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录思考:对深度思考的一点感悟
userphoto

2024.06.16 加拿大

关注
什么是深度思考是很难定义的。反向来看,或许,基于不深度的思考进行的决策,可能会达不到意愿的目标。

在日常的思考中,我们处理的问题可能有:
1、A是什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变;
2、A与B是什么关系,在A的演化过程中,B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C与A、B是什么样的关系。
......

那么,自己心中的深度思考大概是:(1)能够思考清楚变量A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的可能演化轨迹,这往往被称为洞察力;(2)能够梳理清楚数十个、上百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美元指数与铜价、原油价格、美国失业率、美国通胀、美国实际利率、美国股市、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等数十个重要经济变量的关系;(3)该如何定义一个概念变量,比如通货膨胀,用CPI同比表征通货膨胀是否合理,还是用PPI、核心CPI、核心PCE来表示比较好;现实中,用不同的时间序列数据表征通货膨胀,对通胀的理解可能带来阶段性相反的结论;(4)对一个变量进行细分,直至在抽象的层面无法再分割,这样做,就需要找到一个分类的标准,而这个分类标准的选择往往需要既有广度也有深度的思考(又绕回来了...)。

就问题(1)而言,要洞察一个事物(变量)的未来演化,就要找到比它更慢的变量的未来变动趋势,然后依托更慢的变量与此事物(变量)的关系,来推断此事物(变量)的未来的可能演变轨迹,这样,这个问题的解决就依赖于问题(2)的解决。

问题(2)的解决是非常复杂的宏大的研究领域,并且研究很多年都可能很难达成群体共识,比如通胀与失业率的关系。事实上,每个毕业生10万到20万字的毕业论文,也仅仅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因果、相关、由其他变量共同决定等等。这个领域是需要大量时间思考的,也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比较有效的路径。可能采取的范式:第一,把一对,或者一组关系,所有前人的思考看一遍,采取批判的态度,证实或者不能证伪,暂时接受,比如,对于通胀决定的理解,不同的学派有很大的差异,在不能证伪它们的理论之前,暂时接受自己认为的它们的逻辑合理的部分;第二,依托对这些关系的理解去实践,如果能够实现意愿的目标 ,就暂且接受这些关系的描述,当实践出现错误,或者非合意愿,再去反思与修改之前的认知;第三,与研究同行进行深入的讨论,尽量听取批判自己总结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同行能够证伪自己的结论,即接受批判,然后再修改完善。

要想在特定的领域获取认知,严谨的界定是重要的基础,比如在2020年底给出一个中国股市是长期牛市的判断,这个判断在严谨的意义上,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关键在于这个判断【不能被证伪】,即便不是对未来的推断,是对历史的思考与解释,若不进行概念界定的表述,往往也意义有限,比如这个说法:2020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是一个货币现象,大宗商品价格需要界定到数据上,货币是什么呢?M2、M2的增速、社融增速还是其他。如果货币定义为M2的增速,显然2015年中国M2的增速也是正的,但是南华工业品指数是下跌的。深度思考依赖于清晰的严谨的概念界定,即语言式的表述需要指定到一个时间序列数据上。通过上述到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问题(2)的解决有赖于问题(3)的系统解决。

在进行概念界定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些变量还是可以进行分类的,房价可以是一个总量指标,也可以细分为不同城市,不同小区,不同户型的房价。如果不进行明确的说明,说过去5年北京房价上涨,就是一个不严谨的表述,因此,五环外的多数房子的房价从2017年3月17日至今是下跌的,而西城多数房子的房价是上涨的。在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就要找到分类标准,分类标准的选取依赖于问题(2)的研究内容,即问题(2)的解决依赖于问题(4)的思考。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能会忽略一些关键的问题,还是以近期市场的热点通胀和通胀预期为例。很大的可能是,不同的人对通胀的定义、通胀的决定模型是有差异的。对通胀达到比较有深度的认知,按读书时的研究与认识范式,应该对这个领域相关的理论思考进行考察,比如新古典综合理论、奥地利学派、芝加哥货币主义学派、明斯基等等是如何考察与解释通胀的。我们有时会直接给出一些结论,比如,2021年经济将是滞涨,接下来的问题是,得到这种结论,基于的理论体系是什么样的,伴随的细分问题有:1)经济停滞如何定义,通胀如何定义;2)用哪些变量推导出来的经济停滞的结论;用哪些变量推导出通货膨胀的结论;3)未来验证自己的结论,可以参考或者关注哪些经济指标,这些指标是要有数据跟踪的;4)如果自己的结论错误了,那么该如何修改自己的理论逻辑模型,等等。一个结论的获取是很不容易的。

如果说什么对深度思考是重要的,那么,如上所述,批判性的态度(取向)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选择。一个认知,不是因为是超级大牛给出的,就自然而言是正确的,或者说是真理。高盛、摩根等大投行给出的报告的结论不加思考的接受,并不可取。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忠于某个人,某个机构,而是忠于正确的认知。基于这些认知,在现实工作中,我更喜欢与批评、指出自己文章、表述逻辑漏洞的同学朋友交流,比如永冀博士、腾腾博士、老庄博士、啤酒总、刘书记等。大家都特别明白,表扬、肯定不会带来增量的认知,只有批评与批判才能让自己的认知体系更为完善。在否定这个事情上,我不愿去否定一个人,而是选择否定一个人的具体行为与言语表述,比如在日常讨论中,大家不严谨的表述,我一般都会直接怼回去。君子和而不同。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研究领域自然也是有限的。基于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结论的互通有无,能够帮助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比如,永冀博士告诉我,他做过很多实证研究,结论是,投资者的交易频率在总体上与业绩表现负相关。得知这个结论后,我就系统性大幅降低自己的交易频率。做到,行为选择要有理论与实证研究结论做支持。这里隐含了一个前提,就交流的双方有一套共同接受的范式,或者说,体系。

在具体的思考过程中,就投研领域而言,跨资产、多周期的思考是可取的一个路径。一个解释大宗商品价格的宏观经济领域的认知逻辑,也需要能够同时解释股票市场、利率债市场、房地产市场、外汇市场与央行的政策选择。思考一个月沪深300指数的波动,3个月,12个月,3年,10年,能够得到不同时间周期的认知;对比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不同周期的表现,也能够得到一些认知。当用一个的变量,去解释股票指数的波动时,相应的逻辑应该有广泛的适用性,对于过去、当前、未来,对于中国、美国、欧洲的市场都应有理论层面的适应性。比如价格=函数(供应、收入、信贷)的逻辑框架,通过各种变形,对于解释中长期资产价格波动与经济运行,还是一个不错的理论视角。在日常的文章写作中,尽管我们很在意,但是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总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歧义,一个可以处理的方式,是把认知模型化、符号化和公式化。当符号与数据一一对应后,信息传递的效率将会大幅提高。

2021年3月19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写好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论文
从“从善行者无辙迹……”解何为眇要?
李怀祖谈博士论文写作-学术沙龙-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写作与论文发表
再谈对教育科研中的几个问题的认识
从零开始学议论文系列(一)议论文的合理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