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 

 
 
爱书斋   收藏
 
 

米芾行书简略(二)

米芾学《兰亭序》,只说“并看法帖”却避而不谈临摹。其实正如有人指出的,传世褚遂良临《兰亭序》墨迹,应是米芾的临本。米芾不谈临摹,很可能是故意秘而不宣。不过由此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学习古人书法,通过“看”(也即所谓“读帖”)领会古人笔意,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米芾自述对于王献之只字未提,而他临摹王献之肯定也是下过一番功夫的。有人鉴证,定为王献之的《中秋帖》、《鹅群帖》、《东山松帖》都是米芾临本。这一方面可以从三帖的碑刻与墨迹互相参证,另一方面可以与米芾墨迹对照加以辨明。我们把《张长史帖》的前四行同《中秋帖》墨迹作一番比较,二者都具“一笔书”特点,二十余字中就有“秋”、“不”、“复”、“如”、“何”、“相”等字的结体用笔十分相像。

《宋书》本传对米芾书法的评价突出了“得王献之笔意”,南宋范成大说“米礼部行草正用大令笔意、稍跌宕自成~家。”两种说法基本一致,正确指出了米芾与王献之的师承关系,但是说得太简单,没有概括出米书的博取旁揉,“集古终能自立家”(清·王文治赞米书)的特色。

范成大所说“稍跌宕自成一家”,倒是令人感兴趣的。米芾比他的先驱王献之等人独具跌宕的风姿,是由用笔、结体、分行、布白等各个方面形成的。这里试作一些分析:米芾运笔雄强骏快,变化迭出,为历来评论者公认。他自称“刷字”,以区别于他人的“勒字”、“排字”、“描字”、“画字”。他的笔法,很可以比作绘画中的兰叶描,与黄庭坚的类似铁线描的笔法各异其趣。倘同苏轼,蔡襄相比,米芾兼有前者的洒脱和后者的秀丽,可是他不像苏书喜用“偃笔”,有时缺乏挺劲的姿态;也不像蔡书有时失于柔弱。他曾得意地说:“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后来的人更赞誉他“八面出锋”。他善于用主要笔划确立一个字的体势,在正侧、掩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概,沉着痛快的风姿。字的起笔有时侧锋,有时藏锋,运笔不计较非用中锋不可,落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形成高屋建瓴之势。对于较长的横划,常在中间加一波折,以加强变化(参看附图“图”、“第”、“岳”等字)。

米书的钩笔也比一般写法多一些波折(参看附图“浮”、 “诸”等字)。捺笔的变化很多,一笔的着力点孵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参看附图“久”,“人”、“水”、“峰”等字)。我们如果将书法的用笔比作建筑物的梁柱砖瓦之类,那么,决定米书这座特殊“建筑物”的梁桂砖瓦之类便是与众不同,构成了米芾书法艺术的特色米芾强调字的结体的变化。《群玉堂帖》第八卷自述:“……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按照他的要求,那怕一个简单的“三”字也要力求笔笔有变化,三画间的重轻应有不同、三画闻的距离也有不同,再是三画的起笔落笔和呼应、映带也应有不同,从而创造出多样统一的美。米芾称赞《兰亭序》“二十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似。”同样是表现了他对多样统一的美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仅把多样统一的规律运用千行草书,也运用到楷书、隶书、篆书,主张“真字须有体势乃佳”,“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证之真书《大行太后挽词》以及《宝晋斋法帖》中的篆,隶书,米芾是实践了自己的主张的,他始终一贯地反对毫无生气的“排算子”一般的字。

书法的经营位置、分行布白,是达到气韵生动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米芾对此更是十分注意。他指出,好的书法应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就是说,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要做到从总体到局部各个方面完美无缺,这本是所有书法家共同一致的要求。可是米芾是怎样实现这个要求的呢?他同那些拘守一点一画的书法家不同,他重视整体气韵,又不断变化着书写的重点。他敢于和善于打破局部的平衡对称,在局部的不平衡、不对称中求得通篇平衡对称,在不断的运动中求得稳定效果,在横斜逆出、左顾右盼之中求得前后呼应,神完气足。书写前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从而大大增强了纵横佣傥的“跌宕”的风姿。这方面突出的例子很多,除了大家熟知的《蜀素帖》、《苕溪诗》等以外,再看《与魏泰唱和诗》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的正、侧、掩、仰、前、后,左、右,无不经过精心安排。但是乍一看去,似乎是不经意写成的。从这里我们又看到了米芾书法艺术的另一个侧面:是跌宕还包含着一股天真自然的情趣。

米芾写下的书翰,离今天已有八百多年。历来的评论者对米书褒词很多,但也有人批评他“猛厉奇伟,终坠一偏之失”(明·吴宽)。还有人认为“勿顿学苏(轼)米(芾),以陷于偏颇剽伎之恶习”(清·包世臣)。米芾的书法,有时由于过份的凌厉飞动,确实偶有照颐不周,甚或产生失笔的现象,观过知仁,需要我们在学习中细心体会,择善而从。再是从历史上看,学习米芾而死守米氏一家的,成绩较大者如米友仁王庭筠、吴琚等人,虽然各有可观,但是缺乏个性,有着明显的局限性。米芾学古而能创新,“取诸长处,总而成之”。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的。至于米书伪作之不可学,自不待言之。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一苏轼

类似文章 更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二四三)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一四八)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一四七)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二零三)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二零八)
宋刻米芾英光堂帖上册(香港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