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秋书简。创作是个学问,让你变成一个会写的人

下午的黄昏是一种干燥的暖色,森林被红黄的光线照的迷乱。静谧谧的砖房就像朽黄的旧木一般。闪闪的枯草中有着一种杂乱美。零碎的花朵纵横凄迷,各种瘪卷的昆虫无聊的乱飞,秋天的下午是寂寞的。

坐在一个燥热异常的教室,打开陈旧的散发着木香气的窗户。吹来让人凉爽的倍感舒适的风,从桌洞里拿出一叠干燥整洁的纸,纸上写着优美细直的字。

不能每天都去写,如果一直写就会疲乏,劳累是不会出现好东西的,可以把时间拉长后慢慢的感受。在自己心里休息,跑过的灵感会有一种让自己去写的感觉,这样的话自己再去动笔记录,让心情留下之后,再去延伸到自己想写的主题。

写诗是不能去学习技巧的,写诗要靠灵感,灵感是诗歌的主要的灵魂。如果灵感极少的话,剩下的都是在凑字数。

每个作家都想写出惊天动地的作品,但这只是一个基本基础。只有想去让自己变成大作家,才会让自己开始想去写。

幻想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一直会去幻想,那是灵感的源泉,就是觉得有浪费时间的感觉,一旦有了就想停下。但是无用的幻想是不是浪费人的时间呢,而且那时还未必想停下。是不是需要克制它,如果不是的话需要如何使用它。

不论是什么时候,在生活的过程中都会有深邃的感悟,这就是灵感的来源。真正的灵感从何而来?在古时候,只有在文字发达和文学成熟的时代才能表现出来。他们人我们都是一样,一样的想法,一样的生活,一样的欲望,一样的需要表达,这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变化,从不会说到说,从会说到会写,从会写到写出一个能记录的东西,很难以想象这得需要多久的时间。第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不说话的会视说话的为神经病,也像是一种行为艺术,开始开口说话也需要重要理由,那理由就是,说话的表达不需要肢体语言,很可能也是一个密码,不需要别人能读懂的声音,因为使用密码的人越多,所以渐渐的密码也就不是密码了,就成了通用的语言。开始写的时候是为了把说的一些重要东西保存下来,写的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文字,文字要开始将故事,一定是一个重要的精彩的故事,记录重要的人,重要的事情,就变成了故事,故事写的多了,慢慢流传下来了一些精彩的描述,就成了诗歌和散文。

一个作品中,可能包含大量的愿望,每个人物,每个事情,每种性格,都有对应的原型。一开始写东西,写一个完全虚构的东西,心里就有一个不踏实的发虚的感觉,觉得自己写得作品会太过于肤浅,那种肤浅甚至会让人有一种呕吐感,甚至连呕吐都配不上,仅仅是为了浪费纸张。所以为了让作品合理一点,就需要加入一些生活中的东西,或者是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移植上去,而不是把生活像日记一样记录下来。那么就会有很多个片段拼起来,而拼起来后,发现前后无法连贯,所以只能加上字让作品连贯起来,之后再看看是不是有逻辑上的问题,如果有的话,就要把逻辑问题全部天上才行,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创作过程。

一个杂乱无章的作品在完成之时,写下的是自己快速的灵感。但是想要加入一个道理,在自己的大作品中插进去,找到合适的地方,这不是容易的事情。只能去寻找一个合适的标题,要看到大作品中那个部分类似这个文字,还有加以改动和修饰,还有避免重复。大作品最后都要改,灵感来时激情的写下尖锐的道理,但是写好之后很多天才发现有一个不舒服的突兀感,但是却舍不得删去这个美好的感觉,只能把带刺的内容磨平,沉淀在平静之中,让别人阅读时都甚至感觉不到东西,文字已经从内容到像是不经意写出,无心之人只以为那甚至是不重要的内容。有才其实就是能够洞察细节。

