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战全面爆发时的七大解放区


国共谈判破裂,内战全面爆发,蒋介石扬言三个月灭亡共军,据此,蒋介石制定了内战初期的作战方针是:集中兵力,迅速消灭山海关内解放军之主力,控制津浦线、平汉线两条南北交通大动脉,稳住江南,确保华北。中原解放区首当其冲,在消灭中原解放军后,随即向苏皖根据地进击,再攻延安,扫荡沂蒙,清剿山东,平定华北,尔后转向山海关外,对东北解放区用兵,一举消灭东北民主联军,决心在3-5个月内从军事上解决整个中共,气势汹汹,狂妄不可一世,可是战争结果如何呢?我军七大解放区哪个战区顶住了国军的全面进攻呢?

一、中原解放区(李先念)

中原解放区位于鄂豫皖边境之大别山地区,抗战结束时曾地跨平汉铁路东西,接近武汉,方圆达15万平方公里。国军以25个旅的兵力进攻中原解放区;毛泽东几次急电中原解放军:“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中原突围败在丢了中原根据地,胜在未全军覆没,本来中共中央准备牺牲掉这支部队,丢车保帅争取军事政治上主动李先念为司令员,有二王, 王震为第一副司令,王树声为副司令,准备牺牲掉的丢卒保车的棋子,留给他断后,没想到从30万国军突围出来己是不易,更何况己被围多月。

李先念作为军事家是不走运的,1936年10月,中央命令红四方面军西征,李先念率红三十军奉命参加了这次战役。西征途中,遭到甘肃、青海两省马家军骑兵、步兵及民团十多万人的围攻,损失惨重。1937年3月,李先念临危受命,负责指挥西路军继续西进,抵达新疆,西路军只剩下400多人。 

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在豫鄂边区一支支小股游击武装汇合起来,经过八年惨淡经营,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六大战略区之一的中原解放区。可惜经过中原突围,只剩下7000多人。这是他一生难解之结,从此,他也基本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如果保住了中原,和其他各解放区领导一样保住抗战果实,中国革命的进程也许会更好一些,李先念即使不是元帅,也只少是和粟裕一样位列大将前列,不至于脱军装到地方工作。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华东、山东、东北等解放区的部队在面临国民党军队围攻时,都往延安突围、撤退,那么中国的解放战争还能进行下去吗?

二、苏中解放区(粟裕)

国民党军队进攻苏皖解放区的战略企图是从西、南、北三面缩小包围圈,聚歼华中野战军于苏北根据地,以解除对京沪中心地区以及京沪铁路、津浦铁路南段、陇海铁路东段的威胁,国军是以15个旅12万余人的兵力,进攻苏中解放区。

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第1、第6师和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和兵力3万余人,在苏中(江苏省中部沿江地区)同国民党军整编第83 师第19 旅第56、第57团及旅属山炮营等12万国民党军队作战,连续取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等七次战斗的胜利,共歼敌5万3千余人的辉煌胜利,也是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朱德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三、山东解放区(陈毅)

国军以27个旅19万人的兵力,进攻山东解放区;从6月下旬至7月初开始,起先由第二绥靖区的王耀武和第二十集团军夏楚中指挥4个军先后进击胶济铁路两端以及淄博矿区和平度、掖县,企图挽救鲁省危局,打通胶济铁路全线,消灭山东境内的解放军。

1947年3月,国军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军在山东战场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特别是7月分兵后华野连战连败!在决定山东解放区生死存亡的南麻、临朐战役中,华野受到重挫!8月彻底丧失沂蒙山根据地,沂蒙山区根据地失守,使华野进入最困难、最黑暗的艰苦时期。

