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煌经方
黄煌经方治疗咳喘
  咳喘方
  呼吸道:
  1. 急性支氣管炎:咳嗽為主(一周~半個月)、聲音嘶啞、咽乾、發燒
  2. 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咳痰、氣喘,時間超過3個月、連續兩年發作(冬季好發)
  3. 支氣管哮喘:為多發病、常見病。發作前,鼻癢,打噴嚏,接下來就痰咳不清、胸悶、呼吸有聲,白天較沒事,多為清晨2點~3點發作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推薦方:
  一、小柴胡湯
  經方:柴胡半斤(8兩) 黃芩3兩 人蔘3兩 甘草3兩半夏半升 生薑3兩 大棗12枚
  黃煌方:柴胡6~12g 黃芩6~12g 薑制半夏6~12g 黨參6~12g 生薑6~12g/3~6片/乾薑3~6g
  紅棗6~12枚
  1.小柴胡湯是呼吸道疾病的常用方。只要病人的重要臟器(如:心、腎…)沒有受損,都可以考慮使用小柴胡湯,而後再慢慢仔細研究
  2.【加半夏厚朴湯(半夏、茯苓10~20g、紫蘇梗、厚朴6~12g)】→稱為柴朴湯:治療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亦可治重症支氣管哮喘(激素依賴型)
  紫蘇葉-功效偏重於發汗
  紫蘇子-功效偏重於通便
  紫蘇梗-功效偏重於理氣、寬中
  適用於感染不明顯、患者精神緊張、對外界環境過敏或飲食過多即感不適
  3. 加梔子6~12g、連翹15~30g、重用黃芩可至30g(也可加桔梗):治療咳痰黃稠、久治不愈、瀰泛性支氣管炎
  李時珍~骨蒸發熱、吐痰→黃芩→清肺熱
  4. 加乾薑6~12g、五味子5~10g:適用於感冒後,久咳不愈,吐白痰,且用抗生素無效者
  再加(防風、連翹、生石膏)→慢性支氣管炎、過敏
  支氣管患者有一特點,稍遇風寒,咳嗽即來
  5.凡治療咳嗽氣喘,柴胡不須大劑量
  二、半夏厚朴湯
  經方:半夏一升 厚朴3兩 茯苓4兩 生薑5兩 乾蘇葉2兩
  黃煌方:薑制半夏10~20g 厚朴10~15g 茯苓10~20g 乾薑3~6g 蘇梗10~15g
  5~7劑 3.7/劑
  1. 本方對咽喉異物感為特徵的咳喘病有效(婦人咽中如有炙癵)
  (1) 能降低咽喉黏膜的敏感度,且能消除咳嗽氣喘患者的腹脹(因厚朴、蘇梗可以理氣)
  (2) 消化道症狀:腹脹、噁心、嘔吐、不思飲食
  (3) 失眠、多夢、心悸、眩暈
  一般都與小柴胡湯或梔子厚朴湯(梔子、厚朴、枳實)相配伍
  2. 加桔梗6~12g、甘草3~6g(即桔梗湯:專治咽中痛):適用於咽癢、咽中痛、咽乾、咳嗽
  3. 加枳殼10~20g、白芍10~20g、桔梗6~12g(《金匱》排膿散→吸濕排液):治療痰喘、咳嗽、氣喘、吐痰不爽、腹脹、便秘、支氣管哮喘
  4. 加【梔子6~12g、連翹15~30g、黃芩6~12g】→(清熱、除煩):治療胸悶、咽痛、煩痛者、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伴有焦慮、失眠、胸悶、出汗
