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子明:宝宝的天职是玩,而不是学!
黄子明:宝宝的天职是玩,而不是学!
玩和学分裂开来,是大人的思维。
孩子需要玩,这个话题家长们聊起来,绝大多数人在观念上都承认。但是,孩子玩多少为好?是不是还要挤点时间来学习,家长们在实际选择中总是有这样的犹豫,并且把重心拨到相反的一端,顺着早教的大流走。在上海电视台《超级家长会》的节目上,一个不到六岁的孩子,居然提出了一个大人的问题:这个小朋友有一个缺陷,只想到了玩,没有想到还要学习。这当然是大人思维的产物。
把玩与学割裂开来,造成了人们普遍的观念错误。家长们以为孩子玩耍是不得不满足的动物性要求,只是获得本能的愉悦,相当于大人的休息、消遣,学习才是人性的积极的提升。孩子在培优班里虽然辛苦,但能学到有用的知识,有了成就的积极,不会掉队,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只追求一个快乐的童年,可能玩物丧志,贻误知识的积累,少壮不学习,老大徒伤悲。这是许多家长纠结所在。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纠结,并且总是被一个极端裹挟着走,是因为人们并没有弄懂孩子真正需要什么,玩是什么,为什么要玩。玩耍之于孩子绝不仅仅是消遣和快乐,它是人身心的自然成长节奏中最初始的环节,一切学习,一开始必须服从于玩,在玩中实现。人以后的生活与实践,包括学习、探索、思考、劳动、创造,都始于玩,也归于广义的玩。广义的玩,就是为着自己选择的目标,通过自主的行动去实现,在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在结果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
学习也是玩,是较高阶段的一种玩,学习可以掌握前人的知识,跟自己的经验融合,更大程度地满足自己好奇心和想象力,在与前人的文化对话里获得智慧的提升。但如果一开始自己的生命成长都没有展开,感性的经验不充分,身心不健全,学习知识的前提就不具体,这样的学习只是读死书,死读书。
不要打乱孩子生命的节奏!
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千百万年的进化中一路走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命节奏。虽然我们已经是这个星球最高级的物种,但人类胚胎的发育要重演进化史,并不能将低等生物阶段跳过。同样,今天人类文明已经高度发达,但儿童智力的发展和智慧的吸收也要重演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他们的学习必须从最简单、最直接的感性体验开始。人类每一次文明的飞跃,每一个智慧成果,都蕴含大量感性经验于其中,要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文明成果也必须有足够的感性经验。孩子玩耍的时候正是在积累对这个外在世界的感性体验,为以后的抽象化、逻辑化、概念化的知识掌握奠定基础,所以玩耍绝不是像很多家长以为的那样在浪费时间,而是在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式。
卢梭认为十二岁以前的儿童在智力方面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针对这一时期的儿童应进行感官教育,十二岁之后的少年已经具备一些感性经验了,才可以进行智育教育。卢梭对儿童年龄阶段的具体划分未必准确,但他依据年龄特征实施分阶段教育的理念是很有道理的。蒙台梭利也认为感官训练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感性体验是人对这个世界的一手材料,理论知识是由前人在感性基础上升华提炼而来,相当于二手材料。只有在孩子对这个世界形成一整套丰富而真切的感受以后,他才可能真正消化书本上的抽象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怀疑、创新。如果感性的过程被极大地压缩甚至近乎省略,在孩子自身还没有足够体验的时候就直接拿来他人的智慧成果,他难免成为知识的奴隶,被动地接受不会带来任何怀疑、理解、想象和创造的能力,他的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时下流行的很多早教班、国学班推行的就是背诵学习法。不能理解的东西学了也无用,甚至很可能有害,因为当孩子知道的东西比他能理解的东西要多得多时,这些知识将来很有可能成为束缚他创造力的巨大包袱,没有弄懂的观念直接拿来就极易产生偏见,久而久之孩子就沦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庸才。许多家长出于教育的焦虑,拼命压缩玩耍的时间,对孩子进行各种早教培训,打乱了自然的节奏。这样培优出来的孩子即便成绩好,也不过是囫囵吞枣,不会有创造的原动力,他的知识大厦实际上是一座空中楼阁。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绝不仅仅是牺牲一点快乐而已,而是在扰乱他正常的成长节奏,为他今后的学习制造障碍。初衷是想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最后反而输得很惨。玩耍是孩子的天赋人权。
不要把孩子囚禁在教育计划里!
