赛,曰卧;又取布君齿之女曰堵,生子二:长曰克,少曰齐晜(kūn弟。六人各居一邑,楉(ruò世守乌,怯居于笮,赛居于卢,卧居于协,克居于濮,齐居于闽。乌在今威宁,其后称鲁望,至唐而绝。怯之子称孟氏,再传至孟获,为武侯所擒,旋释之,仕汉为御史大夫,而邑土遂绝。笮在今安南。卢即建昌、梁山(即凉山)、雷波、黄螂(今四川雷波县东北黄琅镇)、波卜之祖,元罗罗斯也。卧


[1]  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2991页。

[2]  感谢贵州省仁怀市政协文史委龙先绪主任惠赠《水西制度》复印本,并且提供相关情况,谨此敬致谢意。

[3]  夷谱,彝族的宗谱。凡土司家皆有之。详后文。

字君亨,子孙为君亨氏。[1]

 

    这6个大姓世家,被称为“彝族六祖”。六祖的子孙,发展成为武、乍、糯、恒、布、默六部:

    糯部。笃慕俄第三子慕雅热的后裔。其中一支渡牛栏江,进入今贵州的威宁,在迁徙过程中被外族袭击,遂渡金沙江北上;一支进入成都一带;另一支进入“巴布”(今凉山)发展成为“曲尼”部。

    恒部(耿恒支系,又译作君亨支系)。笃慕俄第四子穆阿卧(慕雅卧)的后裔。穆阿卧原居于“协”(今滇东北),后迁徙于“窦”(今云南昭通)。穆阿卧又称君亨,其后裔子孙,即以祖名为“君亨”氏,又译为“耿恒”氏,或简称“恒部”。恒部彝族,在两汉时分为三支,一支定居滇东北的“窦甸”(今云南昭通),发展成为“乌蒙部”(住今云南镇雄县)。一支经贵州威宁、毕节征服羿子、僚人,以柏雅妥洪(今古蔺)为中心,夹赤水河两岸而居,发展为部(扯勒家支);另一支进入凉山,称为“古侯”。古蔺彝族,是恒部的扯勒分支。

    彝有黑彝白彝之分。白彝奴隶,黑彝贵族。古、叙、凉山彝族出自同一家支,都是高贵的黑彝。

    彝族实行以“君”为最高统治者的君(王)、臣(官吏)、师(祭司)三位一体的政权制度。《西南彝志》:

 

        恒祖慕雅卧。一世慕雅卧,二世卧雅叶,三世叶雅娄,四世娄娄补,五世补亨哈,六世亨哈密,七世密雅恒,八世恒雅妥(《通雍余氏宗谱》[2]记作赫阿通)。

        君是恒雅妥,臣是恒雅果,师是恒雅额。[3]


[1]  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道光《大定府志》卷50《旧事志六·附录:水、乌世第通考》,1008页。

  

[2]  《通雍余氏宗谱》由前清水潦彝族土司家族学者余家驹(白庵)根据其家传“夷谱”,证以自幼闻诸其祖、父辈述说祖宗事实所著,余昭(子懋)注,余若瑔(达父)续修。是谱求实存真,体例谨严。二百年沧海桑田,天翻地覆,散佚无存。20世纪80年代初期,永宁水僚彝族土司后裔、贵州民族研究所所长余宏模(淑范)教授在毕节龙场营(永宁彝族奢氏土司祖先宗庙所在地)乡间彝族人家觅得,整理作注后,连同他所觅得的另外一部水西彝族土司安氏的宗谱,一并交由日本国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于1999年影印,内部出版。余宏模教授赠送他的同学、水潦乡坛厂学校彝族学者曹仕林校长一册。感承仕林同志惠予借阅,谨此敬致谢意。

[3]  《西南彝志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82页。

这就是说,自恒部一世祖慕雅卧开始,父子联名制便已形成,而至迟是在恒雅妥之世,这种君、臣、师三位一体的制度就已确立下来了。

恒雅妥(赫阿通)之世,这个彝族先民部族,还处于奴隶制游牧经济社会,由所居的益蒙、佐姆向外攻战征伐,掳掠牲畜、土地:

 