或许灵感是源源不断的,不要怕写完这个之后没词了。应该大胆的写完自己心里想到的任何一个精彩的东西,这成了自己应该训练好的事情。要把现有的所有已知的都发挥出来,不要害怕以后没东西可写,或许以后会有很多东西,或许以后自己会被颠覆。不要害怕江郎才尽,灵感怎么样都会来。

写信寄给人的名字是:秋天。他收到信的写给他的署名也是:秋天。他相信自己是在给秋天写的信。这是一部没有解答的深秋书简。

今年夏天没有完全把我焐热,便悄悄的过去。到了秋季鬼节的晚上,我出去遛了一趟街,发现今天晚上比前两天冷了许多。街上的人也变得少了,显然,一个真正的秋天到了。这对我来说很不舒服,我还希望夏天再多留一会儿把我考热了再走,也让我在作诗方面再多一些灵感。喜欢夏天,因为这次的夏天比以往的似乎不像个夏天,心里一直在祈盼着有一个理想一点的。一直有一股熟悉的气味。

我只能抱着从容的心态迎接秋天的来临,我发现了一个以前应该发现却没有发现的东西。最近几天,我一出家门就闻到了一股气味,这种气味让我感觉明显不同于其它季节的气味。它十分的熟悉,终于想了起来。记得以前的秋季,那一段时间是十分快乐的。记得满大街都能闻到这样的气味,这就是一种季节的气味,其实在每个秋天都有,只是那年的那个对我来说印象深刻。春夏秋天四季的气味各种不同,而且毫不改变。

以前没有太多印象是以为有太多的紧张的事情,脑子里来不及装进它。此时,仅仅是忙碌。

这种气味不仅让我感觉到秋天的到来,而且让我回忆起在以前的秋天时光的许多有趣的往事。那是十分,值得回忆的,只有在那段时光,才真正感觉到什么叫快乐。

至今还在时不时的揣摩那种感觉,但是却渐渐的找不到了,直到今年秋天的来临才突然让我想起,我敏锐的察觉到那个令我感动的这种清晰的气味。

为什么一想起秋天,脑子里就会想起枯黄的落叶,单单就是这个秋字,其实也有其他的无限的遐想。秋也是蓝色的,秋也有特别的气味。

在整洁的桌子上,拿出自己喜欢的本,看着窗外的落叶与枯树,写一段有感而发的文字,这就是自己喜欢经历的快乐。

长途跋涉,他去那个以前去过的一个石洞,因为他在那个石洞上写了一段文字,这个文字是当时他在登山时的一个灵感,之后找不到合适的笔和纸,才用一个石头写上去的,因为时间长,脑子里已经记不清楚,所以想再去那里看看那一行字写的是什么。

在车上的时候,灵感就一直在脑海中盘旋,不会停止。可是此刻,却没有合适的笔去记录。下了车,再也想不起来,所以十分可惜。

想法设法的写美,避免出现破坏美的文字。把瑕疵修改,或者去掉,因为充字数出现的文字最影响整天的美观,但是往往也最难去掉。

文章中的文字都是写自己的。想着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心里有感,想要记录下来,就变成了故事中的片段。后人对于很多出名的作品,在选取名句的时候,不舍得把其中不好的部分删去,会整段引用。但是整段用的话,反而会引入其实没有用的东西,仅仅是在浪费感情。对于前人写的,如果是错的,可以大大方方的删去,因为错的就是错的,反正也没用,留着或许是个危害。不要因为删除就是破坏文化。

在每个文字添加之时,那是一个终结,再次的捋一捋美学与哲学的界限不再那样容易。两者分开之时,心里感觉不是滋味,感觉没有成型,不能连接。连接之后就难以改动了。把美学和哲学连接起来需要自己的经验和反映能力,不能直接生拉硬凑,那样就会想一个让人研发的支离破碎的东西,反而成了一个失败,破坏掉所有的优势。

用心写一些东西,只有懂得人才能欣赏,其余的绝大多数人不能欣赏。好的作品只有跟自己志趣相投的人能明白,绝大多数人只想看肤浅的作品。肤浅作品容易看懂,满足读者想要看完故事的愿望。能有几个人懂得故事,并且按着故事中的道理去做事儿呢?满足愿望,就好像自己与书中的愿望和想法是脱离的,从来都没有想过书中所写的就是自己和身边的事情,里面的很多警示与借鉴的话语自己丝毫不在意,只是觉得情况是别人的,不会是自己的,如果这样想,就永远是肤浅的,书就相当于白看了。

