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股骨头坏死的核磁共振和CT影像学表现及检出阳性率差异研究

作者:朱守敬  王海波

来源:中国实用医刊2016年9月第43卷第18期62-64页

【摘要】  目的分析股骨头坏死的核磁共振和CT影像学表现及检出阳性率差异,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经随访或病理诊断为股骨头坏死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和核磁共振诊断,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比较CT和核磁共振检出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CT诊断表现为骨硬化、囊性透亮,核磁共振诊断表现为TIWI和rI2W1表现斑点状信号或者条状信号。核磁共振阳性检出率(97.5%)显著高于CT诊断(83.1%)(P<0.05),核磁共振早期诊断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中期和晚期诊断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中,CT和核磁共振均是两种有效的诊断方法,但是核磁共振诊断检出率更高,对患者危害小,值得临床推广。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常见的髋关节疾病之一,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大量激素治疗以及长期酗酒等有关,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交通事故的增多,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股骨头坏死临床潜伏期长,病情发展缓慢,早期多表现为髋骨间歇性隐痛,严重时影响髋关节功能,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终身残疾。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减少股骨头塌陷风险。CT和核磁共振是临床普遍采用的检查方法,敏感性较高。本研究以1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核磁共振及CT诊断的影像学表现和检出阳性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股骨头坏死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经临床随访或病理诊断确诊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病程1个月—3年,以腹股沟内侧疼痛、负重加重等为主要表现。在术后24 h行病理诊断。160例中男71例,女89例,年龄2364 (46.2±5.7)岁;其中单侧股骨头发病82例,双侧股骨头发病78例。病因:3年内服用皮质醇激素连续治疗3个月以上,或者每周饮酒量在400 ml以上。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等。

1.2方法:常规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查(AC1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有患者均行X线、CT和核磁共振诊断,影像学图像由两位以上高年资影像学医师诊断,分析股骨头坏死部位、面积以及范围等。X线平片诊断患者取仰卧位,80~90 kV,胶片距70 - 90 cm。CT诊断应用飞利浦公司CT Brilliance型64排螺旋CT机,全身扫描仪扫描,参数120 mA、140 kV,旋转时间1 s,重建厚度1 mm,髋关节上下缘5~10 mm,扫描24层,重建图像。行横断面扫描,观察软组织以及骨窗。核磁共振诊断采用飞利浦1. 5T超导型MR机和Ge0. 2TSigna永磁型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从双侧髋臼上缘扫描至转子下缘,常规自旋回波SE序列扫描横断面,TIWITR 300~400 /TE15~22 ms,冠以T2W1,必要时增加STIR序列,冠状面扫描,层厚5 mm,层矩5 mm。

1.3观察指标:观察CT和核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并比较CT和核磁共振诊断阳性率,阳性率=(阳性数/总病例数)×1000-/0。股骨头坏死诊断标准依照1992年ARCO五分期法量化标准,结合CT、核磁共振、病灶密度等进行分期。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诊断阳性率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d=0. 05作为检验标准,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出率:160例患者中,累及髋关节189个,其中左髋87个,右髋102个;常规凝血指标价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2.62.4s,抗凝血酶.II(78±24)%,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为(13.3±0.6)s。核磁共振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见表1

                                              


2.2核磁共振和CT诊断分级结果:核磁共振早期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中期和晚期诊断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CT和核磁共振影像学表现:X线诊断初期未见异常,II期股骨头负重下方密度异常,表面光滑完整,in期股骨头关节面断裂不光滑或者囊状低密度区,周围有硬化,IV期股骨头明显塌陷变形,形成骨鏊。CT扫描和核磁共振诊断较X线有较大优势,1例患者双侧股骨头坏死X线检查正常,术前核磁共振诊断显示股骨头坏死,CT检测可清楚显示坏死形状。在CT扫描I期主要表现股骨头中央“星征”变形,骨头中间骨小梁增粗;Ⅱ期股骨头外形正常,骨小梁变形更加明显,可见骨质疏松囊变,有时可见骨板壳厚度不均匀,周围无硬化缘;Ⅲ期可见大小不等囊变区域,部分融合,周围可见硬化变;IV期股骨头增高、增大,关节面硬化,关节间隙明显狭窄;V期髋关节半脱位。

核磁共振诊断I其信号异常,股骨头负重区域T1略高,T2信号正常,边缘模糊,II期信号混杂,可见线样征或者环形异常信号,异常信号表现在死骨与活骨组织交界处,Ⅲ期线样征更加明显,可见关节内积液,IV期关节间隙变窄。不同区域CT和核磁共振影像学表现见表3所示。


3讨论

    股骨头坏死包括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因素,股骨头疾病致病因素多是股骨缺血引起,非创伤性因素包括需求、激素治疗等,病情进展缓慢,早期股骨头坏死并未出现明显症状,患者感到疼痛治疗时往往是中晚期,不利于患者治疗,早期诊断治疗能够提高治愈率。以往临床诊断多采用X线检查,操作简单,但是临床实践发现X线诊断存在较大的假阳性率和漏诊率,不利于疾病诊断和治疗。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和核磁共振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分析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影像学及阳性率对患者治疗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本组研究中主要分析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价值。在股骨头坏死初期,骨髓发生凝固,但是骨小梁结构未出现改变,X线无法诊断。与X线诊断相比,CT诊断和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更高,CT检查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密度分辨率,与X线和核磁共振诊断相比,对新生骨、骨小梁细微断裂等有更大的优势,但是对早期诊断能力有限,无法显示骨髓细胞变性坏死。中期股骨头坏死囊变周围可见硬化缘,关节面存在中断现象。正常情况下,CT影像应该呈现星芒状特点,早期股骨头坏死表现股骨内部皮质增厚、囊变等特征,对预测患者股骨坏死塌陷程度有要价值,晚期关节面硬化明显,股骨头变形。核磁共振诊断在反映患者股骨内侧直返细胞信号中较高敏感性,能够系统分析股骨形成线片或者片状水肿,在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由于骨小梁结构并未出现改变,也没有出现纤维修复情况,因此多表现为局灶性低T1信号,边缘模糊,存在线样征,TIW1敏感。核磁共振诊断能够较早反映出骨髓水肿等异常表现,能够显示关节腔积液,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弥补CT诊断的不足。以往研究指出核磁共振诊断阳性检出率要高于CT诊断,在本组研究中同样能够看出这一点,CT诊断表现为骨硬化、囊性透亮,核磁共振诊断TIW1和T2WI表现为斑点状信号或者条状信号,核磁共振阳性检出率(97.5%)显著高于CT诊断(83.1%)(P<0.05),核磁共振早期诊断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中期和晚期诊断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核磁共振诊断具有更大优势,这是因为核磁共振诊断采用电磁波技术,辐射小,能够重合采用多种技术畸形诊断,得到更加全面的诊断信息,得到完整病情,同时可以任意断面和组织部位扫描,不受控制。但是CT诊断具有分层次的诊断优点,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多层面、连续扫描图像,同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之,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CT和核磁共振均是两种有效的诊断方法,但是核磁共振诊断检出率更高,早期核磁共振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对患者危害小,值得推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特点有哪些?如何提高确诊率?
当心股骨头坏死被误诊为这些疾病!
股骨头坏死国际分期(ARCO分期)及解读
股骨头坏死:核磁共振“骗”你没商量
哪种技术才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最佳手段?
股骨头坏死怎么办?应该如何诊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