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宜昌记忆》:黄花古民居 一个古韵悠然的村落



作者简介

欧阳运森,笔名夷古,自号六一斋主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第38代后裔。中国档案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曾在先祖欧阳修任县令的夷陵(宜昌县)任档案馆馆长。出版文集《沧桑寻梦》《荆门雄风》《欧阳修家世》《集古藏今》《魂系故园》等。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有幸来到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3组,探访了在那里依稀尚存的几处清代民居,体验了百余年前先辈们精湛的建筑工艺,感受了在此流传了千百年历史的民风民俗,受益匪浅。

平时在宽阔马路上风驰电掣的面包车,此时却像只蜗牛,在弯曲狭窄的山路上吃力地爬行,不到3千米的路程却整整行驶了20分钟。经过一阵颠簸后,几栋白墙青瓦的古民居映入我们的眼帘。在众多的古民居中,尤其以“老号”和“宝和”两栋最为著名。这两栋古民居已于2002年底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民居距今已有约150年历史,是宜昌地区现存屈指可数的古民居群落,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物鉴赏、学术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


百年古居雄风犹在

黄花古民居位于长江支流黄柏河西支的右岸。据当地村民王可维介绍,“老号”和“宝和”古民居坎上坎下,各有院落,四周用青砖浆砌,面向河边还筑有枪眼,自成体系。“老号”建在前,先后建了五六十年才全部完工。

在南边周围2公里的范围内,建有装饰华丽、雄伟壮观的6栋一厅一堂5个天井的大瓦屋。古民居的外面是宽敞的稻场,稻场四周用院墙围住,院墙根均用条石围着。正中建有高大的门楼,门楼和院墙上修有箭垛和铳眼。整栋古民居近看是庄园,内看是花园,远看像城堡。亭阁寿头,雕龙刻凤,十分壮观。据当地老人回忆,这里的金字寿匾和楹联不下60余件。每栋周围均用石条石围墙,中间或两头修着高大的石门柱。骑马门槛,两边一对大石鼓。大门槛正上方悬挂一块金光夺目的长形金匾,刻着“大夫第”三个字。老人们还讲述老屋过去威严的历史:“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骑!”


“老号”民居


“老号” 民居从右至左两扇大门门头上的楷书写着“勤俭忍让,忠厚传家”几个大字,似乎向人们昭示着为人处世的哲理。这栋典型风格的古民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是易家老屋古建筑群体中的一栋。关于易家老屋的历史,据《易氏宗谱》记载,易氏始自山西太原郡,故曰“太原氏”。相传是周文王十三子雍伯之后,春秋时食采于易,因而受姓,世居山西太原府。战国时,散处天下,于是居易水易洲的子孙,其姓即因地开始,而易城易县的子孙,地又以人传闻。到了唐代,易氏自鼎臣公以及第起家,后裔相传,由太原迁星沙(长沙)。迨宋高宗时,易亮公由星沙迁峡州(宜昌),成为宜昌易氏的始迁祖。后来,戴圣公一脉因世乱避于大峰深山,此即宜昌黄花南边易氏家族之起根发脉也。从此以后,男耕女织,代代相传。其中,忠祚公这支颇有起色,便兴旺发达起来。


忠祚家住的林子包,也就是黄花乡南边村的易家老屋,周围一片山岩,土地瘠瘦,几间小屋,垦土维生,十分清苦。据说他在屋里挖苕窖,挖了两缸银子,从此就买田置地。长子国黉,操练武艺(武庠生);次子国学,勤读诗书(文庠生)。一文一武,家庭就大大地改观了。

从南边易家老屋走出去的名人很多,以下就近代的介绍几位:易德榜,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日本某大学法科,曾任夏口地方法院推事;易楷(1905年—1985年),号粹然,在古民居出生, 1925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于1932年6月毕业,获得教育学士学位。先后在湖北实验中学等地任教,1985年11月因脑溢血病逝;易鹏(1922年—1994年),中共党员,又名易顺木,出生于南边金鱼坪,1944年考入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毕业后一度从事教育工作,后调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重机厂工作,直至离休。


