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单商圈一直在修一座神秘宅院,它到底什么来头

神秘工地

西单,永远是潮来潮往的商圈。但这两年逛西单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在汉光(原来的中友)北侧,有一大片工地,站在过桥天桥上,可以俯看到整个工地的全貌,那是一个规制较大的院落。

工地四周的围栏上,写着很多标语,比如“加强文化保护 消除安全隐患”,“历史遗产不可再生 加强保护修缮刻不容缓”,“保护文化遗产 促进精神文明”等。

很多人会心生奇怪,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却去修缮文物不搞商业开发,这说明院子来头不小。但它背后到底是什么故事呢?

当然,老北京人可能都知道,这个地盘就是几年前还存在的民族大世界。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大世界拆除之后,竟然是这样完整的一座传统大宅院。这座宅院的来龙去脉,关注的人更少。

打开手机地图,这片地方也没有标注明显的地理信息,只是在它的北侧标有“国立蒙藏学校”。我看地图有个习惯,就是以胡同为架构,所以我关注这个院子,首先看北侧叫堂子胡同,南侧叫小石虎胡同。

当然,这胡同也只是个名字而已,胡同的样子早就没了,在今天人们看来,它只不过是一个普通而繁忙的通道罢了。

但时间往前推几百年,这片街巷包括这处在修的院落,都不可小觑。它们见证了明清两代的京城历史。

来龙去脉

据史料记载,这处地盘其实最早由两个院子组成。

先说其中半个院子,其在明代就是会馆了,是北京最早的会馆之一。名字叫做延陵会馆,又称常州会馆或武进会馆,是江南举子进京科考居住学习的地方。

延陵、常州、武进,其实都是原来常州用过的地名。今天的武进是常州下辖的一个区,我曾去过几次,当地以全国最多的进士县自居。按资料显示,武进历史上曾出过进士1546名(其中状元9名),为全国县级之最。

明代就在京城设会馆,用于进京赶考者居住学习。这也算是对家乡文化的一种呼应吧。

后来,到了明末,这处宅院成为大学士周延儒(崇祯期间曾两度为相)的宅第。清初,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占据了这座府邸。因清皇太极的小女即十四格格恪纯公主下嫁给吴应熊,这里也被称为“驸马府”,又称“恪纯公主府”。

再后来,清康熙和雍正年间,这里又曾经作为右翼官房和右翼宗学(为宗室子弟设的学校)。乾隆年间,右翼宗学搬迁后,大院的主人先后为清代学者裘文达、安徽潘氏、民国议长汤化龙。梁启超还在此开设过松坡图书馆第二馆,徐志摩在此任英文秘书。

前面说过了,此院原分为两大院,那另一座大院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乾隆时用作傅伯府、贝子绵德府。光绪年间为绵德玄孙毓厚居住,毓厚袭辅国公,这个院子就称毓公府。

1913年,蒙藏院在此开办蒙藏专门学校,培养来自蒙古、西藏和青海的学生。1931年3月,为扩充校舍和操场,蒙藏学校与松坡图书馆正式立契,以9000元现洋购下松坡,将中间的院墙拆除,两院打通,正式合二为一。

这下,就和今天地图上标注的“国立蒙藏学校”对上号了。

(国立蒙藏学校旧影。来自网络)

建国后变迁

新中国建国后,国立蒙藏学校曾改为中央民族学院附中(1968到1978曾改为“北京一六零中”)。

进入八十年代后,什么领域都改革开放了,西单商业也开始发展了。据说按照规划,西单路东要有并排几座大厦,华威大厦南边要建一座民族大厦。这民族大厦就是要在民院附中,也就是原来国立蒙藏学校的基础上建。因为这片归国家民委管,所以叫民族大厦。

不过,中间来了个大插曲。就是民族大厦一时没钱盖,那建大楼的事就先放下了。幸运的国立蒙藏学校,就此得以保留下来。看吧,有时没钱不见得就是坏事。

当然,虽然没有盖起大楼,虽然得以保留,但这处大院也还是受了不少苦头。八十年代末,这里开始变成“民族大世界”商场,变成了密集的小商品摊位,传统宅院里的各类大殿、正房、厢房,都成了杂货铺。以前到西单,我也没怎么注意到这处商场,也没进去过。直到后来,媒体都在报道这个商场对文物的破坏,我才注意到一些图片,了解到商场里的场景,确实令人揪心。

(民族大世界旧影。来自网络)

期间发生了一件好事,就是2006年时,这里被列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了这一定位,这个院子的未来也就清晰了,那就是好好保护,而不是商业开发。2012年国家民委、北京市西城区政府成立了联合工作小组, 2014年,民族大世界商户被全部腾清,开始保护修缮。这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场景了。

清理商户时的过程并不顺利,有些商户长年在此营业,不愿离开。文物单位、消防部门曾经连发多道督促令,要求商场必须限期撤出。最终经过反复说服,拆迁问题才一点点得以解决。

据资料,2006年起,北京市文物局先后六次对“民族大世界”做出整改要求,2011年一度要起诉民族大世界商城。

事实上,北京满城的文物很多,至今都有不少文物被一些机关单位、居民或商业占据,由于产权、经费等问题,腾退一直是文物部门头疼的事。像皇史宬,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这样重要的文物场所,其南院一直为居民所用,文物安全隐患很大。

(皇史宬南门的居民区)

当然,每一个文物被占用,都有很多历史原因。居住于此、工作于此的人或单位,也都有各种苦衷。但文物恢复原貌,才能成其为文物,更何况,安全隐患着实令人担忧。

说句片儿汤的话的结束。但愿文物都能得到好的保留,而占用文物的单位和个人,也都能得到很好的腾退安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单商圈有座贝子府,与隔壁会馆曾为蒙藏学校校址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 坚守西单商业街最后的文化阵地
北京:西单大街原蒙藏学校立起“森林墙”
西单“民族大世界”进入倒计时
老北京的记忆(2):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