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居易诗歌中的隋唐洛阳城(三)

洛阳白居易宅院遗址出土的唐代器物。

白居易像。

  
□霍宏伟

  白居易在洛阳期间,创作诗歌达到800首以上。而洛阳城中的白居易宅第,在白公逝去之后也经历了一段坎坷之路。五代、北宋时的白居易履道坊故居尚存,后唐时为普明禅院,有后唐明宗次子秦王李从荣所施大字经藏及写白公诗集置藏中,故该寺俗称“大字寺”。
  白居易在隋唐洛阳城留下的踪迹随着隋唐洛阳城的起起伏伏而经历波折。现实中的那座隋唐洛阳城虽然损毁,但白居易诗作中的这座隋唐洛阳城,却依旧保留着千年前的气象。


小桥流水是吟咏对象

  白居易故居遗址南园经钻探与局部发掘,证明有大片淤土,面积达3300平方米,深1.9~3.2米,应是南园中的湖面,西侧有一条小水道与唐代伊水渠相通。在白诗中,这一片湖水被称为“池”,白公以此为题材,也创作过不少诗作: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池上早夏》)
  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首夏南池独酌》)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池上》)
  檐前微雨歇,池上凉风起。(《雨歇池上》)
  有石白磷磷,有水清潺潺。(《闲题家池寄王屋张道士》)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池上竹下作》)
  唐代伊水渠在宅院的西侧与东侧,呈曲尺形,宽约9.2~11米,淤土中包含有丰富的唐代遗物。渠西有一条南北向大道,宽约8.2~8.5米,发掘长度10米,路面及路土中散见一些砖块、瓦片、陶瓷片及鹅卵石等。此路土当为履道坊与集贤坊之间的坊间大道,出土唐代遗物较多,有建筑材料、陶瓷器及铜钱等。当年白居易最为欣赏的就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安卧于室内,仍能听到伊水渠中潺潺的流水声,他写道:
  嵌巉嵩石峭,皎洁伊流清。立为远峰势,激作寒玉声。夹岸罗密树,面滩开小亭。忽疑严子濑,流入洛阳城。是时群动息,风静微月明。高枕夜悄悄,满耳秋泠泠。终日临大道,何人知此情。此情苟自惬,亦不要人听。(《亭西墙下伊渠水中置石激流潺湲成韵颇有幽趣以诗记之》)
  在该遗址发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清理出数件残石经幢,其中一件刻有“开国男白居易造此佛顶尊胜大悲”等内容,另一残块仅存两面,有“唐大和九年”等铭文,从而证明此地确为白居易故居遗址。
  洛阳水系发达,洛水横贯全城,分为洛南、洛北两大区域,而联系两者最重要的桥梁就是天津桥,石砌桥墩于2000年发现,并进行了考古发掘。由于天津桥位于要冲,白居易时常由此经过,此桥也成为白公吟咏的对象:
  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天津桥》)
  晚归骑马过天津,沙白桥红返照新。(《早春晚归》)
  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晓上天津桥闲望偶逢卢郎中张员外携酒同倾》)
  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和友人洛中春感》)