陈毅在内战爆发的初期战绩是六战五败一平。

陈毅对党中央绝对忠诚,但绝对忠诚并不是军事指挥艺术强的同义语。陈毅军事指挥的水准让三位领导十分不满,尽管他们与陈毅的个人感情十分亲密。

这三位就是张鼎丞、邓子恢、曾山,他们分别是华中军区司令员、华中分局书记和政治部主任。在两淮保卫战失利后的10月4日,他们联名,直接向毛泽东发去了史称“陈毅不会打仗”的电报。电文称“对陈(毅)这几个月在华中指挥亦深表不满。陈毅自六月率山东野战军南下鲁南、两淮以来,四个多月里指挥失当,重大决策失误不断。”三人建设华中与山东野战军合并,军事上由粟裕指挥。电文最后说:“以上是我们三个人通过这几个月来观察,所取得的共识,本知无不言之义,直告主席及中央。是否妥当,请主席及中央决定,但望勿告陈。”共产党员忠诚事业的品格表露得淋漓尽致。

接电报后,毛泽东同意华中、山东两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统一指挥的建议,并电告陈、粟等人:“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须共同决定。战役指挥权交粟裕负责,粟裕有战场的最终机断权。”之后,粟裕高超的军事才能开始超值发挥。同年12月,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联手,取得了宿北战役大捷,一举全歼蒋介石整编69师共两万三千人,在国民党开国大期间给国民党当局一个极大的难堪。此战,也扭转了华东战场共产党军被动的局面。1947年1月,山东与华中野战军正式合编成华东野战军,取得鲁南战役也称峄枣战役胜利,歼灭国民党军 2个整编师师部、4个旅又1个快速纵队共53530人。1947年3月8日华野再发起莱芜战役,又歼国民党军绥靖区前方指挥所及两个军部7个师5.6万人。5月13日,再打孟良崮战役,“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籍如探囊取物”(毛泽东语),全歼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74师并击毙师长张灵甫。这一系列的战役,让中共的军史熠熠生辉。

四、晋冀鲁豫解放区:(刘伯承)

国民党纠集10个军,28师,25万人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

在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下为配合中原、华东人民解放军作战,于8月10日至22日,向开封至徐州段的陇海线出击,歼敌16万余人。9月3日至7日发起定陶战役,歼敌整编第三师及所属两旅一团共17万余人,活捉敌师长赵锡田。自10月28日至31日,又以远距离奔袭战,在鄄城以外歼敌9000人。陈赓、谢富治等领导的晋冀鲁豫第四纵队与太岳军区部队配合,于7月至9月间,在晋南地区先后迎战胡宗南、阎锡山部,歼敌18万余人。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于1946年11月在滑县地区歼敌11万人;12月在鲁西南歼敌28万人;1947年1至2月,向豫东及皖西北出击,歼敌9000人。晋绥人民解放军和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太岳部队发动晋西南战役,粉碎了敌军西渡黄河进击陕甘宁边区的企图。

五、晋绥解放区(聂荣臻)

国民党北平行辕集中第十一战区孙连仲和第十二战区傅作义部共11个整编师7万人的兵力,从东西两面沿平绥路向张家口进攻,东北保安司令部亦配合以一部兵力进击赤峰,以图将活动于这个地区的解放军围歼。
1946年在国共合作破裂后,内战正式开锣打响,7月中央决定以晋绥军区贺龙外加聂荣臻部集中五十几万人的兵力拿下大同,石家庄,保定等地。此时杨成武率部主力四万围攻大同,前敌总指挥是张总逊。而阎锡山楚溪春所部万余则坐困危城倚仗碉堡工事拒守,由于晋中铁路被毁,国共又在各个战场全面打响,这时国民党方面可调用的机动兵力仅剩下了傅作义手下盘聚归绥的几万生力军。

鉴于兵力处于劣势且形势严重,傅作义的如意算盘是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傅作义以董其武部外加嫡系三十五军一部约二万人前出集宁,威胁大同。董部闪电出击,一战仅用数小时就击溃了把守集宁门户卓资山,守军王尚荣旅全线崩溃,仓皇退却。董部于是对集宁城内的乌兰夫所部形成了包围态势。而直到此时聂荣臻还没搞清傅部地兵力和主攻方向。在最终得知前线的严重情况后,聂荣臻,贺龙急调八个旅共四万多兵力对董部实行反包围。当时的形势是董部三个师对城里三个团,外面解放军八个旅围上了董部三个师,两层皮夹一层馅,形势对解放军极为有利。董部当时唯一的希望就是吃掉城内守军,然后固守待援,而此时傅作义孙兰封主力部正在向集宁方向运动。