每当写一句话写的深入时,可能就会脱离这篇文章的总体的感觉,就变的自成一体,这样很难把这段话融入文章。就需要把这句话拿出来单独的去写,发展成一个单独的故事或者学问。发展成单独的学问就会对原理的理解离的更远,而且也极大的破坏了那句话原来简单的意思。

伟大的东西往往都是枯燥的,一切积累都是从枯燥中熬出色彩。许多做成事情走向成功的,只是无数个平凡而又枯燥的路,知道为什么这么走才最重要。

每当心中有情绪的时候,用文字却不能太直接的表达,而是形而上到一些到理性的语句,猛看之下,容易联想到其他意思,渐渐的脱离本意。因此可以推测,看到别人写出不可理解的语句时,应该能够想到朝写作者最近情绪的意思来讲比较准确。

写一个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句子,只能用自己觉得适合的词语,如果用别人才能看懂的句子,未必能符合自己的意思。而符合自己的句子,别人却未必能懂。每个人才华不同,所以写自己最爱的句子时,所用的词句也不同。有时你想要迎合别人的感受时,会写一些自己不完全喜欢且可能会让大众喜欢的句子。

写故事时,有大量精彩的片段,但之间有许多冲突,选其中一个为主线,其他的均以回忆,传说,别人口述,或书中记载讲述。

怎样才会有好文章?怎样才会让文章称之为合格,流传?一个人心里随意想些事情写出来就是文章吗?让人看着舒服的东西是文章?需要深思熟虑,几个人来回删改的才是文章?一个人写文章,如何才没有毛病?文章一般是会有毛病的,会有让人觉得不合理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就需要改进意思。

故事为什么会引人入胜,在于扣人心弦,在于一件事情会怎么发展,在于此刻主人公如何解决问题,能不能解决问题。一段文字,片段里,只有美景,只有哲理,会有人欣赏吗?很很难说。那不想有故事的文字可以生存下来吗?也有很多。但是要加一段文字,有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有很多美景,那该往处理故事的 过程中加入哲理和美景,是不是会更好呢?那主人公在处理一件事时,对能否处理有一个逻辑性的假设。对如此处理会有分情况的推测,对于出现不同结果要有多手准备。在应对事情的过程中要合理应对,描述,处理。那会有一个全面的体系。

有些故事没必要以气势恢宏的方式来叙述。故事的表达顺序可以以其它的角度来进行。从一个场景转化到另一些场景,可以都是古怪的。最好不要以正常的方式叙事开头。这样也会变成一个好故事,或者是一部好电影。

没有逻辑的故事不是好故事,不会再去看第二遍,总觉得没有连续性。任意发挥,任何人都会变得如此随意,这样就没有了稳定的主体了。人在看故事的时候,或许不喜欢故事的本身,而是喜欢一个悬念,那种悬念是一个稳定的主体,像是一个人在沿着一个绳子在走。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是喜欢当下的场景,画面,有趣的对话,一些令人称奇的演技,那个只能是一个艺术的装饰。

故事跟其他的东西不同,包含了太多的东西,有逻辑事件的发生,有艺术欣赏,有音乐,有画面,有音乐和画面的巧妙搭配,有台词的水平,有气氛,有情调,有激情,有感动,这些感觉像是一个有固定时间轴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在一定角度上跟电影类似。电影最高的评价是有趣。

如何写一个复杂的故事,那就先去写,按逻辑来,看最后发生成什么样子,然后发现前面不合理,再把前面改成适合后面合理的,就可以了。一开始先写一个东西,一直往下推,之后发现上述是不合理的,然后改了重新。如此反复,就渐渐的写成了一个成熟的作品。很多故事中看似有逻辑的情节,在仔细推敲之下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及其不合逻辑的。故事不是什么档案,需要详实记录,故事具有表演性,表演的东西为了加工到别人看着有趣,就免不了会略去枯燥环节,那时就是一个不是那么何有逻辑的感觉。似乎成功的故事在于情节的设计,其实不止是这样,也有一些特别的,有味道的场景会加强那种故事感,故事感是故事好坏的重要评判。

