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司马迁出生地详考

司马迁出生地详考

孙新征 (司马迁中学  语文组,陕西 韩城 715409) 
张县鹏 (司马迁中学  历史组,陕西 韩城 715409) 

摘要: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为了揭开这位伟大人物的生地之谜,我也做了一些考察和研究,认为司马迁生在陕西省韩城市嵬东乡高门村。 

 关键词:司马迁;韩城;高门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他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写作手法,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和强大动力。那么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生于何地呢?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生在龙门的哪个村庄则没有具体说明。这就给后代学者留下一个探讨的问题。多年来,一些从事司马迁和史记研究的学者在这个问题了作过许多考察,撰写了不少论文和著作。但是看法很不一致。有的说司马迁生于龙门寨,有的说司马迁生于夏阳城内,有的说司马迁生于华池,有的说司马迁生于芝川,更有甚者,大胆提出司马迁生于山西河津。这些说法似有根据,但都难以服人。为了揭开这位伟大人物的生地之谜,我也做了一些考察和研究,认为司马迁生在陕西省韩城市嵬东乡高门村。 

首先司马迁是陕西韩城人。 

1、龙门在汉时夏阳县,汉夏阳即今韩城。主要根据如下: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根据《尚书·禹贡》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又据《孔传》曰:“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即今山西河津县和陕西韩城市之间,跨黄河两岸。《金履祥尚书注》云:“河南至河中府龙门县之西,山开岸阔,自高而下,奔放倾泻,声如万雷,是为龙门。”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认为:龙门山在夏阳县。“龙门山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龙门山在夏阳县,迁即汉夏阳人也,至唐改曰韩城县。”[1](P81)又根据《汉书·地理志》夏阳县唐代颜师古注《禹贡》:“梁山在西北,龙门山在北。”《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夏阳有梁山、龙门山。”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明显看出,龙门山在夏阳,而古夏阳就是今韩城。因而历史上都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 

1960年在陕西韩城发现西汉扶荔宫遗址,遗址距司马迁墓很近,并且出土扶荔宫宫砖一块,砖上文字为“夏阳扶荔宫合壁与天地无极”。夏阳为韩城古名,扶荔宫是汉武帝的避暑名宫之一。此砖据考是宫内遗物。这个文物以实物的形式证明古夏阳为今韩城无疑。 

龙门,又名禹门。在韩城市北30公里处。据《名山记》说,黄河到北,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边都是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在这里临河望观,你会深感"黄河一线天上来,两山突兀屏风开"这句古诗之传神。又据《三才图会》记载:夏禹定为龙门,亦曰禹门渡。此处两山壁立,河出其中,宽约百步,两岸断壁,状如斧凿,传说系夏禹所凿。根据《铧镃山安国岭》记载:龙门山又名葑山,形如笔架,又称笔架山。它峙立黄河两岸,山高892.6米,东岸山高891米。在黄河东西龙门山上,宋元年间,建有禹庙。建筑雄伟,依山而立,亭台楼阁,险拔峻秀。   

2、关于河山之阳怎么解释 

关于司马迁的出生地,山西河津学者抓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这句话,说只有河津才符合这个地理条件。但《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明龙门山在夏阳,另外《汉书·地理志》也指出龙门山在夏阳。从今天的禹门口也能看出来,山断河出,其形似门。既然称龙门,那么黄河两岸的山就都是龙门山。至于说“河山之阳”,则黄河在此地是南北走向,河东河西,说哪边是“阳”似乎都可以,并不能作为有力的证据。王国唯也在《观堂集林》中指出:“然公自云生在龙门者,未必专指龙门山下。”“河山之阳”这句话,也不能做为严格的地理位置来理解,应该是司马迁的一句艺术性描述,说自己少年时代在龙门山和黄河附近的原野上从事耕牧。便是“耕牧”二字,也不能实解,应当是司马迁的自谦之辞,他十岁开始读书,二十岁开始游历,不可能专门从事耕牧,最多是学习之余,偶尔参与耕牧,就像现在农家的读书子弟一样。因为司马迁不是刻板的人,应该做变通的理解。如果他是刻板的人,那么项羽就不会被他写进本纪;如果他是刻板的人,吕后就不会被他写进本纪;如果他是刻板的人,陈涉不会被他写进世家。司马迁写《史记》就是要成一家之言。 