        形影比天高,如大雁展翅,在高空飞翔。有好的权柄,如布帛绵延,充溢于宇宙。在蒙珠舍俄,有武堵索家,征收他的牛;在宰柏嘎勒,有笃喜纪家,征收他的牛。在易蒙作姆,荐祭二代祖,显示其威权。灵堂的部置,全不像武家。斋宫红绿帐,设祖宗灵案,灵堂设宴祭,祖灵有威荣,如雁飞云端。做好了斋荐,查定了地界,上为古妥山,山有九十座,中为琦娄冲,冲有六十条;下为蒙及箐,左有恩舍坑,右有不录再。在这些地方,就住下来了。[1]

    布部(德布支系)。笃慕俄第五子慕克克的后裔,从今云南会泽、宣威进入贵州境内,发展成以今贵州威宁为中心的“乌撒部”。

    默部(德施支系)。笃慕俄第六子慕济济的后裔,从今云南会泽沿乌蒙山脉进入贵州开疆拓土,至西汉末、东汉初时,曾在今贵州赫章县境建柯洛大城,东及洛更(今毕节)、白扎戈(今大方)、比喇(今织金),渡鸭池河抵古糯(今贵阳),西及赫墨仲显(今云南镇雄境),建立起强大的地方政权,长期统治水西地区(乌江上游鸭池河以西的今贵州省黔西、大方、金沙及其毗邻诸地)。蜀汉时曾献粮通道,佐诸葛亮平定孟获,因功封罗殿(罗甸)王。彝语称作“阿者蔺”或“慕俄格家”。族文献称之为“罗施鬼国”(罗氏鬼国)。

默部的另一支妥芒部(芒部家),向西发展,居住在以昭通为中心的今日云南镇雄、威信和彝良一带。

   


[1]   前引《西南彝志选》86页。

四、枸酱与唐蒙通夜郎

 

汉代初年,南中与蜀地交通梗塞,惟“巴蜀民或窃出商货,取其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1]只偶尔有巴蜀之民私自出关贸易。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南方今日广东、福建境内的东越国与南越国相攻,南越求救于汉,汉武帝命大行[2]王恢率兵讨伐东越,兵威所至,东越人杀其国王逞[3]以求降。于是王恢派遣鄱阳(今属江西省)令唐蒙出使南越,告诫南越要效忠汉廷,莫为反叛。南越王用一种叫做“枸酱”的食品招待唐蒙,蒙问所从来,南越人说:“道西北牂牁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Pānyú  今广州)城下。”唐蒙回到京城长安,问四川贾人(商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唐蒙因上书报告汉武帝:“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余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东越虽灭,南越尚强,难保其不反叛,一旦有事,部队从湖南长沙、江西豫章出发前去讨伐,水路阻绝,难行。如果征发夜郎之兵,顺牂牁江浮流直取番禺,出其不意,可以致胜。建议重新开通夜郎,设官置吏,拓展汉家疆土,且备不虞。汉武帝采纳了唐蒙的建议,任命他为郎中将,率领士卒千人,食重(运输军粮、辎重与其它货物的运输队)万余人,从赤水河口的苻关(今泸州市合江县城南关上)溯赤水河,翻越大娄山去至夜郎,与夜郎侯多同相见,送给多同很多缯帛、财货,同时喻以威德,劝说多同归顺了汉廷,接受中央王朝的统治,“约为置吏”,[4]建置汉家官府,即以多同的儿子为令(主官)。


[1]  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卷116《西南夷列传》,2993页。

[2]  大行,即大行令,秦、汉时官名,掌“外国”(不直接归入中央政府版图的地区性方国)事务。

[3]  逞,该国王之名。

[4]  以上引文,并见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卷116《西南夷例传》,2994页。

夜郎既归顺,傍近夜郎的其它众多部族头领,贪图汉廷的赏赐,又以为道路险远,中央政府无法有效施行统治,尽皆归顺了汉家朝廷。建元六年(前135),唐蒙还报,汉武帝下令“分巴割蜀,与夜郎诸此国地一起建置为“犍为郡”,以“”()为治所,领县十二:道(今宜宾),江阳(今泸州),武阳(今彭山),南安(今乐山),资中,苻(fú  今合江),牛bēi  今简阳),南广(治今珙县傅家坝),[1]汉阳(治今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山上)[2], 郁cún mǎ今云南宣威)[3],朱提(今云南昭通),堂琅(治今云南巧家县东)。”[4]大体相当于今日内江、资阳、乐山、宜宾和自贡、泸州诸市以及贵州的遵义、毕节和云南省昭通诸地。史称“唐蒙通夜郎”。


