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伏酷暑话风扇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有一段智取生辰纲故事,其中有一段诗写到:“赤日炎炎似火烧,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是我国古代大宋时期,山东伏天的真实写照,这两句詩是作者施耐庵凭感觉写的,山东的伏天也是很热的,但不是最热的地方。

我国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气象专家们认为,四大火炉是伏天气温最热的地方。伏天,北半球大地接受的太阳光照十分强烈,夏至时太阳垂直光照已经达到了北回归线,气温达到了通常的最高值。稍后虽然阳光直射的角度开始向南移,但是这时地面吸收太阳光照的热量,正在向空气中释放,因此这伏天也是一年中,全国大部地区最热的时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热在三伏。

夏至不久,全国大多数地域就进入了伏天,尤其是那些具有特殊地貌环境的地方,就会出现比相同纬度的最高气温,使人热得很难捱。这些气温高的地区,用现代的词描述,就是烧烤模式。比如,据气象预报称,720日自南向北一片片的地区,真的酷热难捱了。

台北的气温是26--33℃;海口的气温是26-31℃;广州的气温是27-35℃;长沙的气温是30℃—38南京的气温是25-35;重庆的气温是31-40℃;武汉的气温是28-37℃;西安的气温是28-40℃等,而传统的四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西安仍是全国最热的地区,这四大火炉还仍是那么热。

东北的长春、哈尔滨,新疆的乌鲁木齐,西藏的拉萨等少数地域似乎凉爽些,这是因为东北的纬度高一些,它们的位置处在较北方,离开赤道的阳光的直射会远一些,会受北方的干冷气温影响较大一些,因此也就凉爽一些;西藏拉萨处在青藏高原,虽然纬度低一些,但它的高处不胜寒,青藏高原平均几千米的高度因此就凉快多了。

当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里的人们早已适应那里的环境。但一旦气温波动,那里的人们也仍然是一样酷热难捱。

远古时期、渔猎、农业文明时代,人们总想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没有工业文明的到来,这只是一种幻想而已。最不能使人相信的是那些神话。比如,后羿射日的神话,把酷热的原因说成是天上的十日所至,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使天下人不再受酷热的煎熬,这种神话只是一种幻想。而我们的太阳系只有寿命百亿年的一个恒星,就我们现在所知它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从没有过十日恒星的时段,而神话说成天上曾有十个太阳,这就是不可信的,这就是人们的幻想。神话只是人们的某些企望的表达,甚至是一种错误的表达。改变人们这种幻想的是人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技术,除此而外别无它策,

正如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是期盼减轻繁重体力劳动,但因处在农业文明时代,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企望也只是一句口号而已,根本是不能实现的。甚至人们期望织女可以一夜织出很多的锦缎,这也就是人们对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期望,实际上是人工劳动不会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机器的大规模使用的工业文明时代才有这种可能。

又如,人们和酷暑的天气争斗,在农业文明时代也只好是躲避,或是使用最原始的风扇了,无论他是皇亲国戚,还是权贵富豪都使用人工的扇子,只是扇子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不同而已,而基本功能都是制造人工风,无论有极少的扇子制作的多么精美。

自古以来,人们就想着躲避酷暑,想到了一些对付酷暑的方法。比如,在水中冲凉、或是在水中游泳、或在树下乘凉等等。不过他们不会远道去西藏,或是东北,因为那时人们还不能为躲避酷暑乘飞机飞去那么远的地方,因为那个时代也不可能有飞机,甚至连制造飞的想法都不可能有,只能想到制作一个大鸟而已。人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扇子来制造人工风,用这种人工制造的风来扇动空气,使空气流动为人体进行物理散热解暑。

所以远古最早的扇子应是植物的大叶子,或是鸟类的羽毛的天然材料制作的。这种扇子不易长期保存,也不会留下任何遗迹,所以也不会有更多的出土文物来证明,我们只是推断而已。

由于丝帛纺织技术、造纸术等的出现,又出现了丝绸或是纸扇、木制的折扇等。那时无论穷富,扇子都是人们寻找凉爽的办法。只不过富人使用的是丝绸或帛制作的扇面,或许是折扇,或许是面积较大的扇子,更广大的大众仍然使用植物叶子制作的蒲扇,因为自然界存在的大的鸟翼极少,因为生产的丝绸、纸张也极少,不会满足大众的需要,大众还是无法用上扇子。

扇子在古代的远古出土文物以及记载中是很少的,直到中古以后关于扇子的记载,或图画、雕刻才渐渐增多。

据考古发现,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时代铜壶刻上,有一个仆人手执长柄扇替主人扇风的图案,这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扇子形象。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用动物尾毛做成的拂尘,谓之毛扇。而另一种以禽类羽毛制成的羽毛扇,质地洁白,毛绒柔软,轻飘舒适。江南地区以白鹅羽毛制成的羽扇最为著名,多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可见那个时代只有朝廷的高官才有幸使用。

那个时代就是一个农耕文明时代,科学技术尚处在启蒙时段,农耕时代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很低,靠天吃饭的时代,所以也是物质贫乏的时代。