  (從溫病,葉天士先生的經驗)
  三、麻杏石甘湯
  經方:麻黃4兩 杏仁50個 甘草2兩 石膏半斤
  黃煌方:生麻黃5~10g 杏仁10~20個生甘草3~6g 生石膏12~30g
  3~5劑 1.5/劑
  1. 本方主治熱喘,由下列三條可確定是熱喘:
  (1) 汗出而喘
  (2) 口渴不惡寒
  (3) 痰、唾、涕黏稠
  2. 適用於本方者大多身體狀況好,皮膚較粗糙,面部或眼瞼可見輕度浮腫
  3. 臨床上加連翹15~30g、梔子6~12g、黃芩6~12g、桔梗6~12g:適用於治療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伴感染、黃痰、熱症,大葉性/病毒性/痲疹性肺炎
  4.本方去石膏,名三拗湯→平喘基本方
  三拗湯加薏仁→麻杏薏甘湯
  三拗湯加桂枝→麻黃湯(無汗而喘)
  省中所使用的“肺寧合劑”即麻杏石甘湯
  四、小青龍湯
  經方:麻黃3兩 桂枝3兩 細辛3兩 乾薑3兩甘草3兩 芍藥3兩 五味子半斤
  半夏半斤
  黃煌方:生麻黃6~12g 桂枝6~12g/肉桂5~10g 乾薑6~12g 生甘草6~12g 白芍6~12g
  五味子6~12g 薑制半夏6~12g
  3~5劑 5/劑
  1. 主治寒喘,以惡寒、口不渴,痰、唾、涕清稀量多
  2. 外寒內飲
  3. 本方患者面色多青白或青灰色,絕少面紅光亮者
  4. 體弱、心悸、喘促者,去麻黃,加茯苓10~20g、山萸肉(固托、斂肺)10~20g:治療支氣管哮喘持續狀態、肺心病、肺氣腫
  5. 乾薑、細辛、五味子是本方基礎
  6. 細辛用量要到位,所謂細辛不過錢,是指吞食細辛生粉情況下,而湯藥細辛用量可為3~10g,若擔心細辛用量,可少量逐漸增加。
  五、大柴胡湯
  經方:柴胡半斤 黃芩3兩 半夏半升 枳實4枚芍藥3兩 大黃2兩 生薑5兩
  大棗12枚
  黃煌方:柴胡6~20g 黃芩6~20g 薑制半夏6~12g 枳殼10~20g 白芍/赤芍10~20g
  制大黃6~12g 乾薑5~10g 大棗15~30g
  6/劑
  1. 此方適用於支氣管哮喘見有胸脇苦滿、按之心下滿痛、便秘者
  (按之心下滿痛,用大柴胡湯效果很好)
  2. 此方加黃連(即大柴胡湯 三黃瀉心湯):適用於支氣管哮喘伴有感染、吐黃痰、煩躁、熱甚厥盛
  三黃瀉心湯(大黃、黃芩、黃連)→天然抗生素,抗血栓
  3. 此方加黃連3~6g、全栝樓15~30g(即大柴胡湯 小陷胸湯):治療胸痛、上脘痛、痰黃、便秘
  栝樓皮:化痰
  栝樓仁:通便
  4.此方加桂枝6~12g/肉桂5~10g、茯苓10~20g、丹皮6~12g、桃仁10~15g(即大柴胡湯 桂枝茯苓丸):適用於支氣管哮喘反覆發作,見有舌色暗、唇色紫、皮膚乾燥、煩躁不安、少腹疼痛
  5.此方適用於充實性的熱性體質→大多體格壯實、中/老年人居多、上腹部脹痛、按之尤甚,輕者輕微不適,按之有抵抗感,多伴有嗳氣、噁心、嘔吐,大多伴有高血壓、肥胖、膽囊炎、膽石症.
