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哪些古地名还存在(3)

英德

       乾亨四年(920年),置英州,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英州为英德府,自始得英德之名。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英德府为英德路总管府;至大元年(1308年)复降为州。 1286年(二十三年)降为散州。1301年(大德五年),复升为路,1308年(至大元年)复降为州。1369年(明初洪武二年),改英德州为英德县,。1994年1月,英德撤县设市(县级),仍属清远市

砀山

       元宪宗七年(1257年),置砀山县。取山为名.元至元二年(1265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今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

罗定

       晋永和五年(344年),置龙乡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龙乡县为平原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平原为泷水县。罗定始有泷水县名。明万历五年(1577年),凌云翼征罗旁,平瑶乱,升泷水县为罗定直隶州,罗旁平定,因以罗定为州名, 罗定之名亦始于此。 民国元年(1912年),政府统一撤销州、府一级建制。罗定州改为罗定县。1958年11月5日,罗定、郁南两县合并,称罗南县。1959年1月4日,罗南县改称罗定县。1961年4月10日,析罗定县恢复原罗定和郁南两县建制。1993年4月8日,罗定县撤县设立罗定市,由广东省直辖、肇庆地级市代管。1994年4月2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委托云浮市代管罗定市

凭祥

       宋皇祐五年(1053年)置凭祥峒,从此才有凭祥之名。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为凭祥镇。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改为凭祥土县,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升为凭祥土州。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土归流升设凭祥厅。民国元年(1912年)1月,依照广西军政府厘定的《广西地方官暂行章程》规定,撤厅改为县,凭祥厅改为凭祥县。1951年5月,奉广西省令凭祥、明江、宁明3个县合并置镇南县。1955年7月12日,广西省人民委员会报国务院备案,设立凭祥镇(县级)。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凭祥镇改为市。1958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报国务院备案,撤销龙津、宁明2个县和凭祥市,合并设立睦南县。1959年5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报国务院备案,撤销睦南县恢复宁明、龙津2个县。1961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凭祥从宁明县分出恢复县级市。2002年11月国务院批准凭祥市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市。2003年1月自治区批准崇左市代管凭祥市。

武昌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从南郡中析出江夏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为江夏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江夏郡。唐代中期,设有武昌军。寓“以武而昌”之意,元代置鄂州路(后改为武昌路)。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改武昌路为武昌府。民国元年(1912年)军政府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改武昌县为武昌市,设武昌市政府。民国二十年(1931年),武昌市政筹备处成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设武昌市政处。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湖北省政府决定武昌县城乡分治,城区部分(今区境)成立武昌市政府,直属湖北省政府管辖,为直辖市。1950年7月,武昌为第一区。1952年8月,将第一区改名为武昌区

武定

       元宪宗七年(1257年)置罗婺万户府。1271年,改称北路,1276年改设武定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武定军民府。1567年,设立武定府,1770年降武定府为武定直隶州。隆庆四年(1570年)改为武定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武定直隶州。民国二年(1912年)为武定州,1913年设武定县。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

武威

       东汉永宁二年(121年)置武威郡。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隋炀帝大业初年(605年),废凉州总管府,复置武威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武德七年(624年),废凉州总管府,改置凉州都督府。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凉州为武威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武威郡为凉州。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凉州被吐蕃占据,置西凉府。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降西凉府为州。明置凉州卫。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凉州卫为武威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7月,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成立,民国三十年(1941),将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改为武威专员公署,1949年10月14日,武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1955年10月,武威、酒泉两专区合并,成立张掖专区。1961年11月,恢复武威专区。2001年5月,撤销武威地区设立地级武威市

武功

      战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设武功县。王莽新朝天凤二年(15年),改作新光县。东汉永平八年(65年),复武功旧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撤武功县,置武功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废武功郡,复武功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名为武亭。元复武功县旧名, 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

武冈 

      西汉文、景帝年间(前179—前141年),置武冈县 因武冈山以县名。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改武冈县为都梁县,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复名武冈县,东晋至隋朝末年,武冈县相继改名为武刚县、武强县、武攸县;唐高祖武德四年复名武冈县,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升武冈县为武冈军。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武冈安抚司,次年改为武冈路总管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武冈路为武冈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武冈府为武冈州。清顺治四年(1671年)四月,南明桂王朱由榔改武冈州为奉天府;八月,永历帝败走黔滇,武冈复为州。民国元年(1912年),武冈知州公署改为武冈州行政厅;民国二年(1913年)九月,武冈州改为武冈县。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武冈县,设立湖南省邵阳武冈市。

松溪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东平县。南北朝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废县改为东平乡。五代晋天福五年(940年),闽富沙王建安镇安军节度使王延政夺吴越国之东平乡大部地方,于天福六年立为松源镇。五代周广顺元年(951年)即南唐保大九年,南唐政权升松源镇为松源县。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因溪改名松溪县(古时沿溪两岸多乔松,有“百里松荫”之称,河名松溪)。南明福王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松溪县改名嵩溪县。顺治三年十一月十四日(1646年12月31日),清兵进驻松溪县城,复名松溪县,1960年2月1日,松溪、政和两县合并,称松政县。1962年8月2日恢复松溪、政和两县建制。1970年7月1日再度与政和县合并。1975年3月15日再次恢复松溪、政和两县建制.现为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

