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总理一句话救了团城,今天的北海大桥是怎么形成的……

当你漫步北海大桥,或是驱车途经此地,但见桥的两侧湖面广阔。碧水清莹,顿时觉得心旷神怡。北海的琼华岛上藏式白塔矗立,南海之中水心亭漂浮在水面。古朴别致的团城上,松柏苍郁,掩映着辉煌的殿宇……然而,人们决不会想到这座横跨北海、中南海的大桥,竟亦经过一番煞费苦心的改筑。

北海大桥原名“金鳌玉蝀桥”,乃禁苑中往来的大道。桥有九孔,东西两端有两座牌坊,西为“金鳌”,东为“玉蝀”,因此称“金鳌玉蝀桥”,又名金海桥。

“百尺长虹卧碧波,菰蒲两岸晓烟多。水风吹绿不知暑,日日藕花香里过。”

立足桥上南瞻北望,在一片浩瀚的水面上,浮现出亭台楼阁、琼岛玉宇。在这里,古代的园林建筑匠师们把自然与人工的美融合在一起,波光潋滟,犹如人间仙境。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随军记者费利斯·比托拍摄了一组北京照片。这些照片被公认为是最早的北京影像。其中一张北海白塔,就是摄影师站在景山之上向西看,左边是北海琼岛之上的永安寺白塔,右边是太液池。绿树、红墙、白塔、碧波,组成了旧时北京最美的一面。

北海白塔和堆云牌楼。

长满莲叶的太液池。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旧日皇家的御苑向人民大众开放了,北海大桥也就变成了东西交通孔道。1949年之后,随着城市生活的繁荣,这里的交通日益拥挤,再加上团城阻隔、牌楼的障碍,金鳌玉蝀桥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

大桥两端的“金鳌”“玉蝀”两座牌楼虽然金碧辉煌,但纯属点缀,并无实用价值拆除似乎可以考虑,但是团城这座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却是必须保留的。于是便出来了“华”“梁”两种方案。

1870年代外国摄影师拍摄的北海白塔以及团城一角。

北海南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法国远征军的侦察部队带来了一具氢气球,在北京和天津两地进行侦察,并留下十余张航拍照片。图为法军乘坐气球俯拍的北海永安寺白塔。

20世纪初,金鳌玉蝀桥东,“玉蝀”牌楼西侧,该牌楼现已不存。

清末,北海的“金鳌”牌楼。

清末,北海的“玉蝀”牌楼。

民国时的“金鳌”牌楼。

”华“即北京建筑界的老前辈华南圭。他的方案是在旧桥以南,中海之内建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新桥,长约200米。东端道路接北长街,西端道路向西北斜向伸出,趋向西安门内大街。旧桥完整保留,专作游览用,即将过境交通与游览交通完全分开。

”梁“即梁思成先生。他的方案是将旧桥如数拆除。在原址建新桥但须按原桥建石拱桥,与原来周围的园林景观相和谐。桥东道路出桥后即向南再折向东;桥西道路延申,约在北京图书馆之后即向北再向西,弯转处皆设花坛。

上述两个方案的争论甚是激烈。

当时的苏联专家则提出了将旧桥降低坡度,同时进行展宽的方案,并提出:为了节省资金,在桥的南侧做成以堤代桥,即在南侧做成一道挡墙。他们认为,北海流入中南海的水量不大,只留9孔桥的中孔即可,并将其延长建成新拱券孔,其余各孔均行堵死,但在挡墙外皮仍按原式做成石拱券假孔。这样,从桥南侧看,其外观仍是一座9孔石桥,而实际上展宽部分却是一道实实在在的堤。周恩来总理在详细听取了各种方案以后,又到实地做了考察。

民国时的“玉蝀”牌楼。

1901年德国公使穆默拍摄的北海琉璃阁

阐福寺位于万佛楼东侧,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原为太素殿旧址,乾隆尊生母之愿,将它改为喇嘛庙,赐名阐福寺。图为阐福寺内大佛殿,本片拍摄于1901年。1919年由袁世凯卫队改编的消防队在大殿内做饭时引起火灾,全寺烧毁,大佛殿现已不存。

北海九龙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高5米,厚1.2米,长27米。九龙壁上的龙由琉璃砖烧制而成,有635条。

华藏界牌坊

1954年6月的一天,周恩来冒着酷暑来到团城。他先是环团城走了一圈,然后站立在城墙边上,时而远眺北海琼华岛,时而又观察来往的车辆,还不断地向身边陪同的文物专家、古建筑专家询问有关情况。最后,他把目光移向中南海方向,坚定地说:“团城的一砖一瓦一树一石都不能动!把桥面向中南海方向扩展,只须把“金鳌”“玉蝀”两座牌楼拆掉就可以了……”

这样既可以利用旧石桥加以扩建,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降低坡度,展宽桥的南侧,并沿南北两边桥栏增建人行道,在解决东西往来交通的同时,又为过往游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湖上风光的观赏点。东西两端的牌楼虽然拆除了,但是整座石桥固有的基本点,以及它的艺术造型都被保留下来,而且还有了新的发展,给人以更加舒展、更加壮观的感觉。改造后的北海大桥,既有“金鳌玉蝀桥”的建筑风格,又把桥面拓宽到34米,桥身加长到220米,中间的车行道为27米,两边的人行道为3.5米;桥身由原来的9孔改为8孔,中间一孔用来通水,其余七孔封堵装饰。为安全又把石栏板改成2米多高的铁栏杆。

只是“金鳌”“玉蝀”两座牌楼在拆移至陶然亭公园后,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销毁了。

1900年北京城被八国联军攻破后,西苑被法军占领。法军在静心斋设立办公场所,照片中几名法军官兵站在泌泉廊东的石桥上。静心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原称“静清斋”,是乾隆皇帝读书养性的所在,民国二年(1913年)才改成现在的名字,北洋政府曾将这里作为宴请外国宾客的地方。

金鳌玉蝀桥位于北海与中海之间,因桥两端的“金鳌”和“玉蝀”牌楼而得名。1954年,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两牌楼被拆除,桥改名为北海大桥。图为1901年德国公使穆默站在金鳌玉蝀桥北边向东南拍摄。

金鳌玉蝀桥

1954年,小朋友们在北海跳舞。 王一波摄

1955年,星期天北海公园儿童运动场的孩子们玩着自己喜爱的游戏。 王可信摄

1956年,北海九龙壁前留影是最有意义的。 高宏摄

文 | 朱祖希(节选自《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略有删节)

图 | 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北平心等

编辑 |黄佳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画说北京丨北海公园的前世今生(上)
打洞,筑墙,拆牌楼,北海大桥的开放之路
皇家园林——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
文津街:老舍说这是北平最美的街
读书229——《桥塔》之北京古桥(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