  黄煌经方治疗肝病
  肝病
  全身倦怠、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觸之如額).等等→目前沒有較佳療法,中藥只能緩解症狀,沒有治本之法。
  民間療法:壁虎 蟾蜍 斑毛蟲…等等→以毒攻毒 (效用無)
  一、茵陳蒿湯
  【傷寒260: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多、少、頻、短、無皆是),腹微滿者】
  原方:茵陳蒿6兩 山梔子14枚 大黃2兩
  黃煌:茵陳蒿10~30g 山梔子10~15g 制大黃6~12g
  (茵陳蒿→退黃專藥)
  1.本方適用於 ”急性”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膽道感染見黃疸,色鮮明(陽黃→有光澤: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小變色黃短少,腹滿,舌紅苔黃膩
  (如甲肝大流行即可用)
  2.患者體質:身目黃染色鮮明,黃紅隱隱,兼有身熱便結,口乾燥煩,舌紅脈數
  (陰黃:晦暗如煙薰 非本方証)
  3.可治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證(ICP)
  新生兒黃疸紅素血症(量要少,如:茵陳8g、梔子4g、大黃3g,水煎40ml,每次服10ml,一日四次)
  4.本方治黃疸多與大小柴胡湯合用
  矢數道明曰:「與小柴胡湯合用,治療熱毒鬱肝,症見黃疸、腹脹」
  與大柴胡湯合用,治療膽道感染、膽囊炎
  5.本方證不必見便秘(大黃於此方中不必後下,用量不必太大),大黃主退黃、除腹滿
  6.本方劑型可用灌腸
  二、小柴胡湯(天然之干擾素,所有病毒感染均可用)
  黃煌方:柴胡5~10g 黃芩5~10g 薑制半夏5~10g 黨參6~12g 生甘草3~6g 乾薑3~6g
  紅棗3~10g
  (小柴胡湯治療肝炎藥量要小)
  1.小柴胡湯主治慢性肝炎(濕熱內蘊),症見寒熱往來(往來即指纏綿難癒、節律不定→肝指數變動)、胸脇苦滿(右上腹肝區隱痛、胸悶)、默默不欲飲食(精神抑鬱、社會壓力)
  2.小劑量,長期服用(因為此藥亦須由肝處理),兩個月檢查肝指數一次,沒有改善或肝功能反異常即停
  3.體質:青年人多,膚色黃暗、偏瘦,舌脈無明顯異常,肝功能基本正常(GOT/GPT高可),易食慾不振,睡眠障礙,常與五苓散、茯苓、豬苓合用(便稀, 口渴無津) (不辨體質曾有間質性肺炎之後遺症)
  4.脂肪肝病人數上升 (酒肉油炸..) 中醫可治 調代謝補虛
  三、小建中湯
  經方:桂枝3兩 芍藥6兩 甘草2兩 生薑3兩大棗12枚 飴糖(麥芽糖)1升
  黃煌方:桂枝10~20g/肉桂5~10g 白芍10~20g(倍於桂枝) 炙甘草3~6g
  生薑3~6片/乾薑5~10g 紅棗15~30g 糖15~30g(可用蜂蜜代替,亦可用麥芽糖代替)
  1.本方為強壯性保肝藥,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
  體型:多瘦、膽紅素不高、膚白而細膩、皮膚濕潤、喜甜食、大便多乾結、
  小腿抽筋、易疲勞、出汗、易腰酸背痛、易肢體酸痛、舌苔薄白、舌
  質嫩紅
  2.芍藥當重用,赤芍為佳(膽紅素高時尤有效!茵陳無效時可試)
  (黃疸越深,預後越差)
  原發性膽汁淤積性肝硬化
  渾身發癢如蟲咬,大便乾結如栗,右側腰部肌肉酸痛
  →芍藥乾草湯(小建中湯主要組合)、白芍30g、赤芍30g、炙甘草10g
  (需合用西藥熊去氧膽酸→優思弗,效果才出來)
  3.按照中醫養肝柔肝學說加減
  (龍骨、牡蠣、山藥、枸杞、鱉甲、北沙參)
  飴糖一般不用,以生麥芽取代
  4. 糖尿病足可用四味健步湯 (芍藥 牛膝 石斛 丹蔘)
  四、茵陳五苓散(治濕>熱) (五苓散可解酒毒、味精吃多)
