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3)熊春锦先生讲道经 第三章 安民(一)
时间:2004-12-17 14:5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 点击:

第三章  安民

 

讲 解 一

 

——根据熊春锦先生03年11月13日讲座录音整理编輯

 

古校本: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

通行本: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       

释字:

上:帛书作“上”,通行本作“尚”,與“尚”相通。尚:《說文》尚,增加;希冀。另有,超過,高出;誇,自負。尊崇;尊重等義。  賢:《說文》賢,多才也。從貝,比喻其才如貝之可寶。  貴:《說文》貴,物價不低賤。此句中表示重視,看重之義。  貨:《說文》貨,財物也。《漢書·食貨志》:“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  見:《說文》見,看見。另有顯現,出現之義。  虛:《說文》虛,大丘。崐倫丘叫作崐倫虛。古時候,九個成年男子成一井,四井成一邑,四邑成一丘。丘又叫作虛。《段注》:“虛本謂大丘,大則空曠,故引伸之為空虛。”“又引申之凡不實之稱。”  實:《說文》實,富裕。表示家中田産、貨貝很多的意思。   已:“已”有停止,完畢,做到、實踐等義。

〖注音〗 恆:héng音横;弗:fú音福。

⊙       ⊙       

 

讲解

真心坐听无弦曲

 

这一章看起来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但是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拉到心身之中去领悟。《道德经》所阐述的就是这一点,要首先看人,这样才能消化吸收《道德经》。就像我们介绍的“贤人修”一样,为什么说“贤人修”,而不是“修贤人” ?你对照一下,答案就在这里:“不尚贤,使民不争。”这句话本身就是“尚圣不尚贤”,因而是几近于道的方法。这一点一定要掌握好,就是不尚贤而尚圣。为什么尚圣不尚贤?因为圣人的内治水平才是最近道的,几近于道的。“几”字没有点, 多一点就是“凡”字,少这一点就归于淳德全道。我们在阐述贤人修内容的时候,在由庶人向贤人阶段转化的过程中,要将一些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障碍清理掉,要把心身变化的一些过程摆在面前,既不能求,也不能执。

“尚贤”就是推崇一种名不副实的贤人,这不是我们修真者所修的道德内涵和修证内涵。贤人修也是一种过渡阶段,只是一个由庶人到圣人的变化过程而已。如果执着于它而不知前面的目标,那么你内部的气机,心身中的众炁、众申就必然混乱不堪。在推崇和向圣人阶段转化的时候,自己心身内部环境所有的东西,都会有一个阴动过程,其中所含的阴阳变化也是相互辨证的。如果执于这种状态,那么内景争斗的现象,阴阳搏击的状态,就必然会过分激烈。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也是这样。在战国春秋时期,那时的贤人志士的道德状态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贤人的认识状态,内修层次,道德水平,内部修养,已经下滑到有名无实的地步。贤人已给社会引来祸害,人们都注重贤人的外在表面的浮华去模仿,追求打扮,爭相把自己装扮成贤士,而不是贤人本具的内在德行,因为那时自我标榜的贤人已经没有那个贤人之实了。所以当社会人们都在重视追求这种贤人之名的时候,实际上就是社会祸乱的必然。因为大家都在追求贤,有追求就有相争,矛盾即起,这是造成春秋战国社会动乱不息的重要原因。

 

 

淡泊明志生灵慧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同样,在我们内部如果心里过分重视所得的,认为很宝贵,结果反而会很容易丢失,因为你心里在战战兢兢地抱着它,贵了必然会招引,别人就会盗。有的人这种难得之货被盗之后,还弄的哭鼻子,一年哭好几次,甚至哭了多年,是不是犯了这个毛病呢?你太珍惜这个难得之货,就会引起内盗外窃。如果心里能够放得开,能认识到天下一切难得之货都是自然大道的,不是我的,得与失都无所谓,你把心态调整一下试试看,哪有什么盗呢?哪有谁来盗你呢?就像大海里的一点水一样,你和自然化合在一起,财货即使到我身上,是我的也不是我的,从理上认识它既是你的,也不是你。当你的心态往“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个方向一转的时候,你体内的消耗就会降到最低,这时无论是外来的魔,还是自己的内魔,都会消失得干干净净喽!正因为你的心对你的货战战兢兢,这是在封闭自己,不能及时与自然化合,因而就会产生所谓的争,所谓的盗。

而且这个盗字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欲字,所以老子又指出:“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两句就指到了关键处,只要心有了欲望,就会有追求,有执着;有了欲念,所以对自己身内的一切都看得贵如金,看得非常执着而深沉,又不愿意放下,当成包袱背上。但当我们能做到不见可欲心态的时候,当所有的欲望都消失了的时候,我们整个内环境中,万民的心不乱就成为一种自然现象。人内环境的统帅是心,把心里对一切财物的欲,把对名利的执着追求和对难得之货的贪求统统放下,把种种封闭自我的欲心统统放下,那么整个内环境肯定就会太平;心身与自然相合以后,与自然相应,无欲无求,内天地也就太平安宁了。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几句话是在告诫我们:无论是我们内环境也好,社会也好,你的家庭也好,整个自然也好,如何能做到不争、不盗、不乱?要做到不争不盗不乱,就要跳出阴阳,跳到正常的状态和水平,不要靠近贪欲这条线。过欲则为贪,不见可欲,心就不乱。修圣人、圣人修的状态,就是自己理自己的心,完全处在虚其心状态下,心要尽量放开放宽,重视腹中的气,做到“虚其心,实其腹”,这是圣人管理自己内环境,帮助别人调整内环境,教化众生,正确对待自然之道的方法。在学习时我们还要对照一下,看看我们自已是不是按照圣人之治对待内环境的?

