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鲁湘说湖南:湖南人就是烈

“我深知那样的山水,那样的江湖,那样的气候,那样的传说,那样的民风,是必然要激荡出那样的清怨之气、孤愤之气、风骚之气、南楚霸气和天地正气的。湖南士人活的就是这口气。”潇湘山水赋予湖湘之士独特的精神气质。从书斋里的中国旧式文人,到公众视野中的公共知识分子,王鲁湘走读中国,坐而论道,一路风雨赋潇湘——




湖南是“生汉”

文史博览·人物(以下简称“人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湖南是远离于中原文化、被认为是未开化之地的。

王鲁湘 : 对。湖南一直到唐宋时期都处于中原文化的边缘。中原是个文化概念,文化概念有个核心区,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理上的中原,而它的辐射区在唐宋时候往南最远到湖南,往北最远到河北渤海地区。所以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就把“碣石”和“潇湘”当成是他们当时理解的闻名世的“极”——“碣石”是北极,“潇湘”是南极。

人物 :后来湖南逐渐被中原文化开化了?

王鲁湘 : 我认为湖南人是“生汉”。汉人实是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最里头的汉人是“熟汉”,越往外逐渐滚进来、容纳进来的就是“生汉”。湖湘文化的代表是一群乡绅,一群读书人,他们中有大部分是移民,如明清之际大量江西移民来到这里,把中原文化带来,然后在这各地方渗透、影响,逐渐和本土文化进行某种融合。

人物 :中原文化与湖南土著文化之间,是如何实现过渡的?

王鲁湘 : 最早移民到湖南的,大多停留在岳州、潭州(今岳阳、长沙)这些靠近湘北的丘陵地带,后来者则逐渐往湘西、湘东、湘南深入,这自古以来是山区、被认为是湖南土著居住的。我们所知道的苗族、土家族、侗族,他们其实并非一开始就生活在大山里头。久而久之,同汉族发生融合,在纯粹的、边缘的土著少数民族和洞庭湖平原、湘江下游的丘陵地区上的汉族之间,就产生了一个过渡地带。

人物 :这种过渡与融合的历史不长?

王鲁湘 : 对。我在湖南做过一些家族祖谱调查,很多家族只能续300年,再往上追溯就一定出了湖南,包括很多湖南著名的家族其实到湖南的历史都不长,比如曾国藩、毛泽东

湖南人独有的“野蛮”与“血性”

人物 :处于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地带,这对湖南这一百多年的人才涌现有没有必然的关系?

王鲁湘 : 也有。被逐渐容纳进去的“生汉”有什么特点呢?既有所谓的文明的教养,但也有来自……我们把它叫做血性的东西,即一种更原始的生命冲动。这种能量,与完全被文明教化、雅化了的人不一样。

人物 :这是否能解释湖南人整体上一种独特的气质?

王鲁湘 : 如果我们用“文雅”和“野蛮”来做简单的区分的话,湖南人身上野蛮的成分还有很多,从这点上看,既可以解释湘军,可以解释毛泽东、蔡和森、陈天华,还有谭嗣同,你也可以解释后来的齐白石、沈从文的文学艺术现象。

人物 :怎么说?

王鲁湘 : 比如说齐白石。大家都把他当作是20世纪中国一个充满生气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跨越地域、跨越意识形态、跨越党派,大家不约而同、一致认同的。为什么认为是齐白石呢?在他的艺术中,你能看到那样的纯粹的、古老的、中国传统的东西,但它每一笔、每一画、每一个题材,又有一种清新的、活泼的、充满着未经装饰和雅化的原始生命力。

人物 :所以您说“偌大一个京华,如果齐白石没来,那么它是空的。”

王鲁湘 : 是的。既古老又年轻,齐白石和他的艺术风格就是这样奇妙的组合,这是其他人、派别没有的——海派、京派没有,岭南、西南更不必说。



齐白石



毛泽东



谭嗣同


人物 :是否可以说湖湘人这种独特的气质、精神,在一个历史阶段里是无可替代的?

王鲁湘 : 文化上出现的齐白石和沈从文,和政治上、历史上湖南人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的作为是一样的。为什么当时人们认为湖南是古希腊时期的斯巴达,是德国统一之前的普鲁士?因为他们在湖南人身上就是看到这样一种精神,这种内生的、内源的力量。陈独秀说的“我们举双手欢迎湖南人精神”——其实这是一种希望,希望从萎靡不振中唤发新的生命力,只有湖南人身上才有。

人物 :湖湘文化我们讲朱熹、齐白石、沈从文,更多的是研究湖湘的文化,那么尚武的这一方面,可能研究相对少。其实在近代中国,湘军这个群体十分突出。

王鲁湘 : 在清末和民国初年,有过这样脍炙人口的话 :无徽不成商,无湘不成军……各自在一个领域人才比较集中。湖南的人才则集中在军政领域。过去说“广东人出思想,浙江人出钱,湖南人出命,这才把清朝推翻”,这句话正是形象地形容了湖南人的特点 :天不怕地不怕,敢把皇帝拉下马——不怕死,而且“喜欢”死。

人物 :不怕死和喜欢死?这是有一种“欣赏死”的美学?