  原方:茵陳蒿10分 五苓散5分
  黃煌方:茵陳蒿10~20g 豬苓10~20g 澤瀉15~30g 白朮10~20g 茯苓10~20g
  桂枝6~12g/肉桂5~10g
  1.本方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見輕度黃疸(膽紅素偏高),兼下肢浮腫、大便不成型者
  若有腹水者→加懷牛膝20~40g、赤芍20~60g
  若無黃疸者→去茵陳蒿
  2.本方可治【脂肪肝(主要是因為有五苓散),即濕、水、瀆身困重】
  酗酒者,或伴有腹瀉者→可加葛根30~60g
  (比較葛根芩連湯、半夏瀉心湯)
  3.如血清白蛋白低下、浮腫時,白朮可重用至60g
  白朮→天然白蛋白 (蘇州某名老、南中醫孟景春…等→善重用白朮保肝)
  4.五苓散服法:“上五味,搗為糊,以白飲(米湯)和服,方寸匕(量器單位),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癒”
  →期間多飲溫熱水,忌生冷
  5.建議使用散劑(五苓散)→療效較好、易服、便宜
  五、真武湯
  原方:茯苓3兩 芍藥3兩 生薑3兩 白朮2兩 附子1枚
  黃煌方:茯苓10~20g 白芍或赤芍10~60g 乾薑5~10g 白朮10~20g 制附子10~20g
  (傷寒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心下悸,頭眩,身瞤(ㄖㄨㄣ)動,振振欲僻地者)
  1.本方為傳統溫陽利水劑,陽虛有水,陰寒體質
  陽虛→脈沉細無力,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大病重症)
  有水→浮腫(檢查小腿腓腸肌),小便不利,舌胖大苔滑
  2.本方多用於肝硬化失代償期,即低蛋白血症(易腹水)
  腹水難消醫案:真武湯合五苓散、牛膝 (附子量可加至30g,要先煎30分,赤白芍各30g)
  3.比較
  心腎功能 精神狀態 浮腫程度
  真武湯→器質性失常 多有不全 萎靡、昏迷 重
  五苓散→功能性失常 正常 尚可 輕
  黄煌教授经方治口腔病
  牙齒、牙周、口腔黏膜、唇、頰、舌等
  炎症→中醫可介入;外傷、畸形、腫瘤→西醫
  (1)口腔黏膜病-復發性口腔潰瘍(口瘡)-成藥錫類散
  -扁平性口腔潰瘍(苔癬)-好發成口腔癌-(白色網紋狀丘疹)
  金匱(狐惑病)-白塞氏病(口、眼、外生殖器潰瘍)、多系統炎症
  (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
  (2)牙周組織炎症-牙周病、牙齦炎
  (3)舌覺異常、口味異常
  經方思路:(1)專病專方(辨病)
  (2)整體治療(口腔為局部病變,亦可能機體表症)
  一、甘草瀉心湯(比較半夏瀉心湯→當甘草用量大(4升)時,由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
  經方:甘草4兩 黃連1兩 黃芩3兩 人參3兩乾薑3兩 半夏半升 大棗12枚
  黃煌:生甘草6~20g 黃連3~6g 黃芩6~20g 黨參10~20g 乾薑6~12g 薑制半夏6~12g
  大棗15~30g
  1.消化道黏膜修復劑,口腔潰瘍專方,由口腔→肛門之粘膜潰瘍均可用
  2.上述之三大口腔黏膜病均可用(日本古方派常用)→癒合快、發作周期延長
  藥理:
  (1)黃連、甘草、杏仁(甘草丸)→可治口鼻生瘡 (宋時醫案)
  黃連、甘草、蜂蜜、豬油→膠狀
  (2)口腔潰瘍多伴有煩燥、失眠→黃連專治症
  (3)舌瘡,舌為心之苗,心火旺→黃連專治症
  (4)口瘡多伴有消化症狀→本方組(半夏瀉心湯)為消化道炎症主方
  (5)黃連 黃芩→心下痞、下痢(葛根芩連湯)→(各式瀉心湯)
  3.方中甘草用量多在6g以上,也有到30g (甘草副作用:反酸、腹脹、浮腫)