 

弱志强骨坎离配

 

对于“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前辈们都有大量的阐述。我们在学习圣人之治的时候,在自己的生命再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圣人修的方法,以圣人的标准来治理我们的心,治理我们的身,而不能只尚贤。一定要修圣人的方法,以圣人的德行标准,以圣人观察万事万物的状态,来治理自己的身心内环境。治理的方法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吕祖《百字碑》中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祖宗,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虚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云梯。”吕祖这段《百字铭》是对这一段最好的发挥。实其腹是我们内证过程中要掌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在腹中的取坎离,只要配合得好,就深化下去了。

“弱其志”的志,不是指五德中的志,是指知白守黑,知强守弱。这个弱其志的内涵,就是说后天的智识要处在无为的状态,要处在一种柔和的状态,“百炼金刚绕指柔”就是说的弱其志。我们在再造性命过程中,体现的是在个人内环境中的坚强,内在的无惧,而不是表面的一些现象,这就是深层内环境中的一种转换,达到实其腹和弱其志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志既要圆,也要柔,不要单从德行上解释志,中和、处柔、实腹的方向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但是外柔内方,内部无比坚强,其强无比;外面圆滑无比,能应万物。这样才能保持住这个良好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状态,这就是我们想要修身的目的。

治理内环境所要掌握的大局和根本,说到底就是修心,修圣人之心,而不是庶人之心、贤人之心。我们在内环境中要检查自己的心是不是都到了虚的状态;在命功上要看看自己的下丹田,三个丹田是不是光炁都满了?我们的志向是百炼金刚绕指柔。在任何状态下、任何环境下,无论是顺境,还是恶境?志向不退、不倒、不变,那么内环境就会支持我们向前走、向前炼?

只要人人都能认真展开对《道德经》的实践和认识,经常对内环境进行全面的验证,这样使整个内环境都处于阳势状态。修真者应当对这四句纲领性的话反复整体地理解掌握它,并且按照这个要求不懈地去实践,这样才能使人的心身这个小内环境,安置得有条不紊,使这个内天下无争、无盗、无乱;只有心身中不争、不盗、不乱,才能顺利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只有内环境处在一种无知无欲,没有任何追求,没有任何贪望的状态,才能使知者不敢为也。人的阴申中最大的信息量是什么?就是从小到大积累的智识,它可以说就是人体内的知者,我们的思维,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出自于后天中。当我们真正处在“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境况时,这个知者——阴申也就不敢妄作妄为,它就失去了依靠,因而也就不敢争,不敢开门揖盗招引外邪;也就不会产生乱动乱摇,因为“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如此,小小的身躯不也就平安了吗?哪里还需要这么多知?为什么总在说自己体内不行,这个病治不好,那个问题解决不了?你把老子这一篇好好读一读,把你体内的这个天下先安一安,别尚贤,也别贵难得之货,别让欲念纷发,按照圣人治理身心的标准原则,“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再来看看内部的再造与治理是不是很轻松?其实并不是很难!达到了这种无为的状态,那就是无不治,没有什么不好治的!

如果自己对内境都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治理办法,随外环境的物流常所欲,自身还沒治好,更不用说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自己内部的道能不足,那就只好依赖智喽!但是只要智识一飞,欲心一起,奸诈必然而出,那肯定是内天下难安。内境智识一起,难以进入进道亲德的状态,因为你的后天识心判断这个,强调那个,心中沒一刻安宁。要全面实现内环境的先天改变,就要控制后天智识,整体把握住它,才有可能将我们的转化过程变得轻松自然。大道不远不遥,就在我们心里面。只要真在心身内证出来,并不是非常难的。

今天我们对《道德经》这一章稍作了深化的讲解,对联系内在的变化,对《道德经》重点在我们内环境中全方位的实践和应用,都会有所帮助。《道德经》是修真的根本,我们进行心身的修证,对我们的家庭环境,周边的社会环境,对天地自然大环境,其道理就是一个一、一个零,很容易也简单。首先是要获得心灵的改变,心身一旦变得无比宽广了,那么很多难容之事也就容易理解了,整个身心再造也就进入崭新的阶段。希望大家都从这个顿悟的法门,进入全面淳德归道的状态,用我们老祖宗老子这个《道德经》的无穷能量,改造自己的内环境,早日使身心同步变化到理想状态。祝福每一个人都能逐步迈入道的大门,实现全面的生命再造,圆满地完成身心的变化过程,早日步入佳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熊春锦先生讲德经第一章(五)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下
不要误解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的境界(连载21)
第八章 若水
破解“讲经说法”
【教育读书】那些教育名言,真相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