王鲁湘 : 对。湖南人身上有种承担无限责任的人格。其实,在一个理性社会、法治社会,所有社会中的人只能负有限责任,通过互相建立合作关系而分担责任。但落到世俗里,湖南人不是这样的。湖南人动不动就负无限责任,所谓舍生取义、杀生成仁,为了仰和理想而殉道,战争年代,只要这件事有危机存在,且危机反复发生,湖南人立马就冒出来成了领袖。

人物 :湖湘精神向来也崇尚某种忠义血性。

王鲁湘 : 忠义和血性其实就是湘军治军的纲领,是湘军的军魂。湘军是高度儒学化的一支军队,它不是职业军人,而是由乡绅带的军队。在没有作战情况下,军队的训练具有浓厚的书院气质,孔孟之道,具有绝对的为朝廷战斗的政治忠诚,这就是忠义。军队一定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结合,不然就没有战斗力,血性就是一种非理性。到了某些关口,就是一股血气往上一冲,这股血气不是为了别人,就是不认输,不怕死,就是袍泽之间的情谊,共同杀出一条血路。而这就是湘军的战斗力和野蛮性。

人物 :这两者,在湖南文化人身上也同样如此吗?

王鲁湘 : 也是这样的。湖南人特别关注治,哪怕他在人事的职业跟政治完全搭不上边,但谈论政治一定是他最感兴趣的事情。不管把湖南人放在哪里,家国情怀永远第一位。所以当忠义和血性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在某一个特殊的时间点,这个人就会成为烈士,湖南是出烈士的地方。忠义血性用一个字注解就是烈,湖南人很烈,包括湖南女人,不仅仅是辣。

湖南文人对付“孤独感”

人物 :湖湘文化的载体,是一群士大夫群体。那么他们有着怎样的集体肖像?

王鲁湘 : 湖南文化的保守性和激进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最激进和最保守的事情一定会同时发生在湖南和湖南人身上,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注意到的现象。在湖南人身上,这种两极的张力就是他们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他们的功业最后动力的来源。这个张力结构很大,追求独立意志,独立人格。湖南士大夫群体在诗文中,都喜欢用“独立苍茫”。这种情绪不是偶然,而是一种集体情绪。他们比较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感——独立旷野、天地间,感觉自己在精神上孤立无援,没有可以交流和理解的对象,在行为上只有自己一人承担结果,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你。

人物 :怎么对付这种“孤独感”呢?

王鲁湘 : 在儒家文化中,天和地这两个超验的存在,有着极其强烈的道德化的取向,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准宗教了。人们相天地之间有一股气,是正气,我立于之间虽然很孤独,但是我接了这股气之后,会使我的道德人格变得无比高大。因此我藐视一切,我变成了意志上、道德上的正义化身。“一个巨人”这种意识在湖南的文化人身上都有,在几个杰出的人身上更是非常突出的。

人物 :所以在孤立无援时,湖南人就产生了这种“衡山正气”?

王鲁湘 : 对,就是这样战胜孤独感的。你看,曾国藩也好,毛泽东也好,包括黄兴、蔡锷,在这一点表现都是很相似的,他们都是不怕孤独的,耐得住孤独的,而一旦投身到大事业之中,他们就像龙归大海一样。他们绝不是纯粹在书斋中独立静思的知识分子、旧文人。一旦他们和千军万马联系在一起后,就是领袖。当然,尽管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享受作为文人、真正孤独的片刻。

人物 :现在流行一个词“跨界”,您能否对“跨界”做个解读?

王鲁湘 : “跨界”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很时尚很正面的词,而我刚开始在电视上露脸时也有人用过这个词,但是贬义词,说你做得不专业,只有浅见没有深入。其实深入肯定是有的。现在的跨界,不像过去的学者只单纯在某一个专业领域,而是延伸向周边几个点上,和书斋型学者的研究方法不一样,不仅仅在文献上深入,同时深入到历史文化发生的现场,与更多方面的专家沟通、交流,延伸做更系统的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帅今年两百岁——曾国藩与湘军文化探寻
付红的山水与色彩
齐白石与湖湘民间文化艺术
近代美术史上的“湖湘五家”
回故乡,是画家齐白石晚年最大的梦,齐白石传人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湖南美术馆:探索湖湘特色发展路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