  4.加減:
  (1)舌紅、唇紅、月經有血塊者→重用黃芩到20~30g
  (2)淋巴結腫大者→加連翹20~30g
  (3)便秘、口臭、潰瘍局部紅腫、色黃→加大黃3~10g
  二、炙甘草湯
  原方:甘草 生薑 人參生地 桂枝 阿膠麥門冬 麻仁 大棗
  黃煌方:炙甘草3~15g 乾薑5~10g 人參或黨參10~20g 生地10~20g 肉桂6~12g
  阿膠6~12g 火麻仁6~12g 大棗15~30g
  1.本方是腫瘤患者惡液質,極度消瘦、貧血時之營養方,以食道、胃、肝、肺癌居多
  (體質極度虛弱、大出血後循環衰竭)→推測用於當時戰爭傷員
  為古代的止血強方,又稱復脈湯
  大劑量生地、阿膠→止血
  人參、桂枝、炙甘草、麥門冬→強心定悸
  本方含19種胺基酸,9種為人類必須胺基酸
  2.本方式用羸瘦、面色憔悴、皮膚乾之口腔潰瘍、腫瘤、乾燥、牙齦出血(晚期口腔癌)等
  羸瘦、貧血、大便乾結者(方內有許多滋陰藥)最有效
  病理性口乾燥-陰虛、津脫→化療,無苔
  3.為方便長時期服用,可加入鹿角膠、蜂蜜做成膏劑
  三、(三黃)瀉心湯(金匱16、17: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原方:大黃2兩 黃連1兩 黃芩1兩
  黃煌:大黃6~12g 黃連3~6g 黃芩10~20g
  1.古代之瀉火止血方,仲景用於吐血、衄血患者
  2.本方可用於牙周炎、牙齦炎及血液系統疾病導致之牙齦出血
  --多伴有唇紅、舌紅、口臭、便秘、失眠、焦慮
  3.市面上作用類似之成藥:三黃片、清膠囊、黃連上清丸(尚有石膏、連翹、梔子,大黃量較大,可能會腹瀉)
  中老年人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者合適
  四、葛根湯
  經方:葛根4兩 麻黃3兩 桂枝2兩 芍藥2兩甘草3兩 生薑3兩 大棗12枚
  黃煌:葛根12~30g 生麻黃5~12g 肉桂6~12g/桂枝10~20g 白芍/赤芍10~15g
  生甘草3~10g 生薑10~20g/乾薑5~10g 大棗15~30g
  1.本方適用於風寒型(疲勞,受風寒,肌肉酸痛)的牙周膿腫、牙髓炎、三叉神經痛、面神經炎
  2.體質:面黝黑、黃暗、粗糙、壯實、嗜睡、咽喉不紅
  →體力勞動或身壯之青年
  3.本方為發汗解表劑,發汗力輕微,服藥後避風寒
  若大便乾結,苔厚者可加大黃
  4.醫案:用葛根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治面癱,有效
  五、附子理中湯 (成藥有附子理中丸→主腹脹、腸鳴)
  黃煌方:制附子6~12g 黨參10~20g/紅參6~12g 乾薑10~20g 白朮10~20g
  炙/乾甘草6~20g
  1.本方為溫熱性強壯藥,可用於虛寒型牙周炎、膿腫等,可消散炎症、消散膿液、破潰癒合
  2.其人多見面色黃暗、精神萎靡、食慾不振、腹脹、腹瀉、小便清長、脈象無力等、局部牙周紫暗漫腫、疼痛不休
  →服藥後,腹部舒適,精神好
  3.臨床經驗:加黃連、肉桂效果更好
  六 溫膽湯(非仲景方,是宋朝時用經方加減)
  薑制半夏10~20g 茯苓10~20g 陳皮5~10g 生甘草3~6g 竹茹6~12g 枳殼6~12g
  乾薑3~6g/生薑3~6片 紅棗10~20g
  1.傳統化無形之痰方 可用於神經症 恐懼症創傷後應激障礙 精神分裂症
  口腔科治舌覺味覺異常 (須先排除腦梗 腦瘤)
  2.適用患者常有下列症狀:
  膽怯 驚恐 虛煩恍惚 失眠 多惡夢 頭昏 頭痛 胸悶 自汗 惡心
  4.加減法:
  煩躁臉油光 黃連
  胸悶焦慮 加 山梔
  腹脹 加 厚朴
  齒痕舌明顯 重用符苓
  5.除煩湯:半夏厚朴湯 加 山梔 枳實 黃芩 連翹
  主治舌體異覺有效
  煌教授讲座笔记----婦人妊娠 (金匱內與婦科有關者有: 產後 妊娠 雜病三篇)