扇子的功能是使空气流动,空气的流动带走了人体散发的热量,人的体感温度就会下降,但是有人“画蛇添足”,或融入了美学因素,在扇子的面上题诗作画,或在扇骨上雕刻,这一“多此一举”的奇思妙想,使其扇子更加美观,在使用扇子去暑降温的功能上,又多了欣赏传播诗画的功能。同时又创造出新的艺术种类——扇面,甚至那些富豪显贵,把这种扇子挂在墙上,其实这种扇子已不再用来扇风了,成为了室内的装饰品。

扇子的使用往往是一种地位的象征,权贵富豪是极少数人,只有他们才能使用极少的珍贵的材料制作的扇子。例如:在商周时代,人们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了翟扇,并出现了长柄的雉扇,这种扇此时成了帝王威仪的象征。

文人雅士使用的扇子也是精美材料制成,扇骨用象牙、玳瑁、檀香等名贵材料,扇面则分洒金、混金、捶金、涂香数种,有的还请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细刻,成为一件珍贵艺术品,往往一扇之价价值百金。

我国扇子之所以受人喜爱,除了可以扇风纳凉之外,还和扇子雅致精巧和扇面的书画艺术分不开。扇面的绣花、或名人题写,装饰就成为了一种绘画艺术,形成了一种艺术的新形式——扇面。

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扇子发展到了顶峰,制作并增加了艺术性,文人骚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题诗、书法和绘画。如北宋兴起在折扇上题诗作画,明清以来文化人都喜欢在扇上舞文弄墨,使扇面书画艺术在中国大放异彩,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书面扇面虽幅不盈尺,花鸟虫鱼、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态,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一个专门艺术品种。

明代的大家唐伯虎、文征明、沈周等人都喜在扇面上作画题诗。清代的扇面画最为丰富,名家辈出,如石涛、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等,备受人们的珍爱和收藏。

当然这种扇子还是在部分人中流传,不是广大大众能使用的,大众使用的还是蒲扇,这种蒲扇随着交通的发展,也更加向不栽种这种植物的地区普及。这时的风扇又增加了一种和酷热去暑不相干的特殊功能。

扇子除了实用性外,作为一种艺术品,它汇集编织、雕刻、书画、刺绣等工艺技巧,有的扇子用于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艺术的道具,这也是扇子的另一种功能和用途,而非用扇子扇风去暑了。

在许多文艺作品中,会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道具。中国民间传说中流传的活佛济公的形象,惹人喜爱,它头戴破僧帽,衣衫褴褛,手持破蒲扇,疯疯癫癫,却爱济困解难,助人为乐,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的形象是在说书人的口中,或是电视画面中、电影中,通过具体的人物扮演者,通过他们的手中使用的扇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时候扇子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例如,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足智多谋,风流倜傥,辅助刘备建立霸业,每每羽扇纶巾装束,羽扇常不离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征。

自扇子传世以来,相关的传说趣闻多不胜数。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遇一卖扇子的老婆婆,她因扇子滞销而发愁,王羲之即兴为之题字,使得老婆婆的扇子大为畅销,一时传为佳话。看来扇子的本来功能在这里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王羲之的题字提高了扇子的收藏价值。

到了近代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诞生了机械风扇,这是一次用机械的风扇代替人工风扇的革命性的变革。机械风扇起源于1830年,一个叫詹姆斯·拜伦的美国人,从钟表的结构中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可以固定在天花板上,用发条驱动的机械风扇。这种风扇转动扇叶带来的徐徐凉风使人感到凉爽,但得爬上梯子去上发条,一次次的爬上爬下也是很麻烦的,这种发明所以不能普及推开,不过这种发明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它启发了人们制造风扇的路子,而不是精工细雕,而是转变人工能量摇动扇子,向机械能量快速、匀速运动的方向发展。

1872年,一个叫约瑟夫的法国人又研制出一种靠发条涡轮启动,用齿轮链条装置传动的机械风扇,这个风扇比拜伦发明的机械风扇精致多了,使用也方便一些。不管怎样,机械风扇的历史只是如闪电瞬间,很快就消失了。这机械风扇并没有普及。和广大大众使用的数千年的蒲扇相比,几乎是人们早已把它忘记。

在电机发明以后,一种使空气流动的电风扇应运而诞生了,改变了人工制造风的能量形式,出现了自动由电能转动的电风扇。

1880年,美国人舒乐首次将叶片直接装在电动机上,再接上电源,叶片飞速转动,阵阵凉风扑面而来,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电风扇。

先进,转动了一百多年的电风扇花样繁多,甚至普及到了千家万户,甚至各种交通工具上也安装了电风扇,甚至可以装上制冷系统吹冷风。

风扇去暑的最重要原因是,扇动空气持续地流动,流动的空气会带走热量,使人们感到凉爽。如果当气温继续升高时,风扇还是不能解决酷热的程度。因为风扇吹走的的空气,还是别处流动过来的空气都是很热的,甚至达到了超过体温的温度。这时人们又发明了制冷系统的空调器来代替风扇。从此,空调器就是去暑的神器了,不过空调器多了制冷系统,还多了感应系统,这就是近几十年的新的技术的发展结果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洪顺:夏日话蒲扇
​ “扇”解人意
母亲的蒲扇
人来风——闲摇古扇话小史
古代皇帝身后的大扇子是扇风的吗?会不会打到人?
莫忘了阿Q的“八字”一一从阿Q的破蒲扇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