3、司马迁祠和墓建在陕西韩城 

据县志载:“水经注:子长墓有庙,庙前有碑。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太史公曰:迁生龙门,是其坟虚所在矣。”到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寝宫。至于说晋朝汉阳太守殷济在永嘉四年奏请为河津的司马迁墓建室立碑。根据《晋书·帝纪第五》记载,晋怀帝永嘉年间,天下大乱,兵祸已起。西晋的都城洛阳、山西南部,此时都在战乱中,殷济不可能到战乱中的河津去大兴土木。而更有可能在对岸的并无战事韩城芝川。 

4、陕西韩城境内司马迁活动遗迹及传说故事特别多。 

陕西韩城境内司马迁活动遗迹及传说故事特别多:如司马迁倒背《国风》、司马迁和大侠郭谢的交往等等。传说故事虽然没有正史可以直接证明,但是这样的传说总是有来源的,有的事情不可以写进正史,人们就通过最原始的口口相传方式来纪念他们。 

5、山西河津说难以成立 

司马迁是夏阳人(今陕西韩城),这是根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得出的结论,凡是读过《太史公自序》的人,应当不会对此产生怀疑。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和还历史以清白,而不是争一日之短长!山西河津学者为了给自己家乡争取一位历史名人,这样的热爱家乡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他们不惜对有利证据断章取义,而对不利证据视而不见的做法则是有失偏颇。比如,他们抓住司马氏“去周适晋”这一点,来说明司马氏祖居晋地,但既然晋是祖居,那周就不是祖居了?司马氏入晋以后,不久便迁往少梁,少梁当时属晋,后来被秦吞并,改名为夏阳,这等于司马氏又入秦了。司马氏在秦国的知名人士,最早可以推到军事家司马错,从那里相传数代,一直到司马谈、司马迁。说司马迁祖居于秦,应当是最有根据的。 

司马迁的出生地龙门山,与黄河对岸河津境内的龙门山同用一名,好像一座门的左框与右框。而出生于龙门的司马迁,与曾经拥有“龙门县”“龙门郡”名称的河津,似乎有一种沾亲带故的密切关系。河津人作几首诗怀念他,或者在河津立一块碑建一个祠纪念他也不算过分。司马迁作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什么人什么地方,想对他进行纪念,都是可以的,原不必争什么同宗同乡。如果非要较真,那么河津在汉朝叫皮氏县,隶属河东郡,为什么司马迁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皮氏人,河东人?而且所谓的籍贯,本来也不是指出生地,一般来说都是以祖籍或者父亲的出生地为准。司马迁家族,在夏阳(韩城)已经住了七八代,司马迁能算是河津人吗? 

山西河津学者还引用东汉太尉牟融的一首七言律诗为证,说明东汉时的皮氏县(今河津市)有司马迁墓。此事大有可疑,从诗句上看,这首诗用来凭吊别人的祠墓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并没有专指司马迁的意思。其中“一代高风留异国”[2](P1)一句,说的根本不是司马迁的事情,倒像是苏武。而且稍有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东汉时候中国还没有人写七言律诗,所以这首诗若非后人伪托,便是张冠李戴。其被录入明万历元年的《河津县志》,应当是前人的失误。牟融的诗是假的,说东汉时期河津有司马迁墓、祠、碑便不足为信了。 

山西河津学者还引用元代王世诚在《河津县总图记》中,对“迁生龙门”有如下说明和记述:“太史公自序曰:迁生龙门,居于太和坊”。我们不禁要问:王世诚是根据什么说“居于太和坊”?有什么事实根据,就凭他的一句话孤证,显然是不能说服任何人的。 

其次,司马迁是韩城市嵬东乡高门村人。 

1、司马迁祠墓在韩城芝川并不能说明司马迁就出生在芝川。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夏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慕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又据县志载:“水经注:子长墓有庙,庙前有碑。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太史公曰:迁生龙门,是其坟虚所在矣。”到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寝宫。以后,千余年来屡经修缮,增建。高门村地处偏远,交通十分不便,不便于大兴土木,而芝川的甬道是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便于人们纪念他。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表达了自认为是刑余之人,不愿意埋进祖坟侮辱先人,把他的祠墓没有建在他的故居,也算是尊重他的遗愿了。 