有的家长喜欢给孩子制定严密的时间表,一个书面的详细作息计划,把每天要做些什么事,做多长时间,什么时间做,达到什么目标,奖罚标准都规定好。不可否认,严谨的规划,的确可以提高人的效率,可以督促形成良好的习惯;而且在社会生活里,人与人之间要协作,需要一个统一的计划,譬如孩子上学了,每个孩子都要遵守统一的作息时间表,迟到早退旷课虽然对个人不一定有影响,但对于集体,对于社会生活却是问题。可是,教育者如果一心要把孩子的一切生活,纳入自己一厢情愿地设计出来的时间表里,也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
第一,高高在上的计划者成为孩子成长的主人,孩子成了被动了服从者。虽然计划看起来是一种客观化的尺度,这比大人时时刻刻的命令、监视要好,但依然是挤压了孩子的自由空间,他们丧失了自主权,成了家长的傀儡。学习不是自发的兴趣主导,成了疲于应付的苦差事。如果成功是靠父母设计出来的,那么这种成功也不能归属孩子,父母越成功,孩子就越失败。孩子如果想要成功,唯一的途径就是彻底反叛他们的父母。患有教育焦虑症的家长最应该补上的一课就是“放开手”,要让孩子在自由选择中发展自己,自主是一切成功的前提。
第二,严密的日程安排,对孩子日常生活过细的干预,体现出人对生命的自然节奏的傲慢。孩子的很多自然成长需求是通过他的喜好表现的。
孩子都喜欢玩水、玩沙,喜欢奔跑,喜欢和同龄人相处,他们需要从这些活动中积累人生最初的财富。我们的孩子每天幼儿园放学后,我都让他在操场上再多玩一会,我观察到他在这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活动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他最喜欢玩的地方是沙坑,每周都要玩几次,一玩都是一个小时。沙和水都是最好的自然“益智玩具”,原因恰恰是沙和水,没有确定的形状,任由孩子自己摆布,也是孩子最着迷的,而且水粘在身上也能锻炼耐寒能力,他拎着小桶在水池和沙坑之间来回跑,锻炼了奔跑能力,在沙坑里和别的孩子协同作业,又锻炼了社交能力。天真、自由的生命状态太精巧了,短时间内的简单玩耍就可以同时锻炼很多种能力,而且这些能力恰恰是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的。再看人为的计划表多么笨拙,认字的时间段只能认字,数学的时间段只能算数,为避免过多伏案造成的运动能力退化,有的家长还在日程表中额外安插体育锻炼项目,可是对于一个活泼爱玩的孩子来说这根本没有必要,几乎所有户外活动多的孩子奔跑的速度都很快。我们生活的世界有无穷无尽的东西让孩子观察体味,他参与其中获得的心智启发与一个人面对单调的学习卡学到的零星死知识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让各式“早教”思维见鬼去吧!