工艺精湛流芳百世

黄花古民居有它的辉煌历史,但随着时局的变化,古民居逐渐走向衰落。现存的文、武两庠生的住宅还有16户40多人居住。其建筑有不同程度朽坏,但基本上保持着原貌。易家老屋的“文庠生”住宅通高约8米,檐口高5米,砖木结构,呈纵长方形平面布局,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其明间,前为厅后为堂,中间有明亮的天井区分,天井四周有宽敞的回廊,天井两侧各有三间厢房,中国建筑讲求对称的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厅与堂的连接沟通也独具匠心,毫不呆板:前厅为穿斗式木构架,后堂为抬梁式木构架,梁与梁之间用驼峰或大斗支垫,状呈三角形,极大地增加了房屋的稳定性坚固性,难怪易家老屋历经一个多世纪的考验仍屹立如山。墙体用薄青砖石灰浆封檐,小青瓦屋面,白色沟滴水,檐下正立面为仿牌楼式彩绘覆盖,其间上下绘有各种对称的几何图案,中间嵌有竞相开放的茶花,通檐彩绘历经无数次风霜雪雨的洗涮至今依然颜色清晰、线条流畅。骑马门槛两边的一对大石鼓依然如故。


在南边古民居普查登记的36件可移动文物,可以说是保存在民间的上乘之品,有极高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登记的文物全是清代物品,品种繁多,既有石质马槽、石雕、石鼓、浮雕、门槛、砚台、棋座,还有陶瓷质的瓷罐、瓷钵等,更难得的是锡罐、铜罐等,文物价值相当高。

古民居的大门居中,向内凹进,称为“卧槽”。大门上顶雕梁画栋,翘首飞檐,精巧别致。大门口有一对雕花石鼓。进入大门,便是客厅,面积从几十至百余平方米不等,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厅屋两侧是厨房、火笼屋。堂屋和厅屋相隔五六米远,中门有方形水池,这就是天井。天井底部有龙眼通向屋外。堂屋与厅屋间有雕花屏风。精致的棋盘格式木雕,引人入胜。平时,隔门不打开,上雕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八仙过海、玉母祝寿、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厅屋后面是堂屋,一般比厅屋高。堂屋两边的正屋都盖有木质楼板,是家庭主人的寝室。

在两位村民的热情引领下,我们顺利找到了民国时期宜昌的社会名流——易楷的住宅。此处房屋建筑风格与前处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屋内装饰略有讲究。门柱左右两旁各有一与门坎连为一体侧放的大理石石鼓,分别雕刻着一雌一雄幼狮,可惜石鼓上一对精美的小狮已被砸毁。宅内二楼金黄色的栏杆装饰令人赏心悦目,整条拦杆被两条巨龙环抱,并在中部汇合呈现双龙戏珠的景象。那须发冲冠的龙头,那光芒四射的龙眼,那力大无比的龙腰都勾勒得栩栩如生,中华民族传统的龙文化在这里演绎得出神入化。


当我们到达 “武庠生”的豪宅时,已过晌午了。虽然院墙已被拆毁,但飞檐高高翘起的院门依旧耸立,面积特别大,霸气十足。宅内的做工分外奢华,各种装卸应有尽有,连窗户都别出心裁地形似繁写的“福”、“禄”、“寿”、“贵”等字样。此宅现已被分成四家,由易德厚等四户人家居住。

抗战时期功勋卓著

抗日战争时期,黄花古民居地处抗敌前沿阵地。当年国民革命军第75军预备第四师师部和前线抗敌野战医院都设在该村的养老坪,也就是今天的金鱼坪。据易正锡老人讲,1941年,第75军预备第四师师长傅正模,曾在南边驻防两年多。傅正模师长在南边借用民房做教室,以预备第四师当时的番号“刚正”命名,创办了“刚正民众小学”。学校就设在“老号”易庆祥家里,校长由师政治部主任郭德章兼任,教员都是政治部政工干部和随军家属。后来,师部调防于雾渡河,学校移交给地方续办,改名为原宜昌县大峰乡中心小学南边分校(今南边小学)。

据王可维老人介绍,当时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减少侵华日军对我方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抗日部队积极采取防空措施。过去“老号”民居的外墙都是白色,后来一律改成了灰黑色,以防止日寇飞机的空袭。在宜昌沦陷后的五年间,由于经常换防,所以来这里驻防的部队很多。这里既是作战指挥中心,又是伤员救护中心。由于隐蔽措施得力,这里一直没有遭到侵华日军的空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 边 | 水文化之旅
探密宜昌南边村国家重点保护古宅群
图文:宜昌张家口村:留住乡韵的传统村落
【长阳古民居】郑家老屋
牛车垱——寻梦古建筑之美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之42】石鼓里古民居群:400米老街跨越600年时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