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宜昌记忆》:走近百年水巷子 渐被遗忘的角落


走近百年水巷子 渐被遗忘的角落

文|王念时

本文由三峡广电公众号首发

      在未使用自来水以前的悠久岁月中,宜昌人都是穿过小巷去江边挑水,也由此有了“水巷子”的由来。

      如今一提起宜昌的水巷子,多数人仍然印象深刻。正如那些深藏在古巷里的光阴故事,水巷子,那么遥远,又那么近在咫尺。



还是这条江 还是这座城


     如果没有那条蜿蜒数千里、冲破三峡险阻的束缚,在南津关脱颖而出的川江,在宜昌变成了荆江,就不会有李太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郭沫若“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的豪迈意境。


      如果没有那条“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的滚滚长江,就不会有西陵峡口这座“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的江边古城,就不会有欧阳修所赞叹的“此地江山连蜀楚,天钟神秀在西陵”,就不会有那个曾经担任过宜昌海关税务司司长的英国人所推介的那些景致:“从这里往上游只有4英里便是著名的长江三峡的进口,这里迷人的山峡溪谷,可怕的悬崖峭壁,激流飞瀑,小丘大山,组成了一幅动人的风景画。”


      如果没有宜昌人所称的这条“大河”,这里就不会有郭兰英唱的“风吹稻花香两岸”的物产丰富、地肥水美;如果没有长江三峡的秀丽风光,杨炯就不会写出“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的名句。

      如果没有这条绕城而过、一路东去的江水环抱,管鉴就不会在“梅花过了,东风未放,满城桃李”之时,站在岸边感叹“滚滚长江不尽,叠叠青山无数,千载揖高姿。”诗人杜甫就不会在宜昌江边小亭一边饮酒话别,一边倚着栏杆醉眼看“北斗三更席,西江万里船。”


     虽然都懂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如果没有川盐济鄂,宜昌就不会“日有千人扶手(摇橹)、夜有万盏明灯(桅灯)”的壮观景象和江边桅杆如林、百舸争流、木舟渡江、市民挑水的众多码头;如果没有自明清以来逐渐繁荣的河街贸易,宜昌城就不会拥有越来越多的移民,也就不会聚集越来越多的人气。

     如果没有宜昌商业开埠,宜昌就不会成为川东鄂西最大的长江航运枢纽,就不会在宜昌古城大南门之外,又开辟沿江而下的18个新码头,洋人的西式建筑沿江一字排开。


      如果没有长江这条母亲河,没有自明清以来逐渐繁荣的河街贸易,从鄂西川东甚至云贵高原陆运而来的山杂、毛皮、油脂、煤、烟叶、烟土、水果等就不会在宜昌过载,而由荆沙、申汉、洞庭和赣州的船只运来的那么多日用百货、瓷铁器、大米、糖、布匹和洋货就无法进入上游更远处的天府之国。

     而那4000余名码头工人和6000多名用宜昌话所说的“散扁担”的“棒棒”们,就不会在国难当头之时创造敦刻尔克大撤退般的奇迹,就不会在解放后和黄声笑所形容的那样:“左手搬来上海市,右手送走重庆城。”


      如果没有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的开工与建设,古城宜昌就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城市的骨架就不会得以迅速扩展;如果没有“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三峡大坝的建成,这座临水而建的城市就不会被称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而“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也不会成为这座城市一张足以在世界上引以骄傲的城市名片,所以说宜昌是因水而兴、因水而动的。


他们,靠码头谋生的挑水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在长江边上的宜昌人自然就会靠着这条大河谋生。不管是上古时代就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土著人,还是因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北而远道跋涉而来的各路移民,都知道选择西陵峡畔的这块地方作为建设家园的有利地形,傍江而居,以江为生,因江设市,就在这川江与荆江交界之处建起了宜昌这座古城,也就有了沿江而下的过载码头,也就有了城里三分之二的居民靠码头谋生。



      有了这条绕城而过的长江就有了在江中航行的船只,有了船只停泊之地就有了城市;有了城市就有了商品贸易,有了商品贸易就有了搬运工;有了搬运工就有了家庭,有了家庭就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

     水是很重要的,在没有自来水的时代,家家户户都得下河取水。商家店铺、茶馆酒肆更需要大量用水;家里的男人在外打拼,家里只有女人孩子的就需要请人挑水,于是,宜昌的挑水工应运而生。


      在没有自来水的漫长岁月里,宜昌城里的普通人家多是自己挑水吃。男人不在家,女人提着要洗的衣服到江边去洗,回来时顺手提一小桶水;那个时候家里孩子多,稍大一点的兄弟姐妹就会被大人们支配着两个人抬一桶水,摇摇晃晃的走回家时,也就剩半桶了。

      即便是后来修了运河,有了一水厂,也有了街头巷尾的供水点,还是需要肩挑手提的把水送回各自的家。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笔者的父亲已是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上班前依然要拿起每家每户必备的水桶到供水点去挑水。


“挑水的,来几桶!”

