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题中寻真:心

被称为“生之本”的是

A.脾

B.肾

C.心

D.肺


心开窍于舌的主要机理

A.手少阴之别系于舌本

B.心血荣于舌

C.心气通于舌

D.舌为心之外候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由于

A.心者,生之本

B.心主身之血脉

C.心主神志

D.心藏脉,脉舍神

E.心者,君主之官


五脏——心常考点

  1. 心的生理功能的理解

  2. 心在窍为舌机理


心的实体位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横膈之上,形如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血脉与主神明。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其经脉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环运行的功能。

 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首先有赖于心之阳气的充沛。其次是血液充盈。第三是脉道通利。当然,肺之助心行血、肝之主疏泄调畅气机,以及宗气的盛衰,均与心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


由于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位于胸中,所以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反映于脉象、面色、舌色以及心胸部感觉等方面。若心之气、阳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可见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舌色红活荣润等。若心之气、阳不足,血液亏虚,或脉道不利而血流不畅,则脉象细软无力或结代,面色无华或晦滞,舌色淡白或紫暗,并见心悸、怔忡等;若心脉痹阻严重,则见面、舌青紫,心前区憋闷,甚则刺痛,脉细涩或结代等;心的阳、气亢盛或阴虚火旺,又可见脉数、舌红等症.


 2.主神明

 心主神明,又称心主神志或心藏神,是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体心理活动的功能。神明,可简称“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泛指人的整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包括生理与心理活动两个方面,常通过人的意识、面色、眼神、言语、形体动态和对外界的反应等得以反映。《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说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指广义之神。狭义之神,指人的心理活动,中医传统上称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所主之神,是指广义之神,如明·张介宾《类经·藏象类》中所说:“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是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中医理论对心理活动的认识,主要反映在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两方面,并认为五脏均参与人的心理活动。《素问·宣明五气》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但心是心理活动的主宰,对各种心理活动起着整体调节作用。就人的认知活动而言,《灵枢·本神》指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充分说明了心为心理活动的中枢,故《灵枢·邪客》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就人的情感活动而言,亦由心所主宰,喜、怒、忧、思、恐等都是发于心而应于其他脏。张介宾《类经·疾病类》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心主血脉与主神明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生命的存亡,故《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这两种功能之间又息息相关。一方面,心神主宰调节全身生理活动,包括心脏本身的搏动和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另一方面,心神有赖于心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主宰作用。故《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在病理情况下,两者常相互影响。如紧张、愤怒、焦虑等心神变化,常可伴有面色和脉象的改变以及心胸部感觉的异常;反之,心血不足,或血行失常,则会出现精神恍惚,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或烦躁、神昏狂乱等心神失常的表现。


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即血脉,又称脉管、“血府”,有运行血气、约束血行,并反映五脏功能状态之作用。在结构上,血脉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外行于肌肤皮毛之下,内走于脏腑器官之中,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结构。由于血脉结构上与心相连,功能上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故《素问·五脏生成》说:“心之合脉也。”脉的状态常反映着心主血脉的功能。


华,有精华、光彩之义,属于外在的表现。心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状态可通过面部的色泽变化及表情显露出来。由于心主血脉,而人体面部的血脉特别丰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所以,面部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2.心在窍为舌

舌的主要功能是搅拌食物,主司味觉,调节语音。

 舌为心之苗窍。首先,舌的感觉、味觉和调节语音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明的功能;其次,舌是一肌性器官,含有丰富的血管,又无表皮覆盖,故舌色最能灵敏地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再次,手少阴心经之别络系舌本,故心的功能状态可从舌上反映出来


  3.心在液为汗

  汗液是人体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作用,从汗孔排出体外的液体。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故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汗液的分泌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开阖作用的调节。汗液的分泌与排泄有调节体温、保持机体阴液与阳气的平衡、排出废物与邪气以及润泽皮肤的作用。


   人体出汗,一般可分为散热性出汗与精神性出汗两种。散热性出汗的目的是为了发散体内的热气,如气候炎热,衣被太厚,或动而生热,此时体内之热随津液外泄而散发;身热用发汗药,热随汗解,亦属于此类。此类汗出一般与心关系不大,但也有人认为汗为津液所化,而血与津液同源互化,心主血脉,故称汗为心之液,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说:“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精神性出汗是指人在精神紧张、惊恐、愤怒或疼痛时出汗。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主宰人的精神活动,故精神性出汗与心有关,如《素问·经脉别论》说:“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由于汗与心的关系密切,故汗出过多,常会伤及心之气血阴阳,而见心悸怔忡等;反之,心的气血阴阳不足,也会引起病理性出汗,如心气虚则自汗,心阴虚而盗汗,心阳暴脱则见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


 4.心在志为喜

 喜,常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紧张解除时的情感体验,中医认为与心的关系密切。在生理情况下,心的功能正常,可使人处在愉悦的心境之中,即使有情绪应激,也易趋向良性、肯定性反应,常表现为愉快、喜悦等;而喜悦的心境,又有助于气血的和调与流畅。《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在病理情况下,心有病易致情志异常,表现为“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灵枢·本神》)。而喜乐无制,又可使心气涣散,耗伤心神。《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其临床表现,轻者精神涣散,思想不易集中;重者则精神错乱,甚或心气暴脱而亡。由于心主神明总赅五志,故不仅过喜伤心,五志的异常皆可伤及于心。如《灵枢·口问》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参考答案:C、AC、C


特别说明:第二小题答案历来有争议。有人认为,心血荣于舌也应属于心开窍于舌的机理。但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综合考纲的答案心血荣于舌不作为正确答案。这里可作以下理解,心主血脉、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若心血不足,则舌淡……。心血荣于舌只作为心开窍于舌的表现而非机理。另外舌为心之外候其实是心开窍于舌的另一说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心脏为五脏之大主 心脏有六大神奇功能
五脏--心
五脏的生理功能之心的生理功能
《中医药学概论》解读(十二)
认识中医--脏腑、心与小肠的功能
道医学堂丨道医五臓概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