[1]   1995年新编《珙县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南广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置,治今珙县孝儿区沐滩乡傅家坝。据近代学者考证,第一,近年来在傅家坝发现有为人类聚居生活的文化层,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400米,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文化层中有汉代砖、瓦、陶片、红烧碎土等。遗址曾清理发掘过一座西汉墓,周围还有众多东汉砖室基、岩墓,显系汉代城池遗址;第二,符黑水之所以名南广河,理应经过南广县城,而上述文化遗址恰在南广河二级台地上;第三,《清一统志》记南广县城在珙县西南,这遗址正好在珙县城西南22.6公里(直线距离)。综上所述,故定汉南广县治在今傅家坝。”

[2]  从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说。

  前引道光《大定府志》卷18《疆域志八·古城》以为在毕节七星关附近的普察,其说云:“秦汉阳县、明扒瓦土目。《山海经》:'蒙水出汉阳西,入江聂阳西。’谨按:蒙水即今七星关河,汉水即今以且之水。水北曰阳。今普察、以个二汛,皆居古汉水之北,而普察尤近汉,汉阳其在斯乎?其地盖为今水城之永顺、常平、崇信,东有平远之慕恩,西有威宁之全化、性化、德化、宣化、遵化,北有大定之嘉禾、大有及毕节之南里也。扒瓦北去普察看十里。”其说与任先生相近。

[3]   关于郁䣕县治地和境域,李伯章主编新《宜宾县志》,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48页)说:

“西汉、晋及南朝刘宋之之郁䣕县治地,在今云南省。谓此,依据有三:

(1)《汉书·地理志》列郁䣕县为犍为郡十二属县之一。这十二属县中,南安、僰道、江阳早在唐蒙通南夷之前已建县;按欧阳忞《舆地广记》,犍为郡北境皆“巴蜀旧县”。考“郁䣕’’不在旧县之列它当属唐蒙通“南夷”后新置之县,其地当在犍为郡南境即江阳、焚道之南。

(2)《华阳国志》列郁䣕县为建宁郡十三属县之一,并在该县条下系事曰:“雍闿反,结垒于县山,系马柳柱,生成林。今夷言,无雍梁,言马也。”雍闿反蜀,事在益州郡,为诸葛亮平定,改益州郡为建宁郡,治味县(今云南曲靖)。《宋书·州郡志》也将郁䣕县列为建宁太守所领的十三县之一,并在该县条下记:“《晋太康地志》有”。

(3)《水经注》记:“存水出犍为郡郁䣕县……又东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盖水变名也。又东北至潭中注于潭。”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考“存水"即今云南宣威县境内之革香河,为古牂柯江上源。”

兹从其说。

[4]   《汉书》卷28《地理志八上》,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1599页。

千古传为美谈的“唐蒙通夜郎”,留下了邑和牂牁江的地望分别在哪里?南越王用来招待唐蒙的“枸酱”是什么等若干学术疑案。邑和牂牁江距离古蔺太远,[1]本书只对枸酱进行初步的考察和研究。

首先应当肯定,枸酱是一种植物果实或藤、叶制作的“酱”,可食,味美。具体是什么植物?传统的说法是:

 

        《史记集解》:“徐广曰:'枸,一作窭    ()。’案:'《汉书义》曰:'枸木似gǔ)树[2]如桑叶。用其酱,酢(zuò),美。蜀人以珍味。’

        司马贞《史记索隐》:“案:灼枸音'矩’(jǔ)。刘德云:'枸如桑,其椹二三寸,味酢;取其为酱,美。’又云'枸树而生,非也。今蜀土家出枸,似桑椹,味辛似姜,不酢。’又云'取叶’。此注又云(叶)[实]似桑椹,非也。《广志》云:“枸,色味辛,下谷。’”[3]