由于受到守军的坚决抵抗,再加上城外对傅军实施反包围的解放军四面挤压,此时攻集宁的董其武部已经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几个师均伤亡惨重,关键时刻,董部暂11师师长杨维垣当着士兵地面亲手切下自己的手指立誓表示退缩者杀无赦,董部人马于是拼死向前,和我守军展开了殊死巷战,这时聂荣臻再次犯了一个战略错误,聂抽调围城的大部分兵力去迎击来援的郭景云101师。正因为围城的兵力被大部撤走,董其武部遂趁势一鼓作气拿下了集宁。而进击郭景云部的兵力在受到郭部炮火轰击后误认为敌军众多,最后也不战而退。集宁失守,大同之围不战而解。集宁大同之战以聂荣臻的彻底失败告终。此战解放军死亡两万余,伤四万余,经过一个半月的战斗晋察冀,晋绥两军区兵力由近二十万到仅剩十万出头,当然傅部损失也有近两万,但还是不能不说这是一场大败仗。

当时延安方面已经印出了我军攻克归绥的报纸,当毛泽东得知失利的消息后,曾恨恨的说:"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集宁之战结束后,晋察冀军区上下弥漫着浓重的悲观失败情绪,上下都对傅作义部十分恐惧。其实这时傅部不过五万人,而解放军则有十来万人,傅部胜在有大炮飞机助战,双方其实还是旗鼓相当。傅部的下一个目标是重镇河北张家口。鉴于我军新败,兵无战心,聂荣臻原有意放弃张家口,只是在军委的严厉催促下才准备保卫张家口。聂部的防线原是以傅部沿铁路线方向进攻张家口所做的,而傅作义则采取了骑兵加步兵长途奔袭的战术,绕过了守军防线,直捣张家口的后门张北。这次行动和当年傅作义奇袭百灵庙如出一辙。可惜聂荣臻再次判断失误低估了傅作义。

傅部攻克张北后,直捣张家口城外最后一道天险狼窝沟,这时傅部偷听到解放军的电话得知援军要到傍晚才能赶到,于是在飞机坦克助战下不顾疲劳而发动强攻,不久守军教导旅就因伤亡惨重,不得已向张家口方向撤退。这时张家口的失馅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因为时间仓促,张家口为解放军过冬准备的被子,成衣,棉花,粮食全都来不及带走,很多装的满满的仓库在撤退前也被迫付之一炬。再加上傅军行动的迅速,空中还有飞机的轰炸,部队撤退中的损失也很大。

张家口失守后,晋察冀军区的这个冬天很是难过,没有粮袜官兵多有冻伤致残的,当时晋察冀军区人口不过百万,却要养活二三十万的部队,老百姓的负担之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军民关系的紧张也就在所难免,缺乏群众的支持,侦察情报工作就很难展开。这也是傅部能长驱直入不被发现的一个原因。

一战失大同集宁,二战失张家口,这在聂荣臻晚年的回忆录中也有很悲痛的描述,聂本人也总结说战术上犯了很多错误。此战过后,晋察冀军区受到了中央的严厉批评。聂荣臻也一度被彭真所替带而被变向夺了权。

公正的讲,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并不比解放军的差,都是人,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谁都会犯错误,解放军也不是神话,至少在此战中,傅部顽强的斗志和高超的战术技巧还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六、陕甘宁解放区(彭德怀)

国军以19个旅15万人的兵力,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被誉为“革命圣地”。清清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吸引着无数热血青年和爱国民主人士,但是也成了蒋介石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转入战略进攻之际,蒋介石发了狠心,严厉要求一定要对“匪军老巢”延安实行“犁庭扫穴,切实占领”。

国民党军队用来进攻陕甘宁边区的总兵力共34个旅25万人。由胡宗南直辖的15个旅由宜川、洛川向北推进,担任主要突击任务;以马步芳、马鸿逵、邓宝珊部辅助突击,企图一举攻占延安,摧毁中共中央,或者逼迫中共中央东渡黄河,再在华北同人民解放军进行决战。