看到感兴趣的文字,为什么有突然离开的感觉,那个文字很精彩,为什么不能全神贯注的看完?因为激动,激动到需要让自己站起来冷静一下,震撼一下,然后再坐回去。

凭什么无缘无故的激情,如果你在表达的时候,比如唱优美的歌,写优美的诗,谱写优美的曲子,或者是看到优美的色彩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的感动,让别人看见了,可能就会认为你是神经病,但是你为了维持那种感动,所以就在里面加了一些主题,其实就是被迫加了一些神圣的主题,比如有对慈爱的神的赞美,对人情温暖的感动,对国家或者勇敢的英雄的歌颂等等。似乎这样看上去,自己就变的正常而又神圣了,到最后还以为自己的作品本来就和那些主题合二为一来着,其实不见得有什么必然联系。

语言那些优美的形容词有庞大的数量的美词。文人雅士写作的时候常常会用美丽的词。所以美丽的词多用于诗歌文章之中。诗歌文章之中的一种给人美感的句子都是由这些美词组成。在没有美词的情况下是否还能有好诗和好文章,恐怕也会有。但是什么叫不好的文章呢?丑的句子,平庸的句子。而且与平庸之中的适当搭配,也能出现绝顶的好文章。我需要观察其中的改变。

用此刻的华丽敷衍当时的朴实,之后再看的时候,是舒服的感觉。

自己的写作,难道不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最美的感觉吗?那种心灵上真正美的感觉,为什么不知何时就开始脱离这一切。能够让自己写的东西自己满意,别人也满意吗?其他的作家是否能够达到这样的协调。如何才能避免不完美的东西就会成功的魔咒。

故事词汇的美,幽默到能够产生共鸣。幽默是有故事感的意思,不一定要让人笑,而是让人觉得有意思,是内涵中的笑。这种东西可以挑逗人,让人就像挠痒痒的时候用手抓一般的挑逗别人的感情。所以会把故事讲的幽默才能真正的抓住人,还能给人一个全方位的感觉。

写一段毫无枯燥内容的文字,写一本毫无枯燥内容的书。那是困难的,但是却很想要那样,只有那样的话才能决定自己与众不同,才会有个别的亲和的感觉。写一个故事为什么需要情节,有情节也免不了要伪造,自己写不出字,也要编一段文字上去,自己觉得那样好意思吗?

就是写的不通俗,但也要有自己的通顺。有时自己不想写的通俗,那种通俗是自己内里里不喜欢,想去让自己变的随意,有个性,而且要人别人感觉到我的这种个性,甚至是每个人都对这种个性的感觉有的共鸣。

越是不知道该写什么,说明想说的话就越多。越是看不明白写什么,说明越想表达的意思就越多。越想要表达的意思越多,就越写不出来。

写出一个纯粹写意的文字,让它停,而不是胡乱添加一些什么东西。想好改的讨好大家,就另外写一个版本。让不好看的一些东西挪到其他地方去。或许我写不出两个版本。那样就成了两个东西了,或者还会有第三个,很多的类型就会来回纠缠,无关,分离,交叉,那样自己要为了些一本书,就必须要写两本书甚至很多本书了,只有相互写着才能写下去。

许多文字写得有语法和词语上的问题的,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问题只是相对于以前所有人的问题,自己的做法就是摆脱了这一点。重要的是表达一种东西,可能是能力问题,这种东西是很难用正常的语言描绘出的。所写话在于只要能够看懂我想要写些什么,能够产生一些共鸣就行了。许多段落之间没有连贯性,每段只是单独的灵感,只是表达单独的感觉而已。希望不要见怪。阅读也不必按顺序,故事的情节已经被极度淡化。略带一些自传,自己的梦境,幻想。对于环境的美的描写。

