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桩房屋买卖引起的诉讼

/景志祥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说是在北宋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都城汴梁城里有个富户叫刘保衡,此人读书不行,但喜欢做生意,尤其是开酒坊,为了搞到酒坊经营权,他不惜下了重本,但酒坊经营权到手后,他并不上心,导致了酒坊亏了钱,而且亏的钱还不少,足足1000贯钱(约600~1000两白银) 。

1000贯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负责管理京师官营企业扑买事务的三司(当时酒曲买卖是官营,由朝廷制作酒曲,再卖给酿酒的人)就找到刘保衡要钱。

这笔钱不少,刘保衡实在拿不出来,只好变卖祖宅(京城中的一处住宅)来抵债,要知道,北宋的商品经济发达,尤其是在汴梁城可是寸土寸金,房屋只要地段好,价格公道是很抢手的,刘保衡的祖宅就属于这个条件,所以很快就卖出去了,得到了钱的刘保衡迅速还清了债务。

事情到这一步,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无非是一个生意人,经营不善,卖了自家的老房子抵了债务而已,仅此而已,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没过多久,开封府接到一起诉讼案:刘保衡的姑姑状告刘保衡亡赖豪纵,坏刘氏产就是说,刘保衡和一帮无赖交好,损坏老刘家的祖产。

有人告状,开封府不能不理。

于是就找人去调查刘保衡的姑姑所说是否属实,一查之下,竟发现刘保衡不是刘家的子孙,大概率是刘家的养子,是不是,史书没有说明,既不是刘家子孙,那么按照法律程序,刘保衡没有权利卖掉刘家的祖业。

搞清楚了这一点,开封府当即也做出了调节,大意是刘保衡卖房无效,责令他将钱款退给买房人,而买房人则将房子退还刘家。

事情到了这儿,似乎意味着这个诉讼案件已经结束了。

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这件看似普通的财产纠纷案件却在进一步发酵,走向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开封府在审案时,意外得知了另外一个天大的消息,买刘保衡老宅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张方平。

张方平是谁?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在当时张方平的名声不亚于王安石,他少年时聪敏绝顶,家庭贫寒,买不起书,他就向别人借三史读,十来天就归还,说:“我已经读完了。”他读书只看一遍,不读第二遍,宋绶蔡齐认为他是天下奇才。考取茂才异等,任校书郎、知昆山县。又考中贤良方正科,被选拔升任为著作郎,通判睦州。

此后,前程似锦。

历任知谏院、知制诰、知开封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滁州(今属安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杭州(今属浙江杭州)、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长官,到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三月,张方平担任的三司使。

所谓三司使就是主管盐铁、度支、户部,最高长官三司使就是朝廷最高财政长官,号称"计相"其职位不可为是不高了。

开封府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只是接手了一桩看起来普通的家庭财产纠纷案而已,怎么就牵连到了朝廷最高财政长官了呢?事情如果是搁在一般人的身上,到了这一步,大概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方毕竟是张方平,为了这么一座老宅,去找人家麻烦多少有些不合适。但这一届的御史中丞是铁面无私的包拯,这个职务就是负责监察朝廷各类事务,参与治理案件,并谏议得失。

铁面无私的包拯才不管是你谁?

派人去调查,调查后得知,三司使张方平平日里就攒钱准备买房,恰好刘保衡因为欠了三司1000多贯钱,不得不卖了老宅来抵债,张方平一看对方的房子还不错,地段也好,就掏钱将刘保衡的宅第买了下来,买房子是没什么问题,问题是刘保衡欠债还钱,算是着急卖房的人,所以出售的价钱也不太高,而身为三司使的张方平自然不会不知道这个点,因此买这个房子的时候,藏了点小私心,给了个低价。

说到底,张方平只是想捡一个便宜而已。

可这件事在包拯看来就不一样了,他认为张方平朝廷最高财政长官,是懂得市场价的,而刘保衡欠的是三司的钱,身为三司最高长官,却在这个点将刘保衡的老宅给买下来了,而且还是低价,这是以权谋私。

于是包拯上奏朝廷弹劾张方平,给出的弹劾理由是:“方平身主大计,而乘势贱买所监临富民邸舍,无廉耻,不可处大位。——《《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一百八十九卷非但如此,包拯还跑到宰相富弼的办公室对其破口大骂:“诟责宰相,指陈前三司使张方平过失,怒宰相不早罢之” 。——《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

富弼也算是无辜躺枪了。

包拯这道奏章虽然不长,但这两句话却是杀人诛心了,宋仁宗明知张方平没包拯说得那般不堪,但架不住包拯一波接一波的弹劾,只能罢免了张方平的三司使之职,外放到陈州(今河南淮阳)。