当时在陕北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装备上与进攻的国民党军队相比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当时在陕北的人民解放军只有正规军一个纵队,下辖两个旅,还有两个旅,总共兵力约3万人,武器装备也没法和敌人相比,一时延安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该怎么办?经过对形势的分析,毛泽东坚定认为,蒋介石在其进攻能力快要枯竭的时候,下这么大力气来占领延安,自以为得计,实际上完全无损人民战争胜利的大局,并不能挽救其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同时应该看到,此次进攻延安,蒋介石是下了赌注的,不仅投入了自己的大量嫡系部队,还在西安集中了近100架飞机,这些飞机占到了国民党空军的3/5。而我陕甘宁边区,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都和敌人相差甚大。经过认真研究,中共中央、毛泽东决定放弃延安,全部撤出,留下一座空城。

毛泽东要放弃延安?为什么要放弃延安?这是当时延安的许多军民都想不通的,从感情上不能接受。当地的老乡更是想不通,毛泽东用更加通俗的语言耐心做他们的工作。“譬如有一个人,背个很重的包袱,包袱里尽是金银财宝,碰见了个拦路打劫的强盗,要抢他的财宝。这个人该怎么办呢?如果他舍不得暂时扔下包袱,他的手脚很不灵便,跟强盗对打起来,就不会打赢,要是被强盗打死,金银财宝也就丢了。反过来,如果他把包袱一扔,轻装上阵,那就动作灵活,能使出全身武艺和强盗对拼,不但能把强盗打退,还可能把强盗打死,最后也就保住了金银财宝。我们暂时放弃延安,就是把包袱让给敌人背上,使自己打起仗来更主动,更灵活,这样就能大量消灭敌人,到了一定的时机,再举行反攻,延安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手里。”

毛泽东还鼓励广大战士说,我们打仗,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到了延安,他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要告诉同志们,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1947年3月18日黄昏,毛泽东从容地吃过晚饭,同周恩来一道撤离延安。在主动放弃延安后的一个半月里,西北人民解放区以不足3万人的兵力,按照毛泽东提出的“蘑菇战术”,同比自己多达10倍的国民党军队从容周旋,三战三捷,消灭国民党军14000多人,拖住了胡宗南这支蒋介石的战略预备部队,有效地策应了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并为西北战场和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真正实现了毛泽东所说的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美国政府在1949年发表的《白皮书》,对这段历史有着这样的评价: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1959年,台湾编写的《戡乱战史》也说:在西北战场上,“战斗进行中,我军因情报搜集无法进入匪区……影响于指挥及部署之行动不小”。而共军则“始终凭借其严密的情报封锁,灵活之小后方补给,以避实击虚,钻系流窜……不行主力决战。尤以陕北原已人烟寥落,匪复利用其地方组织,将仅有之人与物资等可资利用之力量全部撤离,使我军行动之区,渺无人迹;行军作战,均发生极大之困难”,“我军主力始终被匪牵制于陕北,一无作为,殊为惋惜”。这些事隔几年、十几年后所作的评论,倒是多少说出了一些真情,也更加证明了毛泽东这位战略大师当初主动撤离延安决策的正确性。

1947年7月31日,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定名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的成立,是为了迎击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到9月14日至16日的岔口、关庄追击战,西北野战军打退了国民党军在西北的重点进攻。之后西北野战军一直在与胡宗南主力缠斗于西北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并扩大和巩固了陕甘宁解放区,为尔后解放整个大西北地区创造了条件。

七、东北解放区(林彪)

国军以16个旅16万人的兵力,进攻东北解放区;杜聿明与别人不同,他碰到的是一颗软钉子———林彪,没费多大劲就打得林彪千里大溃退。

东北最初的交手,应该说,给双方带来了与事实正好相反的误解。在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交火中,林彪手下四纵吴瑞林的主力包围了廖耀湘新六军22师一部,猛攻一夜,伤亡数千,竟根本无法撼动对手,只得被迫撤退。"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六军。"复仇的心态,反映的是共产党部队吃亏在先。

