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治病“八法”正确的用法

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八法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疮疡初起/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 类:辛温,辛凉。

·注 意: 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 ,药常不宜久煎。

2、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适应症: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霍乱吐泻不得等。

·注 意: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

·分 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分类: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

《伤寒明理论》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戴天章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5、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寒证。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分 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热证。

·分 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7、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

·分 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南星说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治病八刚八法: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方剂与治法之常用治法
中医内科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中医八法
中医治法-八法
中医八大治法,你了解多少?
中药一:方剂与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