写文章有个毛病,就是不想落入俗套,就这样会出现奇的感觉。喜欢夸大一个有内涵的东西,出现繁的感觉。喜欢用细节表示一种美感,会出现重复。

如果描述性的词句只出现一次,就容易忘记。读写整片文章之后就会忘记出现过一次的话,作者需要表达的意思在读者看来不见得会有太深的印象。所以读者通常不会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境界。所以写文章的时候需要适当的重复自己想要强调的词汇。

当一个人连续写几千多个字的时候会有疲劳感。当一个人疲劳的时候,就几乎干不成任何有用的事情了,出来吃饭和休息。停下来,歇一歇再说,如果是连续不断的,除非激情,要不只是一个空洞的还会被删的流水情节。

能不能做到连续的写很多东西?似乎可以,喝一杯咖啡就可以,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就可以,或者是有此处风格的,就留在此处。不成型,但有一种独立残缺的美感,稍微添加一下,就是一个合格的片段。每天起床先看看还合适不合适,是不是需要修改和看看其他,以及再去修改。

写作的境界是:写实之后,风格化,然后随心所欲。写实是最根本的了,是基本的材料,没有材料也就无从写起,但是风格化是很重要的,体现自己个性的,是一个标签,随心所欲其实就是让自己变得可以随意发挥,那时是自己的心里随笔写实。

写文章要棱角分明,写诗就是写诗,写景色就是写景色,写心情就是写心情,写道理就是写道理。许多人写诗的时候加进去道理,写道理的时候乱拿一些不合适的词汇比喻。写景色的时候就说到自己的志向上了。表面上看起来很诗意化,但是其实我们内心底对这种不合适的糅合是不满意的。许多文人说这种写法就是好,我觉得就不好。

修改是个痛苦的过程,添加的是一个添加的东西,容易失去原本的根。一切都是改了再改,甚至会慢慢的变了自己的初衷,此时看以前,总有一些可笑的幼稚。

那种创作的历程在思想上有很多的波折。两种观点在打架,两个观点不能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就会让作品失去价值。而去掉其中一个观点并不容易。因此,只能将那个观点做一个转化,看结果是否会成功。

用心写下此刻的想法,发现下一刻再看你写的东西,感觉自己有一种傻帽的冲动,你写的东西与你下一刻的心情总是不符合,有一种精神与时间上错乱的感觉。为什么只要写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就会感觉变味,能改吗?能改到更好吗?是否会删去重要的东西,如果让每一个东西出现在应有的位置?

看文字感受意思与实际的去感受真正的意思是很不一样的。

世上只有两种书,一种书是自己写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种书是笔记,自己都未必清楚写的是什么,需要记录,让自己牢记。第一种书对自己是个建议,第二种书对自己也并不是那样的重要。自己不明白时,自己也看不懂,自己在明白时也就不需要去看了。

能认真的读懂一篇文章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一般只是草草的看过来完成任务的心安。就像是人生很短暂没有太多时间而已。每个人的理想都是为了让自己用充足的时间去看一本真正的好书,可是真正的好书究竟是什么?真正的好书能干什么?

读一本书,只不过是在读别人的思想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也不见得全是对的。就像是一个记录,如果对的多,可以去学习。如果没有感觉,或许是写书的人只是为了凑字,那样的话,自己就真的没有必要浪费感情了。

当表达一个观点时,不要随意用反观点扰乱自己。这样自己的大脑就会混乱。写出来的东西东拉西扯,那样就是一个混沌的支离破碎的感觉了。

书,只能理解为是一种个人看法,不可能是对的事情,更不能随便遵循成法则。只能是知道一下,或者理解理解,不能用来背诵。

书中不见得提到你所想问的问题,能找到最好,不能找到就需要自己解决,那样就可以得到新东西了。这是一个出现新东西的过程,看书也是以找问题为目的,以此为目标或许就是让自己不知不觉的走向精看的踏实感。而是仅仅为了一个字一个字的去看。