码头的挑水工


      那个时候,普通百姓人家的男人出门前先下河去挑一担水是必须的,一家老小洗脸漱口做早饭都等着呢;孩子们放学后到江边去提几桶水回家来很正常,家里烧水做饭正等着呢。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厨房里都有一口能装几桶水的大缸,门后都放有挑水用的木桶或者白铁做的铁桶,还有楠竹或者桑木做的扁担。可是旧时的那些富贵人家、店铺老板、手工作坊、茶馆酒楼浴池等用水大户、孤儿寡母、老弱病残要么因为有钱不屑、要么因为无力到江边取水,就守在门前,冲着那些在街上穿梭而过的挑水工喊一声:“挑水的,来几桶水!”


      挑水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那些挑水工都是些壮实的汉子,挑水的时候腰杆挺得笔直,随着从河边步步登梯,肩膀在很自然的耸动,那根韧性很强的扁担到了他们肩膀上变成了有生命、有柔性的东西,颤悠悠的上下跳动着、随意弯曲着,那两个装得满满的水桶也似乎在轻盈的跳舞,两桶足有百多斤的担子随着挑水工十分协调的身体那么放松的随之律动,甚至有些翩翩起舞的感觉。



      每一次挑水工或光着或穿着草鞋,或穿着解放鞋的脚结结实实地踏上那江边上岸的江叉子(宜昌话:青石阶梯)的时候,也正是扁担向下弯曲的时候,所有的重担就通过那挺直的腰杆迅速地传递到他的足下;他的小腿肌肉会马上做出反应,肌腱向上反弹,腰部的肌肉就会紧缩、胸大肌就会快速的舒张,肩膀就会向上耸起,扁担就会向上弹起,甚至稍稍离开挑水工的肩头,他就会舒舒服服的又登上一级台阶。

      那种力量的运用自如、节奏掌握的火候、轻松的犹如闲庭漫步都叫人叹为观止。而在那之前和在那之后笔者再也没有见到过那样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的力量与技巧的展示了。



      挑水工当然很不容易,虽然过去的富贵人家、机关单位、工厂作坊、家中没有男劳力的,或是经济状况较好的都会请他们挑水,可是相互之间也有竞争。

      除了永耀电厂挖井用于发电,不知是水源还是习惯的缘故,古城里和新的商埠区很少有水井,大家都是喝长江水的,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水缸,从江里挑来的江水用装有明矾的竹筒搅一搅,沉淀以后就可以用了。


一担水相当于一碗红油小面


      宜昌挑水工聚集最多之处,在城里是献福路附近的河水巷;在城外就是隆康路附近的一道巷子,各有区域,互不越界。理由很充分,城里的靠近大户居住的南正街、天官牌坊(现在的民主路)和二架牌坊(现在的新民街);城外的靠近洋人居住的强华里、履元里和怀远路(现在的红星路),最重要的是住处距离长江仅一步之遥。

      有些聪明的挑水工在自己家中备上几只硕大的水缸,挑水沉淀以后卖净水,收入就好得多。


      挑水工的薪酬有包月、包年之分,也有零担的,计价方式和现在的长途运输、滴滴打车差不多,都是分路程远近和需求量而定。

      那时的宜昌中心城区一直沿江发展,街道离长江的距离都不远,最多也就几百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请挑水工挑水送到家每担水也就几分钱,和当时的一碗红油小面、一个炸得酥脆的油饼差不多,所以费用也是可以接受的。


版权归作者所有

主编:李瑜(北美宜昌同乡会会长)
责编:刘慧艳(三峡广电)

三峡广电整理发布


编辑部热线:0717—686215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我再看你一眼之水巷子
凯蕾号游船到了宜昌
漫步清江边,再看长江水
详情
开埠前后的宜昌码头
在三峡大坝旁看大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