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朝可以中兴,宋朝不能复国,只因朱元璋不是刘秀!

汉朝可以中兴,最大理由是因为刘秀姓刘。汉朝不可以第二次中兴,最大理由也就是因为曹操他不姓刘。难道还真以为,东汉和西汉是一个延续下来的王朝不成?同样的道理,宋朝不可以中兴,最大理由,也就是因为朱元璋他不姓赵。    

中国历史无情法则,便是天下从来非一家一姓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德者】皆可居之。

就以汉朝为例,两汉时人信奉的是五德轮回,天命有尽,汉为火德,代之者土。根本没人相信老刘家真能万世一系,永享天下。

最早说【代汉者当涂高】的人叫刘彻,职位是大汉世宗武皇帝;对一众大臣公然表示「从来没有不灭之王朝,别在我父子手里丢了江山就好。」

【行幸河汾,中流与群臣饮宴乃自作《秋风》辞,顾谓群臣曰:“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群臣进曰:“汉应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孙孙,万世不绝,陛下安得此亡国之言,过听于臣妾乎?”上曰:“吾醉言耳。然自古以来,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太平御览》

到了他儿子汉昭帝时,就有大胆的儒生上书,请皇帝主动退位让贤了;汉成帝、汉哀帝之世,君臣上下人人心照不宣“大汉药丸、气数已尽”,汉哀帝甚至因为“汉家历运中衰”,搞出一个“重新受命、易号新朝”的闹剧,宣布自己是所谓“陈圣刘太平皇帝”来自欺欺人。

【待诏夏贺良等言赤精子之谶,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宜改元、易号。诏曰:“汉兴二百载,历数开元。皇天降非材之佑,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基事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汉书·哀帝纪》

所以汉武帝死后不到百年,西汉王朝就近乎被无血篡位,无拳无勇的一介书生王莽,其改朝换代举动竟会如此顺利,从中枢到地方压根没受多大阻力。成千上万刘姓诸侯宗亲,居然只有个刘祟出来,纠合百人,一日即败;二百年西汉社稷臣子,居然只有个翟义出来,三月即亡。

王莽心知肚明,大伙儿推举他上台来,就是从前西汉那套已经搞不下去了,于是才开始搞起各种泥古不化的政治改革,岂料急于求成,改制失败,同时得罪了权贵、豪族和小民,搞到天下大乱,盗贼蜂起,遂有刘玄、刘縯、刘秀这些汉朝宗室,借着绿林军的势力,组成了反对王莽的大军,这才“人心思刘,人心思汉”了。

当然,最关键因素,是刘秀这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在昆阳之战,以七千敢死之士,连同援军两万六千,奇迹般地打垮了王莽政府军主力四十二万大军,创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争史奇迹,几乎一战摧毁一个大一统帝国。

所以那之后,刘秀声望如日中天,单枪匹马到河北招抚,当地诸侯倒贴联姻,送来兵马,不断英杰名将来投,半年内谈笑间得几十万大军,不到三年就二分天下有其一,定都洛阳建立帝业,三年后,在宜阳之战这种数十万大军对垒的大决战中,调度如意,合围迫降几十万赤眉军,击垮了争夺天下最大劲敌,又用了九年时间,重新完成全国统一。

事实上,在新莽年间,刘秀作为前朝余孽,整天只有担惊受怕,朝不保夕,他这个刘氏宗亲的身份,只有比刘备在东汉末年更不值钱。即使在投身反王莽大军后,也并没靠这个姓氏身份占得太多便宜。

就比如河北的真定王刘杨,正经的西汉诸侯王后裔,坐拥十万大军,为什么要招揽光杆一个的刘秀上门,而不是以此为资本,自己去打天下呢?不是因为刘秀的出身姓氏,而是因为刘秀的卓越能力,让他信服,这才舍得投资。而对面赤眉军拥立的傀儡皇帝刘盆子,也是正经有谱系可考的汉室后裔,他能号令赤眉军任何一人么?

以后世千古奇才诸葛亮之才智,即使是对汉高祖刘邦的才干评价,不过“多疏阔”而已,对刘秀却叹服其「神略计较,生于天心,策虑深远。」更认为是刘秀自身才能太高,天生睿智,策谋深远,自然就将属下将领的才干尽数掩盖了。

诸葛亮:【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光武上将非减于韩、周,谋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虑深远,有杜渐曲突之明】

因此,刘秀并不靠天、不靠命,而是靠自己卓越的才能,团结了众多杰出人才,才得到天下。即使他并不姓刘,没有前朝皇族汉室后裔的身份,在公元一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也根本不会有任何的对手,得到江山是水到渠成之事。

当刘秀重建汉朝社稷,宣布自己并非新朝开国,而是“建武中兴”后,也就顺便让王莽戴上了一顶遗臭千古的乱臣帽子。王莽的首级还成了复兴后汉朝府库的镇库之宝。

可谁都知道,若是当时政治主流,真当汲汲于坚持汉家天下,刘氏江山,怎么十几年前时,这些忠臣义士都跑哪里去了?不是王莽搞改制玩脱了,哪还有老刘家什么翻身机会?

