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榛子育儿日记】如果育儿焦虑有解药,你愿意服吗——焦虑从何而来

专栏作者简介
 


榛子,一位住在新加坡的全职妈妈。女儿今年五岁,出生于新加坡,在一所国际化的纯正蒙特梭利幼儿园就读。她是一个活泼,爱运动,爱臭美,颇具思考能力,啥都想自作主张的小孩。


【小荷才露尖尖角之为人父母的焦虑】



关于为人父母的焦虑,我一直想写点什么虽然并不急迫,计划中排到了“儿童社会性经验养成”之后。有一个读者妈妈留言说:“每次感到焦虑时,看一篇榛子的文章,都能让我心情平复下来”,朋友G看完上周六关于 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的文章后特意要求写一篇关于妈妈如何不焦虑,如何面对来自别人家孩子的竞争压力





朋友L上周二转发了一篇文章:“孩子为何需要学习机器人”,里面例举学了机器人后孩子会如何如何,我突然意识到父母们的焦虑很大一部分就是这样被撩起的,孩子什么都要学因为什么都是有用的,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我的孩子岂能落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维是如此的深入人心。小娃幼儿园同班同学中就有孩子报了11个兴趣班,每逢孩子们约 playdate (游戏聚会)这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总是愁眉苦脸的“阿姨,好遗憾我不能去,早上上啥下午上啥明天上啥…



其实文章列举的学机器人各种好处非常普适,你就是把标题学机器人换成学乐高学钢琴学奥数学跳舞学英语等等,也不会使被列举出来的这些好处能发生点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所以我想不妨今天就提前讨论一下为人父母的焦虑。



有没有人从孕期到孩子18岁甚至走上社会从不焦虑?文明社会里应该没有。是不是只有国内的父母才焦虑?才怪!



新加坡父母以“怕输”闻名,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俨然是雨后春笋,在所谓的精英主义理念盛行这个小岛国多年后父母的焦虑基本处于爆棚状态,我自己就有同事请假一段不短的时间专门陪儿子准备小六会考。美国父母如果不焦虑的话新词 helicopter parent 就不会产生,维基百科这样解释它:

A helicopter parent is a parent who pays extremely close attention to a child's or children's experiences and problems, particularly a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elicopter parents are so named because, like helicopters, they hover overhead, overseeing their child's life。

直升机父母是指:极度密切关注孩子的经历和遇到的麻烦,尤其是在孩子在教育机构的经历。之所以被这么称呼,是因为这样的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的头顶盘旋,时刻监督孩子的生活。)





其他国家尤其东亚,也是不逞多让。是不是只有妈妈才焦虑?当然不是,只不过孩子小的时候跟妈妈待的时间比较长,那些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而焦虑到揍孩子的,好多是爸爸。我自己的堂妹夫就是一个孩子稍微发烧就嚷嚷着去医院,孩子一点咳嗽就吃药的家伙。



其实,适度的焦虑并不是没有好处的,它是一种合理的心理应对策略。很难相信有什么人一生中完全不经历焦虑,很多时候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常态,接纳这个事实,焦虑本身就已经可以缓解很多。我们要做的,不是消除焦虑,而是缓解它,学会与它和平共处,利用它,不为它所绑架。以前读过一篇文章提到一个研究结论:焦虑程度与一个人的表现好坏呈现一种类似自然正态分布图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适度的焦虑会让你表现更好,达到顶峰,一旦焦虑超过一定限度,越多的焦虑表现越差,就像坐滑梯一样的急速下降



不知道这个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如何,但是很明显的,一定的焦虑有时候会促使你想要改变,想在当下做一些什么,未雨绸缪的为将要发生的事准备着,查缺补漏,态度和行动力会给予你积极助力。我自己就注意到每逢大考保持适度的焦虑感很容易让自己超水平发挥,真实考试的成绩会明显好于历次模拟考试。



适度的焦虑也可以使你远离意外,比如说在国内人人闻之色变的孩子走丢事件,发生一次就足以使一个家庭遭遇难以承受的痛苦,出门在外人多的地方适度焦虑使你保持对孩子合理的关注力,不会沉迷于购物沉迷于跟朋友聊天沉迷于接听工作电话而走失了孩子。



同样拿孩子走丢这件事来说过度的焦虑是什么样子:在微信朋友圈,儿童走失的信息非常容易刷屏,转发背后的原因自然是每一个父母深切的担心,可以理解。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不少儿童被拐走,但绝不可能是网络世界里制造出来的那种泛起巨大涟漪的危险,好像走出家门就随时会有人抢拐孩子一样。



制造出这些恐慌,受益的不一定是普通的爸爸妈妈和孩子,反而是那些售卖定位儿童的小手表,小电子产品的商家。我自己从不转发这类信息,因为它们的存在已经够多,不需要我添油加火。回国度假时只需要在人多的地方或者不熟悉的环境里多留意孩子的动静即可。做父母的倘若对环境如此恐慌,必定会传染给孩子同等甚至更多的焦虑,影响了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和探索欲求,好像它多么多么的不安全,哪里也不能去,随时随地只能拉住爸爸妈妈的手。



所以适度焦虑就好,不然物极必反。太多的焦虑很容易让你对自己的情绪失去控制,失去对事物应有的理性判断,甚至发火甚至崩溃。而更为不妥的是,做父母的特别容易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尤其是幼儿天生具有感知父母情绪的能力,也许因为生物性连结依然存在,年纪越小这种能力越强,即使父母不出言呵斥,他们也能够感知父母的焦躁进而产生压力。因此,懂得克服自己内心焦虑的,温和而坚定的父母,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助力是很明显的。



