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东时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 冶廷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穿针引线缝制皮衣的皮革裁缝匠颇受欢迎,与石匠、泥水匠、木匠、铁匠、画匠一样,他们都曾是不可或缺的农村工匠之一。现在,随着各种面料的出现和各种裁缝铺的兴起,皮革匠的身影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野……

河湟皮革制作的缘起

有资料显示,河湟地区很久以前是大片的森林,山沟居多,野兽经常出没,为此,猎手相伴而生。得到猎物,剥了皮,吃了肉,把兽皮试探着做成御寒的衣物,这是皮革裁缝匠产生的最初原因。

据《民和县志》记载,民和有一地名为米拉沟,其名源自一个名叫米勒的人。这是一个从盛唐时期沿丝绸之路经新疆来中国传教的也门伊斯兰信徒。据说他与其弟尔里等一行人来青海首先落脚在大通,之后弟兄二人又来到民和这个地方,住在米拉沟沙子沟口,搭起窝棚,以打猎为生。某日,他二人到上川口卖麝香,川口人见他二人服饰、语言有别于当地人,惊问他们是哪里人氏,叫什么名字。二人答:米勒、尔里。答话时还用手指西面山沟。从此,人们叫这条沟为“米勒沟”,后转音为“米拉沟”。由此可知,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人打猎为生,用兽皮制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从汉朝开始,历朝历代帝王向河湟地区移民,开垦种地,发展畜牧业,特别是明朝时期,设置“土司制”。在这一时期沿丝绸之路东进的中亚、西亚人,扎根于河湟,同时与当地的或新移民的汉族联姻。中西文化的结合,畜牧业的快速兴起,为皮革的使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在过去的河湟地区气候比较寒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浅山地区还种植耐寒早熟的青稞、大麦、豌豆等,很少种小麦,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河湟气候也渐渐变暖。过去布料奇缺,棉花非常珍贵,连搓灯盏捻子的棉花都没有,哪有做棉衣棉裤的棉花。为此,用羊皮做皮袄、皮裤、皮坎肩既经济又使用,既耐磨又御寒。这些衣物上得了大炕,下得了厨房;做客可以穿,干活也可以穿,是普通百姓家庭喜闻乐见的大众化服饰。有穿衣的就有做衣的,手工皮革裁缝匠层出不穷,将皮质服饰做得像模像样,曾经风靡一时。

传统熟皮制作工艺

从羊身上剥下来的皮叫“生皮”。这种皮遇到水时变软,而水分一蒸发,皮质就像一块“纸板”一样坚硬,无法制作皮袄的。缝制皮袄前有一道工序,那就是“熟皮”。“熟皮”工作多是事主家自己完成的。

先要下缸鞣制。按明矾4-5份,食盐3-5份、清水100份的比例配制鞣制液。先用温水融化明矾,再加入食盐和清水,混合均匀。“熟皮”多在夏日,把一口大缸放于白天能常照到太阳光的地方,倒入兑好的鞣制液,有时还放一些农家使用的浆水和麦麸效果更好。在水温30℃左右的液体里浸泡7—10天后,等发出酸臭的味道后取出,将毛皮用清水漂洗,再用蓖麻油10份、肥皂10份、水100份的比例配成溶液,涂于半干状态的毛皮肉面,并适当喷些水使其回潮,再用塑料薄膜包扎好,用石块压平。

下一道工序晒皮刮软是由裁缝完成的。经过下缸鞣制压平的皮张,放在草地上或穿绳子挂晒,先晒皮板,后晒毛面,并用手顺着毛势梳理,使其恢复毛势原状。然后用钝刀(也叫刮镰)刮除皮下残存的脂肪。操作时,把皮子的一端拴在高处,刮镰的柄上拴一个绳环套在一只脚上,一手紧握皮张的下端,一手提刮镰放置于皮张肉面的上端套环的脚用力下踩,从上而下,一下一下地在皮板上来回刮,刮至皮板软而松弛为止。

刮皮后的皮张要钉在木板上,使其伸展开来,并放在通风处晾干。至此还没有结束,还有一个整理毛型的工序。待皮张干燥后,用浮石或砂纸将肉面磨平,取下修整边缘。最后用梳子梳毛,过长的部位可以适当修剪,使毛形整齐美观。

皮革裁缝匠的本领

皮革裁缝匠一般不用尺子度量而是目测。手艺高超的皮革裁缝匠目测精准,裁剪有法,缝艺精湛,备受民众推崇。有需要的人往往带着礼品至有名望的皮革裁缝匠家中,其家里你来我往,门庭若市,有时候两三年里能约都算幸运。

在三伏天熟好的羊皮中,“羔儿皮”(羊羔皮)是最好的,大绵羊皮次之,山羊皮再次之。名裁缝专做“羔儿皮”的皮袄。羊羔皮是最上等的,皮毛柔软,环纹紧密,曲卷美观,皮板轻柔,保暖性好。过去的年代里,要是某人穿着一件“羔儿皮”大衣,则被周围的男人们羡慕不已,庄邻们都认为穿上了高“档次”衣服。

名裁缝根据主人的意愿和羊皮子的好坏进行合理搭配,裁制出长短不一的皮袄来,同时也根据人的身段,因体裁衣,匠心独运。条件好的家庭做一件青布的面子和里子,再买一条绒领缝上就成了“奢侈品”。这在农户人家的心目中,可与宫廷里的“裘皮大衣”相媲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农村人缝制一件皮袄实在不易。那时农村公社化,私人一般不敢养羊,凑齐一件皮袄的羊皮就得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有的人一辈子也穿不上一件心仪的皮袄,也是很平常的事。

一般皮袄的样式都是大小襟,用皮条代替纽扣,拴在肩前和腋下。而有些名裁缝缝的皮袄有老样式的,也有对襟的,还有坎肩。纽扣一般是用皮条挽成的纽疙瘩或盘成纽扣,像唐装上的装饰纽扣一样美观。合缝还夹一道或两道青羊皮条(黑色)作装饰,就像现在的夹克上的线条装饰一样,十分美观。有人在羊皮比较薄弱的地方剪一个桃形夹上装饰的边幅,令人赞叹。有条件的人家准备一两张短毛的青羊羔皮,在皮袄的边缘镶上边幅,让人艳羡。

在当时那样艰苦的岁月里,“裁缝”为什么受到如此的重视呢?因为羊皮袄最大的特点是防潮、防水、保暖耐用,一件羊皮袄一般都要穿十几年。数九寒天,穿上皮袄可以保暖,雨天将羊毛外露反穿可以当雨衣,防水又防潮,结实而耐用。特别是在野外夜间干活露宿,羊皮袄铺在地上防水防潮又保暖,很受欢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常看到农村牧牛羊的老人一年四季皮袄不离身,一方面预防突然降大雨,另一方面供牧羊人在野外休息使用。

好裁缝不仅能做出上好的各式皮衣,而且还会做出上山打猎、干活护腿、防止关节疼的皮裤;不仅会做羊皮的服饰,而且还会做牛皮的“靴袜”和“蹄窝”,后者相当于现在的皮鞋。

时至如今,皮革裁缝匠的身影不见了,他们精心缝就的“产品”也渐渐旧损了,留给我们的是一段记忆和乡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口外大皮袄(中)/张志军
陕北熟皮子技艺:中华服饰史的活化石
羊皮怎么处理最好
为啥皮鞋大多是牛皮羊皮,没有猪皮?
老北京的皮货业(下)
王明辉:我的手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