  一、溫經湯(能否懷孕) 金匱: 婦人雜病22篇9條
  原方:吳茱萸3兩 當歸2兩 川芎2兩 芍藥2兩人參2兩 桂枝2兩
  阿膠2兩(另烊,是止血藥) 生薑2兩 牡丹皮2兩 甘草2兩半夏半升 麥門冬1升
  黃煌方:吳茱萸3~10g 當歸6~12g 川芎6~12g 白芍/赤芍6~12g 黨參6~12g
  桂枝6~12g/肉桂3~6g 阿膠6~12g(另烊) 生薑6~12g/乾薑3~6g 牡丹皮6~12g
  生/炙甘草6~12g 薑制半夏6~12g 麥門冬12~24g 紅棗15~30g(為了口感好)
  1.本方是女性調經方,多用於閉經、不孕症、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習慣性流產(連續流產3次或3次以上)
  閉經:(1)原發性閉經-年滿18歲,尚未初潮 (占 5%)
  (2)繼發性閉經-月經已經來潮,而出現6個月月經不行者 (占 95%)
  兩者皆可用溫經湯,但按病變部位,可分子宮性、卵巢性、垂體性、
  下丘腦性閉經,其中子宮性、卵巢性閉經效果較好
  不孕症:”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多為無排卵者、月經量少、月經週期亂、基礎體溫呈單相型
  - 日本經驗:適用溫經湯的婦女大部分伴有手掌皮膚乾裂、角質化
  - 目前臨床所見閉經多與減肥藥與過度飲食節制有關
  - 本方服用期要三個月以上
  - 適用於宮血症(功能性失調子宮出血) (阿膠止血 全方為天然雌激素)
  2.可用於老年性陰道炎、外陰搔癢症、手足皸裂、指掌角質化、黃褐斑、口唇乾枯、髮枯黃脆等
  3.本方適應面較廣,但必須用於羸瘦而乾枯的女子
  溫經湯體質:羸瘦而皮膚鬆弛、腹壁薄而無力、口唇乾燥而不紅潤、皮膚乾枯發黃發暗、缺乏光澤或潮紅或暗紅或黃褐斑、有些患者的手掌腳掌出現裂口、疼痛或發熱感、還有的女性可能出現陰道炎
  4.為方便服用,可加進紅棗、蜂蜜、冰糖等濃煎收膏,也是女性冬令進補的保健品
  平時多食用豬皮、羊肉、牛肉、豬肝等
  5.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溫經湯可作用於下丘腦,促進促性腺素釋放激素的分泌
  6.加減
  (1)腹痛明顯:加大當歸、白芍、牡丹皮、川芎的用量
  (2)出血者:加大阿膠的用量,還可加入生地 (參考炙甘草湯)
  (3)頭痛、關節疼痛者:加大吳茱萸、桂枝、生薑
  (4)大便乾結、皮膚如鱗甲者:可加桃仁
  (5)閉經、基礎體溫低者:可加鹿角膠、制附子
  (6)使口味可口:可加入紅棗、桂圓
  二、當歸芍藥散(保胎)→1.懷孕婦女;2.腹痛 (金匱: 婦人雜病20篇17條)
  原方:當歸3兩 芍藥1斤 川芎半斤 茯苓4兩澤瀉半斤 白朮4兩
  黃煌方:當歸6~12g 芍藥10~20g 川芎6~12g 茯苓10~20g 澤瀉15~30g 白朮10~20g
  ※當歸、川芎、芍藥此三味藥專治腹痛,若無明顯頭痛、腹痛量可減少
  ※茯苓、澤瀉、白朮有利水、消浮腫的作用,若有浮腫,藥量可增加
  1.本方是古代的保胎方,最適用於妊娠腹痛、胎位不正 (有轉移胎位效果)
  2.本方也可用於以疼痛為特徵的婦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子宮附件炎、痛經等
  3.本方對閉經、不孕症也有效果
  4.本方還可以用於婦女常見黃褐斑、座瘡、貧血等 (缺鐵性貧血亦可)
  5.最適合體質:面色黃、貧血浮腫貌、下肢常有浮腫、月經不調、經常腹痛、大便不成形(或先乾後溏)、常常有頭暈、頭痛、心悸等
  6.本方原為散劑,并用酒調和後服用,現在可用膠囊、丸劑,如用湯劑時,要量應減至原方1/3為宜
  7.關於逍遙散,可以看作是四逆散和當歸芍藥散 (胸肋苦滿) 的合方加減
  三、桂枝茯苓丸(生得下) (金匱: 婦人雜病20篇 2條)