[1]  学术界一般认为,鄨邑在今遵义西,吴鹏权先生实地调查考察认为,在今贵州仁怀市的茅台镇。牂牁江,一般认为就是北盘江。任乃强先生则指出,北盘江与番禺不相通。他认为,通往番禺不只一条道路。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已经超出本书的范围,不赘书。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笔者《探索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遗踪》(《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   榖树,即构树 [paper mulberry]。落叶乔木。新生枝密披灰色粗毛,具乳汁。叶阔卵形至长圆状卵形,叶端渐尖,全缘或缺裂。初夏开淡绿色小花,雌雄异株。果实圆球形,成熟时鲜红色,皮可制桑皮纸。

[3]  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卷116《西南夷列传注》,2994页。

这两种说法,都是据书考物,并未亲历闻见。又有说是鬼芋(魔芋)或扶留藤的,等等,莫衷一是。今日古蔺、叙永和川黔边境山中,生长一种树体高大,状如白杨的“枳椇(jǔ)”树,其果实长二三寸,色暗黄,略与核桃(胡桃)果仁之色相似,细而拳曲,曲曲弯弯,因名“拐枣”[1]。拐枣入口酸涩,微有甜味。任乃强先生《蜀枸酱入番禺考》考证以为所谓枸酱,就是用枳树“细长拳曲的浆果”制作的果酱。其说云:

 

        味甘而涩,藏久,则所含单宁质转变化为糖。古代无蔗糖(白糖),而蜀中大奴隶主矜尚滋味,于蜜与外,更腌此以为酱。其味有似今之果酱,故能成为商品,市于夜郎,更远流味至番禺也。

        其腌法:取拐枣(梨枣)碎,布滤去籽,纳瓦瓮中,布蒙其口,加厚泥密封之,如黄酒贮藏法,贮藏之。久则所含水分透泥逸去,而外物不犯其质,渐稠浓成甘美之酱;贮藏愈久愈佳;是为“蜀枸酱”。凡浆果皆可腌藏为酱。桃、梨等富果酸,不宜腌藏,惟可用蜜渍之,亦但能甜,不能如枸酱之甘美也。[2]


[1]  合江县人称作 “梨枣树”。

[2]  前引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316页。

任先生又说,枸酱也可能是用枸杞果实制作的果酱:

 

        枸(gǒ)杞亦可为酱,其法着于《群芳谱》,未详何时所创。疑即因古枸酱之法为之,故曰枸杞酱。杞亦见于《诗·小雅》,字亦作“”(《三家诗》)。《尔雅》云“枸”。

疑汉时已有枸杞酱法,但其字读“苟”。蜀中亦遍地生枸杞,虽木本,其茎细长偃地。根长数倍于茎,能深入远及。其(果)实小如鼠心,丹赤,叶味亦美,根、、实,皆入药,果酱滋补。未知蜀枸酱究是酱抑是枸杞酱, 要皆蜀中特产之果酱,与字无关。

        字,在汉魏时,只为鬼芋(魔芋)之专称。入晋

    以后,由于枸酱音近于,间有伪作“酱”字者,通人

    则犹未也。[1]

 


      枳树(泸县图书馆张晓林摄)

 

   任先生的这种观点,虽然尚不足以成为定论,但其所说有据有理,应比前人接近事实真相。

 

五、古代的平夷郡

 

   犍为郡对黔边有效施行统治的时间不长。东汉末年黄巾事起,天下大乱。割据四川的刘璋,把江阳县和苻县从犍为郡里划出来,合并建置为江阳郡。[2]其时的黔边地区,仍为犍为郡属地,但是中央王朝已经无法对之有效施行统治。蜀汉章武三年(223),南中夷人反叛,丞相诸葛亮率部南征,以今日宜宾为前进基地,兵分三路:诸葛亮亲率一军,沿金沙江上行,进入今西昌地区;任命马忠为牂牁太守,率一军穿过江阳进入贵州,攻取牂牁(今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一带);lái xiáng都督李恢,从其驻节的平夷取道黔边,进攻益州(即建宁,今云南省曲靖市)。

    平夷的地望《汉书·地理志》牂牁郡有平夷县而不言其地望,[3]《后汉书·郡国志》同。[4]《华阳国志》所载晋初平夷郡的情况稍详:


[1]  前引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316317页。

[2]  南朝梁代,江阳郡改建为泸州。即今地级泸州市的前身。

[3]  《汉书》卷28《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1602页。

[4]  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后汉书》卷23《郡国志五》,3510页。

平夷郡。晋元帝建兴元年(313)置。属县二,户千。去建康,水(程)一万三千里[1]

        平夷县。郡治。有䂪(tiǎo[2],安乐水。山出茶、蜜;

        鄨(县。故犍为郡城也。不狼山,出水,入延(乌江)。有野生薜,可食。[3]

   

    据是可知,汉代已有平夷县;蜀汉升县为郡,西晋因之,以平夷县为平夷郡的属县,与郡同城;安乐水即赤水河。从而可以确定,平夷在赤水河上。县,郑珍、莫友芝所编道光《遵义府志》认定在今遵义。遵义与平夷县相近,故可合而为郡。《大清一统志》:

 

        遵义府平夷废县,在仁怀县西南,汉置。唐初没于夷僚。《汉书·地理志》:“牂牁郡平夷(县)《三国(志)·蜀志·李恢传》:“先主以恢为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刺史,驻平夷县。”……按:《唐(书)·(地理)志》有平夷县,属盘州,在今云南陆凉州界,非此县也。[4]

 

    今日云南省的今富源县,前代也名平夷县,其地与县(今贵州遵义)相去千里,不可能合为一郡。且李恢南征前已任降都督,其时云南尚为雍闿(kǎi 、孟获所据,不可能入住其间。明、清贵州地志以为平夷县的治所在“毕节(县)北”。具体在毕节以北的哪里?[5]民国《贵州通志》以为即是毕节县城(今地级毕节市主城区)。[6]

民国《贵州通志》这种说法有待推敲。《汉书·地理志》有汉阳县。汉阳县的治所,一般认为在今贵州赫章县境,任乃强先生以为地在今毕节市西90里七星关所在的七星山上。


[1]  “去建康水一万三千里”9字,任乃强先生据《宋书·州郡志》补。

[2]  津,河上的渡口。

[3]  《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七》,前引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261页。

[4]  乾隆《大清一统志》卷403《遵义府·古迹》,《四库全书》本。

[5]  前引《且兰考》23页。

[6]  民国《贵州通志》,贵阳书局铅印本,1948年,34页。

二者相距不远,其地北行可至江阳(今泸州),是四川通去滇黔的咽喉孔道,代为兵家之所必争,因于其地置县。毕节县在解放后为毕节行政督察区(毕节专区)专员公署驻地。2011年 ,毕节专区改建为地级市,原县级毕节市相应更名为“七星关区”,与地级毕节市同城而治。设在七星山上的汉阳县,距离毕节(今毕节市城区)太近,汉代不可能在该处设县。蜀汉的降都督府,治所设在平夷,下辖越西(治今四川西昌)、牂牁(治今贵州施秉)、益州(治今云南曲靖)、朱提(治今云南昭通)四郡(诸葛南征后,改建为云南、柯、建宁、兴古、永昌、朱提、越七郡),[1]降都督的任务是控制、招徕当地夷人,扩大蜀汉的疆域。这种控制和招徕,只能是从最近的地方开始组织实施,而且,这样的处所必须能够控制要害。所以,任乃强先生认为,平夷县的治所在明代的赤水卫(清代为永宁县的赤水分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随永宁县改建为古蔺县的属镇。1985年划归叙永,今为叙永县赤水镇)。其说云:


[1]  按:《汉书》《后汉书》并言越西、牂牁、益州、永昌四郡隶属益州剌史部。蜀汉时,虽仍隶于益州牧,而别称之为“南中”,专设庲降都督治理。庲降都督的品级,最初只相当于秦汉时的部尉,主管军事,镇抚夷民,后来渐次等同于更高级别的属国都尉,领郡县,兼管民政,从而成为益州牧的派出机关。

赤水岸头赤水镇  汉晋扯勒古平夷(叙永县委宣传部胡润林航拍,县政协万中华提供)

