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艾灸的补法和泄法

艾灸的补法和泄法

 

补泻手法

艾灸方法的补法与泻法,也就是艾灸治疗的手法。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艾灸手法的补泻大致可分为四种:

艾灸的补泻手法图(艾灸补法与艾灸泻法)

1、是根据病种、病型、辩证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艾灸治疗方法,如慢性病多用温和灸、回旋灸和温针灸等,而急性病则多用着肤灸、雀啄灸等。隔物灸和敷灸中所用的药物,皆按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等予以选用,如甘遂灸多用于逐水泻水,而附子饼灸多补虚助阳。

2、是根据各种辩证,如脏腑、经络辩症,三焦辩症,六经辩症,卫气营血辩证等,按针灸治疗的基本规律,选用不同的部位、经络、穴位、时间等,以起到补虚泻实、调和气血的作用。如温和灸或篦麻仁敷灸百会穴、治疗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皆能起到补气固脱的作用。如用雀啄灸或蒜泥敷灸涌泉穴,治疗鼻衄、咯血等,则起到滋阴泻火的作用。《理瀹骈文》中根据三焦辩症提出的,上焦病多用取嚏法(如皂角末涂鼻治感冒),中焦病多用填脐法(如填脐散治腹痛),下焦病多用坐药、蒸洗法等,这些都属于灸法辩证施治的范畴。

3、主要是指艾炷灸的补泻。它始载于《黄帝内经》,据《灵柩-背俞篇》云:“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又《针灸大成》卷九艾灸补泻中亦提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来,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临床上在应用灸法时,对于邪气偏盛的要用泻法,对于正气虚弱者要用补法。艾灸补法为:点燃艾柱后,不吹其艾火,等待它徐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且时间宜长,壮数较多,灸治完毕后再用手按其施灸穴位,则谓使其真气聚而不散。艾灸泻法为:点燃艾灸后,以口速吹旺其火,促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烫时,即迅速更换艾柱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则谓开其穴而邪气可散。

4、主要是指艾卷灸的抑制和兴奋作用,它是控针灸专家朱琏同志提出的一种灸治方法,主要分为抑制法和兴奋法。抑制法(强刺激):用艾卷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10分钟以上,有特殊需要时可灸几十分钟。主要作用是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常的抑制作用。兴奋法(弱刺激):主要用雀啄灸,每穴每次30少到2分钟,30下到50下,或用温和灸、回旋灸,3-5分钟。主要作用是促进生理功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作用。

总之,临床上运用艾灸法或非艾灸法,都应遵从辩证施治的原则,并根据中医传统医学理论,灵活选用,并不断总结新的经验。

灸法注意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法,耐心解释,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如选用瘢痕灸法,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

施灸的程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施久壮数先少后多。特殊情况,灵活掌握。

腰背腹部施灸,壮数可多。胸部、四肢施灸,壮数应少。青壮年施灸壮数宜多,时间较长。老年人、小儿施灸,壮小数少,时间较短。施灸时患者的体位要舒适,并便于术者操作。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以及惧灸者不宜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可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如果发生“晕灸”现象,要及时处理。

颜面部、心区、大血管部和肌腱处不可用瘢痕灸。禁灸和慎灸穴有睛明穴、丝竹空穴、童子髎穴、人迎穴、经渠穴、曲泽穴、委中穴等。妇女妊娠期间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用瘢痕灸。

对昏迷、肢体麻木不仁及感觉迟钝的患者,注意勿灸过量,并避免烧伤。施用瘢痕灸法,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做重体力劳动。如灸疮污染局部发炎时,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施灸后,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觉,不需要处理,即可消失。如灸后皮肤起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头穿破,放出液体,敷以消毒纱布固定即可。应用敷灸若出现药物过敏者,要及时处理,对症治疗。

施灸过程中,严防艾火烧坏患者被褥等物。施灸完毕后,必须要把艾火彻底熄灭,以免引起火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艾灸疗法亦分补泻-针灸
常用灸法与禁忌
【每日一练】针灸学
灸法补泻的具体操作
灸法补泻有玄机,辨证施治各不同
艾灸还可以泻热,不仅仅补阳助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