  原方:桂枝 茯苓 牡丹皮芍藥 桃仁各等分
  黃煌方:桂枝10~20g/肉桂6~12g 茯苓10~20g 牡丹皮10~20g 白/赤芍10~20g
  桃仁10~20g
  1.本方是古代的催生湯,現代臨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
  (在古代營養不良、疲勞、顛簸、衝撞等,常導致婦女流產,在流產的婦女中,常有胎死腹中,常用本方治療) (胎死服之可下)
  2.本方多用於婦科炎症及相關疾病,如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瘀血綜合症、輸卵管粘連不通、子宮內膜異位政、痛經、異位妊娠、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葡萄胎、產後惡露不盡
  3.本方診斷要注重望診和腹診 (瘀血體質)
  望診→體質強壯、面色多紅、暗紅、皮膚乾燥(查小腿) 或起鱗屑、唇色暗紅、舌質暗
  紫
  腹診→腹部大體充實、臍兩側尤以左側下腹更充實、觸之有抵抗、主訴大多
  伴有壓痛 (腹肌緊)
  4.本方的經典劑型是蜜丸,但目前臨床使用時有膠囊劑及湯劑
  5.加減
  (1)便秘、腰痛、腹痛:加制大黃
  (2)腹痛:加當歸、川芎
  (3)腰腿痛或下肢浮腫:加牛膝
  (4)浮腫、便溏:加白朮、茯苓、澤瀉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皮膚病方
  (不要人命 但可能是內病外表 影響生活品質與心理)
  皮膚病分類:
  1.病毒細菌性皮膚病:單純疱疹、帶狀疱疹(纏腰火丹)(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扁平疣、膿疱瘡(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丹毒、毛囊炎
  2.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濕疹→滲出而得名
  蕁(ㄊㄢ)痲疹→(風疹塊) 過敏
  藥物性皮炎→磺胺類、抗生素類
  異位性皮膚炎、遺傳過敏性濕疹
  3.結締組織及免疫性皮膚病:
  系統性紅斑性狼瘡→侵犯皮膚及臟器的免疫性疾病
  白塞氏病
  4.紅斑及丘疹鱗屑性皮膚病:
  銀屑病→ 病因不明,可能與細菌或遺傳有關
  5.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神經性皮炎 (慢性苔癬)
  單純性痒疹
  6.角化性皮膚病→掌跖(ㄓ)
  7.色素障礙性皮膚病
  黃褐斑→黑色素沉澱
  白癜(ㄉㄧㄢ)瘋→脫色性病變、泛發性白色斑片
  8.皮膚附屬器官
  (挫) 座瘡
  酒糟(漕) 鼻(好發於鼻部)
  斑禿→精神、分泌等
  黏膜病→唇炎
  一、桂枝湯 (太陽病第13.15.54.234.276條)
  治戰場上士兵之飢寒交迫,非發汗、感冒藥,為調和營衛之強壯方
  黃煌:桂枝10~20g 白/赤芍10~20g 生甘草3~10g 乾薑3~10g 紅棗10~30g
  1.本方為皮膚營養劑(調和腠理營衛)→丘疹、糜爛、潰瘍等
  白而乾,局部不紅,色淡為特點
  2.本方可治毛囊炎、座瘡、蕁麻疹、濕疹、下肢潰瘍、糖尿病足、皸裂
  (初期可發可消,潰爛可托可補)
  →桂枝湯合桂枝茯苓丸:下肢潰瘍不收口
  →黃耆桂枝湯 玉屏風散:雙手裂口
  3.桂枝湯是調理體質的方→消瘦、皮膚乾枯、舌淡
  二、葛根湯(桂枝湯 葛根 麻黃)
  1.所適用之皮膚病,以肌肉豐滿而皮膚乾燥,丘疹、鱗屑為特徵
  體質較壯實,不出汗→冬天嚴重,夏輕快(汗出即緩)
  2.常用之皮膚病有→以項背部效果好
  3.體質:黝黑、黃暗、粗糙、壯實、嗜睡、咽喉不紅
  (桂枝症體質者慎用!)