怀疑共产党军队及其统帅战斗能力的不仅是国民党人。林彪很快以战区统帅身份,亲率两个师围歼国民党十三军一部于秀水河子。但杀鸡用牛刀的小胜后,随之而来的是锦州、本溪、四平和长春等城市的一连串陷落。当时连林彪的老部下也开始怀疑这位在苏联养病8年的常胜将军在一路下令放弃四平、长春,"逃"过松花江后,是不是已经"不会打仗了"。

在这样的前提下,1946年的5月30日,东北所有战况和国民党将领的陈词,才让蒋介石做出了一个令他无法回头的错误判断:共产党和林彪的部队不过如此!由此,他最终确定"用武力解决中共"的决心。1946年6月26日,全面内战爆发,马歇尔的调停计划彻底失败。离开中国之前,这位未来的美国国务卿曾预言,美国纳税人的金钱由此都将彻底浪费。

初战已经向林彪显示,通过强行军抵达的共产党部队极度缺乏武器弹药和被服粮食等物资,其火力根本无法和国民党精锐部队正面对抗。这让杜聿明一度困惑为何找不到共产党主力决战。原因其实没那么复杂--林彪意识到他那些缺兵少枪的部队只要和全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王牌部队打几次消耗战,便将消耗殆尽。随后,随着杜聿明打通从华北到沈阳的通道,毛泽东试图独占东北的计划很快改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准备"背靠苏联、朝鲜、外蒙、热河,创造强大的根据地"。

在东北农村根据地尚未巩固的情况下,共产党很快意识到,需要通过有限的战争来争取停战,赢得喘息的机会。

共产党避免决战的另一面则是进行一场特殊而重要的军事行动:剿匪。从初入东北到1946年3月,为配合土改,民主联军部队东北全境共进行较大的剿匪战斗212次,共毙伤俘虏土匪78495人,缴获数千枪支。东北的土改直接动摇了土匪的生存基础,剿匪不仅得到了给养,而且稳定了土改成果,让大批农民加入到民主联军的行列。

四平之战,解放军战史的数字显示,民主联军共伤亡8000多人,黄克诚、邓华等多个主力部队基本丧失战斗力。而在从四平向松花江以北的撤退中,民主联军不但放弃了除"南满"、辽东等极少数根据地外,松花江和长白山以南所有地区,还在撤退中再次损失和掉队约5000人。

但国民党之后却很快发现一个他们无法消除的困惑,那就是,在国民党精锐部队战斗力逐步消耗衰退的同时,共产党的部队却越打越多。战后官方统计的数字很好地解释了这背后的奥妙:在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前3年,全东北参军人数超过100万人,这还没有包括国民党军被俘后加入到共产党部队的数十万人。而国民党部队在东北人数最多的时候,也不过刚刚凑满百万。

林彪率军撤到松花江北岸,也是他军事威望的历史低点。毛泽东此时一纸电令,反而将东北党政军大权进一步集于林彪一身。善于用人,用人不疑是毛泽东最厉害的一点。共产党在"北满"和"南满"的全盘战局反而可以统一部署,这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得以实现的基础。

此时国民党东北军事统帅杜聿明却指挥不动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后者因为和廖耀湘争功,多次违背杜聿明的作战命令,让林彪得以从四平脱身。杜聿明更想不到,日后蒋介石会让一个无能而自负的陈诚来东北,目的则是接收自己打出来的"成果"。

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可以说是国民党数一数二的战将,其战略水准和决断能力或许不比黄埔四期的师弟林彪逊色多少。他也敢违抗蒋介石命令,越过长春外围的国共心理停战线,将林彪一直追到松花江北岸,让林彪部遭受重大损失。杜聿明其实清楚地意识到,任何情况的休战对于共产党来说,都是比国民党更有利的喘息和重振之机。

进入东北初期,杜聿明率领两个军的兵力就从山海关一路向北,几乎兵不血刃地攻克锦州。半年后,他率领包括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7个军兵力,却多次攻打本溪失败。虽然最终在他领导下,廖耀湘指挥新六军战术得当,先后攻克本溪和四平,但国民党军已是损失惨重。杜聿明意识到,时间的天平更加有利于共产党一方,而不是自己--每一次喘息,共产党部队的恢复能力都使他们变得更加难以对付。杜聿明的判断是准确的,但追击到松花江畔后,他的部队也已是强弩之末。随后15天的协议停战,4个月的实际停战,他只能接受这一现实。