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焦虑。这段时间,虎妈、狼爸、鹰爸们的另类教育方式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基本理念的反思,对待孩子到底是严格好还是宽松好,孩子到底应该舒适快乐地成长还是在压力下成长。我认为,最好的标准,是人成长的自然节奏。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做什么事情的冲动,有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所有孩子的节奏大体一致,但具体会有差异,家长要敏感地观察,帮助、引导孩子展开每一个阶段的探索和追求。
学龄前的孩子,全部要做的事就是玩,即使到了小学阶段,孩子一大半时间也应当是玩,而不是枯在教室里听课、读书、作业。所谓玩,就是自主的、感性的活动,包括形象生动的语言演练。与这种玩相对的知识教育,小学阶段逐步增加,一开始也要尽可能生动形象,跟玩的经验衔接,慢慢过度到概念、逻辑、抽象的思维中,到中学阶段才开始比较纯粹的知识教育和理性的思维训练。
如果教育者违背生命的自然节奏,以严厉地手段实施知识的灌输教育,就像囫囵吞枣,不能消化一样,让孩子死记硬背,他无法理解,灵性最终会被知识淹没。让他机械训练,他的肢体会日益麻木,畸形发展,沦为残疾。这样外力强加的教育训练是反人性的,残酷的,结果是把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压垮。
如果从小生命的节奏被干预,被打乱,孩子的发展进程就可能出紊乱。比如孩子从小被剥夺了吃饭、穿衣、上学、交际等方面的自理自决的机会,父母经常越俎代庖,孩子养成依赖大人安排的习惯,即使上了中学还高度依恋父母,长大了也害怕走向社会。这时,作为补救的措施必须严厉一些,在保障基本的安全情况下,将其赶出家门,以巨大的外部压力锻炼他,让他走向成熟。
南京“鹰爸”何烈胜先生代表的“鹰式教育”,过于迷信外部压力的作用,忽略了孩子与生俱来的生命冲动,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生命节奏,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两相情愿地把自己作为成人的目标强加给他,通过压力督促孩子行动,这是轻率而危险的。据说,当幼鹰长到足够大时,老鹰会把它赶下山崖,让它在可能被摔死在极限状态下展开翅膀,学会飞翔的本领。这种情况不能排除,但我们知道更多的是情形是,小鸟翅膀日渐丰满之后,它就会尝试着伸展,不断地练习扑扇,终于有一天迎风而起。假如幼鹰羽翼尚未丰满,就被老鹰的推下山崖,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儿童智力成长有其自然节奏,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教育所能做的是顺应生命的自然节奏,让孩子的潜力在每个阶段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社会不需要昙花一现的方仲永,孩子们不应该为父母的愚昧和虚荣买单。家长们不要老想着争分夺秒,该“浪费”的时间必须“浪费”掉。人是从旷野中走出来的万物灵长,在文明进程中不断证明着自身的激情与智慧,让孩子每个阶段都做适合他做的事,他将来不可能不成长为一个有力量、有灵性的人。
玩和学,都可以是快乐的!
对一个孩子来说,完全不要把玩耍和学习区别开来。我们发现,当孩子玩耍的自然冲动得到充分满足时,他不仅能够长时间静心学习、探索,自然间达到耳聪目明、心灵手巧的效果,而且善于跟大人交流配合,也表现得很听话。
道理其实很简单,孩子内心的要求获得满足,身心舒畅,跟大人的意志没有冲突,自然也愿意跟大人配合。如果情况反过来,家长不让孩子玩耍,只让他们学习,实际上就是脱离孩子内心的好奇、好动的力量,强迫他去做不适合他需要的事,那么他们幼小的心灵会从大人的态度中获得暗示,玩耍和学习是对立的。这时,他们不可能理解大人苦口婆心的念叨,不会在乎大人一套关于学习好处的功利主义大道理,他们只会认为爸爸妈妈不让我做我想做的事,只让我做不快乐的事,学习自然成了玩耍与快乐的对立面。
如果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玩耍空间,同时在跟孩子一起玩的过程中,给予一些简单的引导和帮助,他自然就会掌握越来越多的技巧和知识。在孩子眼里,弹钢琴、认字都是一种玩法,跟爬山、轮滑、玩水没有什么区别,后者无非更动态一些,弹琴、搭积木、拼图更安静些,上钢琴课就是从比较动态的活动状态切换到比较安静的活动状态,所有这些活动都能满足他的好奇心,都能给他带来快乐。等他到了一定年龄,心智逐渐发育成熟,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之后,才能够从知识概念中体验到比直接玩耍更大的乐趣,从阅读中了解的故事比单纯的玩积木更丰富、更神奇。这时他才将学习和玩耍区别开,不是快乐与不快乐的区别,而是快乐的层次、品位的区别。只有在快乐的引领下,孩子自主地由感性的活动,向高层次的知识学习提升,学习才能成为他如痴如迷的生活需求。学习是绝对不能勉强的,不勉强,孩子总会有想学的时候,越勉强只会越令他厌学。
快乐与不快乐,都是主观的情绪。需要客观的分析,凡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一定是快乐的,即使过程中很严肃、很艰苦、很纠结、很疲劳、很失败,都是一个整体快乐中的不同节奏。相反,凡是为别人确立的目标奋斗,跟自己的目的无关,根本谈不上快乐。即使你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什么事情是为了他将来好,他也不会买账,因为孩子没有世俗的观念和相应的焦虑,只有与生俱来的冲动。别人给予的刺激、消费、财物,只会带来瞬间的、孤立的、动物性的情绪反应。
高科技的玩具,更容易把孩子变成傻瓜!