因此,这位中兴汉室的大汉世祖光武皇帝,连他自己都和汉武帝一样,根本不信汉朝刘氏就理所应当该“万氏一系”,甚至还专门为“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还专门和另一个大反贼公孙述打过嘴仗,表示“代汉者当涂高”,你“公孙皇帝”名字不叫高,能代汉的不是你,却没有否认老祖宗这句话本身。

【帝患之,乃与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署曰“公孙皇帝”。述不答。】——《后汉书·公孙述传》

所以公孙述也好,后世的袁术也罢,他们自己依据这句话称帝,都是有“官方论证”的理论依据,不是胡来的,只是军事上打不过罢了。

而其后曹魏代汉的理论依据:【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就是说“涂”“途”相通,“当涂”就是“当道”;“当涂高”的意思是道路两旁最高的东西。这在两汉时的称呼是“阙”,又名“魏阙”,所以代汉者魏,天经地义。曹丕宣布曹魏为土德,改元为“黄初”,都是为了符合五行轮回。

显而易见,假设曹操这位在汉末三国十分天下有其七的“超世之雄,旷代之杰”,原本也姓刘,有一个汉室宗亲的身份,他更不用花了将近二十年时间去大费周章,搞一套「封公、封王、受九锡,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之类的完整程序,竟在有生之年不能登基为帝了。

只不过假设是时间线这样的话,这个“刘操、刘丕”父子建立的新政权,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季汉”(第三汉朝),不是汉朝的第二次复兴呢?

同样的道理,宋朝不可以中兴,最大理由,也就是因为朱元璋他不姓赵。

朱元璋的主公,“大宋第二帝国”的龙凤皇帝陛下,明教教主张无忌,啊,不对,历史上叫韩林儿,其实他历史上一直用的名字是赵林,自称是宋徽宗的第九世孙,还专门给崖山沉海的前任宋朝小皇帝赵昺,上了【大宋怀宗恭文宁武哀孝皇帝】的庙号谥号。

至于龙凤政权在元末的作为,用明朝时人的话说:

【胡元非我族类,重以庚申不君,民不聊生。韩氏父子、君臣起义,号召天下,天下云合响应。群雄并争,不谋而同。然当是时,据河南,荡山东,躏赵、魏,跞上都,入辽东,略关西,下江南,大抵尽宋之将帅,不谓之中国之(商)汤、(周)武不可也。元之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有宋为捍蔽也。韩氏君臣非特有功于中国,其亦大有功于我明也乎!】

高举着大宋旗帜的几十万红巾军将士们,波澜壮阔的三路北伐大军,据河南,荡山东,平河北,踏上都,入辽东,略关中,下江南,兵锋甚至远及朝鲜半岛,是谓——日月重开大宋天!

如果龙凤政权没有被自己的“吴国公”朱元璋篡夺,那么写在历史上,谁又敢说宋朝不是如汉朝一样复兴?蒙元政权当然也就只能是如王莽的大新王朝一样,变成被夹在两个正统的宋王朝之间,不被任何正统史家承认的僭伪政权了。

要知道,蒙元政权先天不足,所谓【胡元非我族类,重以庚申不君,民不聊生】,如果不是后来的胜利者朱元璋,出于种种政治考虑,承认了他们的法统,是难以成为正统王朝的。而且从明朝中期起,朝野要求否定蒙元政权的呼声就越来越高了。忽必烈还被赶出了朱元璋钦定的“历代帝王庙”。

如果明朝不被另一个夷狄王朝满清取代,而是延续下来,随着近代民族主义思潮高涨,那么彻底否定蒙元政权,视之为“僭伪”,也是迟早的事。

正是朱元璋将赵林沉船杀害后,为了撇清和前主公的关系,宁可捏着鼻子承认蒙元王朝的法统,反而宣布龙凤政权和红巾军是“妖人”,大宋第二帝国的龙凤皇帝赵林,记载在历史上,也就变成了“小明王”韩林儿。

一如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后周皇帝郭荣、郭宗训,就被宋朝史家强行恢复其本姓“柴荣、柴宗训”,字里行间无非暗示其本为螟蛉子取他姓江山,并非正统罢了。

这也正是得则为王,失则为虏。悲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皇帝列传——开创“光武中兴”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大汉最受好评皇帝不是汉高祖,也不是汉武帝,而是默默无闻的他!
为何东汉可以中兴汉朝,东晋南宋却不能中兴晋朝宋朝?有三个原因
张不叁 | 想造反,你需要一句爆款slogan
勾起野心家欲望的谶语:"代汉者 当涂高也"(2)
刘秀是谁刘秀简介 开创“光武中兴”的刘秀为何不出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