1946年10月19日,杜聿明调集8个师共10万人马,兵分三路进攻民主联军"南满"根据地。这是共产党军队当时在东北松花江和长白山以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其作用是牵制国民党军北进。共产党主力不过第三、第四纵队,实力仅相当于两个师,却在新开岭丘陵地带果断包围孤军冒进、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第二十五师。部队在韩先楚指挥下,不惜以重大伤亡的代价,换取全歼二十五师这支曾参加过远征军的国民党嫡系主力,创造了在东北战场第一次全歼国民党一个整师的战例。

不过东北战局并未能如此轻易逆转。随着林彪大军北撤,位于"南满"的共产党偏师也被迫撤退到长白山这个地理上的绝境。1946年12月,郑洞国再次率6个师的兵力进攻"南满"根据地。部队为了开辟战线,派遣"四纵"深入国民党后方"安东-沈阳"一线作为牵制,林彪的大军也开始在次年1月趁松花江封冻,主动渡江南下,迫使杜聿明抽调进攻"南满"的部队迎战,才缓解了围困"南满"的压力。

对于国共双方来说,东北严酷的气候是共同的敌人。共产党最初的主力多数来自南方,国民党军队甚至来自更远的滇缅战场。不过后者装备更好,相比之下,当"四纵"准备南下安沈路作战时,陈云和肖劲光甚至要发动留守临江的"三纵"官兵脱下冬装,支援挺进敌后的"四纵"官兵。国民党军队无法想象,就是这样,共产党军队还会在零下3~40摄氏度的严寒中长途奔袭,反复渡江作战。林彪亲自渡江指挥部队,进攻怀德小城驻守的国民党新一军一个团。东北民主联军就这样,在艰难中反复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分散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杜聿明的军事机器就这样,开始在1946年的寒冬中一点点被侵蚀。

1946年处于战局困境中的杜聿明,曾和副手郑洞国进行模拟兵棋推演。杜聿明认为,如果林彪从5个方向开始反攻,国民党军的形势将无法逆转。1947年5月13日,东北民主联军果然以杜聿明所预测的五路同时发动攻势,兵力不足的国民党军疲于应付,东北攻守之势开始转换。

陈明仁回忆他当时在四平城头看到东北民主联军攻城炮火之猛烈,他2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竟从未曾见。他可能还不知道林彪大军在进攻怀德这样的小城时,就动用了一个主力纵队"二纵"(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前身)和数百门大炮。国民党在东北拥有的火器优势开始不复存在了。

兵力优势同样如此。1947年陈诚抵达东北,将杜聿明和熊式辉的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后,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将东北国民党兵力扩充到14个军,4个兵团共54万人。与此同时,东北民主联军也将大批地方武装编入到野战部队。当年9月,陈诚命令刚从苏北和华北战场抵达的部队进攻锦州以西的冀热辽根据地时,民主联军的部队已经扩充到9个纵队,共27个师,另有10个独立师和2个骑兵师,还组织了一个炮兵司令部。29万人的主力部队和22.7万人的地方武装,在总兵力上已经和国民党军旗鼓相当。

这个均势不过"保持"了仅半年。1947年林彪的秋季攻势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政委罗荣桓在《教师爷滚蛋了》一文中,几乎是清算了陈诚抵达东北后的损失。5个月时间,陈诚丧失了18座城市、550万人口和6.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损失了包括30名将官在内的13万部队。仅仅在1947年9月14日到11月5日的50天内,国民党军就损失6.9万人,丧失15座城市。这种溃败用大雪崩来形容毫不为过。陈诚不得不通过其夫人游说宋美龄和蒋介石,最终逃离东北。

到蒋介石第三次东北易帅于卫立煌,国共东北版图也发生了改变。国民党军从过去占领松花江以南的大片区域,变成孤立于沈阳和长春等24座大中城市。秋季攻势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毛泽东的意图已经跃然纸上。林彪也不给卫立煌喘息之机,持续在零下30摄氏度严寒中发动冬季攻势。到冬季攻势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已经仅存于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大"孤岛"。