给孩子买什么样的玩具才好,常常是为人父母必须所犹豫的问题。
现代科技条件下设计生产出来的玩具,集中着各种声光化电的效果,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当然有吸引力。尤其电动玩具设计精良,制作精巧复杂,价格不菲,无论是送礼还是买给自己家的孩子玩,都很能满足成人的虚荣心。
可是,这些成人世界里的东西,却比不上简单粗陋的积木对孩子更有意义。
我们也曾买过一架数百元的电动直升机送人,幸好接受礼物的妈妈可能很有见识,把这精致的玩具飞机收了起来,并没有让孩子玩。
我虽然早意识到玩太多电动玩具有害,但我想在现代条件下根本无法避开,自己不买,亲戚朋友也会送这样的玩具。而且我起初对小孩子玩积木也不是很有信心,因为搭积木似乎是很无聊的活动,乐趣不容易获得,哪像电动玩具的吸引力那么显而易见,只要轻轻一按开关,东西就能动,还能响,能发光,小孩子一定更容易被这些刺激性的东西吸引。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
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我就把各种不同的玩具摆在他面前让他玩,我发现他对拨浪鼓、摇铃没有太多兴趣,发条、电动类玩具也只能吸引短暂的注意力,倒是对泡沫拼板、拼插积木最感兴趣。把一个零件插进另一个,这对于手指还极不灵活的婴儿来说是高难度挑战,但他居然乐此不疲,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首次成功,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上幼儿园之前,积木一直是他的主要玩具,友人送的一两个电动玩具只是偶尔的调剂,在他玩具箱里并不太受宠。
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兴趣倾向是自然显发出来的,我并没有刻意引导他。也许有人觉得这只是个案,但我认为其中有因可循,成人往往在于把孩子当成了参观者而非参与者: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他们想要做的不是简单欣赏和享用既有成果,而是要切身参与到这个世界的每一项活动中来。
电动玩具设计精巧,却也高度模式化,按动开关是简单的操作,声光电效果也只是机械地重复着,对于生命活力旺盛的孩子来说,久而久之就感觉无聊、乏味、空虚。单调的操作下让人仅仅成为一个参观者,如果没有新的变换,很快就会厌烦。所以,长期浸泡在这类玩具中的孩子,总是缠着父母要买新的玩具。
电动玩具当然不必完全排斥,有的拼插积木附带有电动装置,作为点缀也不错。同时给孩子积木和电动玩具的情况下,也许他一开始会被电动玩具所吸引,但长时间只有一种或几种结果之后,他的兴趣就会转移。一些孩子拿了电动玩具总要拆开,也是这种天然倾向在“作怪”。另一些孩子则需要不断更换玩具,以寻求新的刺激和满足。积木虽然没有刺激性的效果,但是它可以摆出无穷无尽的结果出来,而且玩的过程成就了孩子的主动能力,带来的趣味因而也是持久的。
一个孩子如果到了四五岁还只会玩电动玩具,他的思维就会僵化,以后玩积木,也只会扔着玩了,再没有任何创造能力。有的家长以为电动玩具可以让孩子更接近科学知识,玩具越贵重,科技含量越高,孩子见的世面越多。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电动世界里,根本不用担心孩子在这方面没见过“世面”。很多家用电器都是“傻瓜化”的,使用者只需要按规定的程序简单操作,获得自己需要的结果,无需知道其中的原理、内部过程。
文明是把双刃剑,文明的成果给人许多便利,但直接躺在文明的成果之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则会导致人的创造力的退化。科技使得现代生活过于便利,孩子如果从小被高科技所包围,对生活资料何所从来一无所知。
越是简单质朴的玩具,越能启发孩子的灵性和智慧!