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自己内心的变化,会发现一个非常吊诡的现象:



当孩子只是一个婴儿甚至是胚胎还在母亲的肚子里时,绝大多数人只希望养一个健康的孩子。我们会操心他们是否羊水足够是否脐带绕颈,母乳好还是混合喂养好?哪种奶粉哪个牌子尿片最合适?打不打和打什么疫苗?睡眠是否足够?精细动作大动作技能发育如何?长了几颗牙?甚至头发浓密与否……



我们担心他们生病,于是家居环境干净的很,随身带着湿纸巾不停擦拭孩子的小手,他们只要把小手放在嘴里企图满足一下自己的口欲期需求,大人就忙不迭的制止。我们担心孩子不好好吃饭营养不良于是顿顿大人在后面追着喂,我们担心他们爬高爬低会摔伤了,孩子的身边永远有大人护着。我们担心他们消化不良,所有的辅食全部做的很烂熟甚至不惜随身带着一把小剪刀把孩子的菜啊肉啊剪的细碎无比,孩子简直不需要咀嚼直接就可以吞下,前几天我就见过一个特别可爱的四岁半小男孩无论吃什么大人百般提醒,一样都是囫囵吞枣,顶多用舌头拌一下不咀嚼,常常见他被噎的咳嗽,然后父母现在觉得不咀嚼是一个“问题”了。



我们为人父母的焦虑不料成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无意中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机会成长的机会,甚至咀嚼的机会!孩子们被养的小心翼翼,要么惯成没有规矩的熊孩子要么被照顾被管得畏手畏脚。我们恨不得替他们挡住所有的风雨只要他们能健康快乐(好像这样他们就能健康快乐一样),这种心态和做派总是使我想起Roxette乐队唱的那句歌词“She's so vulnerable, like china in my hands”。(她如此脆弱,就像我手心里的瓷器)



然后孩子慢慢长大了,我们对于孩子的要求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他们必须参加各种兴趣班,也不知道这是孩子的兴趣还是父母的兴趣,总之十八般武艺样样得精通,会弹琴会游泳,会画画会奥数,会书法会双语……



他们必须参加各种竞赛最好还能得奖因为据说这些奖项有助于日后升学,于是会弹钢琴是不够的,你得过十级得赢得与理查德克莱德曼同台演出的机会;会跳芭蕾是不够的,你得参加国际竞赛;你上奥数班也不足以使父母松一口气,最好能得到金奖;要是你沉心喜欢的航模不能为你的学业加分那你赶紧放弃。你能用英语讲故事又咋样,你还得有纯正的美音或者伦敦腔。





别以为这些父母夸张,以上都是我过去两年参加各种育儿群讨论时家长们真实的流露。这个时候时间不够用来学东西,那就减少玩乐的辰光好了。要是再不够,连睡眠时间也可以减少和挤压。父母们好像彻底忘记了睡眠,玩乐,和运动对于儿童健康的重要程度,恨不得他们一天24小时都在读书学习。



还有,孩子必须得考上名校,不是哈佛斯坦福最不济也得是北大清华,为什么呢?因为你娘你爹就是名校毕业生,不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么,怎么能一代不如一代?2015年有一篇转发频繁的文章讲一个北大毕业的妈妈如何训练孩子努力学习各门课内课外知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文章中晒出的孩子日常日程表精细至极,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小朋友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不停的学这学那,一天也只能区区睡不到6小时!



我记得自己看那篇文章的时候后背不由自主的起了一阵凉意,严正提醒自己千万不能自恋到如此地步,时时记得孩子是另外一个独立的个体,她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经历她自己的人生,不是为了要证明我是一个多么优秀的母亲更不是为了替我争光的,不需要成为青或蓝,她有权利选择自己将要成为的任何一种颜色。



我们为人父母的焦虑不知道从孩子多大起彻底转化成对于未来的恐慌,对于成才的不懈追求,对于竞争的无限推崇……他们太小了,他们不懂,于是我们堂而皇之的越俎代庖,替他们选择,替他们决定,毫不犹豫的打压他们尝试和探索的欲求,剥夺他们试错机会,替他们安排一切以减少失误,因为这样能使孩子直线前进而不需要拐弯或者徘徊停留…



这样真的是对他们好么?你能保护他们一辈子么?如果他们一直生活在你的羽翼下从不知道如何替自己选择、如何替自己决定,从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想要什么,凭什么你觉得他们能过好这一生



请时时记得这种吊诡,因为它使你在无意识逼迫孩子的时候会帮助你想起生养他们的初心。我们都在焦虑什么?无非是:


1.过程:父母这个角色我做对了么?和我做的够不够好?

2.结果:我的孩子会不会有一个好将来,会不会幸福快乐?



这一期主要阐述我作为一个母亲,从一个新手妈妈到今天,对于焦虑的认识。下一期,我想要分享自己曾经如何焦虑,又在咋样的情景下学会缓解焦虑,学会以不同的认知角度来面对“别人家孩子的竞争压力”。亲爱的朋友,请听下回分解。




<第11篇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就算给孩子买了800万学区房,这件事你做错了也白搭
为什么你的孩子会胆小?
各阶段的孩子心理都在害怕什么?
孩子问“为什么要用钱买东西”,是时候给孩子进行财商教育了
从中医分析新冠疫情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从教育焦虑到童年恐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