这个学问能写成一本书,说明这个学问并不完善,甚至没有理想的掌握它,案例与经验最重要。掌握的,心里觉得已经成了常识,这种小儿科的东西别人也知道,根本不需要再去写了。

书是一个日记本,也是一个笔记本。很多人心里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觉得忘记了会变得可惜,就去用本子记录下来,而且还想合理的加工一下。很多人觉得自己学到有用知识,觉得对自己的提高有用,所以用本子记录这个知识的使用方式,为了提醒自己。不管是什么样的都难以摆脱这两种功能。

对我而言不好的书就是,合上的时候想打开,打开的时候想合上。只是心里的浮躁与不舍的变化,然后认为很重要的是,虽然我看不下去,学不进去,但我能思考一些问题,想好这些问题的重要细节。读书只能是一种参考,写者也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未必符合现有的实际状况。学习名人,要发掘他合理的地方,不要被别人口中或书中的赞美迷惑,那仅仅是文学加工。名人是因为那些东西变得有价值,如果光听别人的,就会有一种隔空的感觉,就不能亲身的感受那种实际的精彩。别人对他的赞美只是别人赞美的知识,对自己用途很小。名人不合理的地方,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其实人类的思想与伟大的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一线之隔。不同奋斗的人结果也有很多不同,所以不能看出他们有很多差别,而且自己在不成功的时候,可以已经离成功很近了,而且很多的成功也是事先没有征兆,所以一直不停奋斗是唯一的办法。

有点想法就都写在本上,不知道是不是走火入魔了。还找借口说多写对自己有好处,到底有什么好处了?还不如多锻炼有用的事儿。多写作不知道对自己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

说有学问是一种炫耀,那么怎么才是不炫耀?从容是不是更高境界的炫耀?谨慎能够得来准确吗?枯燥是不是也很准确。

诗人与诗人之间不能谈诗,当一个诗人写下一首自己觉得不错的诗,让另一个诗人读的时候。另一个诗人虽然有表面上的赞美,但这其实只是启发了他心中另一首诗罢了。至于给面子的一种欣赏,只不过是为了方便以后让别人欣赏自己罢了。

境界不到就是只懂批判不懂解决,为了说些正确但没有用的,着恰恰也不是正确的,只是看似正确,没有逻辑的理想怎么能够成形!有能力会去采纳,会去遵守实际的东西,让一切变得有用。所以没有实际做事的能力,所以只能去说和写。

学问都是相同的,相互纠缠。不知是谁生成谁,放佛都可以相互生成。而且是不知不觉的。因为很多事情之间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或许很多事情在出生的时候就是同一件事情,所以不同的事情看起来不同或许只是分离时间长,表面上看不出来罢了。

人变成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具有某种能力,某种特质的人,是源于学习和模仿。故事给人一种想要模仿别人的行为提供条件。很多写出来的都是野史,而野史是值得研究的,作者一般是从民间得到这些口儿相传的信息,排除官方信息干预之外,是有一定真实性的。就算作者自己猜,也必须动脑筋的统筹全局,将故事合理的连接起来。所以在逻辑上也是可以经得住推敲的。就像刘慈欣是观点性的胜利,可以借鉴的是故事有一个神奇的科幻的核心。

此刻我不想读书,我停止学习,我只想写书,我只想创造。趁自己喝咖啡的时候,最有精神的时候,写带有描写美的,带有一些神经质的东西。此刻可以在写意中加深,趁此刻最好。喝咖啡在9点半以后。在写到40万字的时候,可以删除一些自己觉得不合理的文字,然后再写一些自己想要的补全就行。写一个安静小说,绿色的小说,清新的小说。删得字数减少了,为了滥竽充数一些,需要给自己下一个任务,让自己多些字。锻炼自己去写的能力。去分析一些照片,去描写,但是要有可读性。好的小说不是一次就能写完的,也不是按数据可以写完的。没有情感的机器人永远写不出有情感是诗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沈从文谈写作
80天日更总结
3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曲”,只要拨动了他的心弦
一本电子书的内心独白
比写作更认真的,是好好生活
《香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