2、韩城嵬东乡高门村南有司马迁祖茔和碑楼 

《集解》苏林曰:“长安北门也。”瓒曰:“长安城无高门。”《史记索隐》案:“苏说非也。案迁碑,在夏阳西北,去华池三里。”《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高门原俗名马门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十八里。汉司马迁墓在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夏阳县故城东南有司马迁頉,在高门原上也。”司马迁碑在夏阳西北四里。正义括地志云:“华池在同州韩城县西南七十里,在夏阳故城西北四里。”现在的高门在韩城西南9公里,现分为东、西、北三高门,成三足鼎立之状。在东西高门之间,有司马迁四世祖昌、三世祖无泽、祖父喜和父亲司马谈的墓碑,碑刻“汉太史司马公高门先茔”。现存的两座碑楼上镌刻的文字分别为:“学贯天人”和“嵬山增荣”。司马迁先茔双碑屹立在高门村边。村南洞门现仍镌有“太史故里”四个大字。据高门村年龄较长的村民讲:20世纪60年代初,司马氏墓冢还在,此后才平坟种了地。司马迁的祖先,司马迁在自序中说:“昌(五世祖)生无泽(曾祖),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祖),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今嵬东乡有高门村,高门村南距祠墓约四华里有司马迁先茔,这一点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都说得明白。 

3、韩城嵬东乡高门村附近的徐村现在还有司马迁后裔居住和生活 

司马迁的子孙后代,是可以取信的。王国维说过:“史公子姓无考。汉书本传,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是史公有后也。”韩城市嵬东乡徐村,有清代嘉庆二十二年立的一块石碑,上刻:“维兹同族,世传司马。初序天地,系出重黎。至周失官,尝典史笔。去周适晋,分散他乡。错在秦朝,夏阳居处。喜及后代,高门成茔。官太史者谈,作《史记》者子长。葬史坡而山明水秀,生临观而子孝孙贤。史通因避莽乱,隐居嵩阳,徽为长门嫡孙,改姓同氏,返归故里,徙居徐村。坟墓先茔,不能悉志。自茂至杰,略表所知。”《汉书·杨敞传》记载:“敞子恽,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同州府志·列女传》也说:“杨夫人者,汉太史司马迁女,丞相安平候杨敞之妻也。”徐村人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司马迁的后裔,按中国家族观念和伦理常识:徐村人不可能认一个和自己毫无瓜葛的外族、外乡人为自己的祖先。古高门村即就是原南高门,唐时毁于地震。后裔的一支迁往今老牛坡下的徐村。为什么要迁移到徐村?原因有避祸说和地震毁坏说两种,但是不论哪个原因都不影响徐村人是南高门村后裔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其余后裔分散在东、西、北高门。原址附近现存 东、西、北高门3个自然村,行政中心在东高门。据传说,元代一次大地震,南高门村陷没。冯姓长门冯庆,同姓次门同茂,迁到岭下老牛坡的地方,开垦荒地,建起村庄,取名续村,意思是司马后裔继续居住的村子,后来叫转了,变成今之徐村。这个徐村,无一户姓徐,大多数姓同、姓冯。冯姓祠堂已不存在,同姓祠堂原有七处,今存两座,一座大门额书“汉太史裔”,另一座额书“汉太史遗祠”。上祠墓时规定同姓或冯姓同在,缺一姓不能开祭。至今,同冯两姓不婚,视为同一血缘。  

4.《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的地名“华池”来印证高门! 

索隐案:苏说非也。案迁碑,在夏阳西北,去华池三里。这和现在高门和华池两个村子的地理位置极为接近,根据笔者目测,误差应该在100米之内。现在距离高门村3画里多的华池村今存“司马书院”遗址,据说这是司马迁少时读书的地方。书院遗址有门房五间,西房六间,北厅三间。从残存的半块石碑时上,清晰看辨“司马书院”、“太史其人”的字迹。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大可.史记研究[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2]张天恩.历代咏司马迁诗选[M]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3]吉春.司马迁与太史祠[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讲:司马迁身世之谜
史书的秘密 《史记》背后的司马家族(图)
司马迁祠(墓)
话说河东)司马迁是山西运城市河津人
谈司马迁是河津人
司马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