松潘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因甘松岭产甘松为名;元朝时置松州和潘州。潘州,因属吐番将潘罗支而名。明朝洪武时期先后设松州卫、潘州卫,旋合并为松潘卫,松潘由此而得名。清置松潘厅和松潘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松潘直隶厅为松潘县.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

松江 

       唐天宝十年(751年),吴郡太守赵居贞奏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置华亭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领华亭县。一年后,华亭府改名松江府(松江名称以境内有吴松江得名)。泰定三年(1326年),罢松江府。天历元年(1328年),复置松江府。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华亭、娄县合并为华亭县。民国三年(1914年),华亭县改称松江县,今上海市松江区。

杭州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大业三年(607年),改置为余杭郡。唐代,置杭州郡,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北宋淳化五年(994年),改军号为宁海军节度。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为临安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两浙大都督府,又改设安抚司,十五年(1278)升杭州路。明代改杭州路为杭州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杭州府, 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民国16年(1927)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1994年,杭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

酉阳

       汉为酉阳县。五代后,称酉阳寨。元为酉阳州治,后升为酉阳宣慰司。明为酉阳宣抚司治。清置酉阳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酉阳废州为县。今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抚州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分豫章郡之临汝、南城两县地置临川郡,此为抚州境区建郡之始。普通三年(522年),分临川郡之地建巴山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临川、巴山两郡置抚州(取安抚之意),抚州之名始于此。大业三年(607年),改抚州为临川郡。唐武德五年(622年),改临川郡为抚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抚州为临川郡。乾元元年(758),临川郡复为抚州。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改为抚州军。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抚州军为抚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改抚州路为抚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 1949年7月1日,正式组建抚州分区。1950年9月,改抚州分区为抚州区。1951年7月抚州区改称抚州专区.1973年2月,抚州专区改为抚州地区。2000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抚州地区,设立地级抚州市.

抚顺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在高尔山下兴建抚顺城,明成祖朱棣谕赐“抚绥边疆,顺导夷民”,“抚顺”一名由此得来。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伪统治者决定划抚顺县部分地区设抚顺市,成立伪抚顺市公署,成为抚顺设市的开始。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党行政院决定撤销抚顺市,将抚顺市并入抚顺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31日,建立抚顺市。1949年,抚顺市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抚顺改为省辖市。

岐山 

        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分泾州鹑觚县南境置三龙县,县以山得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三龙县置岐山县。以境内有岐山而得名. 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 

余杭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余杭县。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余杭县为进睦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余杭。1958年10月,余杭县并入临安县。1960年1月建立钱塘联社(县级)。1961年3月,从临安县析出原余杭县境与钱塘联社合并,4月,钱塘联社撤销,恢复县建制,定名余杭县。1994年4月,撤销余杭县,设立县级余杭市。2001年2月2日,撤销县级余杭市,设立杭州市余杭区。

邹平

       西汉时期,置邹平县。 南朝刘宋,邹平县失考。北魏皇兴三年(469年)置平原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平原县为邹平县,复汉旧名。2018年7月2日,经国务院同意后,民政部以民函﹝2018﹞105号文批复山东省,同意撤销邹平县,设立邹平市,由山东省直辖,滨州市代管 。

忻州

       隋开皇元年(581年)置新兴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新兴郡为忻州,1949年置山西忻县专区。1958年底,忻县专区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1961年复设忻县专区。1970年忻县专区改称忻县地区。1983年,忻县地区改为忻州地区。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忻州地区,设立地级忻州市。

沅陵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沅陵县。新莽时改沅陵县为沅陆县。东汉时,复改沅陵县。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沅陵县。民国3年(1914年)恢复沅陵县。今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

沛县

        秦灭六国后,设沛县,因古有“沛泽”而得名。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 

沙县

       东晋义熙中(405~418年)设沙村县。隋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改名为沙县,因县治所在地南端有沙源地而得名。后并入建安县。唐永徽六年(665年)又复置,从此县置至今福建省三明市沙县

沧州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设立沧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改沧州置景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沧州。北宋又改为景城郡,后复改为沧州。1949年8月1日,设沧县专区。1958年6月,沧县专区并入天津专区。1961年6月1日,恢复沧州专区。1967年12月,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1983年12月,沧州市改为河北省辖市。1993年7月,地、市合并为沧州市

沈阳

       契丹太祖神册六年(921 年)太祖以檀、顺、蓟等州俘民置沈州。元朝元贞三年(1296年),改沈州为“沈阳路”,“沈阳”是取沈州和辽阳各一字而成。 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朝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天聪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尊沈阳为“天眷盛京”,故称“盛京”。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奉天承运”之意在盛京城(今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民国十二年(1923年),正式设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阳首次出现市的建制。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2日,改“奉天市”为“沈阳市”。民国二十年(1931年),又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1953年,沈阳市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沈阳市改为辽宁省辖市。1994年,沈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