  4.加大黃(推陳出新)、川芎(溫辛、散寒凝,使氣往上走)→用於治療頭面部瘡疾
  三、小柴胡湯
  1.以丘疹、疱疹、糜爛、苔蘚樣變、搔癢劇烈等為特徵
  尤適合過敏性與病毒性皮膚病
  2.帶狀疱疹→劇烈疼痛,可加
  (1)四逆散、連翹(咽炎、淋巴腺腫大)
  (2)紅花瓜蔞甘草
  局部分泌多、浮腫等→可配五苓散
  單純性疱疹→可加連翹、山梔子
  神經性、過敏性、遺傳性皮炎→多配半夏厚朴湯、四逆散等
  3.合方:
  出汗多,口渴→白虎湯
  腹瀉,浮腫→五苓散
  四、桂枝茯苓丸(常加大黃 桃仁承氣湯)
  1.皮膚乾燥起鱗屑、囊腫結節、局部色素沉著、紫暗為特徵
  2.銀屑病、座瘡、脫髮(川芎)、酒糟鼻等
  3.望診:體質較強壯、面色多紅、暗,唇色暗紅,舌質紫暗,
  腹充實,觸有抗按感,壓痛
  4.加減
  (1)便秘、腰痛、腹痛:加制大黃
  (2)腹痛:加當歸、川芎
  (3)腰腿痛或下肢浮腫:加牛膝
  (4)浮腫、便溏:加白朮、茯苓、澤瀉
  五、黃連解毒湯
  1.多用於熱毒重症,見紅、腫、熱、痛、煩者
  2.可治濕疹、膿疱瘡(黃水瘡)→只要分泌物為黃(痰、帶下、瀉、汗)均可用
  3.體質:體強,肌肉堅實,面紅油光,口唇暗紅,目赤多眵(ㄔ),舌質老硬,腹按之不適、抵抗感,易煩躁,上腹痞悶、疼痛,皮膚常有瘡癤,口易生瘡,小便黃短,口嘴苦、黏
  4.加減:
  溫清飲:加四物湯→出血、充血之皮膚病
  溫清飲再加柴胡、連翹、荊芥、白芷、薄荷、桔梗、甘草:荊芥連翹湯→適用於頭面部之 (挫) 座瘡
  合防風通聖散→治毛囊炎
  六、防風通聖散(金元-劉完素) (方組含 麻杏石甘 調胃承氣 當歸芍藥…)
  黃煌: 防風5~10g 荊芥5~10g 連翹5~10g 麻黃5~10g 薄荷3~6g 川芎5~10g 當歸5~10g 白/ 赤芍5~10g 白朮5~10g 山梔子5~10g 制大黃5~10g 芒硝3~6g 黃芩5~10g 生石膏10~20g 桔梗5~10g 甘草3~6g 滑石6~12g 生薑6~12g
  1.本方所治皮膚病→蕁麻疹、座瘡、濕疹、扁平疣
  2.體質:壯實肥胖,面紅多油膩,皮乾燥粗糙,好毛囊炎,食慾好,便秘,唇紅或暗紅
  →有異位性皮炎之治緩病例。
  (防風通聖散變方→麻杏甘石湯 大黃、連翹、荊芥、防風、滑石、桔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必背条文共285条(转载)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傷寒論(條文版) [笈成資料庫]
金匱方解篇1
傷寒論類方 : 卷一 柴胡湯類·四
伤寒论全部药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