张方平也没想到,自己只是想捞个偏门而已,却丢了官职。

不光如此,这件事成了张方平一辈子抹不去的污点,根据记载,在他退休的后,治平四年(公元1067),升任参知政事。御史中丞的司马光还时不时拿他的私德说事,而这件私德就是嘉祐四年发生了刘保衡卖房案了。

看到这儿,似乎这桩卖房案子该结束了。

然而,事实是,“刘保衡卖房产案”引发的一些列后遗症才刚刚开始而已。

丢了官职的张方平是离开了,但他留下的位置还是需要人顶上去的,宋仁宗思来想去召回了

益州(今四川成都)的知州宋祁来接任这个职务,要说宋祁这个人呢,能力还是有的,宝元二年(公元1024年),西北边境战事财政都吃紧的情况下,宋祁给朝廷写下了著名的“三冗三费”(“三冗三费”,三冗即冗官、冗兵、冗僧;三费是道场斋醮、多建寺观、靡费公用)问题,直言朝庭应该精兵简政,节约财政。在皇佑年间他还直陈巩固边防的策略,写了著名的《御戎论》七篇,算是合格的官员。

但这个人私德并不好,史载他为人生活奢侈享乐,多蓄婢妾声妓,不似其兄(宋庠)那么清约庄重,就是这一点,宋仁宗这个任命很快就遭到了包拯的批评,包拯认为宋祁这个人贪图享乐,而且喜欢游玩,这样的人不适合担任三司使的官,再者,宋祁的兄长宋庠任宰相,宋祁应该避嫌,“不可任三司”。

有了包拯带头,其他官员也纷纷上书弹劾宋祁,到了最后宋祁的兄长宋庠也不得不出面撇清嫌疑:自己已经身处机密要职,弟弟再担当三司使这样的重要官职,确实不太合适,要求将弟弟宋祁外放。

眼看着这么多人上书,宋仁宗不得放弃了宋祁做三司使的决定,于是干了20多天三司使的宋祁被改任为郑州知州。

没了宋祁,三司使的工作还是要人去干的,既然这个位置对官员私德要求比较高,那么刚刚好,你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在京城之地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有你来做这个三司使只怕是最合适不过了。

经过一番斟酌,宋仁宗就让包拯以枢密直学士之职暂任三司使。

这下,耳旁总算可以恢复安静了吧。

但宋仁宗还是太小看他的大臣了,命令刚下去,立马就有一个人跳出来反对,这个人来头更大——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给宋仁宗上奏疏说:伏见陛下近除前御史中丞包拯为:三司,使命下之日,中外喧然,以谓朝廷贪拯之材,而不为拯惜名节。然犹冀拯能执节守义,坚让以避嫌疑,而为朝廷惜事体。数日之间,遽闻拯已受命,是可惜也,亦可嗟也。——《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

欧阳修认为;包拯就是所谓牵牛踩踏了田而夺了人家的牛,处罚已经很重了,可他又贪图肥缺来做那个职务,不也是过分了吗?这段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此时如果让包拯担当三司使,那么别人就以为包拯弹劾张方平,弹劾宋祁是为了三司使这个职位,而包拯作为御史中丞,弹劾别人是他的职责,但现在皇帝却让包拯担当三司使,那等于把包拯放在火上烤。

应该说,在看问题上欧阳修比包拯要深得多,经过欧阳修这么一闹腾,包拯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主动拒绝了宋仁宗的任命,但宋仁宗不答应,包拯不得已待在家里多了许久,才正式出任三司使。

至此,这桩普通不能再普通的房屋买卖案才算告一段落了。

备注:宋代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承包者按定额向官府纳税﹐超额的归承包人

三司使:掌邦国财用之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出自《宋史职官志》

知州:赵匡胤立宋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之患,削州镇之权,“令文臣知州事”,其后,派二品以上的官员充任一州的长官;主要也是为了便于皇帝的直接控制。宋朝重文轻武,往往委派文官担任州最高长官。知州事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名,州的实际管理者是通判。知是“知会、管理”的意思,后来发展成为牵制、监视州府长官的一种定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宋朝清官包拯 鲜为人知的那些事
卖房引发的北宋官场地震,两个宰相级高官被撤职,欧阳修大骂包拯
演义,全是演义!真实的包拯审过什么案子?
欧阳修为什么看不惯包拯
欧阳修为何要骂包拯?称其行为犹如强盗,包拯的反应堪称机智
历史上的包公到底廉洁公正到什么程度?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今日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