张家口

       明嘉靖八年(1529年)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所以称“张家口”堡。清改为张家口厅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张家口市。1958年5月,张家口市改属张家口专区。1959年5月,撤销张家口专区,所辖各县划归张家口市。1961年5月,复置张家口专区,张家口市及所属各县隶属之。1967年12月,张家口专区改称张家口地区,辖张家口市,县属不变。1983年11月,张家口市改为河北省省辖市。

张掖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始建国元年(9年),张掖郡改名设屏郡。建武三年(27年),恢复旧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 元时期,复名张掖。2002年3月1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张掖地区,设立地级张掖市。

即墨

       秦统一中国,即墨始定为县。新莽时期,即墨改称为“即善”。新莽灭后,“即墨”等旧名恢复。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即墨县废除。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重建即墨县.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即墨县再次被废,约在元至正九年(1349年)前恢复建制。1989年7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撤县建市。2017年9月20日,撤销县级即墨市,设立青岛市即墨区。

寿阳

       西晋太康年间,置县寿阳。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置受阳县,孝昌末(527年),朔州陷落,寄治于寿阳。隋开皇十年(590年),于晋建之寿阳古城置受阳县。唐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受阳为寿阳。今山西晋中市寿阳县

寿光

       西汉文帝后元十六年(前148年),置寿光县,自此史书始见寿光县之名。南北朝时,无寿光县.隋代,开皇六年(586年),在南朝宋博昌故城复置寿光县, 今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

进贤

       宋崇宁二年(1103年),将南昌县的归仁、崇礼、崇信、真隐四个乡和新建县的玉溪东和玉溪西二乡划归进贤镇成立进贤县 .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

杞县 

      秦置雍丘县,五代改杞县。县因古杞国名,国因柳名。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 

邯郸

       秦设邯郸郡。汉高帝五年置赵国。汉景帝三年,废赵国复置邯郸。王莽时期,更名桓亭。北魏太平真君六年,改属广平郡,一直持续到北魏末。北周时期并入邺县。隋初,易阳县更名邯郸县。1949年8月,设立了邯郸专区。1952年12月22日,邯郸镇复升为邯郸市。1954年,改省辖市。1958月,撤销邯郸县,并入永年县。1962年12月,复置邯郸县,1968年,改邯郸专区为邯郸地区,1978年,改邯郸地区为邯郸行政公署1983年,邯郸县并入邯郸市。1984年,成为省辖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邯郸地区,实行地市合并。

芜湖

       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芜湖,芜湖县名始于此。 安帝义熙九年(413年),省阳攴(今繁昌)入芜湖县,后又省芜湖县入襄垣县。自此芜湖县置被撤销。 五代时,南唐李昪升元年间(937—943)复置芜湖县。1959年3月12日,并芜湖县入芜湖市。1961年12月5日复置芜湖县. 今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

 苍梧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广信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广信县更名苍梧县。清咸丰五年(1855年),陈开、李文茂率起义军攻占梧州,改苍梧县为秀平县。义军败退梧州后复为清制。今广西梧州市苍梧县.

苏州

      东汉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析郡地东北部置吴郡。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晋成帝封其弟司马岳为吴王,改吴郡为吴国。南朝刘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废吴国之名复称吴郡。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改吴郡为吴州。次年又恢复原置。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后废吴郡建置,以城西有姑苏山之故,易吴州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之始。大业元年(605年),复苏州为吴州;三年(607年)又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吴州复称吴郡。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复吴郡为苏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苏州为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苏州。光化元年(898年),苏州成为吴越国的领地,改称中吴府。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钱镠又奏请升中吴府为中吴军。宋朝开宝八年(975年),吴越王钱弘俶改中吴军为平江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纳土归宋,恢复苏州建置。政和三年(1113年)敕升苏州为平江府。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浙西路军民宣抚司,次年(1276年)即改宣抚司为平江路。十八年(1281年)升平江路为达鲁花赤(蒙语长官之意)总管府。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入据平江,建大周政权,一度改称隆平府,次年张士诚接受元朝封册,复改为平江路。明朝太祖吴元年(1367年),改平江路为苏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苏州府。从此,地名称苏州,建置称吴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成立苏州市政筹备处。次年11月,县、市分治,在苏州市政筹备处基础上,正式建立苏州市。民国十九年(1930年)5月,江苏省政府以紧缩开支为由,又撤销苏州的市级建置,复并入吴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江苏省分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1953年1月1日,苏州市为省辖市。1958年8月25日,原由省直辖的苏州市划归苏州专区领导。1962年,苏州市改为省辖市。

利州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黎州为利州,利州”之名源于西魏大将军尉迟迥袭取西益州,西克成都,取“顺利”之意而命名为利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利州,改置义城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义城郡为利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利州为益昌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益昌郡为利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利州为广元府广元路,取扩充元朝疆土之意。明洪武四年(1371)废广元路存广元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广元府为广元州。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降广元州为广元县1985年2月,撤销四川广元县,设立地级广元市,原广元县改设为市中区。200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市中区更名为四川广元利州区至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邵州
历史名城——邵阳
说说新宁县的来历
宝庆府
古今地名对照表大全
代您旅游(23)江西抚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