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學與健康講義》序言(一)

《易學與健康講義》序言(一)
醫道同源,醫易同源

古代中醫是一門從宇宙角度看待生命的超時空的科學。
自古醫道是不分家的。學習古中醫最關鍵的,就是要把中醫當成「道」去領悟和體證,我們才能豁然開朗,融會貫通。要把中醫當成「道」領悟,我們就非得精通《德道經》、《黃帝內經》、《易經》和佛經不可。中國文化是一體的、圓融的。醫、道、佛講述的實際上是一回事,即地球上的人類要想健康長壽,就一定要順應自然之道!
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我以凡人之心妄評,老子的名言說的是大道確實是存在的,充滿了虛空,大道並非一成不變,是時刻可變通之道,大道也是隨緣自在的道,大道在每個人的自性中。
大道須去內求。如果不去內求「道」、內求「般若」,不在自身實踐「道」、實踐「般若」,那只是空談大道,對於自己的醫道修行亳无補益。這樣縱使千經萬典背誦下來,經是經,你還是你,經與你有何干?
《黃帝內經》是講什麼的?它是用陰陽來講自然之道,講人生與天地的關系的。《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素問 · 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於術數⋯⋯」,人秉天地之氣而生,天地陰陽的變化无刻不在支配人體的身心活動。「和於術數」就是人們為了人類的身心健康,掌握易理和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和各種方術,包括天文、歷法、地理等學問。
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經典著作,最全面地貫穿了通天徹地的大統一的易道思想,始終把人放在天地之間,全面地體現了醫易匯通的自然觀、宇宙觀、生命覌和醫道觀。《黃帝內經》是中醫的基石,它奠定了醫易同構的格局,開拓了醫易匯道之先河,從張仲景到張景岳,從李時珍到清代諸家,無不提倡醫易合一之道,明代張景岳認為:「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醫易相道,理無二致。」
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論》中,處處體現出《內經》的理論與河圖、洛書的象數,在論六經病變時,對時空、方位、季節异常重視,提出六經病欲解時相,把河圖與干支巧妙揉合,運用在醫方之中。
中國古代醫家將陰陽五行原理成功地引用到醫學之中,建立起以人體五臟為核心的思維模式,通過陰陽五行分衍推合,生克制化,形象逼真地概括了五臟之間的動態變化關係。在古人思維中,人體是個超巨系統,生活在天地之間,人的活動起居,生活節律就應該與天地同步,實現天人相應。
《易經》為群經之首:「一陰一陽之謂道」。司馬遷的說法是伏羲畫八卦,周文王作《系辭》,孔夫子《十翼》,始成完整的《易經》。
關於《易經》,醫家的易和道家的易相近,醫家的易是以陰陽兩元氣論來闡述人體和自然,它更重視陰陽未分離前的混沌狀態,認為它是主宰人體生老病死的根源。我們把握了它,自己就可以做生命的主人。真人孫思邈說過:「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不慬易理之人不能被稱為太醫。告訴真心學習古中醫的朋友們:《黃帝內經》和《易經》要相互參照着讀,才能真正理解聖人教誨的真諦。
佛經本質上也是講宇宙的自然之道,幫助大眾「開悟」。要我們從每個人的自性裡去探求宇宙的自然之道。《六祖法寶壇經》中,慧能祖師開示:不思善,不思惡,制心一處無妄念,沒有妄念就是般若,就是道。
宇宙大道在我們的心裏。我們領會了大道之理,還要落實到生活中去,同樣的小事,同樣的衣食住行,因為有了「道」,生活就有了「禪」味,就會大變樣,就會心開脈解,得大自在。
好比《金剛經》裏,佛陀與眾人一樣的著裝、持鉢,一樣的入舍衛城乞食,吃完飯也自己收衣鉢、洗脚、靜坐,與大眾並無差異。然而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聖者就看到了其中的「道」和「般若」,忍不住贊嘆此為「稀有」世尊。可見聖者得道後,雖與凡夫衣食住行無異,但卻在衣食住行處一一解脫。同樣的生活起居,聖者卻有截然不同的「般若」風光。同理,聖者因身上有道,治起病來自然與一般醫生也大有不相同的。
我們學習古中醫,也應作如是觀!首先我們要轉變思維方式,要經常用「道」去思考問題,我們才能「深得醫道」!醫中有道,道中有醫,實可感而遂通。我們人人皆可成為良醫,皆有化腐朽為神奇而豁然開朗的一天到來!




——詳見《易學與健康講義》序言2015年第3版更新內容,其他內容與原版同
2016 · 05 · 11圓 潤 筆記
2020 · 03 · 10更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做个生活修道者
老子指微 -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二章 道的本質
(2)雲笈七籤卷五十六諸家氣法(1)
自然经
《道家》思想与《易经》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