斯人已去,诗作长存

  唐太和七年(833年),由于白居易的文坛老友相继离世,让诗人深感寂寞,扪心《自问》:
  依仁台废悲风晚,履信池荒宿草春。(自注云:“晦叔亭台在依仁,微之池馆在履信。”)自问老身骑马出,洛阳城里觅何人。
  并失鹓鸾侣,空留麋鹿身。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长夜君先去,残年我几何。秋风满衫泪,泉下故人多。(《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
  这里的“晦叔”即崔玄亮,其宅位于洛南依仁坊,西邻白居易住的履道坊;“微之”即元稹,宅第在履信坊,南邻履道坊。两位名士均为白居易的好友,两处宅院因主人的逝去而逐渐衰落,令白公极为伤感,以至于发出“洛阳城里觅何人”的感叹。
  白居易在洛阳期间,创作诗歌达到800首以上。唐开成三年(838年),67岁的白乐天自撰《醉吟先生传》:“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往往乘兴,屦及邻,杖于乡,骑游都邑,肩舁适野。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谢诗数卷。舁竿左右悬双酒壶,寻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如此者凡十年,其间日赋诗约千余首,岁酿酒约数百斛。”唐开成五年(840年),白乐天将自己在洛阳所写诗歌合集入藏龙门香山寺,并在《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记》中说:“《白氏洛中集》者,乐天在洛所著书也。大和三年春,乐天始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及兹十有二年矣。其间,赋格律诗凡八百首,合为十卷,今纳于龙门香山寺经藏堂。”
  唐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卒于履道坊家中,葬于龙门东山琵琶峰。后来,白氏宅第变成了佛寺,东都、江州父老还为其立祠。
  李唐以降,五代时期的梁、唐、晋三朝皆以洛阳为都。期间战事不断,对城市造成较大破坏。北宋时期,洛阳作为太祖赵匡胤的老家,他屡次欲迁都于洛,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后将洛阳定为西京,因袭隋唐旧城,城市面貌有所改观。后在金与南宋的战争中,洛阳城在经历了长达五百年的发展之后遭到灭顶之灾。从此之后,洛阳的政治地位急剧下降,金代为了有利于军事防守,将洛阳城垣范围大大收缩,修筑中京城,主要包括隋唐东都的东城和洛北里坊区的一小部分。元、明、清三代亦用该城,这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洛阳老城。老城平面形制大致呈方形,面积2.25平方公里,约占隋唐东都城面积的1/21。
  今天身居闹市的老城十字街,沿袭着深埋于地下的隋唐街道遗痕。在老城区的考古工地,还能发掘出隋唐时期的建筑基址、夯土城墙、灰坑、烧窑;在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上,偶尔还能拾到残断的唐砖宋瓦、粗陶细瓷。
  而洛阳城中的白居易宅第,在白公逝去之后也经历了一段坎坷之路。五代、北宋时的白居易履道坊故居尚存,后唐时为普明禅院,有后唐明宗次子秦王李从荣所施大字经藏及写白公诗集置藏中,故该寺俗称“大字寺”。在宋代诗人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所撰《洛阳名园记》一书中,这样写道:“大字寺园,唐白乐天园也。……今张氏得其半,为会隐园,水竹尚甲洛阳。但以其图考之,则某堂有某水,某亭有某木。其水其木,至今犹存,而曰堂曰亭者,无复仿佛矣。岂因于天理者可久,而成于人力者不可恃邪。寺中乐天石刻,存者尚多。”《邵氏闻见录》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白乐天白莲庄,今为少师任公别墅,池台故基犹在。”北宋诗人宋庠写有3首以普明禅院为题的诗作,其中谈到了寺院与白居易的密切关系。《过普明禅院二首》第一首云:“自昔仁为里,于今福作田。清风残竹地,宝色故池天。绘象成真侣,家声入梵缘。一披龙藏集,无复叹亡篇。”作者自注云:此寺为唐太子少傅白公旧宅,寺内有乐天旧影与蒲禅师偶立。后唐明宗次子秦王特写白公文集一本,置经中,至今集本最善(《元宪集》卷五)。元代初年,蒙元军将塔里赤奉旨南征至洛阳,得白乐天故址,曾经在此居住。
  元末明初,履道坊一带成为耕种庄稼的农田,白氏故居的许多重要遗迹遭到严重损毁。在白居易宅院遗址西南隅,发掘出两座元末明初的石灰窑,在两窑的底部及窑门处,出土许多残碎的青石块,其中一些经过加工的柱石及碑刻残块,上面刻有文字。由此推断,元末明初之际,宋人所说寺中存者尚多的乐天石刻,可能被作为烧石灰的原料,遭到了彻底破坏。
  白居易在隋唐洛阳城留下的踪迹也随着隋唐洛阳城的起起伏伏而经历波折。现实中的那座隋唐洛阳城虽然损毁,但白居易诗作中的这座隋唐洛阳城,却依旧保留着千年前的气象。
  据《光明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白居易诗歌中的隋唐洛阳城  演讲:霍宏伟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诗歌中的隋唐洛阳城
洛阳白居易纪念馆
文坛领袖白居易
霍宏伟 : 白乐天的镜花雪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