《华阳国志》:“平夷县,(平夷)郡治。有津,

安乐水。”两汉皆有平夷县,无注记。[1]《三国志》:李恢为降都督“驻平夷。”《一统志》以为即云南平夷县,杨守敬《晋地理图》同,皆失考也。“安乐水”,与今川黔界上之赤水合,明(白地)载入《蜀志》[2]江阳郡符县(今泸州市合江县)。此又言之,则其县在赤水河流域明矣。地与(今贵州遵义市西)近,故可合为郡,若云南平夷(富源)县,则与相去千余里,如何合为一郡。且李恢为降都督之初,云南尚为雍、孟获所据,李恢在南征前安得入住其间。民国《贵州通志》定平夷为毕节,部位较合。然尚不如定于毕节县北百余里之赤水卫。汉魏晋时,自蜀入滇凡三道:东道自江阳,经平夷,汉阳、朱提、昧县至滇池。……诸葛亮南征,大军自越西渡泸。李恢取中路向滇池。亮还军则从汉阳、江阳,取东道。东道险要在七星关、赤水渡两处。七星关,汉阳故县治也。与毕节相距九十里。其北至江阳七百里,中间岂能无一县。毕节距关太近,又非肥腴耕土与工矿要邑,不合在当时为县。惟赤水河渡口最津要,亦腴沃宜农,宜为县治。道通滇池,亦通与且兰(马忠由此进军),李恢驻此,便于兼顾牂牁、建宁(益州)两郡。其为平夷县治,可无疑矣。今四川叙永、古蔺、贵州仁怀、毕节地,皆故平夷县境也。[3]

 

    任先生这种观点,得到了贵州学人的响应。[4]笔者三次实际考察其地,[5]从道路里程、山川形势、水陆交通以及历代在这里发生过若干重大事件等诸多方面,认为蜀汉诸葛南征以前,平夷县(降都督府)的治所,以任先生所说赤水河北岸扼控永宁通往毕节要津的赤水河场最为可能。证据和理由是:

    《华阳国志》说平夷县“有䂪(tiǎo津。”津,即渡口。


[1]  此谓前、后《汉书》的地理志皆载有平夷县而无注记。

[2]  《蜀志》,此谓《华阳国志》卷3《蜀志》。

[3]  前引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265页。

[4]  如龙先绪《赤水河通航考述》,《怀南文钞》,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年,581页。

[5]  笔者曾于2007年与泸州市原副市长杨正康、叙永县学人陈其波,2015年与古蔺县政协主席孙应举、古蔺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王明洪,2017年与叙永县学人涂电林、古蔺县桂花镇小学校长罗树诸同志,三次考察叙永县赤水镇,受到当地领导和相关同志热情接待、提供帮助,谨此敬致谢意。

汉魏晋时,四川通去云南的道路有三条,其中一条是自江阳(今泸州)经平夷、汉阳、朱提、昧(mèi)县(今云南曲靖)以达于滇池(今昆明)。从泸州经叙永到毕节,必须在今赤水镇南渡赤水河。赤水镇坐落在毕节北面140里的川黔孔道上,[1]从山川形势察看,这段赤水河,上下百里夹岸险峡悬崖,惟此处地势稍平,沙岸平阔,津头开展,可建城堡而置渡口。从叙永南渡赤水河以去毕节,历来经由此渡。这个渡口,应即《华阳国志》所说的津。其地物产较丰,置兵戍守保障交通,弹压、控制赤水河两岸、最为适宜,兵家之所必争。前代在此置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再从道路里程看,从汉阳县(今毕节七星关)到江阳七百余里,其间亦不可能无县。   

桑田沧海。古蔺的社会和历史,就在这样的基础上,伴随生产力和生关系的进步,各民族的相互融合,有声有色地发展起来。

 

【序章完。下一章:汉晋隋唐】

下一篇:

第一章第一节 彝族在赤水河流域的兴起


[1]  余宏模以永宁河上的江门镇为䂪津。田野、社会调查证实,其地只是泸州、叙永、兴文诸地陆路要冲,兵家之所必争,并非关津古渡。因不取其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蔺县历史大事记
寻找失落的夜郎(九)
已经传颂了数百年的《赤水赋》
人才潮涌 万马奔腾 ——七星关区明清儒学文化述略
民国贵州“赤水县赤水镒顺号”十两圆锭
贵州赤水:毗邻县山火蔓延至赤水 正组织全力扑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