结果总是需要过程的酝酿。人的胚胎发育也要重演进化的历程,从鱼形逐渐变化成人样,而不是由受精卵直接分裂形成人形。我们已经进化成人了,为什么还要在胚胎里再做一回鱼呢?自然造化是否想说明过程很重要,单纯的结果意义有限。现代社会在结果的展示方面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正因为这样,过程变得更加隐晦不明,更需要社会引导孩子还原到过程中,了解并参与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由质料和形式组成,比如对于房子来说,砖头就是质料,房子的样式就是形式。形式必须加诸质料才能成为实物。西方哲学从古代希腊开始,就认为形式高于质料。现代文明的全部成就,就是用人类的智慧,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用来制造各种精美的产品,服务于人类的需要。
声光化电的玩具是科技化、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它们具有复杂的形式,可那是孩子无法掌握的,即使拆开来研究其内部结构,没有相当的知识基础和逻辑思维,也是无法了解其中的奥妙。对孩子来说,拆开一个昂贵的电动玩具只是完成一次性手工操作而已,跟推倒一座积木建筑,掏开一堆泥巴,折断一根树枝,没有什么两样。孩子只需要简单的玩具,接触自然,以获得质朴、天然的感受。
泥、沙、水、石头、树枝、积木等等看起来很简单,只相当于质料。但这些技术含量几乎为零的材料,恰恰蕴含着无限的可能,给了孩子无穷无尽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新的生命需要通过实在活动确证自己,在参与创造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存在者的扎实感,婴儿的选择就是证明“我做,故我在!”
水是流动的液体,沙是具有一定程度流体性状的固体,当手指伸进水里感受水的温柔阻力时,当沙粒非常听话地给手指的每一次挪移让位时,孩子最能切身地感受到自己的自由意志的存在,它能渗透到对象之中。因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爱玩沙、玩水,孩子玩沙玩水就是赋形于质,就是体验自由创造的快乐。
成人往往不能领会孩子的要求。放学后我们通常会让孩子在幼儿园操场的沙坑或是水池边玩一会。很多家长对孩子玩沙的要求是十分厌烦的,他们觉得沙子很脏,很危险,怕弄到眼睛里,有的爷爷奶奶甚至抱怨幼儿园弄个沙坑在这完全是害人。家长尤其不允许孩子玩水,生怕一沾水,身体就会感冒。很多孩子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其他孩子在沙坑中享受快乐时光,在小溪里肆意的把衣服弄得透湿,他们很无奈地被家长拽走,孩子自然的、合理的要求遭到抹杀。
智慧并非是大人从外界给予孩子的,而是从其心灵里自然萌生出来的。孩子与生俱来就有巨大的好奇心和强烈地参与到世界各个进程中来的欲望,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不让那些非自然的东西抹杀阉割掉孩子本来的生命力,最好的教育就是挡开那些人为的干扰和破坏,使他天性的发展获得应有的空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一节说玩具
玩具选得好 孩子智商高 家长选玩具的时候一定谨慎
孩子跟乐高机器人学习有哪些好处?对孩子哪些方面的发展有帮助?
【数学启蒙】这些亲子游戏你玩过吗?
趣逗与评估
有些事情没必要让孩子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成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