45年抗战胜利后,主力部队应该有:

1、山东8个主力师(后一、二、三、七师全部,五、六师大部到东北);

2、新四军一师3个主力旅(或可称之为苏浙军区一、三、四纵队);

3、新四军三师3个主力旅(后到东北)

4、中原军区(李先念部)3个旅(皮旅、五师十三旅、王震的三五九旅)

5、晋冀鲁豫军区(刘邓部)4个旅(冀鲁豫杨得志部、冀南陈再道部、太行陈锡联部、太岳陈赓部各一个旅)

6、陕甘宁应该有2个旅其中一个为新四旅;

7、晋察冀军区(聂部)亦应有3个旅;

8、新四军二师五旅、四师九旅亦可算上。

以上共计28个旅(山东的师相当于旅,兵力略多)。东北即有8个多旅,占三分之一弱,超过其他战略区。

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兵力部署分布表》(截止1946年7月1日,表中整编师仍按军统计)

1、华中解放区:11个军,31个师,27.2万人;

2、晋冀鲁豫解放区:10个军,28师,25万人;

3、中原解放区:10个军,25个师,21.7万人;

4、山东解放区:10个军,27个师,19.1万人;

5、晋察冀解放区:7个军,18个师,16.2万人;

6、东北解放区:5个军16个师,16.1万 人;

7、陕甘宁解放区:7个军19个师,15.5万人;

8、晋绥解放区:7个军20个师,9.7万人;

9、广东根据地:3个军,9个师,7.5万人。以上合计:70个军,193个师,158万人。

此外,还有非正规军51.69万,特种兵部队22万人。

《国民党军简史》,列出了国民党军兵力分布统计表,统计时间截止:1947年6月30日。

合计:373万人。

其中各战区合计:正规军86个军(整编师),151.5万人。非正规军64.9万人,特种兵部队36.6万人。合计252.9万人。

除战区外,还有国防部直辖:特种兵0.46万,空军16万,海军3万,机关学校101万。

各战区兵力如下:

第一名:华东中原区,共109.78万人。

⑴陆军总司令部,顾祝同,43个军,115个师,67.1万人。
另,非正规军20.9万,特种部队14.3万,合计:102.3万。
⑵武汉行营,程潜,1个军,5个师,3.3万人。
另,非正规军0.98万,特种部队3.2万。合计:7.48万。

第二名:华北区,共41.67万人。

⑴北平行辕,李宗仁!9个军,30个师,19.7万人。
另,非正规军7.15万,特种部队2.64万。合计:29.49万。
⑵太原绥靖公署,阎锡山,5个军,15个师,7.05万人。
另,非正规军3.5万,特种部队1.63万。合计:12.18万。

第三名:西北区,共38.56万人。

⑴西安绥靖公署,胡宗南,8个军,27个师,18.15万人。
另,非正规军2.98万,特种部队3.8万,合计:24.93万。
⑵青宁马家军,3个军,7个师,3.6万人。
另,非正规军1.1万,特种部队0.54万。合计:5.24万。
⑶西北行营,张治中,4个军,12个师,6.5万人。
另,非正规军1.24万,特种部队0.65万。合计:8.39万。

第四名:东北区,共33.23万人。
东北保安司令部,杜聿明,7个军21个师,15.6万人。
另,非正规军11万,特种部队3.63万。合计:33.23万。
(注:这个数字有点奇怪,正规军15.6+非正规军11+特种部队3.63=30.23万,这里给出的合计却是33.23万,可能是印刷错误。)

第五名:大后方,共32.3万人。

6个军,16个师,10.5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敌人三路大军重点进攻延安,为何最后仅剩胡宗南部留在陕北挨打
[图文]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图文资料(1)
2015年汪东兴在北京病逝,去世前曾说了一番话,让人感动不已
1947:延安保卫战的幕后
决战之后——国军为什么会输
四野最惨烈的一战,林彪下令死守塔山,战后八位将帅同葬塔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